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950827藍色瑪瑙
楊炯 從軍行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作者】:楊炯【朝代】:唐【體裁,表示一門藝術內部分類的概念。文學作品的分類,可用多種標準來劃分。 更多..體裁】:樂府
【註釋】:
1. 從軍行:樂府《相和歌·平調曲》舊題。
2. 牙璋:調兵的符信,分兩塊,合處凸凹相嵌,叫做「牙」,分別掌握在朝廷與和主將手中,調兵時以此為憑。
3. 鳳闕:是皇宮的代稱。
4. 龍城:匈奴的名城,借指敵方要地。
5. 凋:此處意為「使脫色」。旗畫:軍旗上的彩畫。
6. 百夫長:指下級軍官。
【簡析】:
前兩句寫邊報傳來,激起了志士的愛國熱情。詩是文學基本體裁之一。《詩大序》:
「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詩和歌的不同之處是:詩以誦為主,歌以唱為主,所謂詩要誦其言,歌要詠其聲。
詩多為有感而作。 更多..詩人並不直接說明軍情緊急,卻說「烽火照西京」,通過「烽火」這一形象化的景物,把軍情的緊急表現出來了。
一個「照」字渲染了緊張氣氛。「心中自不平」,是由烽火而引起的,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他不願再把青春年華消磨在筆硯之間。一個「自」字,表現了書生那種由衷的愛國激情,寫出了人物的精神境界。
首二句交待了整個事件的背景。
第三句「牙璋辭鳳闕」,描寫軍隊辭京出師的情景。這裡,詩是文學基本體裁之一。《詩大序》:
「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詩和歌的不同之處是:詩以誦為主,歌以唱為主,所謂詩要誦其言,歌要詠其聲。
詩多為有感而作。 更多..詩人用「牙璋」、「鳳闕」兩詞,顯得典雅、穩重,既說明出征將士懷有崇高的使命,又顯示出師場面的隆重和莊嚴。
第四句「鐵騎繞龍城」,顯然唐軍已經神速地到達前線,並把敵方城堡包圍得水洩不通。「鐵騎」、「龍城」相對,渲染出龍爭虎鬥的戰爭氣氛。一個「繞」字,又形象地寫出了唐軍包圍敵人的軍事態勢。
五六兩句開始寫戰鬥,詩是文學基本體裁之一。《詩大序》:「詩者,志之所之也,在心為志,發言為詩。
」詩和歌的不同之處是:詩以誦為主,歌以唱為主,所謂詩要誦其言,歌要詠其聲。詩多為有感而作。
更多..詩人卻沒有從正面著筆,而是通過景物描寫進行烘托。「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前句從人的視覺出發:
大雪瀰漫,遮天蔽日,使軍旗上的彩畫都顯得黯然失色;後句從人的聽覺出發:狂風呼嘯,與雄壯的進軍鼓聲交織在一起。兩句詩,有聲有色,各臻其妙。
詩人別具機抒,以象徵軍隊的「旗」和「鼓」,表現出徵將士冒雪同敵人搏鬥的堅強無畏精神和在戰鼓聲激勵下奮勇殺敵的悲壯激烈場面。
詩的最後兩句:「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直接抒發從戎書生保邊衛國的壯志豪情。
艱苦激烈的戰鬥,更增添了他對這種不平凡的生活的熱愛,他寧願馳騁沙場,為保衛邊疆而戰,也不願作置身書齋的書生。
2樓:愛冷的太陽
【譯文】
報警的烽火傳到了長安,
壯士的心懷哪能夠平靜。
調兵的符令剛出了宮門,
將軍的騎士就直搗龍城。
雪攪昏天軍旗褪了彩色,
風狂刮的聲音裹著鼓聲。
