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勤儉節約的古詩詞有哪些,關於「勤儉節約」的古詩有哪些?

2021-08-04 13:15:08 字數 5168 閱讀 6222

1樓:

1、《憫農》李紳(唐代)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翻譯:春天只要播下一粒種子,秋天就可收穫很多糧食。普天之下,沒有荒廢不種的天地,勞苦農民,仍然要餓死。

盛夏中午,烈日炎炎,農民還在勞作,汗珠滴入泥土。有誰想到,我們碗中的米飯,粒粒飽含著農民的血汗?

李紳,字公垂,,生於烏程縣,亳州譙人,中書令李敬玄曾孫,與元稹、白居易交遊甚密。代表作有《憫農》、《樂府新題》20首。青年時曾在潤州無錫惠山寺讀書。

27歲考中進士,補國子助教。他一生最閃光的部分在於詩歌,他是在文學史上產生過巨大影響的新樂府運動的參與者。

2、《詠史》  李商隱  唐代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何須琥珀方為枕,豈得真珠始是車。

遠去不逢青海馬,力窮難拔蜀山蛇。幾人曾預南薰曲,終古蒼梧哭翠華。

翻譯:縱覽歷史,凡是賢明的國家,成功源於勤儉,衰敗起於奢華。為什麼非要琥珀才能作枕頭,為什麼鑲有珍珠才是好坐車?

想要遠行,卻沒遇見千里馬,力單勢孤,難以拔動蜀山的猛蛇。有幾人曾經親耳聽過舜帝的《南風歌》?天長地久,只有在蒼梧對著翠綠的華蓋哭泣份兒。

李商隱:字義山,號玉溪生,又號樊南生,祖籍懷州河內,出生於鄭州滎陽。他是晚唐著名詩人,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

唐文宗開成二年,李商隱登進士第,曾任祕書省校書郎、弘農尉等職,因捲入「牛李黨爭」的政治旋渦而備受排擠,一生困頓不得志。

2樓:耀光一坦格利安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地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清]朱用純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紳《憫農》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諸葛亮 《誡子書》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唐〕李商隱《詠史》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北宋〕司馬光

節儉樸素,人之美德。〔明〕薛瑄

克勤於邦,克儉於家。《尚書·大禹謨》。

李商隱《詠史》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

何須琥珀方為枕,豈得真珠始是車。

遠去不逢青海馬,力窮難拔蜀山蛇。

幾人曾預南薰曲,終古蒼梧哭翠華。

註釋:①本篇題為「詠史」,實系傷悼唐文宗逝世之作。詩作於開成五年正月文宗逝世後。

②《韓非子·十過》載,秦穆公問古明主得國失國之由,由余對曰:「臣嘗得聞之矣,常以儉得之,以奢失之。」③沈約《宋書》載,武帝時寧州獻琥珀枕,時北征需琥珀治金瘡,即命搗碎分付諸將。

④《史記·田敬仲完世家》:魏惠王向齊威王誇耀他有「徑寸之珠,照車前後各十二乘者十枚」,威王說自己所珍貴的是賢臣,「將以照幹裡,豈特十二乘哉」!得真:

全詩校:「一作待珍。」⑤青海馬:

一種產於青海湖的雜交馬,據說能日行千里,喻可任軍國大事的賢才。

賞析:這首詩,詩人根據歷史興亡的史實,概括為「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這些明確的以古鑑今的態度,包含著深刻的用意,比前人的認識更自覺完整。

在興亡繫於何人的問題上,儘管李商隱受時代的侷限,還只能將理亂的命脈繫於帝王,但在他的詩中,大都是指責他們敗亂國家的。因此這種揭露更有進步意義。

《尚書·大禹謨》

克勤於邦,克儉於家。

譯文:能為國家大事不辭辛勞,居家生活儉樸。

註釋:克勤於邦:指為治水的事業竭盡全力。克儉於家:在家生活節儉。

李紳《憫農》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譯文:農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鋤禾,汗水從身上滴在禾苗生長的土地上。又有誰知道盤中的飯食,每顆每粒都是農民用辛勤的勞動換來的呢?

