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胸懷大志的劉備,趁勢而起,從一個織蓆販履的草根,成長為了割據一方的諸侯,先是地跨荊襄,爾後雄據巴蜀,並終成帝業,縱觀他的一生,大多數人都會覺得勵志無比。然而這一在普通人看來,非常逆天的成就,並不能令劉備滿足,他真正的目標,是一統中原,成就霸業,只可惜他「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令人唏噓。不過他去世之後,蜀漢並沒有放棄北定中原的目標,而是一直朝著這個方向努力。
公元228年,諸葛亮上《出師表》,開始了北伐的征程,從這一年開始,直到公元234年,病逝五丈原,他共發動了五次北伐。雖說諸葛亮理民之幹,優於將略,但是他能在第一次北伐時,迅速拿下天水等三郡,在第四次北伐的時候,大敗司馬懿,可見他的用兵能力並不差。但是他並未能完成劉備的遺望,最終「出師未捷身先死」。
諸葛亮去世幾年後,敏於軍事的姜維,接過了北伐的重任,曾九度揮師中原,可是他與諸葛亮一樣,雖然勝多敗少,卻也未成興復漢室。諸葛亮和姜維二人,多次北伐,也打了不少勝仗,為何卻一直沒能成功呢?小編認為,可能與以下幾個原因有關。
一、荊州失守,隆中對化為泡影
唐朝詩人杜甫,曾稱讚諸葛亮道:「功蓋三國分,名成八陣圖」,現在很多人提起諸葛亮,也會提到,他尚未出山,便定了天下三分之勢。可是通讀隆中對,我們就會發現,三分天下,只是諸葛亮計劃中的一環,他最終的目標,還是助劉備一統江山。
在他的預想中,劉備想要成大業,首先要據有荊益二州,這樣才能兵分兩路,呈相互策應的形勢,入主中原。然而劉備拿下漢中不久,荊州的地盤,便落入了東吳手中,蜀漢不但失去了一個重要的據點,還要分兵防守東吳,北伐成功的希望,便大大的降低了。
另外,荊州是一個人傑地靈的地方,不但兵強民富,還多出英才,蜀漢據有此地,不管是經濟方面,還是人才方面,都會得到大量的補充。但是益州之地,則相對比較閉塞,其發展程度遠比不上荊州。所以在荊州失守之後,蜀漢不但地盤出現了縮減,綜合國力也下降了不少。
這些是諸葛亮和姜維的才幹,彌補不了的。
二、蜀漢國力有限,並非每一次北伐,都以北定中原為目標
雖然「蜀人鹹知亮有吞魏之志」,但是諸葛亮並非每一次北伐,都以滅曹魏,定中原為目標。他第一次北伐,出天水、隴西,一路勢如破竹,很多人認為,此戰若非馬謖失守街亭,導致他被迫退兵,很有希望取得成功。然而這一戰,諸葛亮並沒有打算滅掉曹魏,因為走這一路,對他而言,只是中策,可求穩,卻不能速成,如果他真的想滅曹魏,應該會像第二次北伐一樣,效仿劉邦,由陳倉入關,與曹魏進行決戰。
所以諸葛亮一生五度北伐,六出祁山,卻未能揮師中原,並不能算做次次都無功而返。
到了姜維時代,所謂的北伐,更是空有滅魏之志,而無滅魏之舉了。雖然每一次北伐,看似都是他主動出擊,曹魏被迫防守,但是他從未打算直接入關,而是致力於攻打隴西等地,這些地方,於曹魏而言,並不太重要,就要他悉數拿下,也無法動搖曹魏的國本。他的北伐之舉,大多數情況下,都只是以攻為守罷了。
通篇分析之後,我們不難得知,諸葛亮和姜維,雖然一直致力於北伐,卻沒有獲得成功,一部分原因,是因為荊州地盤的丟失,影響了蜀漢的發揮,另一原因則是,他們並不是每一次北伐,都拼盡了全力。由此可見,這兩人最終未成北定中原,興復漢室,並非因為個人能力不足。
2樓:控貓控薄荷
諸葛亮:蓋應將略非其所長。
姜維:玩眾黷旅,明斷不周,終致隕斃。
3樓:複雜世界認真看
因為蜀國實力很弱,蜀國的實力和魏國相差很大,諸葛亮和姜維再有才能也無法抹平差距,所以北方沒有成功。
4樓:遠在遠方的風在遠方
因為曹操的實力太強大了,蜀國的兵力非常弱,而且東吳也不幫助蜀國。
5樓:不知道幾千裡也
因為他們的本錢小,蜀漢的實力太過弱小了,和曹魏的差距特別大,所以他們再有本事也無法勝利。
諸葛亮用兵如神,姜維敏於軍事,為何他們都沒能北伐成功?
