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白粥配皮蛋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出自孔子的《論語》。從儒家的角度來看,三十而立,是立在「禮制」上的。意思就是說無規矩不成方圓,人在創造新事物之前首先要做的是充分掌握這個世界的規則。
而現在大部分剛出社會的年輕人大部分都是「初生牛犢不怕虎」,對於改造這個世界充滿著豪情壯志,但是到了三十歲只有真正做立於「禮」,就是傳統,才能做到創造。
而四十不惑,不惑的是自己對這個世界的理想,做到瞭然於心、堅定不移。人到了四十歲,意味著看透了人世間的一些道理。他們已經經歷過失敗、懷疑、困惑、嘗試、改變、成功。
所以對於自己將來要做的事情或畢生要追求的理想或夢想已經有了一個非常清晰的認識,這就是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意思是人發展到了一定的階段,積累了一定的資源時,這時就會產生對社會的責任感。這時會自發地思考自己可以為這個社會做什麼或貢獻什麼。所以五十知的是使命、知的是社會責任感。
像一些成功的企業家,當創造的企業有了一定的成績或社會地位時,就會做公益,這樣的舉動就達到了「五十而知天命」。
以上都是從儒家的角度分析的。如果引申到現在。三十而立,立就是獨立,立的自身的修養、品德,立得是事業,立得是家庭。
而四十不惑,不惑的是自己,對自己已經有了很全面的瞭解;不惑的是這個社會,對這個社會上的很多現象都知道它存在的必然原因。五十而知天命,知的是自己的使命和責任。上面的這些就像是馬斯洛的需求層次論,從生理的需求到尊重的需求都屬於三十而立。
認知的需求和審美的需求屬於四十不惑。而最頂端的自我需求,就像五十而知天命。
2樓:探蹤尋跡
三十立什麼?四十惑什麼?五十知什麼?看看說得有道理嗎?
3樓:吃瓜預備役選手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30立下人生的原則和態度,40對自己的原則不再有疑惑,50知道命運的主宰是自己,所有的成就都是自己造就的。
4樓:胖大星
三十而立 ,立身、立業、立家 ;四十而不惑,瞭解自己、明白社會;五十知天命,知道自己的人生定位 。
5樓:莊周是鯤鵬會飛耶
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每個年齡階段都有不同的人生感悟,每十年,就是一種新的態度面對人生。
6樓:小小凸凸
三十而立就是要立業、立家,立生,四十惑是指對外明白社會,對內明白自己的責任,五十知曉自己的命運和人生定位,不怨人憂天。
人三十立什麼,四十惑什麼,五十知什麼
7樓:司徒輕寒
三十立什麼?
三十歲的人,應該能依靠自己的本領獨立承擔起自己應承受的責任,並已經確定自己的人生目標與發展方向。簡單說,三十歲的人應該能坦然地面對一切了。
四十而不惑,明白了什麼?
「四十而不惑」,到了四十歲, 才不懷疑。人到了四十歲,咀嚼了事態的冷暖,感懷了歲月的無情,往事悠悠,四十年彈指一揮間,在經歷了許多疑惑、彷徨、振奮、欣喜之後,是沉思,是恍然大 悟……
五十而知天命,知道了什麼?
「五十而知天命」。中國古代哲 學中把天當作神,天能決定人類命運。在孔子的學說中,還儲存有「天命」的觀點。
孔子「五十而知天命」,「天命」就是我們今天講的因果報應,他知道了,命裡 有的一定有,命裡沒有的彆強求。
8樓:匿名使用者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
出自論語《》
三十立什麼、四十惑什麼、五十知什麼?