註釋:⑴憫:憐憫。

這裡有同情的意思。詩一作《古風二首》。這兩首詩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⑵粟:泛指穀類。⑶秋收:

一作「秋成」。子:指糧食顆粒。

⑷四海:指全國。閒田:

沒有耕種的田。⑸猶:仍然。

3樓:戢紅桖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

4樓:匿名使用者

克勤 於邦,克儉於家。-《尚書》

意思:一個人 能為國家不辭辛勞,居家生活要節儉。

5樓:冉嵐翠

一粥一飯當思來之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

關於「勤儉節約」的古詩有哪些?

6樓:我是小小

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地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清]朱柏廬)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憫農》李紳(唐)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三國〕諸葛亮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唐〕李商隱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北宋〕司馬光節儉樸素,人之美德。——〔明〕薛瑄

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司馬光《訓儉示康》

【其他】:

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資治通鑑》卷二百三十四民生在勤,勤則不匱。——《左傳宣公十二年》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李商隱《詠史》

克勤於邦,克儉於家。——《尚書大禹謨》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諸葛亮《誡子書》

儉節則昌,淫佚則亡。——《墨子辭過》

儉,德之共也;侈,惡之大也。——《左傳莊公二十四年》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紳《憫農》

侈而惰者貧,而力而儉者富。——韓非

不慼慼於貧賤,不汲汲於富貴。—— 陶淵明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斯以伐根而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魏徵

7樓:娟娟淺時光

1.君子以儉德闢難。【出處】《周易·否》

2.克勤於邦,克儉於家。【出處】《尚書·大禹謨》

3.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易;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出處】朱柏廬《治家格言》

4.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出處】李紳《憫農》

5.節儉樸素,人之美德。【出處】〔明〕薛瑄

6.惟儉可以助廉,惟恕可以成德。【出處】《宋史·範純仁列傳》

7.取之有度,用之有節,則常足。【出處】《資治通鑑》卷二百三十四

8.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出處】司馬光《訓儉示康》

9.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出處】《新五代史·伶官傳序》

10.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出處】李商隱《詠史》

11.心間增道氣,忍事敵災屯。謹言終少禍,節儉勝求人。【出處】釋邁賢《詩三首》

12.侈而惰者貧,而力而儉者富。——韓非

13.念居安思危,戒奢以儉;斯以伐根而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長也。——魏徵

關於勤儉節約的七言古詩有哪些?

8樓:不寵無驚

1、《憫農二首》 李紳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

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

鋤禾日當午, 汗滴禾下土。

誰知盤中餐, 粒粒皆辛苦。

2、《詠史 》李商隱

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敗由奢。

何須琥珀方為枕,豈得真珠始是車。

遠去不逢青海馬,力窮難拔蜀山蛇。

幾人曾預南薰曲,終古蒼梧哭翠華。

《憫農二首》賞析

第一首詩一開頭,就以「一粒粟」化為「萬顆子」具體而形象地描繪了豐收,用「種」和「收」讚美了農民的勞動。第三句再推而廣之,展現出四海之內,荒地變良田,這和前兩句聯起來,便構成了到處碩果累累,遍地「**」的生動景象。「引滿」是為了更有力的「發」,這三句詩人用層層遞進的筆法,表現出勞動人民的巨大貢獻和無窮的創造力,這就使下文的反結變得更為凝重,更為沉痛。

「農夫猶餓死」,它不僅使前後的內容連貫起來了,也把問題突出出來了。勤勞的農民以他們的雙手獲得了豐收,而他們自己還是兩手空空,慘遭餓死。詩迫使人們不得不帶著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誰製造了這人間的悲劇」這一問題。

詩人把這一切放在幕後,讓讀者去尋找,去思索。要把這兩方綜合起來,那就正如馬克思所說的:「勞動替富者生產了驚人作品(奇蹟),然而,勞動替勞動者生產了赤貧。

勞動生產了宮殿,但是替勞動者生產了洞窟。勞動生產了美,但是給勞動者生產了畸形。」

第二首詩,一開頭就描繪在烈日當空的正午,農民依然在田裡勞作,那一滴滴的汗珠,灑在灼熱的土地上。這就補敘出由「一粒粟」到「萬顆子」,到「四海無閒田」,乃是千千萬萬個農民用血汗澆灌起來的;這也為下面「粒粒皆辛苦」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義的形象,可謂一以當十。它概括地表現了農民不避嚴寒酷暑、雨雪風霜,終年辛勤勞動的生活。

