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剛榮
西羅馬帝國滅亡後,西歐的城市衰落了。10世紀開始出現作為手工業和商業中心的城市。在西歐城市重新興起和工商業迅速發展的過程中,市民階級形成了。
它進一步分化出手工業者和商人、銀行家等等。
西歐中世紀城市也是國內外**的中心。城市興起以後形成了以城市為中心的地方市場,居民在此交換地方產品。到15 世紀,在地方傳統商品和生產專業化的基礎上開始形成國內統一市場。
東西方的國際**在中世紀早期已經存在,主要是為封建主提供奢侈品。城市興起之後,東西方**不斷擴大。在歐洲逐漸形成兩個地中海**區和北海、波羅的海**區,經營東歐和西歐、東方與西方的**。
從事國內和國際**的商人組成商人公會。13~14 世紀興起的漢薩同盟,是以呂貝克、不來梅、漢堡等德意志北部城市為中心的龐大的商人組織,長時期內壟斷了波羅的海和北海的**。隨著北歐城市的經濟發展和對外**的擴大,逐漸形成為政治上的特殊勢力。
15、16 世紀新航路發現後,世界市場開始形成,東西方的國際**發展為遍及五大洲的世界**。
現代城市現代化
1.城市化階段
城市化階段出現在20世紀50年代,只有這一階段的城市發展特徵才符合「城市化」這個名詞的真正涵義。城市化從本質上來說只涉及到人口再分佈的兩種基本形式:第一是農村人口向城市遷移,第二是城市人口逐浙向大城市集中。
20世紀50年代是發達地區戰後經濟迅速增長的時期,也是發達地區戰後城市人口增長最快的年代。在這一時期,發達地區的工業、服務行業以及**部門的活動都迅速擴充套件,使非農產業的就業機會、尤其是大城市的就業機會大大增加。相應地,從事資源產業和農業的勞動力數量卻減少了,從而導致經濟實力、就業和人口連續不斷地向大城市集中,大城市迅速增度。
在這一時期,人口從農村向城市遷移,城市人口逐漸向大城市集中,大多數城市的中心地區都比中心以外的周圍地區人口增長得更快,這些特徵都是典型的城市化特徵。由於大城市和特大城市迅速增長,所以到20世紀60年代初,大多數發達國家居住在人口100萬及以上的大城市裡的人口占城市總人口的比重都達到或超過了25%。
2.郊區化階段
郊區化主要發生在20世紀60年代。郊區化的主要特徵是,在城市地區內首先是相對分散,即城市中心地區的人口增長率降低,而城市中心以外的周圍地區則人口增長率升高,然後是絕對分散,即無論是城市中心地區還是周圍地區,人口增長率都降低。無論是相對分散還是絕對分散,其結果都是使整個大城市區域人口增長率降低,而位於建成區以外的城市遠郊較富裕階層居住的地區人口卻迅速增長。
然而,雖然在郊區化階段大城市區域的人口增長率降低了,但總地來看,大城市區域的人口增長仍快於非大城市區域的人口增長。
郊區化是偏離純粹的城市化的一種運動。在20世紀60年代,北歐、西歐、北美和澳大利亞都經歷了郊區化的全盛期。郊區化現象產生的原因首先是發達地區隨著經濟的發展,人們的收入提高,對良好的居住環境的嚮往和對住房地點的選擇性也隨之增強。
同時,高速公路系統從城市中心向郊區和相鄰的農村地區延伸,也為人們從城市中心向郊區遷移創造了條件。此外,城市生活的一些消極方面,如生活費用較高、人口擁擠、空氣汙染和環境骯髒等,也促使人們從城市中心搬遷到郊區。在郊區化的過程中,首先是人口從城市中心遷移到郊區居住,然後是工業、商業和零售業也逐漸向郊區遷侈,最後是高新技術部門也遷移到郊區。
在整個發達地區,由於郊區化的發展,郊區的特點逐漸消失,城市和郊區之間的區別日益模糊,城鄉實現了一體化。
3.逆城市化階段
逆城市化現象出現在20世紀70年代早期至80年代早期,其主要特徵是人口遷移的方向發生了倒轉,即從20世紀50和60年代的向大城市區域遷移變為向非大城市區域遷移。大城市經歷著人口的淨遷出,人口數量減少,而小城市和城鎮以及部分農村地區卻人口迅速增長。平均來看,非大城市區域的人口增長率決於全國和大城市區域,而在大城市區域內部又是城市規模越大,人口增長速度越慢。
與郊區化不同的是,逆城市化並不是指人口從城市中心向周圍的郊區和農村地區的遷移,而是指人口從大城市區域向較小的城市和城鎮的移動。在此過程中,隨著人口向非大城市區域的遷移,工業也逐漸向新的地區和非大城市區域遷移。
中世紀西歐的歷史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階段?每個階段的基本特徵是什麼?
