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藕露
出自老子的《道德經》。
「學」是指知識或技術,具有有限性、易把握性和可傳授性。「道」是指自然、天之道,也指世間一切正法、大學問,具有無限性、難以把握性和不可傳授性。
「益」是指增加、擴充、豐滿、完善,即精益求精。「損」乃減、剪、簡。
「無為」即自然、天之道。「無不為」,不是「有為」的簡單的不自然的層次。「無為」而「無不為」,是以天合天、以道合道、自然而然。
「為學日益」即是說學習知識與技術要不斷豐滿完善、精益求精。而「為道日損」是指從主觀到客觀、從理想到現實、從物質到精神過程中的阻隔障礙都要一一剪除,以期求我與自然的便捷溝通,與道會合,實現藝術與人生的最佳狀態。
損之又損、減之又減、簡而再簡、約而再約,「道」便顯露出來。在這個求「道」的過程中,就已經開闢出一塊廣闊的空間來。這麼一個複雜的過程,是一個華去而樸存的過程,雖為而非為、不為而為。
2樓:biu的一聲
意思很明瞭,就是說文盲們,別幻想自己是一念清明、恍然頓悟的天才了,踏踏實實的求學吧,不上下求索,腦子裡一團漿糊,活像一個213。又怎麼能理解什麼叫無為?
為學日益 為道日損 損之又損 以至於無 是什麼意思?
3樓:蕭蕭雨歇夢飄零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出自老子的《道德經》。
「學」是指知識或技術,具有有限性、易把握性和可傳授性。「道」是指自然、天之道,也指世間一切正法、大學問,具有無限性、難以把握性和不可傳授性。
「益」是指增加、擴充、豐滿、完善,即精益求精。「損」乃減、剪、簡。
「無為」即自然、天之道。「無不為」,不是「有為」的簡單的不自然的層次。「無為」而「無不為」,是以天合天、以道合道、自然而然。
「為學日益」即是說學習知識與技術要不斷豐滿完善、精益求精。而「為道日損」是指從主觀到客觀、從理想到現實、從物質到精神過程中的阻隔障礙都要一一剪除,以期求我與自然的便捷溝通,與道會合,實現藝術與人生的最佳狀態。
損之又損、減之又減、簡而再簡、約而再約,「道」便顯露出來。在這個求「道」的過程中,就已經開闢出一塊廣闊的空間來。這麼一個複雜的過程,是一個華去而樸存的過程,雖為而非為、不為而為。
4樓:在藥王山收腹的海豹
關於為學日益,為道日損之運用:首先我們要理解這段話講的意思,當我們對事物理解運用實行用學習的方式時,學習實際是把自己與外部世界處於一種吸收和增加狀態;當我們對事物理解運用實行道德的方式時,道德實際是把自己與外部世界處於一種推動和減少狀態;學與道其實是整體中的兩個部分,又是兩個不同方向和層次的東西;我們不能只抓住其中一個去排斥另一個,只認可其中一個而不認可另一個,而是通過學習來溝通道德,通過道德來引領學習,其中的載體反而是現實社會和自身經歷;第二,即然學習是吸收與增加,那麼我們會不會越努力的學習就會越混亂和反動呢?只要我們正確的去做就不會,1,讓自己虛心,虛心使人進步,驕傲使人落後;2,讓自己的認知拔高,形成站在高處,一覽眾山小,起碼要高兩級去包容吸收的知識文化,就不會產生資訊**;3,對知識資訊進行過濾識別和總結,把它們分門別類的放到合理合適的位置,並且要反覆進行至到產生精益求精的結果;第三,道德即然是推動與減少,那麼我們會不會越努力的去道德就會越來變成無用和不動呢?
不會的,1,減熵,就是減少干擾和不必要的慾望,讓自己進入自然和專一的目標通道;2,建立以規律和規則為基礎的認知及作業系統;3,對客觀世界進行實事求是,有條理,有邏輯的調查研究,努力的把複雜的事情簡單化;以上綜合起來最重要的一環節就是靠(總結)來完成,要不停的總結,反覆的總結直到把學習與道德打通後,最終付諸於行動中去。
5樓:
不能分開看,全部都是一整句,核心在無為而無不為。
既是心裡放得下,行動上提得起,提得起放得下不是分開的。
所以為學為道也不能分開,損習氣執著,益智慧德行也不能分開。
世俗諦與解脫法矛盾而有機和合,要了了分明。
6樓:天物芸芸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這兩段的意思應該相鋪相成的
為了什麼而學?不管為了什麼,不學習的話,就算做壞事也做不好,僅僅是為了某種目的,學習也要日日精進才行!
