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左手半夏右手花
傳統節日是傳承優秀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既使人們在節日中增長知識,受到教益,又有助於彰顯文化、弘揚美德、陶冶情操、弘揚傳統。民俗節日是人類文明進化發展的產物,大部分節日習俗在上古時代就已初露端倪。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沉澱凝聚的過程。
我們不能因為外國節日的盛行,忘記中國傳統節日的歷史意義。
我國傳統節日留存著華夏民族獨特的文化記憶,凝聚並影響著中華民族的價值觀念、文化心理、生活方式和審美旨趣。在傳統節慶裡,元宵觀燈、中秋賞月、鞭炮迎春等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就是要竭力渲染和盡力營造閤家團圓、普天同慶的精神文化氛圍,這是歷代先人們遺留下來寶貴的文化產物。
2樓:仁昌居士
1、春節:一般指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意義:傳承與弘揚傳統文化。
2、除夕:指農曆一年最後一天的晚上,即春節前一天晚。一年的最後一天叫「歲除」,那天晚上叫「除夕」。
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守歲。」除夕這一天,家裡家外不但要打掃得乾乾淨淨,還要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掛燈籠。意義:
除舊佈新,迎祖宗回家過年。
3、清明: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108天,節氣是按照陽曆制定的,陽曆沒有閏年。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清明節是一個祭祀祖先的節日,傳統活動為掃墓。意義:禮敬祖先,親近自然。
4、端午: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最初是我國人們以祛病防疫的節日,後來也同時成了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意義:紀念屈原、追懷華夏民族的高潔情懷。
5、中秋:中國傳統節日之一,為每年農曆八月十五,傳說是為了紀念嫦娥奔月。因為這一天月亮滿圓,象徵團圓,又稱為團圓節。意義: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
6、重陽:為農曆九月初九日。重陽又稱「踏秋」與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插茱萸、賞菊花。
意義:敬老感恩、飲宴祈壽、登高健身。
3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的傳統節日主要有春節(正月初一)、元宵節(正月十五)、龍抬頭(二月二)、清明節(公曆4月5日前後)、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七夕節(農曆七月初七)、中秋節(農曆八月十五)、重陽節(農曆九月九)、除夕(年尾最後一天) 。
傳統節日的意義:
傳統節日是傳承優秀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既使人們在節日中增長知識,受到教益,又有助於彰顯文化、弘揚美德、陶冶情操、弘揚傳統。民俗節日是人類文明進化發展的產物,大部分節日習俗在上古時代就已初露端倪。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沉澱凝聚的過程。
4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傳統節日有:春節、元宵節、龍抬頭、清明節、端午節。
1、春節即夏曆(農曆)新年 英文:chinese new year
意義新春賀歲圍繞祭祝祈年為中心,以除舊佈新、迎禧接福、拜神祭祖、祈求豐年等活動形式,內容豐富多彩,熱鬧喜慶,年味濃郁。
我國過年歷史悠久,在傳承發展中已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習俗,有許多還相傳至今,如辦年貨、掃塵、貼年紅、團年飯、守歲、壓歲錢、拜歲、拜年、舞龍舞獅、拜神祭祖、燒炮竹、燒煙花、遊神賽會、年例、押舟、祈福、廟會、遊鑼鼓、上燈酒、賞花燈等習俗。
傳統的節日儀式與相關習俗活動,是節日元素的重要內容,承載著豐富多彩的節日文化內涵。
意義元宵節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
不過,正月十五元宵節真正作為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後,正月十五燃燈的習俗與佛教東傳有關。
唐朝時,佛教大興,仕官百姓普遍在正月十五這一天「燃燈供佛」,佛家燈火於是遍佈民間,從唐代起,元宵張燈即成為法定之事,並逐漸成為民間習俗。
3、龍抬頭
龍抬頭(農曆二月二),又稱春耕節、農事節、青龍節、春龍節等,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