6樓:薇薇呀嗨
首先是因為當時國力衰退,其次是朝中有人在作祟,還有就是當時君王的不支援。劉備在去世之前將國家託付給了諸葛亮,希望在他的帶領下能完成統一中原的巨集願,所以北伐成為了諸葛亮必須要完成的託付。而諸葛亮在朝政上嘔心瀝血,勤勤懇懇,帶領將士們為北伐做出努力。
可是當時的蜀國經過連年的征戰,百姓得不到修養生息,莊稼沒有人耕種,商鋪沒有人經營,國家的稅收困難,國庫非常空虛,而且常年的戰爭也讓人數減少,軍隊遲遲得不到人員補充。所以諸葛亮後來的北伐是傾全國的之力,異常艱難。
其次是在諸葛亮北伐期間,朝中留守的大臣從中作亂,他不僅不全力支援諸葛亮的北伐,甚至故意拖延整個軍隊的糧草**。我們都知道糧草對征戰的隊伍來說非常重要,而糧草中斷導致將士捱餓,軍心渙散。面對這種情況,諸葛亮不得不暫時停止征戰,派士兵出去自己找糧食吃,而在這個過程中,士兵對朝廷和諸葛亮都是抱怨連連。
還有就是君王劉禪的不支援,我們都知道劉禪是沒有一點遠大抱負的,不僅如此他也無法理解劉備和諸葛亮的理想。在劉禪看來,只想守著現在的城池過吃喝玩樂的日子。甚至在諸葛亮北伐期間,以自己生病為由強行將諸葛亮召回。
綜上所述,諸葛亮和姜維的北伐很難成功。
7樓:匿名使用者
因為當時諸葛亮和姜維帶領的軍隊數量有限,寡不敵眾,所以沒有成功。
8樓:匿名使用者
諸葛亮和姜維雖然有自己的本事,但是打仗還得靠天時地利人和。
9樓:苦丁有點甜
用兵需要佔據天時地利人和,光靠諸葛亮和姜維的聰明是不夠的。
10樓:言語二三
他倆都是才智精絕之人,只可惜想要贏得勝利,除了要有好的軍師外,還得有足夠的兵力以及聽得進良言的將軍。
用兵如神的諸葛亮,為何北伐沒有一次成功?
