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是的。這是一首雄渾巨集闊的詠史詩,也是一首膾炙人口的言志詩。此詩另有題作「夏日絕句」,李清照南渡之後,建炎三年(1129)年趙明誠罷守江寧,李清照與丈夫具舟去蕪湖。
沿江而上時經過和縣烏江(楚霸王項羽兵敗自刎處)。該詩可能作於此時。李清照在這首詩中,不以成敗論英雄,對楚霸漢之爭中最後以失敗而結束了自己生涯的楚霸王項羽,表示了欽佩和推崇。
這首五絕,通過歌頌一位失敗了的英雄——項羽,表現了詩人崇尚氣節的精神風貌。對南宋統治者的苟且偷安,也是一個有力的諷刺。
2樓:匿名使用者
會盡快回家菊花和h'j
3樓:網友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4樓:匿名使用者
這首詩 是 她夫君趙明陣首城關 當時金攻宋 趙明臨陣脫逃 詩人感到恥辱 又是自己的丈夫 更加悲憤,後寫下了 《夏日絕句》
5樓:夢之緣文化
李清照《烏江》的內容為:「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譯文為:活著的當做人中的豪傑,死了也應是鬼中的英雄。人們到現在還思念項羽,只因他不肯偷生回江東。
李清照的《烏江》是一首雄渾巨集闊的詠史詩,也是一首膾炙人口的言志詩。此詩另有題作「夏日絕句」,李清照南渡之後,建炎三年,趙明誠罷守江寧,李清照與丈夫具舟去蕪湖。沿江而上時經過和縣烏江。
該詩可能作於此時。
李清照:宋代女詞人,號易安居士,濟南章丘人。生於宋神宗元豐七年,約卒於宋高宗紹興二十六年。
跪求李清照《烏江》
6樓:清見事宜
《烏江·[宋]李清照》
宋]李清照。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這首詩又題作《夏日絕句》,借古諷今,既表現了李清照的愛國熱忱,又反映了她剛直不靡的性格。
詩所詠為楚漢爭雄時的項羽事。項羽在垓下一戰,為劉邦所敗,逃至烏江。烏江亭長勸他暫避江東,以便重振旗鼓,捲土再來,可項羽以「無顏見江東父老」而自刎。
對此事,不少詩人予以評說,唐代杜牧《題烏江亭》:「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
宋人胡仔在《苕溪漁隱叢話》中提出反駁:「項氏以八千人渡江,敗亡之餘,無一還者,其失人心為甚,誰肯復附之?其不能捲土重來,決矣。
王安石同意這看法,寫了「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為君王捲土來?」他們各從項羽的遭遇作推斷,雖有論史之意,而皆出於抒情、言理。
李清照詠史,亦緣於表述自己的一種觀點。
烏江 李清照詩句
7樓:眉眼一襲溫良
李清照――《烏江》
內容】: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
李清照烏江中的名句
8樓:大愚若智
李清照《烏江》中的名句是:生當做人傑,死亦為鬼雄。
簡析:這兩句詩,語出驚人,直抒胸臆,提出人「生當作人傑」,為國建功立業,報效朝廷;「死」也應該做「鬼雄」,方才不愧於頂天立地的好男兒。深深的愛國之情噴湧出來,震撼人心。
9樓:暮色裡的嘆息橋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
李清照的詞中的烏江是現在**
10樓:始神卡俄斯
這裡:烏江,地處安徽和縣東北,自長江逆水而上,是八百里皖江的第一鎮。二千年前,楚霸王項羽在此「不肯過江東」,從而結束了楚漢之爭,烏江也因此而馳名天下。
全鎮總面積141平方公里,人口7萬人,轄11個村,4個社(居)委。2023年實現工農業總產值億元,其中工業產值4億元,財政收入2125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3311元。
今天的烏江區位優勢明顯,交通十分便利。同南京市浦口區一橋相通,與馬鞍山一渡相連。從烏江到南京市中心的距離,相當於蕭山市到杭州市武林廣場的距離。
從烏江到南京祿口機場只需50分鐘,到寧杭高速只需20分鐘。
烏江是千年古鎮,文化底蘊深厚,是唐代著名詩人張籍,南宋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張孝祥、張孝伯、張即之,當代草聖林散之的故里。
11樓:匿名使用者
今安徽和縣東北四十里長江岸的烏江浦。
12樓:方鏡閣
揚子江的安徽、江西段 。
求杜牧《題烏江亭》王安石《烏江亭》李清照《夏日絕句》三首詩的
夏日絕句 李清照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題烏專江亭 杜牧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屬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烏江亭王安石百戰疲勞壯士哀,中原一敗勢難回。江東子弟今雖在,肯為君王捲土來 夏日絕句 bai李清照 生當作du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zhi羽,不肯過...
烏江為什麼取名叫烏江
水質烏黑,故名烏江。烏江,古稱內江水,涪陵水,延水等。其首次被稱為烏江始於元代。蒙古人南下,用蒙古語記下各地的名字,再音譯成漢字,導致了許多謬誤,如沿河北部河流 思邛 被記為 思渠 因為當地巴蜀語有鼻音韻尾脫落的情況 烏江也是此時得名。沿河古稱 務川 隋開皇十九年 599年 招慰蟄僚奉詔置務川縣,治...
假如項羽當初沒有自刎烏江,而是渡過烏江,你說歷史會怎樣改編
可能 西楚霸王項羽有才 項公元前 210 年,秦始皇巡遊經過會稽 今江蘇蘇州 項羽也隨眾人前往 觀望中,項羽不禁脫口而早點共公元前 208 年,秦將章邯指揮秦軍主力合圍鉅鹿,項羽率兵前往解救。為了表現置之死地而後生的決心,項羽帶領全部軍隊渡過漳河,皆沉船,破釜甑,燒廬舍,持三日糧,以示士卒必死,無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