「龍」是指二十八宿中的東方蒼龍七宿星象,每到仲春卯月之初,「龍角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升起,故稱「龍抬頭」。
意義龍抬頭日處在卯月的驚蟄、春分之間;卯,冒也,萬物冒地而出,為生髮之大象,代表著生機茂發,「卯」是干支歷十二地支之一,五行屬木,卦象為「震」。
九二在臨卦互震裡,震為龍,表示龍離開了潛伏的狀態,已出現於地表上,嶄露頭角。
「龍抬頭」是中國古代農耕文化對於節令的反映,標示著陽氣自地底而出,春雷乍動、雨水增多、氣溫回升,萬物生機盎然,春耕由此開始。
自古以來人們亦將龍抬頭時節作為一個祈福納祥轉運的日子,「龍抬頭」雖有著久遠的歷史源頭,出現在文獻上將龍抬頭與節俗聯絡在一起是在元代後。
元時期把「二月初二」稱為「龍抬頭」的日子,農曆二月已進入仲春季節,「二月二」處在二十四節氣的「雨水」、「驚蟄」、「春分」之間。
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春祭活動,兼具自然與人文兩大內涵,既是自然節氣點,也是傳統節日。
意義清明節是傳統的重大春祭節日,掃墓祭祀、緬懷祖先,是中華民族數千年以來的優良傳統,不僅有利於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族共同記憶,還可促進家族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
意義端午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龍圖騰祭祀演變而來。端午節的起源涵蓋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學等方面內容,蘊含著深邃豐厚的文化內涵,在傳承發展中雜揉了多種民俗為一體,節俗內容豐富,扒龍舟與食粽子是端午節的兩大禮俗主題,這兩大傳統禮俗主題在中國自古傳承,至今不輟。
中國傳統節日的重要性
5樓:仁昌居士
1、春節:一般指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在春節期間,中國的漢族和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以示慶祝。意義:傳承與弘揚傳統文化。
2、除夕:指農曆一年最後一天的晚上,即春節前一天晚。一年的最後一天叫「歲除」,那天晚上叫「除夕」。
除夕人們往往通宵不眠,叫守歲。」除夕這一天,家裡家外不但要打掃得乾乾淨淨,還要貼門神、貼春聯、貼年畫、掛燈籠。意義:
除舊佈新,迎祖宗回家過年。
3、清明: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在仲春與暮春之交,也就是冬至後的108天,節氣是按照陽曆制定的,陽曆沒有閏年。中國漢族傳統的清明節大約始於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清明節是一個祭祀祖先的節日,傳統活動為掃墓。意義:禮敬祖先,親近自然。
4、端午: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最初是我國人們以祛病防疫的節日,後來也同時成了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意義:紀念屈原、追懷華夏民族的高潔情懷。
5、中秋:中國傳統節日之一,為每年農曆八月十五,傳說是為了紀念嫦娥奔月。因為這一天月亮滿圓,象徵團圓,又稱為團圓節。意義:寄託思念故鄉,思念親人之情。
6、重陽:為農曆九月初九日。重陽又稱「踏秋」與三月初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傾室而出,重陽這天所有親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災」,插茱萸、賞菊花。
意義:敬老感恩、飲宴祈壽、登高健身。
6樓:溜達的專用
中國的傳統節日主要有:
春節(正月初一)、元宵節(正月十五)、龍抬頭(二月二)、社日節(二月二)、清明節(公曆4月5日前後)、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七夕節(農曆七月初七)、七月半(農曆七月十四/十五)、中秋節(農曆八月十五)、重陽節(農曆九月九)、冬至節(公曆12月21~23日)、除夕(年尾最後一天) 等。
傳統節日是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同時也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蘊含著許多優秀文化因素,在易風易俗、以文化人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中國傳統節日凝結著中華民族的民族精神和民族情感,承載著中華民族的文化血脈和思想精華,是維繫國家統
一、民族團結和社會和諧的重要精神紐帶。
與西方文明、伊斯蘭文明不同,中華文明幾乎沒有神話英雄或宗教原教旨傳承的全民性節慶體系。
從古至今,中國只有在事關農業生產和健康生活的重大節氣上才有全民性的祭拜或慶賀儀式,如春節、清明、端午、中秋、重陽、冬至等等,這些構成中國數千年傳承的文化節慶體系影響到東亞、東南亞各國。
擴充套件資料
中華傳統節日的文明價值就是天時、地利與人和的和合精神,比任何宗教的最高邏輯範疇都要巨集大,因而能夠吸收和包容各種宗教體驗的文化合理內容,具有現代文明和未來文明的構成意義。
