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文娛長廊
因為**權力被藩鎮大大削弱,使得唐朝**無法安心的發展提高國力,所以安史之亂之後人口雖然增加了,唐朝卻就此衰敗。
安史之亂時是唐朝中後期的一場劫難,時間跨度為七年之多。這場戰亂波及甚廣,安徽、河南、山東等六個省都包括其中。在古代戰亂是人口減少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是安史之亂之後,唐朝的人口卻成倍的增長了。
然而人口雖然增長,唐朝國運卻難以恢復從前,自此一蹶不振,再難見到盛唐榮光。
安史之亂之所以成為唐朝興衰的轉折點是因為這場戰爭暴露了唐朝的很多問題,並且已經到了無法補救的地步。這個問題要從唐朝初期說起,初唐建立不久就迎來了死敵突厥,但由於唐朝軍隊善於騎射,戰鬥力強悍,所以將突厥打敗。
然而一朝天子一朝臣,換了君王后,唐朝政權對邊境的政策漸漸改變,由原來的主動出擊,到之後的被動防禦。這就讓唐朝周邊的大小部落勢力漸漸又想要搞事情。為了防止邊境再次動亂,唐朝政權積極改變邊境的軍事結構,形成了大的軍師集團。
這個時候的唐朝政權還是有辦法制約邊境軍事集團的。
然而,隨著均田制不斷瓦解崩潰,這種情況發生了轉變。特別是在有戰爭需求的情況下,唐朝君王不得不給予軍事集團更大的權利,其中允許軍鎮屯田就是致命權利之一。首先對外來說,節度使的軍事實力和權力增強了,有利的震懾了邊境部落的氣焰。
但同時對內來說,節度使的權利過於龐大,形成了一個個獨立於**的小型政權。
安史之亂恰恰是這個問題的導火索,可以說為節度使開啟了一扇新的大門。所以從安史之亂之後,唐朝**的權利被重重的削弱了,而且還要防備周邊藩鎮的軍事威脅,自然沒有時間精力再去搞生產,發展民生和經濟,唐朝自此也是一蹶不振。
2樓:黎黎立離
因為安史之亂後,藩鎮節度使不斷做大發展成地區割據勢力,導致****對地方的控制力減弱。唐朝皇帝根本沒有實權調動節度使。所以即使人口增加,唐朝的國力還是一蹶不振。
3樓:地方娛樂
人口增加,但是社會的設施,制度都發生了變化,戰亂之後很多人都還沒有緩過神來。
為什麼安史之亂後唐朝一蹶不振
4樓:尋覓阡冉
主要是有三點,第一是番鎮,安史之亂平叛不徹底造成的,第二是宦官掌權,唐朝後期的皇帝廢立掌握宦官手中,第三是結黨,主要是牛李黨,黨固之爭,第四是外敵,四周少數民族強大威脅。主要是這麼幾個原因,歸根結底,後面三個原因是前面那個原因造成的,由於平叛不徹底,使番鎮坐強坐大,使皇帝對大臣不信任,把權力交給宦官,是宦官掌權,又導致宦官和朝臣之爭,大臣沒有兵權去拉攏番鎮,宦官也去拉攏番鎮,使番鎮越來越強
5樓:匿名使用者
縱觀唐朝289年的統治史,經歷了盛唐、中唐、晚唐三個歷史時期,而唐朝從唐玄宗李隆基天寶末年開始就進入了衰退期,在這個時期內唐玄宗任用李林甫和楊國忠這兩個奸相,弄得朝政腐敗、邊疆不安、戰亂頻發,終於在唐玄宗天寶末年,爆發了歷史上有名的「安史之亂」,使得唐朝在以後的近100多年間國力每況愈下.造成這方面的原因是多樣的,既是歷史發展的必然,也有唐朝統治者自身的原因,但是唐朝的藩鎮制度可以說是造成唐朝不斷內亂,戰爭頻發的最主要的原因之一.
