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帝王、諸侯、卿大夫、**大臣等死後,朝廷根據他們的生平行為給予一種稱號以褒貶善惡,稱為諡或諡號。
上古諡號多用一個字的,如周平王(平)、秦穆公(穆);也有用兩個字的,如魏安 王(安)、趙惠文王(惠文)等。後世帝王諡號多用一字,如漢武帝(武,威強睿德曰武)、隋煬帝(煬,好內遠禮曰煬);其餘人(指非帝王者)大多用兩字,如文忠公(文忠,歐陽修)、忠烈公(忠烈,史可法)等。
中國古代,皇帝的稱呼往往和年號、諡號和廟號聯絡在一起,比如漢高祖就是廟號,隋煬帝就是諡號,乾隆皇帝就是年號。一般最早的皇帝諡號用得多,後來廟號多,明清則往往年號更深入人心。
夏商時代的王沒有諡號,往往直呼其名,他們的稱呼多數用干支,例如太甲、孔甲、盤庚、帝辛,這究竟是排行還是出生年份,現在也眾說紛紜,我們還是不要去管他。諡號是周朝開始有的,但周文王、周武王不是諡號,是自稱,昭王穆王開始才是諡號。
所謂諡號,就是用一兩個字對一個人的一生做一個概括的評價,算是蓋棺定論吧。象文、武、明、睿、康、景、莊、宣、懿都是好字眼,惠帝都是些平庸的,如漢惠帝、晉惠帝都是沒什麼能力的,質帝、衝帝、少帝往往是幼年即位而且早死的,厲、靈、煬都含有否定的意思,哀、思也不是好詞,但還有點同情的意味,如果末帝、獻帝、順帝,那就是勝利者對失敗者的嘲笑了。另外孫權是個特例,他的諡號是大帝,在中國是絕無僅有的。
諡號是周開始的,除了天子,諸侯、大臣也有諡號,但我這裡是專講皇帝天子的。秦始皇認為諡號是子議父、臣議君,於是廢了諡號,從他這個始皇帝開始,想傳二世、三世以至無窮,可惜只傳了二世。漢代開始又實行了。
漢倡導以孝治天下,所有皇帝的諡號都有個孝字,如孝惠、孝文、孝景一直到孝獻。漢獻帝是他死去之後曹魏給他加的諡號,他做皇帝的時候沒有這個叫法,三國的文藝裡在他做皇帝的時候就把他叫做獻帝,那是胡說八道,難道獻帝未卜先知,早就知道他會把皇位獻出來?
按照周禮,天子七廟,也就是天子也只敬七代祖先,但有廟號就一代一代都保留著,沒有廟號的,到了一定時間就「親盡宜毀」,不再保留他的廟,而是把他的神主附在別的廟裡。廟號就是祖啊宗啊的稱呼,一般祖的檔次比祖更高些。起初,有廟號的皇帝不多,例如兩漢,劉邦是高祖,劉秀是世祖,別的就沒什麼廟號了。
這個祖,和歐洲尊某皇帝為大帝一樣,一定要有特殊的功績才行,一般往往都是開國皇帝。但也有濫封的,曹魏時,曹操是太祖武皇帝,曹丕是世祖文皇帝,曹睿活著的時候,就迫不及待地自稱烈祖明皇帝,很被後世嘲笑。
一般廟號叫高祖或太祖都是開國皇帝,如漢高祖劉邦、唐高祖李淵、宋太祖趙匡胤、元太祖鐵木真、明太祖朱元璋、清太祖努爾哈赤,叫世祖的往往是完成統一的,如世祖忽必烈、清世祖福臨,劉秀也是靠自己重新建立一個王朝的,所以也是世祖,朱棣和他們差不多,所以叫成祖,另外玄鏵被叫做聖祖,也是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
年號也不是一開始都有的,漢朝初期就沒有,後來才開始出現,而且皇帝一般都喜歡換年號,好事壞事都要換,有的幾年換一次,偶有的一年要換幾次,一般樸素務實的皇帝年號換得少,愛標新立異的年號換得多,比如唐太宗一直用貞觀,玄宗也不大換,而武則天就特別喜歡改年號,一般年號是兩個字的,她還用過四個字的。
