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風舞_山雪
是「誅晁錯,清君側」
七王之亂。
諸侯國發動叛亂後,漢景帝迅速處死晁錯,對平叛有何意義?
2樓:好奇的萌萌噠
七國諸侯王叛亂因為晁錯主導的削藩政策而引起,漢景帝當時並沒有把握戰勝七國叛軍,殺掉晁錯一是表示自己不再削藩,二是讓諸侯起兵失去合理的藉口。基於這兩點原因,漢景帝殺死了自己的授業恩師晁錯。
劉邦建立漢朝後,將天下土地分封給自己的子孫。諸侯王們在自己的領地上有獨立的軍隊、能自己任免**、境內所有的稅收都屬於自己,二不屬於**。除了諸侯王的相國由****任命外,漢代的諸侯國其實和獨立的國家差不過。
在漢朝早期,諸侯王們和皇帝都是兄弟叔侄,有感情,彼此之間並不會有什麼矛盾和生疏,所以國家也還穩定。等到時間久遠,老國君和諸侯們去世,新一代的天子和諸侯們關係就慢慢疏遠了。除了有血緣關係,彼此之間毫無親情可言,這時候這些盤踞一方的諸侯們對於天子來說就是統治的威脅了。
晁錯既是景帝老師,也是乙個銳意改革國家弊端的政治家,他注意到諸侯已經成為尾大不掉之勢,因此建言漢景帝提出各種舉措,剝奪諸侯的權利,加強****的統治。諸侯王們利益受到損害,所以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國諸侯軍隊發動了叛亂。
當時漢景帝對於**軍隊能否戰勝諸侯王沒有十足的把握,也沒有料到會鬧到諸侯王起兵的地步。晁錯的政敵袁昂建議說,既然諸侯王以「清君側,誅晁錯」為名義,那麼只要殺掉晁錯,就可以不戰而勝。
漢景帝為了息事寧人,聽從袁昂的建議,在長安東市腰斬了晁錯。
晁錯死後七國並沒有罷兵,漢景帝才下定決心開展,依靠梁王劉武和大將軍周亞夫,在三個月後就平定了叛亂。晁錯之死,讓吳王等人起兵失去了藉口,讓漢景帝在道義上佔據了制高點,贏得了更廣泛的支援,這對於平定叛亂的意義來說,其作用不亞於十萬大軍。
3樓:30秒不
還是有一定的意義的,只不過說只能是緩解燃眉之急,真正的根源還是沒有徹底解決,最後還是導致了七國戰亂。
4樓:網友
漢景帝之所以迅速處死晁錯是因為七個諸侯王以清君側的名義要攻打國都,漢景帝為了穩住這些人,只能丟車保帥, 曹操的死只能說漢景帝時期他想削藩的想法無法實現失敗了。
諸侯國發動叛亂後,漢景帝迅速處死主張削藩的晁錯。這對平叛有幫助嗎?
5樓:婉太有
晁錯是西漢政治家、文學家。歷仕文帝、景帝兩朝,在漢景帝朝,公升至御史大夫。
晁錯繼承與發展了「重農抑商」政策,倡導納粟受爵,擴大農業生產規模,使西漢的經濟得到了振興;在抵禦匈奴的問題,他率先提出「移民實邊」的戰略思想,招募民眾、充實邊塞,積極備禦匈奴的侵犯。
政治上,他進言削藩,進一步剝奪諸侯王的政治特權以加強和塌塵散鞏固**集權,這極大地損害了諸侯藩國利益,後來,以吳王劉濞為首的七國諸侯以「誅晁錯,清君側」為藉口,舉兵反叛。漢景帝為息事寧人,聽從袁盎之計,腰斬晁錯於東市。
晁錯的政**由於「疏直激切,盡所欲言」的特點,受到了魯迅先生的稱讚,他認為「西漢鴻文,沾溉後人,其澤甚遠」。代表作有《言兵事疏》、《論貴粟疏兄瞎》、《守邊勸農疏》等。
晁錯性情率真,對人對事盡所欲言,文如其人。西元前155年,由於各諸侯王勢力過於膨脹,晁錯擔心他們的實力會發展到威脅漢****權力的地步。於是主動上疏巜削藩策》。
漢景帝權衡利弊後,接納其諫言,詔令削藩,但削藩詔令下達十餘日後,「吳楚七國俱反,以誅錯為名」。
晁錯耿介的個性得罪了不少人,竇嬰與袁盎都是其在朝廷的政敵,趁機將「七國之亂」的原因歸罪於晁錯的力主削藩,二人提議要漢景帝殺晁錯以退七國之兵。晁錯在不明就裡的情況下,被漢景帝批准,受腰斬之刑而死。
此後,袁盎出使吳國,通告晁錯已死,**已恢復吳國封地,詔令劉濞退兵。吳王劉濞卻暴露了狼子野心:「我已團氏為東帝,還拜什麼詔書!,由於可見,吳王反叛蓄謀已久,「清君側」僅是幌子。
以此推論,晁錯之死於非命,對平定七國之亂沒有實際作用,甚至可以說毫無意義。
晁錯的「削藩觀」是對賈誼"眾建諸侯而少其力"思想的悍衛、繼承與發展,他雷厲風行,始終抓住國力最強的吳國,不斷揭露,態度堅決。正是在晁錯的策劃下,景帝才"削吳會稽、豫章郡"。
吳楚七國叛亂被**軍平息後,景帝明令各諸侯王不得繼續治理原封國,將由****派去官吏執政;並整頓原藩屬國吏治,改諸侯國的丞相為相,裁剪掉御史大夫等等大部官吏,使各諸侯王失去了很大的政治權力。
從這個方面來講:晁錯的犧牲,卻極大地鞏固了西漢王朝的**政權,也為漢武帝劉徹以「推恩令」的政策進一步解決諸侯王日益坐大的問題,奠定了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