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紹一下羅馬帝國的軍事上的戰術

2021-10-23 23:27:22 字數 5979 閱讀 2219

1樓:匿名使用者

羅馬人以重型步兵方陣在輕型步兵和多用途騎兵的輔助下作戰。但是,羅馬人早就不以長矛作為他們的主要**,而採用了多用途進攻性裝備。為了防禦,他們極為倚重一種寬2.

5英尺,高4英尺的大型凸盾。這種木製盾牌先是用布,後又用小牛皮覆蓋,並在盾的**以鐵加固,可以「擋開所有較有威脅的石塊、長矛和重型羽箭的打擊」。當時的人解釋說:

「它的上部和下部邊沿以鐵邊加固,當放在地上時,可以防止由下方襲來的打擊和傷害。」由於羅馬人進行了許多攻城戰,需面臨希臘人的長矛或短矛的襲擊,並要與善於使用雙手砍劍的凱爾特人作戰,因此最終設計出一種能夠有效抵禦所有對手的盾牌。他們的全套防護裝備包括頭盔、銅製胸甲,或者大多數人所穿戴的鎖子甲。

[ 注:潑利比烏斯,《歷史》,第6卷,第23頁第2-16行,轉引自w.r.

巴頓譯6卷本《歷史》(劍橋,麥斯出版社2023年版)第3卷,第319、312頁。 ]

為了進攻,羅馬人依靠短劍實施突擊戰鬥,「由於劍刃非常堅硬,這種短劍用於刺擊相當優異,而且劍的兩面均可有效砍擊」。這種短劍在與雙手砍劍或長矛能被盾牌擋開的對手進行近戰時,證明了它的價值所在。多數步兵還攜帶兩支叫做「皮留姆」的標槍。

這種標槍的尖在碰到堅硬物體時會彎曲或破碎,因此「敵人不能將其再投回來。如果這種**不能奏效,還可以從兩邊射箭」。這與羅馬人的戰術相適應。

其戰術是,首先向敵人投擲標槍,爾後快速接近敵人,以短劍和盾牌與敵人近戰。 [ 注:潑利比烏斯,《歷史》,第6卷,第22頁第4-23頁第11行,轉引自巴頓譯本第3卷,第319-321頁。

]實踐證明,羅馬人使其獨特的組織走向成熟,要比他們使用短劍更具基礎性。他們把軍隊分為三條戰線,每條戰線有6排縱深;他們還把這些戰線細分為支隊,每個支隊有兩個由60人組成的百人團。這種較細的區分編組提供了基本的協同,並保證了一定的機動性。

羅馬人通過在每條戰線各支隊之間保持間隙的方法來運用這種組織;第二條戰線的支隊錯開位置,從而彌補了第一條戰線的間隙。第三條戰線與前兩條不同,因為它的支隊只有前面兩條戰線的一半,只有60人而不是120人。第三條戰線的士兵都是比較老的公民,仍然使用長矛作為其主要**。

第三條戰線的支隊配置在第二條戰線的間隙後面,使得整個隊形有些像一個棋盤。這是基本隊形。羅馬人就是以這種隊形前進並投入戰鬥。

由於每條戰線在進軍中幾乎必然產生間隙,所以羅馬人索性有系統地安排其間隔。戰鬥中,在羅馬人的戰線靠近敵人之前,第二條戰線以百人團或整個支隊為單位,補進第一條戰線的空隙。第三條戰線則靠上前去,填補第二條戰線的空白,與第二條戰線剩餘人員一起,如果不必去幫助補充第一條戰線的大缺口的話,就作為預備隊。

這種組織賦予羅馬人戰線一種方陣所缺乏的靈活性和反應性。

行政組織是羅馬人系統得以增強的另一個要素。10個第一和第二戰線的120人的支隊、和10個第三戰線60人的支隊組成一個稱為軍團的行政組織。加上一定比例的傳令兵、支援、搬運工等等(他們中的一些人兼作輕型步兵,也有一小部分騎兵),軍團總人數超過4000人。

當羅馬人擴充其軍隊時,就增設軍團,這樣就為任何大型野戰軍隊提供了良好的管理和組織。

羅馬人軍事實踐的另一個重要貢獻是他們構築塹壕的狂熱。沒有一支羅馬野戰部隊在行軍宿營時不按標準計劃的規定首先構築塹壕。每天夜晚,部隊都要掘壕築堤,並以柵欄防護。

由於其正規部隊已經習慣於這種作業,所以羅馬軍隊把這件對其他任何軍事組織來說都是令人沮喪的負擔當成理所當然的事情。這種掘壕築堤的行為意味著,羅馬軍隊隨時準備應付意外,並準備在戰鬥中一旦失利,能有一個築壘地域作為避難所。