可以說,藩鎮制度是唐王朝在軍事上的一個敗筆,在這些藩鎮中,節度使父死子繼、自闢僚屬、財政自治、掌控軍隊.而各個藩鎮之間,為了各自利益,還經常爆發戰爭,使國家處於長期戰亂之中.直接的導致了唐朝**政權的弱化和地方政權的坐大,地方的節度使憑藉著手中的權力,不服從**的政令.
而唐朝**更是無力的對付這些個割據的藩鎮,最後倒至亡國.
藩鎮制度可以說是自古就有之,但是在前朝歷代沒有一個朝代能發展到像唐朝這樣**無法控制的局面,在唐朝時期,藩鎮的設立是為了抵禦外敵而設立的,藩鎮的最高長官就是節度使,其實在唐玄宗李隆基之前的高祖、太宗、高宗、武后時期,並沒有大規模的設立藩鎮節度使的制度,那時節度使只是一個臨時的官職,這一點我們在看「神探狄仁傑」時就能明白了,節度使之前的名稱通常稱為行軍總管或經略大使或是處置使,在看「神探狄仁傑」時我人可以經常的看到武則天給狄仁傑的官職就是什麼幽州經略大使或是處置使,或是涼州經略大使或是處置使,並節制地方軍事.這就是早期節度使的名稱.
唐朝大量的設定節度使的時期正是在唐玄宗時期開始的,在前期唐玄宗設定了平盧、范陽、河東、朔方、隴右、河西、安西四鎮、北庭伊西八個節度使區,加上劍南、嶺南共為十鎮,也就是在這個時候節度使的制度已經被完全固化下來了,節度使當時是地方的最高的軍政長官,享有兼管內排程軍需之支度使及管理屯田之營田使.天寶後,又兼所在道監督州縣之採採訪使,集軍、民、財三政於一身.更讓人驚訝的是一個地方的節度使又常常是一個人兼任兩至三鎮,多者達四鎮的節度使,像發動安史之亂的安祿山,自己一個人就兼任了范陽、平盧、河東三鎮節度使,威權之重,超過了以前任何的一種官職,而且節度使可以自己設定自己的副手和幕僚,然後上報**,而節度使轄區內的所有州縣長吏雖由**任命,而實際則聽命於節鎮.
所以說當時的節度使就是在唐朝****之外的一個獨立的王國.
在安祿山發動了安史之亂之後,唐王朝**為了抵禦叛軍進攻,所以就把軍鎮制度擴充套件到了內地,唐王朝在最重要的州設立節度使,並且讓節度使指揮幾個州的軍事;較次要的州設立防禦使或團練使,以扼守軍事要地.於是在今陝西、山西、河南、安徽、山東、江蘇、湖北等地出現不少節度使、防禦使、團練使等大小軍鎮.後來又擴充到全國.
構成唐代後期所謂藩鎮.因為藩鎮的節度使們掌握著本藩鎮內的最高的軍事和行政權力,所以在他們逐漸的坐大以後,就有些藩鎮開始不服從唐朝****的管制了.這些藩鎮倚仗自己實力對**跋扈不馴、甚至舉行叛亂的短期割據者.
從唐代宗李豫開始到唐德宗李適,是藩鎮割據形成發展時期.這就是唐朝最為有名的「藩鎮割據」.
這些藩鎮名義上雖然是受唐朝****的管制,實則是自己各霸一方,不服從**的政命,形成了自己的獨立王國,朝廷進一步失去對地方的控制,節度使林立,他們擁兵自雄,互相兼併.**的政令在他們那裡失去了效用.更有甚者還發動針對**的叛亂.
在唐德宗時期,面對越來越強大的各地節度使,唐德宗也試圖削弱藩鎮割據實力,加強**集權,但由於措施失當,反而引起節度使的反抗.後來節度使樑崇義發生叛,隨後淮西節度使李希烈又據鎮反叛,自稱建興王,並聯合已稱王的淄青、魏博、成德、盧龍四鎮節度使抗拒**.再後來朔方節度使李懷光也叛亂,弄得德宗皇帝先是逃到了奉天,後來又逃到了梁州.