為道日損
簡單說就是學習的目的,為了什麼而學習!
所謂道,正面的,大的,正經的,無私的等等公正,不自私自利,害人害己的事。家事,國事,天下事…
而損的又是什麼?損的是阻礙正經事的惡習,過分的私慾,人類一切的虐根性,而這些天生的弱點,是損不完的。所以日日不斷的減少,一旦馬虎,就前功盡棄!
7樓:假冒牛頓
無為而無不為,在上述,解釋為無為而無不可為。即沒有分別的通過法則運用。比如惡人,什麼條件下行惡,而控制條件也可行善等。又譬如,刀可以切菜,也可以殺生。
老子說: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是怎麼解釋?
8樓:週記日記
道德經第四十八章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9樓:匿名使用者
第四十八章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
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理解:學習、做學問的人,他們每天都能從認識或者學到的知識中有所收穫。那麼日積月累,他們的學識素養也就越來越高。
按道行事的人,他們每天都在認識自身那些潛意識中的思維模式、行為模式,減損並改正那些的錯誤言行,剔除自身的錯誤意識等等。
就這樣減損再減損,以至於自己無意去做作的按道行事。那麼他們就已經把道融入到他們的思維以及行為模式中去了,所以他們的內心與舉止協調統一,非常自然。他們雖然無意按道的言行舉止標準去行事,可是他們所做的每一件事卻沒有不按道行事的。
爭取天下也一樣,也要按道行事,謹慎周到的考慮天下人的情緒,最起碼不能讓天下人反感。
所以爭奪天下永遠不要滋事擾民,等到天下有擾民等等的事端,就會招致天下人反感,那你和你的勢力就不能夠奪取天下了。
【事物本身就有肯定與否定。對任何事物的肯定與否定,都取決於我們所要達成的目的。當我們的目的是改進某一事物,對事物進行否定再否定的揚棄,否定到極限,直到無法再被否定,就是所要達成目的的客觀。
】注意:內聖外王之道。呼應第十五章、第三十八章。
註釋:無為中的「為」,(僅憑主觀意志的)有意去做。益,好處、增加。
取,捕取也《說文》。常,規律、恆久、經常。事,侍奉,事件。
譯文:做學習每天增加,做道每天減損。
減損又減損,以至於無意主觀作為,無意主觀作為可是卻沒有不作為的。
爭奪天下永遠用不滋生事端,等到天下有事端,不能夠爭取天下。
求解釋,老子言: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
10樓:走耕
第四十八章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
損之又損以至於無(亡),為無(亡)為,而無不為。
取天下恆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譯文:做學問每日曾益,為道每日而損。
損之又損,以至於無,做沒做過的,那樣就無不為。
奪取天下永遠使事變無,如果有事就不足以取天下。
理解:學習的人,學識日漸精進。
為道的做事人,可行之道日漸減損。
為道就好像馬拉松長跑,跑一步,路少一點。道就損一點,道損之又損,沒道可跑了。就叫以至於無。
這時候總會可能發生沒有人去做的新事,去做或預防或引導這件可能發生的新事,就叫為無為。那樣社會就沒有不為的了。
(關於為道者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還有兩種解釋:1當漸漸損到無意識狀態,這種境界就叫無,而此境界無與倫比,可以腦腦通訊。
2為道之人,改變自己,損掉自身的行為習慣毛病,損之又損到自己沒有任何習慣毛病,也就是無,以後做事做自己沒做過的,嘗試新做法,那樣遇到任何事就能靈活應對了)
取天下,就是讓天下無事,如果天下有事了,那天下動亂,也就不足以取天下了。
「為無為」有兩種解釋:1為,無,為。做事,停止並思考,然後再做事。
此解主要是保持理智。2為「無為」做那些沒人做的事。這個解釋主要是開拓創新,或者務本,舉個例子,比如社會無人願意沉下心研究數學,那麼聖人(**機構)就得做。
11樓:週記日記
道德經第四十八章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
12樓:歲月與路
老子說:求學的人,其知識要逐漸的增加;而求真理的人,就要逐漸減少自己的主觀意識,思維見解等。由於人的主觀意識和思維見解都有分別性侷限性,在尋求真理的路上會成為障礙。
而大自然真理是無分別性的,所以我們求真理要逐漸減少自己的主觀意識,思維見解。
13樓:星空遠望啊
求學的人,其知識要逐漸的增加;而求真理的人,就要逐漸減少自己的主觀意識,思維見解等。由於人的主觀意識和思維見解都有分別性侷限性,在尋求真理的路上會成為障礙。而大自然真理是無分別性的,所以我們求真理要逐漸減少自己的主觀意識
14樓:冷漠下弦月
這是告知人們,大道至簡,想探尋問題根源,就要放棄主管意識,客觀的去看待和探索真意。所謂冷眼看真諦~
15樓:哲學鼎端
【本然答案】為學日益為道日損什麼意思?「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是什麼含義?的答案
耿閣(鳴天士君)著
哲學鼎端:lv.3 1 分鐘前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什麼意思?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是什麼含義?
