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
賈誼在他著名的《過秦論》中說,秦始皇吞併六國乃是「奮六世之餘烈」,早在秦孝公時期,秦國就已經有「囊括四海之意,併吞八荒之心」了,在秦孝公之後,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等君主,都在朝著剪滅六國,建立秦朝的方向努力。等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終於消滅了山東六國,也即齊楚燕魏趙韓六國,從而建立了中國古代歷史上第一個封建王朝——秦朝。在秦國進攻山東六國的過程中,韓國首當其衝,成為秦國第一個消滅的諸侯國。
進一步來說,滅亡韓國,更是成為秦王嬴政一統天下的開端。那麼,問題來了,秦滅六國時,第一個就消滅韓國,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一首先,韓國的地理位置,決定了秦國必須先消滅韓國,再進攻山東六國中的其他諸侯國。對於秦國來說,在東出中原的時候,一般需要從函谷關出發,從而進入中原地區。函谷關,位於河南省三門峽市靈寶市函谷關鎮王垛村,該關西據高原,東臨絕澗,南接秦嶺,北塞黃河。
函谷關距三門峽市約75公里,地處「長安古道」,緊靠黃河岸邊。因關在峽谷中,深險如函而得名。而在函谷關的東邊,正好就是韓國的疆域。
在此基礎上,如果秦國不消滅韓國的話,那麼,在秦國進攻魏國、趙國、楚國、齊國、燕國等諸侯國的過程中,韓國完全可以派兵切斷或者騷擾秦軍的後勤補給。眾所周知,在古代戰爭中,一旦後勤補給被切斷的話,即便秦軍再過勇猛,也會因為糧草匱乏而四散的。
二基於此,即便到了戰國末期,韓國已經決定向秦國俯首稱臣,但是,秦王嬴政依然要消滅韓國,因為韓國的存在,始終會威脅到秦國。打個比方,假如秦國和楚國在決戰的時候,也即雙方總共投入了百萬大軍,幾乎全力以赴的時候,韓國只要派兵襲擾秦軍的糧草運輸路線,機很可能會改變秦楚決戰的歷史走向。換而言之,韓國雖小,但是因為地理位置關鍵,也會影響到大局的。
與此相對應的是,公元前228年,秦國攻破趙國都城後,趙國公子嘉逃到代國稱王。對於當時的代國,因為地處偏遠之地,所以,秦國在有能力消滅代國的背景下,依然讓代國堅持到了公元前222年,這和韓國的情況,無疑是截然相反的。如果代國的位置會威脅到秦軍,那麼,秦國絕不會等到公元前222年才消滅這個諸侯國。
三另一方面,秦國之所以首先韓國,也和遠交近攻的策略存在直接的關係。公元前266年,秦昭襄王任用范雎為相,並積極推行范雎的「遠交近攻」策略。按照介紹,遠交近攻先把鬥爭重點放在近旁的三晉,也即韓國、魏國、趙國三國,對較遠的齊楚暫且不顧,從而「得寸即王之寸,得尺亦王之尺」,破壞山東六國之間的「合縱」策略。
在此背景下,在秦滅六國之前,韓國的疆域,已經大半落入到秦國手中了。換而言之,對於戰國末期的韓國,其疆域甚至不到巔峰時期韓國的三分之一了。因此,在攻打韓國上,秦國只需要付出很少的兵力,就可以實現全據韓國的目標。
進一步來說,消滅六國是一項艱難工作,為了鼓舞士氣,自然先要哪一個軟柿子開刀了。
四最後,在戰國七雄中,韓國搖擺不定的策略,也讓秦國失去了耐心了。比如在長平之戰前,正是韓國將上黨地區獻給趙國,以此引發了秦趙長平之戰,這樣韓國就可以坐山觀虎鬥了。在戰國後期,韓國的策略就是儘量依附於強大的諸侯國,或者挑起諸侯國之間的大戰,以此實現明哲保身的目標。