羅馬人從馬其頓人那裡學到了關於挖掘塹壕的知識;馬其頓人則是從希臘人那裡衍生出自己的掘壕實踐,但希臘人只有在一地駐紮一段時間時才構築築壘地域;而亞洲人則更是一貫地在營地挖掘塹壕。比如,波斯人在普拉塔亞失敗後,就是退居一個精心構築的築壘營地的。羅馬人對挖掘塹壕的革新包括以正規軍挖掘他們的營地,以及按標準計劃構築,以確保每個士兵和分隊在營地中總是有相同的關係位置。

羅馬士兵必須是有經驗的行軍者,因為,除了盔甲、短劍和標槍以外,他們還要攜帶鏟子、斧子和架設營地柵欄的木樁。但是,每天都要很早停止行軍,以便有時間在營地挖壕。

像他們的行軍宿營一樣,羅馬人實踐了一種緩慢但可靠的戰略,羅馬人逐步統治了義大利的大部分。由於政治上的精明再加上軍事上的技巧,所以他們與其控制地區結成了堅定而又心甘情願的盟友,並將羅馬人的組織和作戰方式擴充套件到了這些盟友之中。在亞歷山大大帝時期,羅馬已經成為一支強大的力量,做好了與其他地中海國家進行軍事接觸的準備。

波斯帝國和羅馬帝國誰更強(軍事方面)?

2樓:學習和批判

不同時期不一樣,羅馬王國弱過波斯王國,阿契美尼德超過羅馬共和國,帕提亞先比羅馬共和國強,然後比羅馬共和國和帝國弱。薩珊王朝比混亂的羅馬帝國和東羅馬帝國強或差不多。

3樓:匿名使用者

波斯第一帝國時期,肯定波斯厲害啊,第二帝國時期就被羅馬吊打了

4樓:三星

那個時候應該是波斯比較厲害一些

5樓:匿名使用者

雙方都不是同一時代的事物。

波斯帝國已經在公元前330年被馬其頓人所滅,而羅馬帝國則是在公元前27年才產生。

這並不好比較啊。

理論上因為羅馬帝國時間上較後,而且持續時間比波斯帝國長,(羅馬帝國建於公元前27年,公元476年西羅馬滅亡;波斯帝國建於公元前550年前後,亡於公元前330年),無論軍事戰術還是兵器水準都比波斯帝國先進。

求歷史軍事帝!我想問下羅馬帝國這麼強大為什麼會頻頻敗給帕提亞和薩珊帝國

6樓:匿名使用者

克拉蘇時期,羅馬帝國武力的強大體現在凱撒身上,他的軍功不用多說吧,克拉蘇正是因為嫉妒凱撒對高盧的征服,才倉促東征,結果就被安息人金汁灌喉而死。

帕提亞和羅馬帝國是互有勝負啊,並不是一直敗,圖拉真要不是後方的猶太人起義,說不定帕提亞就被他滅了。

薩珊帝國的崛起比較短暫,但是鼎盛時期號稱第二個波斯帝國,當時還是日落西山的東羅馬帝國當然打不過它,不過薩珊帝國很快就衰落,然後over了,(拜占庭和薩珊五次大戰,薩珊贏了前三,後面兩場全輸)。

羅馬帝國的強大主要是在泛歐羅巴還是愚昧黑暗落後的時代,它以一種先進的共和體國家組織形式出現,這種國家機器形式是凌駕於當時一盤散沙的歐洲各國的(應該叫歐洲各族或各部落……),所以在地中海沿岸和歐洲大陸是所向披靡啊,但是在遇到中西亞伊朗高原上那種彎刀駿馬的騎射民族,地中海陽光養育出來的刻板單調的羅馬方陣就不是戰爭藝術發達的波斯人和阿拉伯人的對手了,臃腫的步兵方陣對上來去如風的波斯鐵騎,經常輸,波斯人騎兵的厲害就是大唐最為強大的安西陌刀陣也是吃過虧的,羅馬人輸也不足怪。

不過話說回來南歐和西亞還真是自古仇視,馬其頓帝國、東西羅馬帝國時代、帕提亞、薩珊、赫梯、腓尼基、波斯、希臘、特洛伊、奧斯曼,打來打去,迎來送往,好不熱鬧啊,從亞歷山大帝往後,南歐和西亞的戰爭就是南歐人失敗居多

7樓:匿名使用者

三巨頭的克拉蘇被殺數千羅馬士兵被俘,連東羅的皇帝都被俘虜,每次戰爭都失敗,貌似圖拉真是唯一打了勝仗的,失敗後還挨割地賠款,難道羅馬軍團就那麼不堪一擊?