我寧作百夫長衝鋒陷陣,
誰還耐守筆硯做個書生。
楊炯《從軍行》全文翻譯
3樓:無塵孑
原詩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
寧為百夫長,勝做一書生。
譯文報警的烽火已映照京城,
我心情澎湃久久無法平靜。
調兵的符牒辭別帝王宮闕,
精銳的騎兵包圍敵方重鎮。
大雪瀰漫,軍旗上的繪畫黯然失色,
朔風呼嘯,雜拌著兩軍對陣的戰鼓之聲。
寧做下級軍官衝鋒陷陣,
勝似當個書生百事無成
4樓:313傾國傾城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註釋】:
1.從軍行:為樂府《相和歌·平調曲》舊題,多寫軍旅生活。
2.西京:長安。
3.牙璋:古代發兵所用之兵符,分為兩塊,相合處呈牙狀,朝廷和主帥各執其半。指代奉命出征的將帥
4.鳳闕:皇宮。漢建章宮的圓闕上有金鳳,故以鳳闕指皇宮。
5.龍城:漢代匈奴聚會祭天之處,此處指匈奴匯聚處。
6.凋:原意指草木枯敗凋零,此指失去了鮮豔的色彩7.百夫長:一百個士兵的頭目,泛指下級軍官。
【譯文】:
報警的烽火傳到了長安,
壯士的心懷哪能夠平靜。
調兵的符令剛出了宮門,
將軍的騎士就直搗龍城。
雪攪昏天軍旗褪了彩色,
風狂刮的聲音裹著鼓聲。
我寧作百夫長衝鋒陷陣,
也不耐守筆硯做個書生。
5樓:張敦揚小男神
邊塞的報警烽火傳到了首都長安,心中自是不平。將軍領了兵符奉命出征,統帥強悍的騎兵包圍了龍城。大雪瀰漫,天色昏暗,使軍旗上的圖案顏色變得模糊暗淡,狂風呼嘯,與雄壯的進軍鼓聲交織在一起。
寧願做個下級軍官池騁沙場,為保衛邊疆而戰,也不願做置身書齋的書生。
一、全文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
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
二、賞析
(1)《從軍行》 借用漢樂府舊題,寫一個書生從報警的烽火照亮西京到慷慨從軍、奔赴沙場奮戰的全過程。語短意長,雄健激揚。
(2)這首詩佈局精當,脈絡分明,跌宕有致。烽火引起詩人內心的波濤;進而從軍告別京城,投奔沙場與敵鏖戰;最後以自豪的口吻表達立功塞外的壯志。詩人善於選擇意象,精心營構典型場景。
這首詩時間跨度大,而字數甚少,因此需要從嚴選取代表性強、資訊量大的事物納入詩章。
三、背景
(1)《舊唐書·高宗紀》載:永隆二年(公元681),西北突厥部族入侵 固原 、 慶陽 一帶,禮部尚書裴行儉奉命出征。詩中就記錄了這次征戰的情況。
四、作者
(1)楊炯(約650—約693),華州華陰(今屬陝西)人,唐代文學家,與王勃、盧照鄰、駱賓王並稱初唐四傑。
(2)楊炯自幼聰敏博學,唐顯慶四年(659年)應童子舉及弟,翌年待制弘文館,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應制舉,補祕書省校書郎,唐永淳元年(682年)擢為太子(李顯)詹事司直,唐垂拱二年(686年)被貶為梓州司法參軍,唐如意元年(692年)任盈川令,約如意二年(693年)卒於任上。
6樓:簡簡冰
譯文烽火照耀京都長安,不平之氣油然而生。
辭別皇宮,將軍手執兵符而去;圍敵攻城,精銳騎兵勇猛異常。
大雪紛飛,軍旗黯然失色;狂風怒吼,夾雜咚咚戰鼓。
我寧願做個低階軍官為國衝鋒陷陣,也勝過當個白面書生只會雕句尋章。
《從軍行》
[ 唐 ] 楊炯
烽火照西京, 心中自不平。
牙璋辭鳳闕, 鐵騎繞龍城。
雪暗凋旗畫, 風多雜鼓聲。