後來勉強的平定了這幾次叛亂,在此基礎上唐德宗但是唐朝****再也無力控制各地的不斷做大的藩鎮了.於是唐德宗在無奈的情況下發布了《罪己詔》,首次明確的宣告不再約束各地的藩鎮,對其姑息遷就.從此,唐王朝的**權力進一步削弱.
而各地藩鎮則乘機不斷的發展壯大.
但是在唐朝的皇帝中也出了一位對付藩鎮割據的比較有作為的皇帝,他就是唐憲宗,面對著越來越做大的各地藩鎮,憲宗繼位後,著手開始對各地割據的藩鎮開展了一系列討伐的戰爭,憲宗繼位的第二年就開始對西川節度副使劉朋開戰,並且獲得了勝利,同年夏綏楊惠琳不肯交出他的兵權,並且發動叛亂,憲宗也對他作戰,楊惠琳戰敗被殺.807年討伐鎮海節度使李錡,813年魏博節度使田興規伏唐朝,813年他開始對抗拒唐朝的成德節度使王承宗作戰,但沒有能夠獲勝,從815年到817年他平定了淮西吳元濟的叛亂.這些成果被稱為「元和中興」.
吳元濟被平定後,在這個時期內,這是藩鎮勢力和唐朝**的一次大決戰.經過一系列的戰爭,唐朝**取得了勝利,長期割據的局面似乎都解決了.全國所有的藩鎮名義上全部規伏唐朝.
但是憲宗皇帝的這一系列的成果,也並沒有持續多長的時間,一些地方的藩鎮又開始發動規模不等的叛亂了,在這種情況下,唐朝繼位的新皇帝也沒有憲宗皇帝那樣的氣魄和膽量,使之一些個藩鎮重新又坐大並與朝廷分庭抗禮.特別是在唐昭宗即位後,由於政局腐敗、民不聊生,各地的農民起義不斷的湧現,像王仙芝、黃巢領導的農民起義甚至打進了首都長安,趕跑了唐朝的皇帝.在這種情況下,唐朝****不得不又一次的向各地的藩鎮妥協,答應他們的條件,讓藩鎮去平叛,而各地的藩鎮則趁著平定農民起義的大好機會逐漸擴大自己的實力,發展自己的力量,藩鎮的實力在這一時期,首次的超過了**的實力,唐朝**已經名存實亡,唐昭宗根本沒有實權.
在這些藩鎮中實力發展最快的還是朱溫了,後來,唐昭宗被當時最大的藩鎮朱溫控制著.朱溫為了滅亡唐朝,自己做皇帝,先殺掉宮裡所有宦官,再不顧大臣反對遷都洛陽,接著鎮壓各地藩鎮,最後又於天佑元年(904年)殺害了唐昭宗.另立了唐哀帝,而唐哀帝不過是藩鎮手中的一個傀儡皇帝而已.
唐天佑四年(907年),朱溫見廢帝滅唐時機已到,便先將唐朝朝臣全部殺光,接著又廢哀帝為濟陰王,自己做皇帝,唐哀帝也在被廢后次年,即開平二年(908年),被朱溫毒死.
所以說在唐朝後期的藩鎮割據是導致唐朝衰落的最為重要原因之一,由於各地藩鎮實力和力量強大,唐朝**政權已經變得虛弱無力,幾位皇帝幾次企圖削弱藩鎮權力的努力,不僅沒有達到目的,還消耗了唐朝****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和削弱了本身的實力,以至於使國家再沒有能力與各地藩鎮較量.與此同時,與唐****力量下降形成明顯對比的是,各地藩鎮的力量卻越來越強,藩鎮割據更加無法控制.在無奈的情況下唐朝**也只能聽之任之,只求自保,通過僅有的幾個直接控制區域,艱難維持「大唐帝國」的統治.