基於此,儘管韓國在公元前230年已經俯首稱臣,但是,對於秦國來說,依然需要徹底解決掉這一顆「牆頭草」,以此避免夜長夢多。公元前230年(秦王政十七年)秦國派內史騰率師十萬南下渡過黃河攻韓,一路勢如破竹,幾無抵抗,俘虜韓王安,韓國滅亡。公元前226年,在新鄭的前韓國宗室發動叛亂,後被平定。
從後面的情況來看,韓國確實不是一個省油的燈,所以秦始皇第一個就消滅了韓國。
2樓:陽光的
因為韓國當時是實力比較弱的小國,秦國攻打韓國一定會取得勝利,而且不會傷筋動骨,所以第一個消滅韓國
3樓:我遊戲特別
因為當時韓國的政治相對來說是比較落後的,而且他們的君王相對來說並沒有什麼實權。朝中文官和武官不和。
4樓:職場小銘
韓國出產的兵器可以說是最受各國歡迎的,當時就有「天下之強弓勁孥皆從韓出」的說法,韓國出產的刀劍也「陸斷牛馬,水截鵠雁」。但也正因如此,韓國被周邊其他國家覬覦已久。
5樓:劉心安兒
韓國在秦滅六國的時候被第一個消滅掉是因為韓國的地理位置比較突出,同時韓國的存在威脅到了秦國,當時推行政策為了鼓舞士氣,所以選擇一個比較弱的開始。
6樓:秒懂百科精選
韓國:山東六國中第一個被秦所滅的諸侯國
秦國進攻六國的時候,為啥第一個消滅的是韓國?
7樓:sel筱
秦始皇滅掉六國,最終實現了統一天下的夢想。仔細分析秦始皇滅六國的順序,我們會發現秦始皇在滅六國中首先滅掉的是燕國。然而秦始皇為什麼會選擇第一個滅掉的國家是韓國呢?
從地圖上分析六國的位置,我們會發現韓國的位置十分特殊。因為秦國如果想要滅掉六國的話,就必須先把韓國給消滅掉,才可以順利從山東地區攻入。
一、韓國的地理位置特殊秦國之所以選擇首先滅掉韓國,主要是因為韓國相對於其他六國的地理位置來說更特殊一些。因為滅掉韓國的話,就可以順利打通滅六國的道路。相反,秦國如果不首先消滅掉韓國的話,在秦國去進攻其他五國的時候,韓國國就可以嚴重騷擾到秦軍,甚至會對秦軍造成一個很大的威脅。
準確來說,首先滅掉韓國,符合秦國滅掉六國的遠交進近攻的策略。因此秦國選擇先滅掉韓國。
二、韓國的實力弱當時韓國在六國之中實力是最弱的,因此秦國可以通過滅掉一個比較弱的國家來壯大士兵的氣勢。換一句話說,秦國之所以選擇第一個滅掉韓國的原因也與韓國的國王有關。因為韓國的國王治理國家的能力比較強。
在七個國家之中,韓國國王就像一堆牆頭草,總是看到哪一個國家比較強,就去依附哪一個國家,沒有自己的主見。據說,秦國在滅韓國之前,韓國就已經向秦國俯首稱臣咯。但是由於秦始皇太瞭解韓國的國王了,認為他根本不會一心一意俯首稱臣,因此最終還是選擇滅掉了韓國。
三、總結總得來說,秦國之所以選擇第一個滅掉韓國,主要是因為韓國的地理位置以及韓國的綜合實力實在是太弱了。
8樓:複雜世界認真看
因為韓國是秦國近鄰。秦國要吞併天下肯定要從近到遠,所以秦國第一個滅掉了韓國,吞併了韓國土地。
9樓:菌笑笑
有兩個主要原因:一是韓國的實力非常弱,勝算很大;二是韓國的地理位置不錯,可以收穫大量耕地,對秦國以後的發展很有好處。
10樓:阿童木的啊
因為當時的韓國國力不是特別強盛,秦國雖然經過商鞅變法國力增強,軍事進步,但是還是隻能先攻打弱國,然後再去攻打強國。
韓國為什麼會是秦國進攻東方六國時,第一個被消滅掉的?