西歐城市的興起的歷史資料?
西歐封建社會時期某一著名城市的發展簡況
2樓:易芳居士
法國首都巴黎(paris)是歐洲大陸上第二大城市,也是世界上最繁華的都市之一。地處法國北部,塞納河西岸,距河口(英吉利海峽)375公里。塞納河蜿蜒穿過城市,形成兩座河心島(斯德和聖路易)。
市區人口217萬。城市本身在巴黎盆地**,屬溫和的海洋性氣候,夏無酷暑,冬無嚴寒;1月平均氣溫3℃,7月平均氣溫18℃,年平均氣溫10℃。全年降雨分佈均衡,夏秋季稍多,年平均降雨量619毫米。
早在地球上尚未存在「法蘭西」這個國家,也未曾有今天我們稱為「法蘭西人」的兩千多年前,便有了古代巴黎。不過,那時的巴黎還只是塞納河中間西岱島上的一個小漁村,島上的主人是古代高盧部族的「巴黎西人」。公元前一世紀,羅馬人開始在此定居並逐漸將其發展成為一座城市,名為「呂岱茲」(法語「沼澤」的意思)。
公元4世紀時,為紀念此地最早的主人,將該城命名為「巴黎」。
公元508年,法蘭克王國定都巴黎。10世紀末,休•卡佩國王在此建造了皇宮。此後又經過了兩三個世紀,巴黎的主人換成了菲利浦•奧古斯都(1165-2023年)。
此時的巴黎已發展到塞納河兩岸,教堂、建築比比皆是,成為當時西方的政治文化中心。
公元16世紀末、17世紀初,當時的國王亨利四世將巴黎大大擴建了一番。到了18、19世紀,巴黎仍在逐步擴大,大量的可耕地被城市佔用。法蘭西第一帝國後期,巴黎擁有70多萬居民,千餘條大街;第二帝國建立後,巴黎又吞併了周圍的一些村莊;到拿破崙三世時,始在巴黎開闢了一些寬闊的道路,修建了許多園林和公園,使巴黎開始形成今日的樣子。
10-16世紀西歐商品經濟的發展分為哪幾個階段
西歐中世紀城市經濟的幾個問題
3樓:不雨亦瀟瀟
中世紀城市興起的原因 羅馬帝國末期,城市與商業日趨衰落。日耳曼人遷入西歐建立各個王國後,形成大小封建領主割據的局面,原有的商業及城市更加衰落,失去經濟意義。公元5~10世紀的歐洲,幾乎只有單一的農業經濟,以及一些農民的家庭手工業及莊園或寺院的手工作坊。
到了11世紀,西歐封建化的過程完成,商業開始發展,城市開始復興。在11~15世紀中,原已衰落的一些城市復甦和擴大了,並新建了許多城市,這時歐洲封建社會的經濟成為既擁有莊園農業,又有城市手工業和商業的二元經濟。
西歐城市經濟興起的前提和物質基礎是封建制度確立後農業生產力的提高。農業不僅能供養生產者本身及剝削者,而且有足夠的剩餘產品來養活城市居民。同時,莊園及寺院中逐漸出現了專業手工工匠,手工業者和農民的勞動分工開始形成並得到擴大。
此外,西歐早期封建社會內部經濟矛盾和階級矛盾的發展,也促成了城市的復興。由於封建莊園內資源種類及數量都有限,莊園主和寺院僧侶都要從市場上購買若干生活必需品(如鹽、鐵、染料等)和奢侈品(如絲綢、香料等),同時也要出賣自己莊園中多餘的產品,為此封建統治階級不得不逐漸地允許並保護在自己的領地內建立起彙集商人與手工業者的城市。另一方面,農奴的繁衍使人口增多,其中一些人沒有足夠的份地養活家小,很多農奴不堪壓迫和剝削而逃離莊園。
這些逃亡農奴和繳納代役租的農奴手工業者大量流入城市謀生,成為中世紀城市最早的市民。與此同時,商人也逐漸彙集到城市。這樣在12世紀西歐就出現了星羅棋佈大小不等的城市,城市商業及手工業繁榮起來。
城市規模
編輯城市興起的地點多種多樣:有古代城市的舊址,有水陸交通中心或河川渡口,有原來的商品集散地,有過去的軍事堡壘,有主教駐節地,也有的城市前身本是一個莊園的中心。到15世紀時,西歐究竟有多少個城市很難統計出確切數字,據估計,在當時的西歐,擁有 25000人以上的大城市不過15~20個;人口在10000~25000人的較大城市也為數不多;人口在2000~10000人的中等城市數量較大;人口在2000人以下的小城鎮則數量最大。
在1275~2023年間,擁有50000人以上的特大城市只有義大利才有,如佛羅倫薩約90000人,威尼斯約90000人,米蘭約75000人。在其他地區,2023年布呂赫有35000人;15世紀的布魯塞爾有50000人;2023年安特衛普只有18000人;2023年的阿姆斯特丹有10000~12000人;2023年巴黎大約有80000人;在德國,科隆是最大的城市,約有40000人;2023年的倫敦,大約有35000~45000人;2023年紐倫堡居民有20165人。