考古發現,中華文明的天文曆法機制至少有2023年曆史。古今中外有天文曆法種類多達以千計,基本分為陽曆、陰曆、陰陽合曆三大類。中國古代曆法就是融合前兩者的特點,並輔以星象、物候的陰陽合曆系統。
其制訂的準則有以客觀觀察到的太陽運動來編制日、年,也有以客觀觀察到月亮運動來編制月份並有月相的「朔望」和「旬」概念,共同組成季節和節氣,中華傳統節日由此產生。
7樓:左手半夏右手花
傳統節日是傳承優秀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既使人們在節日中增長知識,受到教益,又有助於彰顯文化、弘揚美德、陶冶情操、弘揚傳統。民俗節日是人類文明進化發展的產物,大部分節日習俗在上古時代就已初露端倪。傳統節日的形成過程,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沉澱凝聚的過程。
我們不能因為外國節日的盛行,忘記中國傳統節日的歷史意義。
我國傳統節日留存著華夏民族獨特的文化記憶,凝聚並影響著中華民族的價值觀念、文化心理、生活方式和審美旨趣。在傳統節慶裡,元宵觀燈、中秋賞月、鞭炮迎春等豐富多彩的娛樂活動就是要竭力渲染和盡力營造閤家團圓、普天同慶的精神文化氛圍,這是歷代先人們遺留下來寶貴的文化產物。
8樓:匿名使用者
1、 元宵節——農曆正月十五
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其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為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一個重要節日。
中國幅員遼闊,歷史悠久,所以關於元宵節的習俗在全國各地也不盡相同,其中吃元宵、賞花燈、舞龍、舞獅子等是元宵節幾項重要民間習俗。
2、寒食節——(清明節前一天)
禁菸火,只吃冷食。並在後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鞦韆、蹴鞠、牽勾、鬥雞等風俗,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曾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寒食節是中國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
在這段無火的時間裡,人們必須準備足夠的熟食以冷食度日,即為「寒食」,故而得名「寒食節」。寒食節前後綿延兩千餘年,被稱為民間第一大祭日。
3、清明節——(公曆4月5日前後)
春風拂煦清明節,踏青祭祖念先人。清明掃墓祭祀,緬懷先人寄託哀思,有利於弘揚孝道親情,喚醒家庭共同記憶,促進家庭成員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認同感。
清明節的習俗是豐富有趣的,除了講究禁火、掃墓,還有踏青、盪鞦韆、踢蹴鞠、打馬球、插柳等一系列風俗體育活動。
4、端午節——農曆五月初五
端午節為每年農曆五月初五,又稱端陽節、午日節、五月節、夏
五、重五等。端午節是中國漢族人民紀念屈原的傳統節日。
端午節有吃粽子,賽龍舟,掛菖蒲、蒿草、艾葉,薰蒼朮、白芷,喝雄黃酒的習俗。這一天的活動現在逐漸演變為吃粽子、賽龍舟、帶五色線,做香囊,門上插艾。
5、七夕節——農曆七月初七
七夕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個節日,也是過去姑娘們最為重視的日子。相傳農曆七月七日夜或七月六日夜婦女在庭院向織女星乞求智巧,故稱為「乞巧」。
婦女們穿針乞巧,祈禱福祿壽活動,禮拜七姐,儀式虔誠而隆重,陳列花果、女紅,各式傢俱、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愛。
中國傳統節日對聯,中國傳統節日的對聯?
喜看三春花千樹 笑飲豐年酒一杯 春節 萬家燈火同秋月 大地光明不夜天 元宵 上旬上,中旬中,朔日望日 五月五,九月九,端陽重陽 端午 入酒菊香由我醉 向秋山色帶雲看 重陽 話中秋,年年歲歲慶團圓。迎佳節,神州處處笑聲濃。中秋 中國傳統節日的對聯?天心隨律轉 人事逐年新 啟一元復始 待四序更新 天開新...
中國傳統節日時間來歷習俗,中國傳統節日的來歷與習俗
中秋節每年農曆八月十五日,是傳統的中秋佳節。這時是一年 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稱為中秋。在中國的農曆裡,一年分為四季,每季又分為孟 仲 季三個部分,因而中秋也稱仲秋。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幾個月的滿月更圓,更明亮,所以又叫做 月夕 八月節 此夜,人們仰望天空如玉如盤的朗朗明月,自然會期盼家人團聚。遠在他鄉...
中國傳統節日的來歷及習俗,所有中國傳統節日的來歷和習俗
春節,是一年之歲首,農曆新年,傳統上的 年節 傳統名稱分別有新春 新歲 新禧 大年等,口頭上又稱度歲 過年。春節歷史悠久,由上古時代歲首祭祀活動演變來過春節前,背井離鄉的人們都儘可能地回到家裡和親人團聚,共享天倫之樂。春節期間,親朋好友之間都會相互走訪拜年,表達對親朋間的情懷以及對新一年生活的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