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冕上的瑱和琉有什麼作用?

2024-12-28 09:35:20 字數 3854 閱讀 8399

1樓:網友

瑱是古時的一種耳飾,是有"華夏特色"的耳飾。在「不毀傷髮膚」的理念下,西漢之前不論男女都不流行穿耳孔。瑱有男女式兩種,男子的瑱則多稱為「充耳」「纊」。

女子的瑱,較有特色的則是「簪珥」--將懸有瑱的絲繩繫於髮簪之首,插簪於髻,懸於耳際,故名。《詩經 鄘風 君子偕老》在刻畫衛宣姜時寫道:「鬒髮如雲,不屑髢也,玉之瑱也,象之揥也。

瑱一般都懸在冠/髮髻兩側,懸垂在耳際。因此被賦予了一種"虛心聽取意見"的禮義。女子褪去簪珥的行為是謝罪的意思。

周宣王因一度沉溺安逸、荒疏國政,他的姜後自褪簪珥長跪於永巷,以勸政其夫君。此舉後,周宣王果然勵精圖治,開創了周室的中興局面;漢武帝晚年欲立勾弋夫人之子為太子,又怕子幼母少,女主姿意亂國,於是賜勾弋死,勾弋夫人便"脫簪珥叩頭",武帝喝道:「引持去,送掖庭獄!

夫人還顧,武帝吼道,「趣行,女不得活!」夫人用白陵自縊身亡。 《長沙發掘報告》記錄西漢後期的玉瑱:

白色、無光澤,蕈形,一端較大,一端較小,中腰內凹;洛陽燒溝漢墓出土琉璃瑱和骨瑱十九件,有十二件是上小下大腰細如喇叭形,中間穿一孔的。色有深藍、淺藍、綠等,半透明。另有七件中部如喇叭形而上端成錐狀,下端成珠狀,身上無孔,無色透明像玻璃。

至於lz說的「琉」是不是這個「旒」啊。

旒是古代帝王禮帽前後懸垂的玉串:「冕而前~」。

天子玉藻,十有二旒。——禮記·玉藻》 又如:旒纊;旒紞(冕冠上懸垂的玉串);旒扆(借稱帝王。扆為帝王座位後的屏風)

另外旒也是旗子下邊懸垂的飾物 [ribbon] 旗十有二旒。——禮記》。又如:旒旌(有垂旒的旌旗);旒綴(旌旗的垂飾。繫結於旌旗之上。喻附屬);旒蘇(旒旗的垂飾)

古代皇帝頭上冕冠所用的五色玉是哪五色

2樓:情歌悠揚

冕版的前後各有垂珠,稱為冕旒。又《禮記·玉藻》上載∶「天子玉藻,十有二旒,前後邃延。」孔穎達·疏:

天子玉藻者,藻,謂雜採之絲繩,以貫於玉,以玉飾藻,故云玉藻也。」意思是說,「藻」是由五彩絲線編織而成,藻上穿以數顆珠玉,一串珠玉即為一旒,所以旒又稱為「玉藻」。天子的冕冠有十二旒,諸侯以下依官職等級遞減。

如《字彙·冂部》上載:「古者諸侯、大夫皆有冕,但以旒之多寡別耳。」據戰國時趙國史書《世本》記載:

黃帝作冕旒,垂旒,目不邪視也。」因冕旒會在皇帝的眼前腦後來回晃動,也會遮蔽視線,故有告誡皇帝目光不邪視不該看的事物,品行要端正,遵守禮制,並且要有威嚴之意。

冕冠的帽身(圓筒狀)兩側各有乙個小孔,稱為「紐」。戴上冕冠後,要用玉笄(簪子)從紐的一側進入,穿過冕冠內的髮髻再從另一側紐出來,如此冕冠便固定在頭上不易鬆脫。帽身的底部有帽圈,稱為「武」。

另外,在冕冠的兩側各垂一條懸系玉瑱的綵線,稱「紞」。紞上的玉瑱,正好垂在耳旁,是用來塞耳的玉器。如《說文解字》載∶「瑱,以玉充耳也。

又《左傳·昭公二十六年》:「以幣錦二兩,縛一如瑱。」杜預·注:

瑱,充耳。」孔穎達·正義:「禮以一絛五采橫冕上,兩頭下垂,系黃綿,綿下又縣玉為瑱以塞耳。

所以瑱又稱為「充耳」。天子的充耳為玉,諸侯則為石。充耳只是懸掛在兩耳邊,不是直接塞進耳內,目地是提醒皇帝身居宮中耳不聰,不可妄聽,勿信讒言。

3樓:網友

沒有這種說法和相關冠冕記載,不過我國古代歷史有六種顏色的玉器作為禮器。

周禮。春秋。大宗伯》載:「以玉作六器,禮天地四方。以蒼璧禮天,以黃琮禮地,以青圭禮東方,以赤璋禮南方,以白琥禮西方,以玄璜禮北方。」 是為「六器」。

禮儀玉器,三代琢玉品種,為原始古玉中「法器」變化而來。是指古人在祭祀、朝會、交聘等禮儀場合使用的玉器,常簡稱為「禮器」或「禮玉」,據《周禮》,主要是指璧、琮、圭、璋、琥、璜六種玉器,形狀各異。

六器即玉璧、玉琮、玉圭、玉琥、玉璋、玉璜,古代祭祀天地四方的禮器,即以璧禮天,以琮禮地,以圭禮東方, 以琥禮西方,以璋禮南方,以璜禮北方。

4樓:不記得名字的魚

分別是朱,白,蒼,黃,玄 就是紅,白,青,黃,黑分別對應五行。

請教高人關於秦始皇的冕冠問題。

5樓:網友

不是,冕冠的旒數按典禮輕重和服用者的身份而有區別,按典禮輕重來分,天子祀上帝的大裘冕和天子吉服的袞冕用12旒;天子享先公服鷩冕用9旒,每旒貫玉9顆;天子祀四望山川服毳冕用7旒,每旒貫玉7顆;天子祭社稷五祀服希冕,用5旒,每旒貫玉5顆;天子祭群小服玄冕,用3旒,每旒貫玉3顆。按服用者的身份地位分,只有天子的袞冕用12旒,每旒貫玉12顆。冕冠和旒故意做這麼重,目的讓天子正視側聽,保持威嚴的形象,不能隨心所欲頭亂晃,人亂動。

下朝以後朝服撤除,皇帝也著常服。常服可冠,可不冠,雖然也有一定規矩,但以舒服為要務。朝服的帽子和衣服平時都有專人保管和打理,一般不會損壞。

所以皇上坐朝很辛苦啊,不要以為皇上好當。

唐宋以後不少皇上嫌朝服上堂麻煩,故意不用朝堂辦公,另外找其他地方辦公,其中乙個原因就是嫌穿衣服麻煩,不自在。

給孩子取名為「冕」有什麼含義

6樓:丿丶桑桑醬

冕(corona):

天子冕旒(十二旒)

古代帝王、諸侯及卿大夫在舉行祭祀等大典時所戴的大禮冠。外黑色,裡硃紅色。冕頂有長方板,前圓後方,蓋謂天圓地方,稱為延(綖),後高前低,略向前傾。

延之前端綴有數串小圓玉,謂之旒。冕加在髮髻上,並橫插一玉笄(簪),以別住冕。笄的兩端繞頷下系硃紅絲帶,謂之紘(紘),其下垂纓;又各用一條名叫紞的絲繩掛下乙個黃色綿丸,謂之黈纊,或飾玉,謂之瑱。

因兩瑱正當左右兩耳,故又名充耳、塞耳。天子的冕十二旒(一說前後各有十二旒),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歷代之制大略相同。

南北朝以後,只有帝王可以戴冕,因用以專稱皇帝的禮冠。《淮南子。主術訓》:

古之王者,冕而前旒。」高誘注:「冕,王者冠也。

唐王維《和賈至舍人早朝大明宮之作》:「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

冕字也算是帝王的象徵。

皇帝帽子前面那一串串的叫什麼東東﹖看**.