維持著表面上的統一,就這樣,唐朝由強轉衰,始於藩鎮割據,最後唐朝滅亡,也是始於藩鎮割據.
安史之亂後,唐朝氣數已盡,為什麼卻還撐了100多年?
6樓:洛椿湫
唐朝在中國歷史上是真正的盛世王朝,不論是在政治,經濟,文化,外交各個領域中都是當時世界的第一梯隊。在長達幾百年的統治中,有唐太宗李世民時期的貞觀之治,有唐玄宗李隆基時期的開元盛世等等。可是就在唐朝達到了最巔峰的狀態的時候,卻發生了安史之亂。
這一場長達七年之久的浩劫,給盛世王朝造成了幾乎毀滅的打擊。整個唐王朝在安史之亂後人口數量減少,長安城內不見人煙,建築物被摧毀,民生凋敝。可是,即使這樣,唐王朝還是苦苦撐了一百年。
這究竟是為什麼呢?我認為主要有三個原因。
其一:唐王朝家大業大,畢竟是有些家底的!雖然安史之亂給唐朝造成了極其沉痛的打擊,就連長安城也被淪陷。
皇帝拖家帶口的往外面跑,但是,安史之亂以前積累的財力物力還是不容小覷的。而且大量北方人口逃到南方魚米之鄉,戰火並沒有燒到南方。所以南方對唐**集團的財力支援再加上本身不薄的家底,為後續的統治與發展提供了基礎保障!
其二:唐王朝人才輩出,並不都是平庸之輩!安史之亂後出現了幾位明君,殫精竭慮,勵精圖治,把爛攤子慢慢的收拾起來了。
最明顯的舉措就是削藩,這一舉動使得**政權更加穩固。雖然元氣大傷,但削藩讓唐王朝狠狠的續了一口命。
其三:唐王朝風骨猶存,名族氣節不容踐踏!唐朝是當時世界上的中心,身為一個唐朝人是非常驕傲的一件事情,唐人的驕傲不允許他們的王朝被一個胡人給終結,所以唐朝靠著一口氣硬生生撐了一百年,沒有辱沒唐朝的偉大!
安史之亂給唐朝帶來了什麼影響,安史之亂給唐朝帶來怎樣的影響
安史之亂是中國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 755年12月16日至763年2月17日 由唐朝將領安祿山與史思明背叛唐朝,同唐朝爭奪統治權的內戰,為唐由盛而衰的轉折點。這場內戰使得唐朝人口大量喪失,國力銳減。我認為安史之亂給唐朝帶來極為不利影響,使唐朝由盛轉衰,開始走下坡路 安史之亂給唐朝帶來怎樣的影響 是...
安史之亂給唐朝帶來怎樣的影響,安史之亂對唐朝和唐朝人民的影響
是唐朝的轉折時期,大唐由盛轉衰,安史之亂前是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是大唐也是中華民族發展的制高點,安史之亂摧毀了盛世,之後雖然被平復但大唐再也沒有盛世氣象,地方豪強層出不窮,統 發沒有力度以致唐滅,天下戰亂無窮。第一,戰亂使社會遭到了一次空前浩劫。第二,安史之亂,使唐王朝自盛而衰,一蹶不振。第三,階級...
安史之亂前期,唐朝和叛軍各有多少兵力
755年十一月初九,唐朝范陽 平盧 河東三鎮節度使安祿山率領三鎮官兵以及同羅 契丹 室韋等遊牧部落組成的軍隊,浩浩蕩蕩殺向長安,安史之亂 就這樣拉開了序幕。在戰爭初期,安祿山取得了完全的勝利。他率主力經河北南下,一路上未遇到有效抵抗。直至十二月十三日,叛軍已相繼攻克汴州 今開封 與東都洛陽,切斷了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