9樓:愛馬小摩托
立身。立身就是確立自己的品格和修養,它應包括:思想的修養,道德的涵養,能力的培養三個方面。
自強是立身之本,別把自己的需求寄託在父母的資助上,寄託在別人的幫助上,那都是軟弱的表現。立身是對每個人立足於社會最起碼的要求。
立業。立業就是確立自己所從事的事業,三十的人應該有比較固定的職業了。從事每項事業都要有本領,按現代話講就是有一技之長。
這是為生的必備,隨著現代科技的發展,對每個人的各方面要求都會越來越高,中國勞動力過剩更加劇了這種過高的要求,這只是這一段特殊歷史時期的特殊現象。立業不但是求生的手段,也是盡到社會責任所必備的。
立家。立家就是應該有了自己的家庭,當今社會激烈競爭,推遲了年輕人組建家庭的時間,但三十歲立家已經不早了。至於是先立業後立家,還是先立家後立業,每個人情況不同,也不必要分哪個為先哪個在後。
四十歲的人是十分理智和清醒的,對外,他明白了社會;對內,他明白了自己;對自己,他明白了責任。對外,他明白了社會。人是生活在社會之中,離不開社會,社會越進步,人們對社會的依賴度就會越高。
對內,他明白了自己。所以,所謂成長是內心在歷練中的逐漸強大,所謂人生的歸位是把外在的東西變成內心的能量。有理想,而不是妄想;有願望,而不奢望;有作為,而不妄為。
有理想,想是應該,但關鍵在打理,去實踐;有願望也可以,關鍵在於切合實際;有作為,關鍵在適度。四十歲的人,是最講實際的年齡段的人。
對自己,他明白了責任。四十歲的人最大特點是明白了自己的責任。他必須承擔社會責任、家庭責任和撫養子女責任。
首先,他必須做好自己的工作,這不單是生存的需要,也是為社會所做的貢獻,是必須盡到的社會責任,只有每個社會成員的辛勤工作,才換來整個社會的進步。
10樓:柒無玥
三十立身,立業,立家;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也就是說三十歲的時候找準自己對未來的定位,到了四十歲不再疑惑沒有安排好的腳下路,五十歲就看開點吧。
11樓:顏值盲盒
三十成家立業、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三十歲成家立業踏實工作,四十歲的時候才不會迷茫,五十歲大概也知道今後的道路如何前行了。
12樓:暴躁網友馬兒
三十立人,知道自己是什麼樣的人,四十會為命運感到迷茫,五十就知道了豁達。
13樓:
三十歲成家立業,四十歲更加明白了責任,五十歲對於事情不再追求什麼結果,明白理想實現很艱難。
14樓:柒小沐丶
三十,成家立業,四十就是不會困惑自己現在的人生,五十對世事看淡。
15樓:smile你大爺
立身,立業,立家。年齡階段不同,責任感和感悟都不同,但是現在也不是非要規定到了幾歲就必須幹什麼,畢竟人生只有一次。
16樓:王者小祁君
立身,立業,立家,對外明白社會,對內,明白自己,知道自己有著怎樣的責任。
17樓:探蹤尋跡
三十立什麼?四十惑什麼?五十知什麼?看看說得有道理嗎?
三十立什麼,四十惑什麼,五十知什麼
18樓:葭萌關下客
吾十五而至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隨心所欲而不逾矩。
出自《論語》,孔子對自己的一生的總結。
19樓:匿名使用者
正解如下: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皇邢二《疏》皆說,此章是孔子隱聖同凡,勸人勤學。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有」字,音義皆同「又」字。古文句法,十有五,就是十又五,語體就是十五。
孔子說:「我十五歲即志於學。」《毛詩傳》說:
「詩者,志之所之,在心為志,發言為詩。」依此解釋,「志」就是心之所之,也就是一心趣向之意。「志於學」,就是專心求學。
《史記孔子世家》說:「孔子為兒嬉戲,常陳俎豆,設禮容。」孔子在童年,即知求學。
此處孔子自述十五歲志於學,皇邢二《疏》皆據《白虎通辟雍篇》解釋,十五是成童之歲,心志堅明,故自十五始志於學。劉氏《正義》據《白虎通》說,十五歲是入大學之年,所學的是經術。劉氏又據《禮記大學篇》所說,始於致知格物,終於治國平天下,皆是大學所學的經術。
「三十而立。」皇《疏》:「立,謂所學經業成立也。」劉氏《正義》:「立,謂學立。」自十五歲,志於學,至三十歲,所學已成立。也就是學有根柢,有力,非外力所能搖動。
「四十而不惑。」孔安國注,「不惑」,就是不疑惑。程氏樹德《論語集釋》,引黃式三《論語後案》:
「立,必先不惑,而言不惑於立之後者,何也。夫子曰,可與立,未可與權。立,守經也。
不惑,達權也。」「不惑」,遇事可以行權,無可,無不可。「立」,則是:
可即可,不可即不可。不知權變之道。所以「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天命」,就是天的命令。如劉氏《正義》引《漢書董仲舒傳對策》曰:
「天令之謂命。」劉氏《正義》說:「知天命者,知己為天所命,非虛生也。
蓋夫子當衰周之時,賢聖不作久矣。及年至五十,得《易》學之,知其有得,而自謙言無大過。則天之所以生己,所以命己,與己之不負乎天。
故以知天命自任。命者,立之於己,而受之於天,聖人所不敢辭也。」孔子學《易》,乃知天命。
吾人雖聞天命,未必能知,須先信賴聖言,以求知之。
20樓:藍紫之夢
你說的是不是三十而不立,四十而不惑啊?五十知什麼我不知道
三十而立:三十立什麼四十惑什麼五十知什麼
21樓:老實話好聽
孔子說 ;吾十五治學 ,三十而立 ,四十而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六十而耳順 ,七十從心所欲 ,不逾矩 。
那是孔子 ,孔子是聖人 ,全世界敬仰的先哲 !
