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少敵多打斷八旗軍脊的吳三桂,在永興之戰為何會戰敗?

2025-02-05 23:20:17 字數 2012 閱讀 8020

1樓:知也

因為不是每一次以少勝多就會成功,不得不承認他是有實力的,但是對方的兵力太過強大,他的計策再好也抵不住輪番進攻,況且他的兵最後實力都很弱。

2樓:網友

以少敵多打斷八旗軍脊的吳三桂,在永興之戰會戰敗,軍隊都是普通的,八旗軍隊是他的一倍,這場戰爭他殺了八旗軍隊獎勵41人,取得勝利,將八旗軍的脊樑斬斷,但是他的年齡大了,妻子這個時候病逝,對他的影響也很大,他也倒了,最後鬱鬱而終,這場戰爭就以這樣的結局收場。

3樓:小自信

因為他低估了對方的實力,還有就是他覺得自己可以戰無不勝,根本不用費吹灰之力就可以打勝這場戰爭。

4樓:乙個小號嗯

這是因為首領對於局勢的誤判,給對方有機可乘。

吳三桂起兵勢如破竹且實力遠高於康熙,但為什麼最終以失敗而告終?

5樓:淡年華

其實最主要的還是吳三桂自己高估了自己,卻低估了他眼中的小皇帝康熙,畢竟吳三桂也是戎馬一生的戰將了,他自然不會將從來沒有經過戰陣的且才十九歲的康熙帝放在眼中。

吳三桂失敗的原因是兩方面的,一方面是康熙帝的計策運用成功,因為與吳三桂一起叛亂的還有兩位藩王,他們分別是福建靖南王廣東平南王,雖然前期三藩的軍隊打下了貴州、湖南的衢州,不過那些地方都是沒有清軍大規模駐紮的地方,之後康熙帝採用了分化叛軍的方法,即對吳三桂採取堅決打擊的策略,而對福建靖南王和廣東平南王則採用了詔安拉攏以孤立吳三桂的策略。

而在此策略實行之後,反叛大軍其實已經出現了裂痕,不過福建靖南王和廣東平南王還是攝於吳三桂的威望沒有投降清軍,不過也開始出現反叛不堅決、攻城墨跡的現象,而這時在臺灣的鄭經攻擊福建漳州、泉州等地,福建靖南王腹背受敵,最後權衡之下投降了清軍,而廣東平南王看到福建軍已經投降,自己根本沒辦法打了,就也跟著投降了,於是就只剩吳三桂了,而當時的吳三桂已經年老力衰了,自覺時日無多,就稱帝了。不久他就因病去世,大周也被清軍滅掉了。

另一方面是吳三桂本來就是明朝叛徒。是他導致了明朝最終的滅亡,所以他舉起反清復明的大旗,民眾們根本不信任他,自然打下的地方根本稱不上太平,是不是得有人搗亂,導致吳三桂疲於應付

6樓:啊大倩啊

雖然吳三桂起兵勢如破竹,並且實力遠高於康熙,但是最終失敗是因為兵力多數都是農民,戰鬥力弱。

7樓:邢莫

我覺得雖然說實力高,但是沒有一定的領導能力,還有指揮能力在戰場上的一些戰略戰績真的,如果這些沒有的話,那肯定是不能成功的。

8樓:高冷春

因為吳三桂這個人做事心狠手辣,沒有輕重。不知道維護自己的百姓,為了自己的利益。不惜殺害自己的起義軍。

9樓:花枝丸丸丸兒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雖然當時的吳三桂兵力上是強於康熙的,但是他的起兵藉口並沒有很大的說服力,即名不正言不順,而且皇宮中還有孝莊太后坐鎮,穩得很。

10樓:高旭個你

我覺得吳三桂起兵失敗是因為他自己太過於自負。吳三桂當時的軍事實力還是很強的。最後卻被別人背叛,導致自己失敗。真的是太慘了。

11樓:科學並不難

我覺得還是抵不過正義一方,吳三桂的實力在怎麼強大也沒辦法抵制住康熙所帶領的正義之師,這也是很有根據的。

12樓:網友

三藩聯合反清,並非為了復明,只是想保持撤藩後的共同利害,其作戰目標與中國人民毫不相干,更無國家民族利益可言,尤其是吳三桂最後自稱周帝,足見其皆是反覆無常之輩,政治綱領全無,怎麼能不敗呢?

13樓:網友

因為吳三桂這個人他做了很多的壞事,而且這些事都是有損於人民的利益的,那麼百姓就不會站在他這一邊。

魏國能以一敵二(蜀國吳國)嗎,以一敵二。猜數字?

1 從當時魏蜀吳三國在硬性實力上的對比看,魏國大概的疆域面積為291萬平方公里,人口103萬戶,大約443萬人,每戶4.3人 蜀國疆域面積107萬平方公里,人口28萬戶,大約94萬人,每戶約3.36人 吳國疆域面積145萬平方公里,人口52萬戶,大約230萬人,每戶約4.42人。當時的經濟發達地區基...

古代是冷兵器時代,古人打仗真的有以一敵百的可能性嗎

古人所bai 說的以一敵百,百字du 只不過是個數次,在 zhi真正的戰場dao上不可能有一個人可以同回時打一百答個,是沒人可以做到的,但是如果是以一敵十,二十還是有可能的,打仗首先要有好的身體素質,強大的體魄,過人的力氣,高超的武藝,這些是主要原因,還有外在原因,就是手裡的兵器,胯下的坐騎和心裡素...

多和少的成語是什麼,以少什麼多成語都有哪些

積少成多 少見多怪 凶多吉少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兒女情多,風雲氣少 多許少與 少達多窮 僧多粥少 辭多受少 多可少怪 立少觀多 人多闕少 花多子少 爭多競少 會少離多 百不為多,一不為少 多謀少斷 以少勝多 儘多儘少 盡多盡少 言戰者多,被甲者少 以少什麼多成語都有哪些 以少勝多 y sh o 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