克拉蘇時期,羅馬帝國武力的強大體現在凱撒身上,他的軍功不用多說吧,克拉蘇正是因為嫉妒凱撒對高盧的征服,才倉促東征,結果就被安息人金汁灌喉而死。

帕提亞和羅馬帝國是互有勝負啊,並不是一直敗,圖拉真要不是後方的猶太人起義,說不定帕提亞就被他滅了。

薩珊帝國的崛起比較短暫,但是鼎盛時期號稱第二個波斯帝國,當時還是日落西山的東羅馬帝國當然打不過它,不過薩珊帝國很快就衰落,然後over了,(拜占庭和薩珊五次大戰,薩珊贏了前三,後面兩場全輸)。

羅馬帝國的強大主要是在泛歐羅巴還是愚昧黑暗落後的時代,它以一種先進的共和體國家組織形式出現,這種國家機器形式是凌駕於當時一盤散沙的歐洲各國的(應該叫歐洲各族或各部落……),所以在地中海沿岸和歐洲大陸是所向披靡啊,但是在遇到中西亞伊朗高原上那種彎刀駿馬的騎射民族,地中海陽光養育出來的刻板單調的羅馬方陣就不是戰爭藝術發達的波斯人和阿拉伯人的對手了,臃腫的步兵方陣對上來去如風的波斯鐵騎,經常輸,波斯人騎兵的厲害就是大唐最為強大的安西陌刀陣也是吃過虧的,羅馬人輸也不足怪。

不過話說回來南歐和西亞還真是自古仇視,馬其頓帝國、東西羅馬帝國時代、帕提亞、薩珊、赫梯、腓尼基、波斯、希臘、特洛伊、奧斯曼,打來打去,迎來送往,好不熱鬧啊,從亞歷山大帝往後,南歐和西亞的戰爭就是南歐人失敗居多

帕提亞和薩珊可是波斯帝國衣缽繼承人誒,雖然後來相比古波斯帝國沒落了,但是還是很強大的

先說帕提亞,羅馬帝**隊裡面最強大的就是馬其頓方陣,這個是步兵方陣,而帕提亞和薩珊軍隊的主力是騎兵,不管在任何時候,步兵面對騎兵的衝擊都是很無力的……

加上帕提亞的弓箭射程比地中海地區的弓箭遠,就跑,邊射邊跑,放風箏哪……

薩珊王朝和拜占庭之間總共爆發了5次大規模的戰爭,前三次是波斯贏,後兩次拜占庭贏,輸贏各佔一半(第三次戰爭的時候拜占庭先贏後輸……)而且加上後來拜占庭還廢了薩珊皇帝,立了傀儡,所以拜占庭和薩珊的對比應該是在伯仲之間。

你要看羅馬帝國是什麼時候建立的,什麼時候開始頻頻敗給這兩個國家。羅馬帝國剛成立的時候肯定不會敗給小國家,肯定經歷了多年的發展,國家開始驕奢靡,然後才打敗仗的~~~

羅馬帝國(指西羅馬帝國)的正式滅亡時間是476年,但在410年,哥特人已經洗劫了羅馬城並在羅馬帝國內部建立了他們的王國。羅馬帝國的存在時間如此短暫,以至只相當於中國的漢朝一個朝代。為什麼會如此,為什麼羅馬帝國不能像中國帝國那樣長久存在,無疑是個很有意思甚至值得專門研究的問題。

下面只不過是有關這個問題的一些思考。

湯因比已經區分了任何一個特定社會都可能存在的兩類關係,一類是社會內部的各個集團之間的關係,一類是社會外部即不同社會之間的關係。為了方便討論,我們可以先從羅馬帝國的外部關係說起。

羅馬帝國是在征服地中海世界之後建立起來的,羅馬帝國的重心也一直在地中海。從理論上講,正如最初的羅馬的安全是靠征服四周的民族來保證那樣,羅馬帝國的和平和安全也不是靠消極的防守,而是靠積極的和頑強的軍事行動來鞏固的。但是征服地中海世界之後,羅馬人似乎既沒有必要也沒有能力,繼續征服地中海以外的未知世界。

