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王老二時尚秀
沒有靈魂的「魏武卒」,就是一群散兵遊勇,吳起已經不在了,即便是重組一支「魏武卒」,也不可能再有昔日的光輝;
魏武卒之所以能夠所向披靡,戰無不勝,是因為他的核心領導人,吳起才是「魏武卒」的魂之所在;沒有吳起的「魏武卒」,頂多比普通士兵的裝備好一點,僅此而已;打勝仗都變成了一種奢求,全勝更是遙不可及;
龐涓也算是一代名將,統兵打仗,臨場應變,也是一位有雄才大略,不可多得的將軍;吳起離開之後,魏惠王啟用龐涓來統領「魏武卒」;可「魏武卒」即便是到了龐涓這樣的大將手裡,也無法發揮其真實威力,甚至慢慢的走上了「下坡路」;在龐涓的統領下,這支昔日的光輝勁旅,顯然失去了光芒;「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的輝煌戰績,已經成為了歷史,再也不可能有所重新整理;漸漸地,敗仗越來越多,主將龐涓也因此戰死;
龐涓死後,「魏武卒」徹底完蛋;讓那些不知名的阿貓阿狗來統領,和普通士兵再沒什麼兩樣;老兵們有屋有田,貪生怕死念頭油然而生;自此,「魏武卒」一勝難求,直到伊闕之戰,被「殺神」白起一舉殲滅,徹底退出歷史舞臺;
魏國之所以不重組「魏武卒」,原因很簡單。
吳起建立魏武卒,選兵標準、訓練尺度、臨陣陣法、軍事理念、治軍風格、戰場實踐,都是吳起自己的風格;換乙個人的話,軍事理念、治軍風格、臨陣陣法等等,全都不一樣了;這些都是「魏武卒」的致勝關鍵,現在全都變了味道,再組建一支,又有什麼意義。
況且魏國後期戰事一塌糊塗,國力微弱,人才凋零,哪能再找出像吳起這樣的大才;
建立這樣一支隊伍,需要耗費的財力資源,是普通士兵的數倍,魏國國庫空虛,已經沒有能力支付如此昂貴的軍費開支;
耗費如此多的時間、心血,以及財力,去建立一支不可能打勝仗的隊伍,費力不討好的表現,誰都不願去做;
2樓:網友
1.就魏武卒來說,是魏國名將吳起訓練的精銳步兵。魏武卒裝備精良,皆以重灌步兵為主。
2.整個魏國大約擁有10萬—15萬的魏武卒。不過,在戰國中期,這10多萬的魏武卒在多場戰役中消失殆盡。
3.魏國國力嚴重衰退。魏武卒選拔要求高,訓練、裝備的成本非常昂貴,維護成本也很高。
4.對於身處四戰之地的魏國,即便想要強行組建一支魏武卒,周邊的秦國、楚國等強國也不會給魏國時間的。
3樓:網友
沒有那個實力了,魏武卒是在幾十萬大軍中挑選出來,花很多錢訓練的,後面魏國實力不足。
4樓:三棵樹
魏國建立魏武卒付出的代價非常大,魏武卒滅亡之後,魏國國內非常弱小,沒有經濟實力,所以沒有重建。
擁有魏武卒的魏國,為什麼還是被秦國滅掉了?
5樓:柏晗愛分享
因為在馬陵之戰後魏國的實力急劇下降,軍隊戰鬥力也變低了,魏武卒也沒有了,所以被秦國給打敗了。
6樓:複雜世界認真看
因為魏武卒早在魏國滅亡之前已經消失,魏武卒在龐涓和孫臏的戰鬥中被消滅,後來魏國也沒有重新建立起來。
最有戰鬥力步兵軍團魏武卒為什麼最後不敵秦國的銳士
魏武卒不是輸給了秦國,而是輸給了魏王。魏武卒在魏文侯 魏武侯時代,在吳起的帶領下吊打秦國,甚至都有滅秦的可能。但是接任的魏惠王濫用武力 和趙國韓國鬧翻,導致魏國四面樹敵,本就數量有限的魏武卒在和其他國家的征戰中不斷減少,特別是在同齊國的兩次大戰中遭到了毀滅性打擊。正是在這種情況下,魏國才輸給了秦國,...
司馬懿算不算魏朝的奸臣?為什麼他沒有造反
他有沒有造反之心只有他自己清楚。畢竟司馬懿的野心不像司馬昭一樣路人皆知。儘管他對曹睿有一定的忠心,但如此專權難說沒有取而代之的心思。大逆不道的事情他使他很難堪,他或許只想強化自己的勢力,把機會留給後人。另外,這不能叫造反,他是內臣,只能叫篡位 叛亂或者政變。不算是。三國是中國歷史上很特殊的一個時期,...
為什麼沒有近義詞和反義詞,選擇近義詞和反義詞
反義詞分為兩種 1.絕對反義詞 從根本上意思相反的 絕對的。如 前進 後退 好 壞內 2.相對反義詞 原義意容思相背的 引申義接近相反的。如 暗喜 暗暗地高興,表面上看不出來的喜悅。近義詞有 偷樂 偷笑等。它沒有絕對反義詞,但也有和它意思相對的。如 愁容。引申對比一下 暗喜 暗自歡喜。看不出來的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