11樓:社社說事
作為兩千多年前中國戰國時代「七雄」裡版圖面積最小,綜合實力最弱的一家,韓國在整個戰國中後期,主要就給人一大印象——挨秦國揍!
被揍的有多慘?可以「不完全統計」一下:從公元前391年(韓烈侯九年)到公元前244年(韓桓列侯二十九年)這147年裡,秦韓雙方就爆發了二十次大規模戰爭,絕大多數都是以韓國慘敗告終,翻看戰國策裡,動輒就是「秦伐我」「秦拔我」「秦擊我」「秦悉拔我」等描述,戰場上被花樣吊打,國土當然也是被秦國肆意宰割,到了公元前244年被「秦拔我十三城」後,韓國已經丟光了所有戰略要地,自然也不出意外,十四年後被秦國輕鬆吞併,變成了秦國的「潁川郡」,成了「七雄」裡第一個亡國的國家。
換句話說,秦國一統天下的大業,「奮六世之餘烈」的全過程,就是「踩著韓國」當跳板。而且參考一下秦國的整個戰國時代的戰史,雖然和「戰國七雄」裡的其他幾家也不少打,可「揍韓國」的次數,統計下來就是最多。哪怕韓國多次臣服,幾乎一捱揍就割地,可秦國就是認準了他,逮住機會就是一頓揍。
戰國「對手」這麼多,秦國怎麼偏偏這麼喜歡「踩韓國」?
首先一個天然原因,就是韓國特殊的戰略地位。
「戰國七雄」裡,韓國屬於「四戰之地」,幾乎東南西北都有強敵包圍。而對於秦國來說,韓國的地理位置更是重要:韓國的地形,是南北長東西窄,本身就是當時「天下嚥喉」,特別是其境內的東西交通,更是沿著宜陽、洛陽、成皋、滎陽組成豫西通道。
這一條要道,不止是秦國西進的坦途,到了後來的楚漢戰爭時期,也被劉邦項羽爭到頭破血流。秦國拿下韓國,東進就是一馬平川,關東諸國取道韓國進攻秦國?那也同樣是踩了跳板。
所以,正如蘇轍所說,戰略位置重要的韓國,對於秦國來說就是「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這可不止是個「弱鄰居」,更是必須首先拔除的心腹大患。特別是公元前266年,范雎正式在秦國拜相,「遠交近攻」成為秦國東進的既定國策後,韓國的一座座要地,當然更成了秦國的靶子。
從公元前262年到公元前260年,秦國步步為營,吞併韓國的南陽野王等地,朝著韓國重鎮上黨猛撲過來,這才導致戰國「第二強國」趙國捲了進來,引發了戰國歷史上空前慘烈的長平大戰。
以這個意義說,別看韓國在「七雄」裡實力排最末,但因其特殊的戰略地位,戰國的各路強國只要「想幹大事」,必然就要瞄準他。放在戰國「強國對撞」的大戰役裡,韓國更常常扮演「爆發點」的角色。被秦國「瞄著打」,那是一點不奇怪。
而第二個重要原因,就是韓國自身強大的資源與軍工業。
韓國坐擁「四戰之地」,但其境內物產十分豐富,農業也十分發達,鐵礦儲量也十分豐富。對於戰爭擴張來說,這本身就是急需的資源。更重要的是,雖然國力較弱,但韓國卻有著戰國頂級的軍工業。
比如作為核心技術的弓弩,韓國就有著「天下勁弩皆從韓出」的美譽。《史記》裡更稱讚「天下之劍韓為眾」。即使兩千多年後的今天,在鄭州二里崗等地出土的戰國時代韓國鐵農具等物件,其強大的技術含量,依然叫多少後人驚歎。
可以說,放在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代,「四戰之地」的韓國,卻有著叫各強國垂涎不已的資源與「核心技術」。在志在一統天的秦國眼裡,這些更都是千金難買的寶貝。自然不惜千軍萬馬也要弄到手。