城市的性質與特點 中世紀西歐的城市是商業與手工業的中心,市民多為商人及手工業者。但一般城市仍有農業。在小城市中農業的比重往往較大,在大中城市則相反。
大城市所需的糧食絕大部分靠商人販運。城市經濟發展總的趨勢是農業所佔的比重越來越小,而商業及製造業則不斷擴大。城市的經濟組織形式是手工業行會和商人行會。
城市經濟的基礎是行會制度(見西歐行會制度)。
中世紀西歐的城市經濟是在鬥爭中發展壯大的。最初階段的鬥爭是11~12世紀行會團結市民反對封建領主,用贖買或暴力方式爭取城市自治。鬥爭的結果是使建立在封建領地內由領主統治的城市轉變成為法律上獨立於領地的政治單位和經濟單位,少數城市甚至發展成為城市共和國(如威尼斯)。
行使自治權力的城市只需向國王繳納一定稅收並在名義上隸屬於國王,而實際上有自己獨立的行政機構和司法機構,有自衛的武裝,可以自行鑄造貨幣和規定度量衡,有向市民及來往商人徵稅的權力等。市民則具有自由民的身份而不是農奴。獲得自治的城市政權最初掌握在城市的富裕市民即商人高利貸者、地產業主等手中,他們構成城市貴族。
他們憑藉自己優越的經濟地位和政治地位,利用各種手段來剝削和壓榨一般市民。13~14世紀西歐許多國家的城市中,行會手工業者為了保護自己的利益,又在行會組織的領導下了反抗城市貴族的鬥爭,這是城市鬥爭的第二階段。鬥爭的結果,在某些城市是將城市貴族徹底推翻而由行會上層分子掌權;更多的情況是迫使城市貴族和最有勢力的行會上層共同掌握城市的自治權。
另外也有一些對外**特別發達的城市,如威尼斯、呂貝克、漢堡等,上層貴族根本未作讓步而仍保持無上權力。城市鬥爭的第三階段則主要表現為行會內部及對外的鬥爭,即城市手工業與農村手工業、寺院手工業的矛盾鬥爭,行會同商人特別是零售商的矛盾鬥爭,行會彼此之間的矛盾以及行會內部匠師與匠師、匠師與幫工學徒的矛盾鬥爭,這些矛盾引起了行會內部的分化,促成行會的解體。
中世紀城市經濟的歷史作用 11~15世紀歐洲城市經濟的興起與繁榮,大大促進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在城市興起過程中逐漸形成了若干工業區域或工業中心,如佛蘭德的毛織業、威尼斯的造船業、佛羅倫薩的毛織和絲織業等等。城市的復興還使商業和商品生產大大發展,商品經濟的發展對封建制生產關係是一個巨大的衝擊力量,是引導製造業從家庭手工業、行會手工業向更高階段──工場手工業發展,並促使莊園農業經濟瓦解的巨大力量。
城市經濟的發展,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解體和資本主義的萌芽。
現代護理的發展分別經歷了哪幾個階段各階段有什麼特點
以疾病為中心 以病人為中心 以人的健康為中心 現代護理學分為 個案護理 功能制護理 小組護理 責任制護理 系統化整體護理 問 現代護理學的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階段?各階段有何特點?摘 要 答 現代護理學的發展經歷了3個階段 1 以疾病為中心的護理階段特點 護理已成為一個專門的職業,護理工作的主要內容是執...
計算機的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階段?各階段的主要特徵是什麼
第一代是電子管計算機時代,從1946 1958年左右。這代計算機因採用電子管而體積大,耗電多,運算速度低,儲存容量小,可靠性差 第二代是電晶體時代,約為1958 1964年。這代計算機比第一代計算機的效能提高了數10倍,軟體配置開始出現,一些高階程式設計語言相繼問世,外圍裝置也由幾種增加到數十種。除...
計算機的發展經歷了哪幾個階段?各階段的主要特點是什麼
第一代計算機 特徵是採用電子管作為主要元器件第二代計算機 特徵是採用電晶體作為主要器件第三代計算機 特徵是半導體中小規模積體電路 計算機 特徵是大規模和超大規模積體電路電子管 第一階段 電晶體 第二階段 中小規模積體電路 第三階段 大規模及超大規模積體電路 第四階段 智慧 第五階段 計算機的發展經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