7樓:阿柳教主

冕旒,唐王維詩有云,萬國仰宗周,衣冠拜冕旒。

玉乘迎大客,金節送諸侯。

祖席傾三省,褰帷向九州。

楊花飛上路,槐色蔭通溝。

來預鈞天樂,歸分漢主憂。

宸章類河漢,垂象滿中州。

在古代表示等級的,皇帝一般有十二根,諸侯九,上大夫七,下大夫五。

傳說中是黃帝發明的。

8樓:摩圍山人

十二毓,天子之毓冕。另外還有九毓可加諸王爵之冕。

9樓:閒境道人

古代帝王最高等級的首服——冕冠。冕冠由冕板、冕旒、笄、紘、充耳等組成。延 又寫作綖,最上面的木板,又稱冕板,前圓後方,象徵天圓地方之意。

後面比前面應高出一寸,使呈向前傾斜之勢,即有前俯之狀,象徵國王應關懷百姓的含義,冕的名稱即由此而來。

旒 liu2 冕板兩端下垂的玉串。旒就是用五彩的繅(絲繩)12根,每旒貫12塊五彩玉,按朱、白、蒼、黃、玄的順次排列,每塊玉相間距離各1寸,每旒長12寸。漢代冕服的垂旒卻不限於五色,根據後漢書·輿服制的記載,十二旒為白玉串珠。

帽卷 即帽身,圖中沒有標出。帽卷夏用玉草、冬用皮革作骨架,表裱玄色紗,裡裱硃色紗做成。

玉笄(ji1) 插在帽卷兩邊的紐孔中,用於固定頭髮。

武 帽卷底部的帽圈,用金片鑲成。

纓 冕板左右垂下的紅絲繩,在頷下繫結,用於固定。

纊(kuàng) 是系在冠圈上懸在耳孔外的兩塊黃玉,叫做瑱(tiàn),俗名充耳。因懸掛於兩耳邊,象徵君王不能輕信讒言。

紞(dǎn)是垂在延的兩側用以懸纊的彩絛。

唐代進行改制,創造了天河帶(首張圖應為唐代冕旒,而非漢代),並使用二十四旒。但明時又恢復古制。[1]

天河帶 冕板上垂下來的一條紅絲帶,長度可以垂到下身,天河帶多出現在隋唐以後的畫中,(比如閻立本的「歷代帝王圖」)宋代才有明確的定製。

孔明燈有什麼作用,孔明燈在古代的作用

孔明燈淵源 孔明燈又叫天燈,相傳是由三國時的諸葛孔明 即諸葛亮 所發明。當年,諸葛孔明被司馬懿圍困於平陽,無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算準風向,製成會飄浮的紙燈籠,繫上求救的訊息,其後果然脫險,於是後世就稱這種燈籠為孔明燈。另一種說法則是這種燈籠的外形像諸葛孔明戴的帽子,因而得名。現代人放孔明燈多作為祈福...

古代床柱上雕刻的龍有什麼講究,古代皇帝龍床尺寸

當然有講究 龍當然要雕刻得傳神生動 在床上雕龍 位置應該在床頭 而且龍頭要正對你的枕頭擺放處 再者最好雕雙龍 還要木雕 龍口要有龍珠 這樣子既有看頭又吉祥 另外床尾最好不要有雕龍 古代床柱上雕刻的龍有什麼講究 當然有講究 龍 當然要雕刻得傳神生動 在床上雕龍 位置應該在床頭 而且龍頭要正對你的枕頭擺...

身體上的毛有什麼作用,人身上的毛有什麼作用

身體上的復毛有什麼作用制?眉毛 保護 眼睛。眉bai毛是保護眼睛的屏du障,能防止雨水和汗水zhi的浸蝕。眉毛dao在眼睛上邊形成一道屏障,颳風時,它可以阻擋灰塵 下小雨時,它擋住雨水,不讓雨水流進眼睛。夏天,額頭上出很多汗,但是汗珠不會流進眼裡,這也是眉毛的功勞。腋毛 防菌 緩解摩擦。人體腋毛對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