11樓:匿名使用者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一開始進展十分順利,其時天水、南安、安定三郡皆「叛魏應亮,關中響震」,而諸葛亮不顧劉備臨終前「馬謖言過其實,不可大用」的提醒,硬是將馬謖推上了前敵主帥的位置,而馬謖卻只知死套兵書理論而不顧實際情勢,最終導致街亭失守。街亭的丟失致使諸葛亮除了撤退別無他途,於是南安不得不棄、安定不得不捐、天水不得不委、箕谷之兵不得不撤,西城之餉不得不收,而之前擒夏侯、斬崔諒、殺楊陵、取上、襲冀縣、罵王朗、破曹真,所有前序工作都付之東流。
在即無友軍,更無後援的情況下,光是勞師遠征就以犯了兵家大忌,諸葛亮作為一位曠世兵家不可能不懂。他之所以北伐不過虛張聲勢,用的是兵法之中的擾敵之策,並沒有希望過北伐成功,因為他知道也不可能北伐成功。
諸葛亮一直盤算著,如果能夠調動魏國主動進攻,就可以殲滅其有生力量,也就是所謂的「反殺」。這樣一來,進可以圖謀天下,退可以自保有餘。可無論是前期的曹真還是後來的司馬懿,都沒有讓諸葛亮如願。
在西線戰場上,魏國一直都顯得比較保守,策略上偏向於積極防禦。只是在諸葛亮第四次北伐之時,司馬懿派出了張郃追擊,其規模也只是試探性的,並非主力盡出。而且,不排除是司馬懿為了樹立軍中威信,故意借蜀軍之手除掉張郃。
12樓:大暖男
我認為有三方面的因素:一是諸葛亮在日夜操勞下病役於伐魏前線五丈原草營;二是在三國鼎立中蜀漢政權相對而言,形成氣候晚於曹魏、孫權。軍事實力遠不及魏、吳;三是「興復漢室」的口號早已沒有多大的感染力和號召力。
東漢腐敗政治在人民心目中早已完全喪失。
13樓:匿名使用者
雖然諸葛亮神機妙算,但是北伐時期他的身體狀況堪憂,加上用人不當,過於謹慎,而且魏國派來抵禦諸葛亮的將領司馬懿等也不是等閒之輩,北伐的難度很高。
14樓:花枝丸丸丸兒
用兵如神,但在用人方面出現了失誤,任用了馬稷,而馬稷好大喜功,不是很好的將領人選,致使街亭失守,戰略要地的丟失,為戰敗埋下了伏筆。
15樓:淡年華
首先是司馬懿的對策,穩紮穩打,能防不攻,其次是兩方國力的差距,而且蜀國人才雖然眾多·,但人才的水平整體差了魏國一個檔次,蜀國的上將大多已死,故北伐屢次失敗。
16樓:ok血色秋夕
本來蜀國的實力就很弱,當初也是因為這個才被迫離開中原,雖然在蜀地修養很久,但北伐畢竟勞民傷財,士兵跑那麼遠去打仗,戰力自然是不行啊
17樓:舊舊影視點評
諸葛亮用兵如神,北伐沒有一次成功,因為他信錯了一位大將軍,錯失了街亭這個地方,北伐就困難了。
18樓:二狗子你怎麼了
因為當時蜀國與魏國的的人口差距太大了,蜀國的軍事實力也不行,沒有能夠扛的起大任的猛將,就算諸葛亮再厲害,隊友不給力也沒辦法啊。
19樓:小家碧池
諸葛亮伐魏是不得不伐,這個是出於多方面的綜合考慮的,並非僅僅是因為忠於劉禪的原因,而且在後面諸葛亮年級逐步變老也沒有像以前的足智多謀了。
20樓:向死而生的態度
沒有成功是因為當時的蜀國是三國中國力最弱的,而且所選用的將領也不合適,加上戰線較遠,所以很多的軍用物資不能及時補上。
諸葛亮神機妙算,用兵如神,為什麼沒能統一三國?
21樓:野人的貓
我們知道一個國家想要長久立足於亂世中,靠的不僅僅是部下,還需要有一個英明睿智的主公,諸葛亮輔佐劉備之初,劉備雖然沒有地盤,但是劉備手上還有一萬多的兵馬,只要諸葛亮,略施小計,便可奪取城池。
諸葛亮之所以能夠成功,他的計策有效是主要原因,但是劉備也起到了關鍵的作用,他給予諸葛亮十足的信任,當年取荊州的時候,他們面對周瑜強兵,劉備和諸葛亮一唱一和,坐穩了荊州。這件事如果換成是劉禪,恐怕諸葛亮也守不住荊州吧!