「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不是空洞的說教,不是無病的呻吟;它近似蘊意深遠的格言,但又不僅以它的說服力取勝,而且還由於在這一深沉的慨嘆之中,凝聚了詩人無限的憤懣和真摯的同情。

這兩首小詩在百花競麗的唐代詩苑,同那些名篇相比算不上精品,但它卻流傳極廣,婦孺皆知,不斷地被人們所吟誦、品味,其中不是沒有原因的。

首先,這兩首詩所抒寫的內容是人們經常接觸到的最熟悉的事情。但是,最熟悉不一定真知道,生活中就有許多熟視無睹的情況,如果一旦有人加以點撥,或道明實質,或指出所包含的某種道理,就會覺得很醒目,很清楚,從而加深了認識。這兩首小詩所以有生命力,就有這一方面的道理。

「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這個春種秋收的景象大概是人人習見,眾人皆知的,然而往往難於像詩人那樣去聯絡社會、階級而思考一些問題。詩人卻想到了,他從「四海無閒田」的大豐收景象裡看到「農夫猶餓死」的殘酷現實。這一點撥就異常驚人醒目,自然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再如「盤中餐」,這原是人們天天接觸,頓頓必食的,然而並沒有誰想到把這粒粒糧食和農民在烈日之下的汗水聯絡在一起。詩人敏銳地觀察到了,並凝聚成「粒粒皆辛苦」的詩句。這就給人們以啟迪,引人去思索其中的道理,從而使那些不知珍惜糧食的人受到深刻的教育。

其次,詩人在闡明上述的內容時,不是空洞抽象地敘說和議論,而是採用鮮明的形象和深刻的對比來揭露問題和說明道理,這就使人很容易接受和理解。像第一首的前三句,從總體意義來說都是採用了鮮明的形象概括了農民在廣大田野裡春種秋收等繁重勞動的辛苦。這些辛苦並換來了大量的糧食,該說是可以生活下去的,但最後一句卻凌空一轉,來了個「農夫猶餓死」的事實。

這樣,前後的情況形成鮮明的對比,引發讀者從對比中去思考問題,得出結論,如此就比作者直接把觀點告訴讀者要深刻有力得多。再如第二首,作者在前兩句並沒有說農民種田怎樣辛苦,莊稼的長成如何不易,只是把農民在烈日之下鋤禾而汗流不止的情節作了一番形象的渲染,就使人把這種辛苦和不易品味得更加具體、深刻且真實。所以詩人最後用反問語氣道出「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道理就很有說服力。

尤其是把粒粒糧食比作滴滴汗水,真是體微察細,形象而貼切。

參考資料

關於「勤儉節約」的古詩詞有哪些,關於「勤儉節約」的古詩有哪些?

1.一粥一飯,當思來處不地易 半絲半縷,恆念物力維艱。清 朱用純2.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李紳 憫農 3.靜以修身,儉以養德。諸葛亮 誡子書 4.歷覽前賢國與家,成由勤儉破由奢。唐 李商隱 詠史 5.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北宋 司馬光6.節儉樸素,人之美德。明 薛瑄 7....

關於勤儉節約的小故事,以內,關於勤儉節約的小故事三個,50字以內

勤儉節約在的小故事 孔子,古禮戴麻做的帽子,但麻帽不宜做成。而綢帽相比之下就簡單易成。孔子就從眾從簡用麻帽。他還說。不是上朝祭祀穿的禮服,一定要裁去多餘的布,以節省布料。漢文帝身體力行主張節儉。他常穿粗絲的衣服。他最寵愛的慎夫人,衣服也不準拖地。他要建一座露臺,聽說得一百斤 馬上不見了。他修灞陵只用...

關於勤儉節約或者中國夢的童謠,勤儉節約童謠

勤儉是咱們的的全家寶,社會主義建設離不了,離不了。一尺布,一文錢都要用的巧。勤儉節約童謠 10 關於節儉的童謠 做小事不能小看一滴水,它能救活一棵草。不能小看一度電,帶來光明真不少。不能小看一粒米,顆顆粒粒皆辛苦。人人都把小事做,祖國美麗我自豪。勤儉節約三字歌 惜糧食 不亂倒 省水電 節約好 不挑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