或者如孟德斯鳩所說的,為了控制人類的野心,大自然給各個國家定出了不可超越的某種界限,超過這樣的界限就一定會遭遇失敗。

因此按照阿庇安的看法,由於羅馬人已經佔有陸地上和海洋上最好的部分,就整體來說,他們的目的是以謹慎的辦法來保全他們的帝國,而不是想無限地擴充勢力來統治貧窮而又無利可圖的野蠻部落。據吉本的研究,保全帝國而非征服全球的政策是由奧古斯都定下來的。這位建立羅馬帝國的羅馬皇帝留給他的繼承人的建議是,永遠只求保守住似乎是大自然為羅馬劃定的戰線和疆界之內的那片土地:

西至大西洋邊;北至萊茵河和多瑙河;東至幼發拉底河;南邊則直到阿拉伯和非洲的沙漠地帶。

保全已經佔有的一片最好的土地,也許不能說是一種最好的政策,因為這意味著需要建立一條既安全又堅固的帝國邊境防線,而且從此不再繼續擴張。如果與中國帝國相比較,甚至還可以說這是一種相當保守的政策。

中國帝國興起時的重心在黃河流域或中原地區,以後也不曾發生過重大變化。但是中國帝國的疆界和版圖,卻從北向南一直擴充套件到了沿海地區,北部邊界在清代以前則大多保持在長城一帶。換句話說,中國帝國並沒有停留在興起時所佔有的那片土地上,而是在北部建立長城那樣的一條防線,在南部則採取逐漸擴張的態勢,一直到佔有了整個中國本部為止。

由此形成的中國或中國文化圈,幾乎從未被北部邊界侵入的遊牧民族動搖過。

在保全已經建立的帝國方面,中國帝國無疑比羅馬帝國做得更成功。當然,中國帝國的成功,不僅僅是採取了對北取守勢對南取攻勢的政策,應該還與中國本部的特定地理環境有關。除了北方的遊牧民族可能從北邊侵入中國以外,中國的其他三個方向都有難以超越的天然界限,它們雖然把中國帝國的疆界和範圍限定在這些界限之內,但也成了中國的天然屏障。

而且,直到19世紀以前,在這些界限內的中國並未真正遭遇其他方向的外敵,尤其沒有來自沿海方向的真正的外部壓力。

羅馬帝國的情況顯然不同。不像中國本部那樣,地中海世界看來不是一個民族或國家可以獨佔的相對封閉的世界,而是若干民族或國家都能互相競爭的開放世界。更重要的是,除了地中海世界內部已經存在各種不同的民族之外,地中海外部還有一個更為廣闊的包括歐、亞、非三洲的已知或未知的龐大世界。

如果說,以中原地區為重心的中國帝國,幾乎只有來自北方遊牧民族的外部壓力,那麼,以地中海為重心的羅馬帝國,則可能同時遭遇到來自北面歐洲、東面亞洲和南面非洲的野蠻或並不野蠻的各種民族的進攻。

吉本在評述羅馬帝國的衰亡時說,羅馬人完全不瞭解他們所面臨的危險程度和自己究竟有多少敵人。在萊茵河和多瑙河對岸的北部歐羅巴和亞細亞地區,充滿了數不清的狩獵和遊牧的部落,隨時急切......

在行省設定的背景上,羅馬帝國於元朝有何相似之處

行省最高長官直接對皇帝負責 據 大元史 國交 記載 西有大國,曰羅馬,其地甚廣,甚於本朝。省劃數百,以小治大,與朝之異甚番。由此可見,羅馬帝國和我們的元朝的設定差很多了,而且他們是直接分小地方來進行管理,所以可以說很多小地方都有自己的小國王,而我們是很不同的。閱讀下列材料,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24...

有哪位是帝國時代之羅馬復興的高手,請教一下如何快速提高玩該遊

在交談視窗輸入以下字串,可得到相應的祕技 big momma 在自己的基地旁造出一輛白色武裝跑車 winsett s other z 100點生命力,60 點攻擊力,10點防禦力 15格視野 convert this 會降天譴的僧侶 saint francis 這個新的法師可使用閃電 25點生命,2...

介紹一下雙城。不要複製的,介紹一下雙城

唔?去雙城上學?啊 我是雙城的哈 雙城其實很大的 不過。是加上週邊的村子 來說呃。但是 市區也足夠 平時生活了哦 打車的話 一塊五 就 隨便走 遠點的地方 最多給他2塊3塊的 雙城 好吃的。呃。麻辣燙?呃。雙城就是麻辣燙特別多。各種口味。哈哈 對!還有烤肉 推薦 美好生活 和 愛麗絲 環境不錯 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