1樓:李佳楠那男
因為大家都知道,四阿哥不得皇上喜歡,所以皇上可能不想傳位給他,而選擇更喜歡小一點的十四阿哥。
2樓:夢裡孟
康熙傳位四阿哥,傳位詔書是用滿漢雙文寫的,是沒有篡改這個問題的。之所以很多人說是傳位十四阿哥,只是為了讓雍正坐不穩皇位,是九阿哥在造謠。
3樓:乙個
是因為14阿哥也非常的優秀,他也經常帶兵打仗,在康熙在世的時候也非常的寵愛是四阿哥,所以覺得是四阿哥也有可能是傳媒的人選。
4樓:青楓侃
這是因為很多人們覺得十四阿哥能力非常的強,而且地位也是比較尊貴的,所以說要傳位給他。
5樓:依依很美的
因為有的人說,當時要繼承皇位的就是十四阿哥,遺詔被四阿哥換了,所以四阿哥當上了皇帝,十四阿哥就當了王爺。
6樓:雙魚愛仕達
因為十四阿哥當時是皇帝最喜歡的乙個阿哥,皇帝對他的期望值也特別的高。
7樓:辰楠侃
因為當時皇位鬥爭是特別激烈的,當時有9個皇子參與了奪嫡的事件,在雍正上位的時候對十四阿哥的處置特別嚴。
康熙傳位給四阿哥還是十四
8樓:當代生活體驗迷
歷史上康熙傳位給了老四,也就是後來的雍正帝。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1722年12月20日),康熙激胡粗帝玄燁崩於北京暢春明鎮園清溪書屋,終年69歲。在位61年零10月。
當時八爺黨支援的十四阿哥胤禎遠在西北,四阿哥胤禛留京。
注意事項做態:1、康熙,是清朝第四位皇帝愛新覺羅·玄燁的年號,康,安寧;熙,興盛,蘊萬民康寧,天下熙盛之意,蒙古語為平和寧靜。從1662年至1722年,共六十一年,中國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
2、清聖祖仁皇帝愛新覺羅·玄燁(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即康熙帝,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後第二位皇帝,年號康熙。
康熙傳位十四阿哥是否屬實?
9樓:刑同書杞裳
野史來講不是傳位,是被奪位的。
正史說的話主要是由於親情的作用:康熙晚年諸皇子之間多位的鬥爭十分嚴重,甚至有骨肉相殘的兆頭。但是胤禎一直表現的十分友愛,孝順;其他皇子犯錯時總是替其求情,康熙有病時也十分關心(也許並非出自真心,但他的表現確實是這樣的),這對與年老多病,且在其他皇子身上感覺不到親情的康熙影響很大。
有人就說了,篡皇十四子的位,康熙晚年他遺詔就是傳位十四子,雍正把「十」字改成「於」字了,這等於篡了他弟弟的位。大家看這樣的,傳位十四,那就把它改了,十字上頭加一橫,底下加一勾,就「傳位於四子」,傳位雍正了。好多的書,好多的故事,野史都這麼說。
這個事情經不住推敲,為什麼說經不住推敲呢?
第一點,當時這個「於」字寫繁體字,判吵我們今天寫簡體字,以前的於是繁體的於,繁體字的於應是"於",那這個「十」字改成「於」字就不大容易了,這是一。第二,清朝當時的行文掘枯侍的習慣,它稱做皇十四子,皇四子,前頭有個皇字,如果改的話,那就變成「傳位於皇於四子」,就不通了,還有第三,當時傳位的詔書是滿漢兩種,滿文和漢文兩種,漢文你說把「十」字改成「於」字也還敗正有一點意思,那你把滿文改了就沒法改了。
根據這三點理由呢,就說康熙傳位十四子,改為傳位於四子不成立。
10樓:姑蘇夜鍾
這個事情史學家說法不一。有些認為是,有些又認為不是。只是按照清代全史裡的觀點認為。
康熙是我國在位時間少有的時間特長的君主。這個事實就使得他的兒子裡,排名比較頭幾個的,一樣都顯得有些老大不堪。就包括雍正正猜。
所以,後來他當君主時間就不長。就和年紀有關。而十四阿哥本才華不錯。
正處於英年。如果從擇兄清臘優選取的觀點來羨滑看。的確最合適的是應該是選十四阿哥。
11樓:懶散的時光
不屬實的。都是後人演繹的,不符合正史記載,還是應以正史為準。
當時康熙是傳位給四阿哥愛新覺羅 胤禛麼?我怎麼聽說他本來傳位給十四阿哥,結果被雍正改了聖旨呢
這是一個歷史上的迷,誰都說不清。不過清朝官方的記載是傳給胤禛的,反正即使不是雍正也會讓人這麼寫。至於改聖旨之說也存在問題。有人說雍正將聖旨中的 傳十四子 改為 傳於四子 這是不可能的。因為 一 古代 於 字是繁體 於 改起來很困難 二 清朝傳位詔書是滿漢兩種文字,滿文是圈圈點點的文字,可以檢視故宮匾...
康熙王朝裡為什麼沒有四阿哥胤禛的事情
少的了他麼 叫自己的兄弟為豬的皇帝 他是副主角 沒有陳道明的 康熙王朝 裡重點是大阿哥和太子的,沒有四阿哥 康熙王朝 裡有四阿哥胤禛沒?有的話求圖 沒有 這電視太不尊重了 我很無語 陳道明的 康熙王朝 很不尊重歷史 這個電視我很喜歡看 但是這個電視很不尊 有一個背影,康熙起駕盛京前跟皇子們吃了頓飯,...
很多人都說顏值高不靠譜,為何還是有很多人忠於顏值
自古以來人們都喜歡美好的事物,並且也一直在為變美而努力。唐朝以胖為美,而在其他歷代各個時候都有各個時候不同的美,到了近代人們盛行化妝以及胭脂水粉,現在社會,很多人都為了變美而不惜一切代價的去整容,不僅花費了金錢時間,還傷害了自己的身體。所以我們不難發現,歷朝歷代甚至現在社會,我們為了變美往往是不惜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