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對統治者提出了怎樣的要求,孟子提倡統治者實行什麼?

2022-07-23 10:40:16 字數 5099 閱讀 7839

1樓:高翱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意思是說,人民放在第一位,國家其次,君在最後。孟子認為君主應以愛護人民為先,為政者要保障人民權利。孟子贊同若君主無道,人民有權推翻政權。

孟子主張,「親親而仁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提出了性善論的思想。他認為,儘管各個社會成員之間有分工的不同和階級的差別,但是他們的人性卻是同一的。他說:

「故凡同類者,舉相似也,何獨至於人而疑之?聖人與我同類者。」這裡,孟子把統治者和被統治者擺在平等的地位,**他們所具有的普遍的人性。

這種**適應於當時奴隸解放和社會變革的歷史潮流,標誌著人類認識的深化,對倫理思想的發展是一個巨大的推進。

2樓:匿名使用者

孟子要求統治者首先要,「不違農時」,顯然是有感而發,並且切中了現實的要害,抓住了問題的實質,充分表現了孟子對現實問題高度的洞察力和把握力。

孟子「不違農時」的主張,其實質是其「保民而王」思想的具體體現,表現出重視民意、爭取民心的政治眼光,也展示了他以民為本、愛民富民的博大情懷。

3樓:

統治者要實行「仁」政,一定要用「仁」來治理天下。

至於什麼不違農時、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保民而王等等,都是「仁」政的具體體現

孟子的主張就是「仁」

寡人之於國也 孟子的政治主張對最高統治者提出了哪三點基本要求(言簡意賅一點)

4樓:匿名使用者

《寡人之於國也》是《孟子·梁惠王上》中的一章,是表現孟子「仁政」思想的文章之一。論述瞭如何實行「仁政」以「王道」統一天下的問題。「養生喪死無憾,王道之始也」,「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飢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為文章點睛之筆,突出了本文主旨。

因為只有實行仁政,才能得民心;得民心,才能得天下。這種「保民而王」得思想,實際也是孟子「民本」思想的體現。

5樓:匿名使用者

反對戰爭

不違農時

施行仁政

孟子提倡統治者實行什麼?

6樓:悠行專用

孟子提倡統治者實行「仁政」。

孟子 發揮 孔子 學說,明確提出「仁政」的主張。《孟子·梁惠王上》:「王如施仁政於民,省刑罰,薄稅斂,深耕易耨,壯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長上。

可使制梃以撻 秦 楚 之堅甲利兵矣。」

孟子主張以德治天下,即德治,提出了「仁政」、「王道」等觀點,並使之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他把「親親」、「長長」的原則應用於政治,認為百姓的物質生活有了保障,統治者再興辦學校,用孝悌的道理進行教化,便能引導人們向善,就可以形成一種良好的道德風尚,即「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

對於如何推行仁政,孟子說:「以力假仁者霸,霸必有大國;以德行仁者王,王不待大,湯以七十里,文王以百里。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

」也就是說,憑藉武力又假借仁義的人可以稱霸天下,所以稱霸者必須具備自身是大國的條件。依靠道德而施行仁義的人也可以稱王天下,但不一定必須是大國。商湯憑藉七十里的國土面積稱王天下,周文王憑藉一百里面積的國土稱王。

用武力讓別人屈服,別人未必是真心屈服,只是力量不足以反抗罷了;用道德讓別人順從,別人才會心悅誠服地順從。

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軻,字子輿(待考,一說字子車或子居。按:車,古文;輿,今字。

車又音居,是故,子輿、子車、子居,皆孟子之字也)。漢族,戰國時期鄒國人,魯國慶父後裔。孟子繼承併發揚了孔子的思想,成為僅次於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師,對後世中國文化的影響全面而巨大,有「亞聖」之稱,與孔子合稱為「孔孟」。

中國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戰國時期儒家代表人物。孟子及其門人著有《孟子》一書。