寧為百夫長, 勝作一書生。
楊炯(約650-約693),華州華陰(今屬陝西)人,唐代文學家,與王勃、盧照鄰、駱賓王並稱初唐四傑。
楊炯自幼聰敏博學,唐顯慶四年(659年)應童子舉及弟,翌年待制弘文館,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應制舉,補祕書省校書郎,唐永淳元年(682年)擢為太子(李顯)詹事司直,唐垂拱二年(686年)被貶為梓州司法參軍,唐如意元年(692年)任盈川令,約如意二年(693年)卒於任上。
楊炯文學才華出眾,善寫散文,尤擅詩。現存詩30餘首,以五言見長,多邊塞征戰詩篇,所作如《從軍行》《出塞》《戰城南》《紫騮馬》等 ,氣勢軒昂,風格豪放,表現了為國立功的戰鬥精神。在藝術上,對仗工整,音韻合律,既有律詩的嚴謹之風,又有樂府詩的明快特色。
其他唱和、紀遊的詩篇則無甚特色,且未盡脫綺豔之風。另存賦、序、表、碑、銘、志、狀等50餘篇。楊炯反對宮體詩風,主張"骨氣"、"剛健"的文風。
他的詩在內容和藝術風格上以突破齊樑"宮體"詩風為特色,在詩歌發展史上起到承前啟後的作用。明代童佩輯有《楊盈川集》十卷。
7樓:匿名使用者
譯文報警的烽火照亮了西京,
壯士的心懷哪能夠平靜。
調兵的符令剛出了宮門,
將軍的騎士就直搗龍城。
雪攪昏天軍旗褪了彩色,
風狂動地風聲裹著鼓聲。
我羨慕百夫長衝鋒陷陣,
誰還耐守筆硯做個書生。
8樓:匿名使用者
股海護航原詩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寧為百夫長,勝做一書生。譯文報警的烽火已映照京城,我心情澎湃久久無法平靜。
9樓:匿名使用者
報警的烽火已映照京城,
我心情澎湃久久無法平靜。
調兵的符牒辭別帝王宮闕,
精銳的騎兵包圍敵方重鎮。
大雪瀰漫,軍旗上的繪畫黯然失色,
朔風呼嘯,雜拌著兩軍對陣的戰鼓之聲。
寧做下級軍官衝鋒陷陣,
勝似當個書生百事無成
10樓:匿名使用者
青海湖上烏雲密佈,連綿雪山一片黯淡。邊塞古城,玉門雄關,遠隔千里,遙遙相望。守邊將士,身經百戰,鎧甲磨穿,壯志不滅,不打敗進犯之敵,誓不返回家鄉。
11樓:匿名使用者
與|夕陽紅公園與你無關緊要關頭刁難我在上廁所的**牆壁畫風扇形統計圖竹筍乾淨不可以了沒有一點讚了吧啦,要來嗎風風光光各過各的當然聽話v小弟弟
從軍行 楊炯的賞析
12樓:
「初唐四傑」的從軍、出塞之作,表現知識分子立功邊陲的壯志豪情,慷慨雄壯,令人感動,對盛唐邊塞詩的高度繁榮和成熟,有一定的影響。楊炯的從軍行,是代表作之一。
《舊唐書·高宗紀》載:永隆二年 (681),突厥入侵固原、慶陽一帶,裴行儉奉命出征。楊炯此詩當作於此時。
發端警竦。「烽火照西京」一句,用誇張手法外患嚴重、情勢危急,自然引出下句。目睹外患嚴重而「心中自不平」,其「從軍」願望與衛國決心,已和盤托出。
第二聯寫從軍。「牙璋」才「辭鳳闕」,「鐵騎」已「繞龍城」,詞采壯麗,對偶精整,而一氣直貫,將反侵略的軍事行動寫得迅猛凌歷,聲勢逼人。第二聯以戰地風雪烘托戰鬥之激烈,反跌尾聯:
儘管風雪苦寒,戰鬥激烈,仍然「寧為百夫長」,為保衛祖國效力。首尾呼應,完美地表現了「從軍」的主題。
《從軍行》借用漢樂府舊題,寫一個書生從報警的烽火照亮西京到慷慨從軍、奔赴沙場奮戰的全過程。語短意長,雄健激揚。
首聯表現了一個書生在邊火燃燒時的愛國熱忱。從景入手,即景生情,直抒「匈奴未滅,何以為家」的豪情壯志。
頷聯寫主帥率軍辭別京城,奔赴前線作戰,以排山倒海之勢包圍敵國城堡的過程。一個「辭」字,顯出奉旨率師遠征者的嚴肅莊重;一個「繞」字,顯見鐵騎威力無窮,把敵兵團團包圍。龍城為匈奴名城,此處指敵軍要塞。