答案:「————極簡的答案就是老子先生的本意的意思是在說:「作為所要學習的知識學問的多少是有數量的之其學的多即之所得到的知識學問的數量就多;作為所要遵循的道的規律道理的多少也是有數量的之其您學到的知識學問的那個數量的依次的增多(益)也就是客觀規律的道的規律道理的那個數量的相應的減少(損)」。
(此處一字半字都不能多說)本文文字近萬「略」。
16樓:南邕
譯文:做學習每天增加,做道每天減損,減損又減損,以至於無意主觀作為。
「為學日益,為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為,無為而無不為。取天下常以無事,及其有事,不足以取天下。」老子《道德經》第四十八章
求學的人,其知識要逐漸的增加;而求真理的人,就要逐漸減少自己的主觀意識,思維見解等。由於人的主觀意識和思維見解都有分別性侷限性,在尋求真理的路上會成為障礙。而大自然真理是無分別性的,所以我們求真理要逐漸減少自己的主觀意識,思維見解。
17樓:大道廣傳
世人努力求學、學習、修行,會讓一個人覺得日有所長、收穫日增,有更多成就感。也容易讓人增長傲慢、自負,強化自我意識。
真正的學道、修行的過程卻是「日漸減損」。把我們錯誤的認知、觀念、心態、行為,加以反觀照見,一一地去除掉、淨化掉。(就是那些錯誤的知見、觀念、心態,障礙自己→不識道,找不到道。)
如實面對自己的痛苦與不安,再深入反觀、淨化,找出最深層錯誤的觀念、知見,一一加以淨化掉。有一天會「覺醒過來」!體悟到「無為」的世界……原來道不是透過有所為的努力修行修出來,而是「不需作為」道自現,因為道本來就遍一切處存在。
明道之人,體悟到「無為」的深意,體悟到一切生命的神聖……自我(小我)意識徹底消溶,當下與道合一,安心自在。從此一個嶄新的生命、神聖的生命誕生出來,自然無我無私地奉獻、服務與回饋。
要攝化天下百姓,必須體悟到「道本具足一切 · 世上本無事,庸人自擾之」的道理,才能正確引導百姓返璞歸真、安心自在。如不知「道本具足一切」,就會用自我的觀念知見去引領百姓,形成越幫越忙、越做越亂,無法安天下民心。
摘自《道德經妙解》
日益發達的今天,為什么全世界的饑荒人口不減反增
西漢時期中國人口從劉邦在位的1300萬增長到漢武帝即位時的4000萬,然後武帝征伐匈奴,吞併南越和朝鮮,開拓西域等這一系列戰爭就導致西漢人口減少到了3000萬。漢平帝時期西漢人口達到頂峰的6300萬,而經過王莽之亂到東漢建立時人口下降到1800萬,人口下降70 以上。東漢人口最多時有6500萬,數十...
為學英語的想法,為學英語的一個想法
這種方法?我復個人不推薦啊。制 就好比bai我記得我初中的時du候,也上什麼外教課啊zhi什麼的dao,現在想想真是廢啊。詞彙什麼的是交流的基礎,沒基礎就交流你覺得可行不?要背單詞,要背課文,專家不是推薦背新概念麼?要讀,可以先和中國人用英語溝通,慢慢來。對學習英語的看法 我覺得學習英語不單單只是背...
《為學》的原文翻譯
天下的事情有困難 和容易的區別嗎?只要肯做,那麼困難的事情也變得容易了 如果不做,那麼容易的事情也變得困難了。人們做學問有困難和容易的區別嗎?只要肯學,那麼困難的學問也變得容易了 如果不學,那麼容易的學問也變得困難了。我天資愚笨,趕不上別人 我才能平庸,趕不上別人。我每天持之以恆地提高自己,等到學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