7樓:匿名使用者

孟子以「仁政」為根本的出發點,

創立了一套以「井田」為模式的理想經濟方案。提倡「省刑罰、薄稅斂」、「不違農時」等主張。要求封建國家在徵收賦稅的同時,必須注意生產,發展生產,使人民富裕起來,這樣財政收入才有充足的**。

這種思想,是應該肯定的。作為新興地主階級的思想家,孟子還提出重農而不抑商理論,改進了傳統的「重農抑商」的思想,這種經濟觀念在當時是進步的。孟子的「井田制」理想,對後世確立限制土地兼併,緩和階級矛盾的治國理論有著深遠的影響及指導意義。

孟子就治理國家對最高統治者提出的忠告是

8樓:匿名使用者

出自《孟子·盡心下》,原文如下:

孟子曰:「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故得乎丘民而為天子,得乎天子為諸侯,得乎諸侯為大夫。」

9樓:無禕月

君舟民水,那是荀子的說法,好吧。只是荀子把這句話安在了孔子頭上。

10樓:匿名使用者

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

孟子面對社會的動盪他給統治者的建議是什麼?

孟子提出仁的學說,要求統治者輕徭薄賦這句話對嗎

11樓:匿名使用者

對的。輕徭薄賦,減輕徭役,降低賦稅。中國古代思想家關於減輕人民徭役和賦稅負擔的財政思想。

它既代表了地主階級的利益,又符合小土地所有者的願望。徵調不苛重,不會激發矛盾,有利於社會秩序的安定和地主階級政權的鞏固;且輕徭薄賦,農民負擔不過重,則易於附著於土地;人口增加,生產發展,可以安居樂業。從而,可以鼓勵百姓從事生產,可以增加財政收入,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

輕徭薄賦的財政思想,歷來為儒家奉為治國安邦的重要原則之一。

輕徭薄賦思想在春秋時期就有。孔丘反對重稅,主張「斂從其薄」(《左傳·哀公十一年》),提出十取其一的薄斂政策和民富自然國富的觀點。

戰國時期的孟子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發展為仁政學說,成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孟子的民本思想。

孟子主張,「親親而仁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提倡「省刑罰、薄稅斂」,把薄賦斂作為仁政的重要內容。孟子認為統治者實行仁政,可以得到天下人民的衷心擁護,這樣便可以無敵於天下。

12樓:本來無一物

不對,「仁」是儒學的核心,由孔子提出,曾子孟子等繼承同時發展。到了孟子的時代,孟子思想的主要體現在「民本」「仁政」「倫理」三方面。輕徭薄賦好像沒有提到,仁政中就有這個意思,以自然之道養民,無為而治,更偏向於黃老思想,道家學說。

13樓:王大路普

這句話是不對的。

「孔曰成仁,孟曰取義」,倡導「仁」的思想家,以孔子為代表。孟子繼承孔子的思想傳統並加以放揚。代表孟子的典型思想大家熟知的典故叫做"魚我所欲也」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捨生取義。

14樓:

不對。『』仁『』的學說是孔子提出的。

15樓:匿名使用者

不對,孟子提出的是仁政的學說。

16樓:小羊羊

有啊,有要求統治者要求統治者輕徭薄賦,減輕農民的負擔。

17樓:匿名使用者

沒有要求統治者輕徭薄賦

18樓:匿名使用者

這也需要分情況來看:

在和平安定時期,統治者完全可以實現輕徭薄賦

在戰爭時期或者有規模大天災人禍,那時需要實行比較繁重的稅賦,以幫助國家通過困難時期

19樓:匿名使用者

孟子在繼承孔子的基礎之上 提出仁政 並提出民貴君輕的思想

20樓:威小人物

是孔子,孔子的學說是仁愛

孔子思想的核心內容是什麼?基於此,他對統治者提出了怎樣的要求?