甚至到了戰國末期,韓國登峰造極的「核心技術」,還給秦國來了個「神助攻」:公元前246年,韓桓王派工匠鄭國入秦,打算用「給秦國修水利」的辦法來消耗秦國國力,反而造就了戰國歷史上的驕人工程「鄭國渠」。憑著這強大水利工程,「關中為沃野,無凶年,秦以富強,卒並諸侯」。
秦國不但國力迅速富強,一統天下的腳步也從此加速。如意算盤,反而加速了韓國自己的速死。
而這,也恰是韓國「捱打」的最重要原因:自己「作」。
其實,位於四戰之地的韓國,並非沒有強國的機會,與秦國一樣,韓國早年也曾有過「變法圖強」,變法後的韓國,也緊跟戰國潮流,確立了郡縣制等封建制度。憑著自身的雄厚資源與強大技術,韓國的崛起原本不該是難事。
可最困難的地方就在這裡,韓國始終沒有理順內部的關係,就以其歷任相國來說,幾乎多是宗室貴族成員,韓國歷史上的14個相國,6人都有宗室背景,除了少數人才外,大多都是庸碌無能之輩。而且韓國用人,多用「相惡之臣」,且「主上卑而大臣重」。朝堂上的內鬥內耗成了常態。
戰國法家韓非的那些激揚文字,振聾發聵的思想,絕大多數都拿著韓國當「反面教材」。
這樣的情形下,就是有再雄厚的資源與技術,韓國也雄起不起來,反而是一打敗仗,就給人做嫁衣裳。但更「作」的就在這裡,本身國力有限,韓國卻常常對於外部的戰局,缺少清晰的戰略判斷。特別是強秦崛起後,面對「連橫」「合縱」的戰略選擇,韓國的做法,往往是首鼠兩端,「合縱」攻秦後吃了敗仗,「連橫」的時候又跟著秦國討便宜,結果韓國無論勝敗,就是先拿著他宰。
日久天長,韓國也就沒了脾氣,反而形成了習慣:一挨秦國揍,就割地換和平。就幻想著妥協能換來太平,吃眼前虧也無所謂。
特別諷刺的是,到了亡國前夜,韓國還幻想著「換和平」。公元前233年,韓國末代統治者韓王安對秦稱臣,公元前231年,割到「裸奔」的韓國,又把南陽割讓出去,次年就被秦國滅國。可以說,就是活活「跪死」的。
有關秦國的電影 電視劇,有沒有關於秦滅六國的電影,或者電視劇
1 最新 的有 大秦帝國1 第2部網上沒有 2 統一六國的有 秦始皇 本人自認為這兩部最為經典,覺得 大秦帝國 的劇情非常經典,能激發國人鬥志!雖說與 史記 商鞅有點偏差,但是司馬遷記得有些貶低鄙視衛鞅,我覺得電視劇中的更精彩,期待第2部出現 電影 古今大戰秦俑情 荊軻刺秦王 英雄神話 墨攻秦時明月...
秦能用商鞅進行改革,為什麼六國不改呢
六國都改革了 魏國李悝變法最早,為各國變法做出了榜樣 商鞅變法是各國變法的大成,取得的效果最大,為秦國最後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影響最大.此外的變法還有 韓國申不害變法 術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齊國鄒忌改革 立稷下學宮,以孫臏為軍師 燕國子之,樂毅改革,等等.其他國家的改革沒有堅持下來,而秦國的改革堅持...
秦國滅東方六國是按什麼順序進行的,為什麼這樣推進
戰國七雄先後滅亡的順序依次是 韓,趙,燕,魏,楚,齊。公元前230年,內史騰率兵滅韓國,俘韓王安,所得韓地置潁川郡,韓亡。公元前228年,秦軍攻入趙國國都邯鄲,趙王遷被迫降秦,趙破。公元前227年,燕國太子丹派荊軻刺殺秦王未遂,秦王立即派王翦領兵攻燕。公元前226年,王翦攻破燕都薊,燕王殺太子丹求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