諸葛亮輔佐劉禪的時候,劉禪的處境比劉備好了千倍萬倍,可諸葛亮卻一事無成,究其原因劉禪是扶不起來的。劉禪本沒有做天子的天賦,卻坐在了這個位置,耽誤的就是蜀漢的基業。諸葛亮在前線北伐,多次因為糧草不足而退兵,雖然是李嚴的過錯,但坐鎮後方的劉禪要承擔80%的責任。
當然也有人會說,諸葛亮第一回去北伐,退兵並不是因為糧草,而是因為馬謖。的確,馬謖便是第二個阻礙諸葛亮完成大業的絆腳石。諸葛亮喜歡馬謖,是因為馬謖常常能夠將兵法說得頭頭是道,但是諸葛亮忽略了一個很嚴重的問題,那就是馬謖的性格。
當年諸葛亮想要給馬謖一個表現自己的機會,於是將鎮守街亭的重任交給了他。
諸葛亮擔心馬謖不能勝任,還專門派了大量的兵力給他,並且讓王平一起去,以防不測。在馬謖出發前,諸葛亮又叮囑他不可以捨棄水源,馬謖將諸葛亮的話當成了耳邊風。在街亭的時候,王平多次規勸馬謖聽諸葛亮的話,可是馬謖卻自以為是,還怒斥王平自己是主將。
馬謖如果聽諸葛亮的話,張郃再厲害,也不可能這麼快突破街亭。街亭守住,那麼隴山,秦嶺以西都將會是諸葛亮的,北伐大業就成了。馬謖這個豬隊友,也毀了諸葛亮的大業。
諸葛亮的失敗,並不是對手太強大,而是自己的隊友太笨了。馬謖的失誤,已經對諸葛亮的大業產生了影響。而後來劉禪再次拖累諸葛亮,致使大業成空談。
當初劉備空手起家,但諸葛亮也可以讓他在絕境之中奪取地盤,如今劉禪家大業大,卻無法擴張一城一池,可見不是諸葛亮無能,而是劉禪扶不起來。這兩個豬隊友拖後腿,讓諸葛亮無法完成統一三國的大業
諸葛亮「於道不純,於理未盡」?求對諸葛亮的評價
諸葛亮的 決斷力 不強 不如曹操 沒有曹操的決斷能力強 曹操一般是當機立斷 而諸葛亮 出事過於謹慎。大概就是說諸葛亮他走的是歪門邪道,說的道理有些還不透徹,不對吧,泥覺得呢?知道意思就知道,為什麼有人說這是一派胡言。道既道學,就是理學的意思。這句話大概意思就是說,諸葛亮在理學方面沒有透徹懂得,書上所...
諸葛亮將兵法傳給姜維,為何不傳給自己兒子諸葛瞻呢?
因為諸葛亮知道自己的兒子不成大器,即使傳給自己的兒子也沒有辦法幫助蜀國統一中原,而姜維是有悟性的。因為姜維文武雙全,有勇有謀,諸葛亮非常器重他,諸葛亮認為自己的兒子太弱,難以擔當大任。諸葛瞻和姜維相比較能力差別太大,所以諸葛亮才將兵法傳給姜維。諸葛亮的兒子諸葛瞻,為何會對姜維恨之入骨?五個字說明白,...
諸葛亮病重五丈原,為什麼死前吩咐姜維在他嘴裡放7粒米
諸葛亮死前嘴裡放7粒米,這是根據漢朝時候的喪葬傳統做的,當時的人死的時候嘴巴里都會放一點東西,比如君王會放個玉晗,像諸葛亮的身份就可以放這稻米五穀之類的。諸葛亮知道自己馬上死亡的時候,叮囑姜維等人,讓他在自己死後,在他的口中放7粒米,然後在自己的腳下點一盞明燈,這樣將星就不會隕落,司馬懿也就不會輕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