21樓:無線電師

一、核心內容

「仁」是儒家思想的核心概念。

「仁」的基本含義是「愛人」。孔子說:「仁者愛人」。愛人就是親近友愛、善待他人。

愛人包括兩個方面的基本要求:

①倡導性要求:「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②勸誡性要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2、「仁」的表現

「仁」的觀念表現為各種道德行為:

對父母為孝;

對兄弟為悌;

對朋友為信;

對國家為忠;等等。

二、政治要求

施仁政。

22樓:小依在等櫻花開

孔子的思想有兩個核心。一個是「時」,由「時」發展為「中」、「和」。另一個是「仁」,由「仁」發展為「義」、「禮」。

為什麼這樣說呢?首先說「時」。《孟子·萬章下》說:「孔子,聖之時者也。」《論語·微子》中,孔子自己說:「我則異於是,無可無不可。」我看這都是「時」的證明。孟子

說:「孔子之去齊,接浙而行;去魯,日:遲遲吾行也。

去父母國之道也。可以速而速,可以久而久,可以處而處,可以仕而仕,孔子也。」這就是「時」。

孔子離開齊國的時候,「接浙而行」。做飯,淘淘米未等煮就去了。去魯的時候就不這樣了。

離開魯國,孔子說:「遲遲吾行也。去父母國之道也。

」如果是父母國,離開就不那麼著急,慢慢走。一樣離……

其核心是「禮」與「仁」,在治國的方略上,他主張「為政以德」,用道德和禮教來治理國家是最高尚的治國之道。這種治國方略也叫「德治」或「禮治」。這種方略把德、禮施之於民,實際上已打破了傳統的禮不下庶人的信條,打破 了貴族和庶民間原有的一條重要界限。

孔子的仁說,體現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禮說,則體現了禮制精神,即現代意義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義這是人類永恆的主題,對於任何社會,任何時代,任何一個**都是適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會則是建立人類文明社會的基本要求。孔子的這種人道主義和秩序精神是中國古代社會政治思想的精華。

經濟思想:主要的是重義輕利、「見利思義」的義利觀與「富民」思想。這也是儒家經濟思想的主要內容。

對後世有較大的影響。 教育思想:他主張「學而優則仕」,學習了還有餘力,就去做官。

他提倡「有教無類」,人人都可能受教育,人人都應該受教育。他強調學習與思考相結合(「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同時還必須「學以致用」,將學到的知識運用於社會實踐。他學而不厭,誨人不倦。

美學思想:孔子的美學思想核心為「美」和「善」的統一,也是形式與內容的統一。(額,對不起,答偏題了~~~~~,這對你有用嗎?

厚著臉皮求採納啊~~~~)

清朝統治者實行怎樣的文化政策,了清朝統治者實行什麼樣的文化政策

奴化政策。利用漢文化的糟粕來奴化漢族鞏固滿清異族政權。採用文化高壓政策,大興 了清朝統治者實行什麼樣的文化政策 說明了清朝實行文化 政策,大興 目的是想從思想上控制人們,嚴酷鎮壓知識分子的反清思想。常識歷史篇。根據材料一併結合所學知識,指出清朝統治者實行怎樣的對外政策 清朝統治者實行了閉關鎖國的政策...

兩漢初期統治者實行開明的統治政策對社會發展具有什麼作用

經歷了秦末戰爭後,社會凋敝,國貧民困。劉邦下令讓士兵復員回鄉,鼓勵百姓墾荒,降低賦稅。之後的繼任者一再降低農民負擔,放寬法律制度 同時積極擴充國庫,削弱藩國實力。為漢武帝的對外戰爭打下了基礎。西漢初年,統治者為什麼要實行休養生息的政策 原因 經濟蕭條,人民生活困苦,吸取秦朝 而亡的教訓。漢初為什麼實...

上述材料分別反映出清朝統治者怎樣的思想?產生這種思想的根本原因是什麼

大清帝國物產豐饒,懷柔四方,尤其是康乾盛世以來,國力強盛,達到歷版代之所未有。統權 治者以歷史慣性,認為天下諸國莫不落後我朝,缺乏對歐洲國家的動態掌控,大國心態雖有,而陷於孤芳自賞,未能以開放 虛懷若谷之心態,廣納百川,故有閉關鎖國之策。加之,歷代重農思想,而無重商之系統政策,固步自封之態愈甚。遠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