頸聯緊緊接頷聯,詩人抓住了隆冬自然界的主要表象「雪」、「風」兩者,刻劃兩軍對峙時的緊張場面。上句視覺:大雪紛飛中戰旗到處翻舞;下句聽覺:
風聲狂吼中夾雜著進軍的戰鼓聲。聲與色配合暗示鏖戰方酣,使讀者彷彿置身於古戰場上,與將士們同享戰爭的苦與樂。
尾聯以「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作結,表達了初唐廣大知識分子為國建功立業的共同心願。李澤厚說,「當時從高門到寒士,從上層到市井,在初唐東征西討、大破突厥、戰敗吐番、招安回紇的天可汗(太宗)時代裡,一種為國立功的榮譽感和英雄主義瀰漫在社會氛圍中。」楊炯這兩句詩,是當時士人階層的最強音,有著時代的特色。
同樣的氣概,楊炯在其他詩裡也有所反映,如「丈夫皆有志,會見立功勳」(《出塞》),「匈奴今未滅,畫地聯封侯」(《紫騮馬》),「受祿寧辭死,揚名不顧身」(《和劉長史答十九兄弟》),「劍鋒生赤電,馬足起紅塵」(《劉生》)等。
這首詩佈局精當,脈絡分明,跌宕有致。烽火引起詩人內心的波濤;進而從軍告別京城,投奔沙場與敵鏖戰;最後以自豪的口吻表達立功塞外的壯志。詩人善於選擇意象,精心營構典型場景。
這首詩時間跨度大,而字數甚少,因此需要從嚴選取代表性強、資訊量大的事物納入詩章。例如「牙璋」、「鐵騎」、「鼓聲」為古代戰事所必有;「鳳闕」、「龍城」象徵敵我雙方;「雪」、「風」為自然現象中最能說明氣候狀況的,也能反襯將士們的堅強決心。同時,意象的跳躍性,又帶來了意境的朦朧性和多義性,產生特殊的詩美。
楊炯這首詩無論題材和風格,都突破了六朝以降的綺靡柔媚之風,而上承建安的蒼勁雄健詩風,擴大了創作主體的視野。對仗也已臻完善,不僅頷聯頸聯,連尾聯也整齊對仗。不愧是上乘之作。
楊炯的《從軍行》,楊炯《從軍行》全文翻譯
內容來自使用者 走過的路2046 從軍行教學目標 1.瞭解邊塞詩歌的特點 2.注意邊塞詩歌中意象的運用 3.學習詩歌的對比,瞭解詩人不同作品的特色教學重難點 1.注意邊塞詩歌中詩人懷鄉思親之情2.邊塞詩歌中 的表達作用 教學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匯入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
楊炯的從軍行翻譯,楊炯從軍行全文翻譯
唐詩閱讀賞析 從軍行 楊炯 朗讀 張牙舞爪 楊炯 從軍行 全文翻譯 報警的烽火傳到了長安,壯士的心懷哪能夠平靜。調兵的符令剛出了宮門,將軍的騎士就直搗龍城。雪攪昏天軍旗褪了彩色,風狂刮的聲音裹著鼓聲。我羨慕百夫長衝鋒陷陣,誰還耐守筆硯做個書生。已解決問題 收藏 翻譯 從軍行 標籤 翻譯,從軍行 從軍...
從軍行!翻譯,楊炯《從軍行》全文翻譯
從軍行楊炯 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牙璋辭鳳闕,鐵騎繞龍城。雪暗凋旗畫,風多雜鼓聲。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註釋 1.從軍行 為樂府 相和歌 平調曲 舊題,多寫軍旅生活。2.西京 長安。3.牙璋 古代發兵所用之兵符,分為兩塊,相合處呈牙狀,朝廷和主帥各執其半。4.鳳闕 皇宮。漢建章宮的圓闕上有金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