一般人 ,行嗎 ?
你 ,行嗎 ?
絕大多數的人一輩子混混沌沌 ,就是活到一百歲也是糊糊塗塗 !
22樓:匿名使用者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譯文孔子說:「我十五歲立志於大學之道;三十歲懂得了禮,言行都很得當;四十歲能成為知者,無所迷惑;五十歲懂得了天道物理的根本規律;六十歲所聞皆通;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法度。」
一般人的理解是,作為人生不同階段所應達到的生活理想狀態。實際上應該是,十五歲有志於學術體系的建立,三十能夠建立自己學術體系的初步雛形,四十能夠把自己的學術體系拾遺補缺較為完善,五十知道自己的學術體系天性如此,難做寸進而與人鬥牛,六十知道自己的學術體系不過如此,你們愛說不說,七十宣傳自己的學術體系本應如此,面對質疑、求教,能夠從心所欲解釋自己的學術體系。
23樓:匿名使用者
三十而立,不是「立了什麼」,而是「立在**」。孔子是「立於禮」(《論語泰伯》)。禮,是禮制、規矩。
無規矩不成方圓。但在年輕的時候,我們往往有改變世界的豪情,認為「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勇於打破傳統才能創造未來
四十而不惑
「立於禮」後對於自己所走的路,免不了要經過一番懷疑,甚至是動搖。如孔子自己,面對亂如麻的春秋格局,他也曾「累累若喪家之犬」。但吃得苦越多,越體會到理想的重要性——在孔子的理念中,恢復周禮是他畢生的追求。
經過的戰亂越多,他對禮儀的追求就越堅定。此之謂「不惑」。
五十而知天命
「天命,即天道之流行而賦予物者」,即是每個人活於世上所應擔負的一份使命。過了不惑之年,奮鬥到了一定境界,要開始對自己的一生進行認真梳理。孔子在五十多歲的時候,學問已達化境,開始退隱而修《詩》《書》《禮》《樂》,為後世的文化傳承作出巨大貢獻。
古文中,三十歲稱什麼 四十歲稱什麼 五十歲稱什麼 六十歲稱什
二十弱冠,三十而立,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花甲,七十古稀,八十垂髫,八十至九十耄耋。二十 弱冠,三十 而立,四十 不惑,六十 花甲。應該是80垂髫 童年 而立 30歲 知命內 50歲 花甲 60歲 耄螫 容 老年,80 90歲 期頤 百歲幼年 總角,童年 垂髫,二十 弱冠,三十 而立,四十 不惑...
三十不豪,四十不富,五十將相回頭路是什麼意思,這是我從增廣賢文中看到的,最好是有文學功底的人回答,謝
一般來說,人的發跡 飛黃騰達 多在三十到四十歲之間 這段時間也是人精力充沛,家專庭穩定的階段屬,而且不像二十多歲的毛頭小子一樣短練 這裡的 豪 與 富 都是指有起色的意思,作動詞。五十將向回頭路就是說,如果到了五十還沒有發跡,那麼你以後的生活就會走下坡路了,會越來越不好!希望對你有幫助!如果一個人到...
三十而立裡面的「立」是什麼意思,三十而立中的立是什麼意思
原文 子曰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內十而從心所欲容,不逾矩。譯文 孔子說 我十五歲立志於大學之道 三十歲能夠自立於道 四十歲能無所迷惑 五十歲懂得了天道物理的根本規律 六十歲所聞皆通 七十歲能隨心所欲而不越出法度。賞析 在本章裡,孔子自述了他學習和修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