本來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廟號,但是都有諡號,所以唐以前的皇帝大多稱諡號。從唐開始就誰都有廟號了,所以人們習慣稱廟號。明清兩代的皇帝一般一個年號用一輩子,所以人們習慣稱他的年號,這裡面只有明英宗用過兩個年號,因為他被瓦剌俘虜去,代宗即位,他被放回來後成了太上皇,在代宗病重時他發動政變重新做了皇帝,所以有兩個年號。
另外同治原來的年號叫琪祥,是肅順他們擬的,不久慈禧發動政變,殺了肅順,年號改作同治,原來的年號沒叫開,人們都習慣地稱同治帝。
有時候,不做皇帝的,死後給尊為皇帝,如曹操、司馬懿父子,還有一個是多爾袞,他手握大權,死後被福臨尊為成宗義皇帝,但那是權宜之計,不大一個月,福臨囚禁了多爾袞的兄弟阿濟格等人,然後宣佈多爾袞有**之心抄了他的家,成宗義皇帝的稱呼自然也沒了
諡號是對死去的帝王、大臣、貴族(包括其他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進行評定後,給予或褒或貶或同情的稱號,始於西周。周公旦和姜子牙有大功於周室,死後獲諡。這是諡法之始。
《周禮》說:「小喪賜諡。」小喪,死後一段時間。
《逸周書.諡法解》:「諡者,行之�也。
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於己,名出於人。」
諡法制度有兩個要點:一是諡號要符合死者的為人,二是諡號在死後由別人評定並授予。君主的諡號由禮官確定,由即位皇帝宣佈,大臣的諡號是朝廷賜予的。諡號帶有評判性,相當於蓋棺定論。
諡號來自於諡法。諡法規定了若干個有固定涵義的字,大致分為三類:屬表揚的有:文、武、景、烈、昭、穆等;屬於批評的有:煬、歷、靈等;屬於同情的有:哀、懷、愍、悼等。
如,楚懷王的「懷」表示「慈仁短折」。前者稱為上諡、美諡;中者稱為下諡,惡諡;後者稱為中諡。一九二六年六月,著名學者王國維自沉身亡,溥儀「詔」諡「忠愨」,墓碑上刻著「王忠愨公」。
愨:誠實。陳寅恪在其碑文中說:
「思想不自由,毋寧死耳!」惟恐思想不自由,是王國維尋死的主要原因。這是中國諡號制度的終點。
惡諡是後來才有的——人們漸漸覺察到,有些帝王大臣不是好人,有一些還很可恨。周厲王在「厲」表示「暴慢無親」、「殺戮無辜」。他是一個貪婪的君主,「國人」發動暴動,他逃到彘(今山西霍縣東北),後來死在了那裡。
《召公諫厲王彌謗》是先秦歷史散文名篇,選進了多種課本。本文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厲王的**殘暴。
隋煬帝的「煬」表示「好內怠政」、「外內從亂」,是他被縊殺當年,唐朝開國皇帝李淵加的。
● 始皇倨傲廢諡法
秦代皇帝嬴政看到諡號有「子議父、臣議君」的嫌疑,因此把它廢除了。他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高五帝」,就將「皇」、「帝」連起來開始稱「皇帝」。「皇帝」比上諡更加溢美,所以歷朝最高統治者欣然接受。
西漢又恢復了諡號。
諡號的字數,從一個字開始,發展到後來用好多個字,簡直成了褒義詞堆砌。武則天開創了皇帝生前疊加諛詞即自己定諡的先例。其實質由客觀地評判變成了一味地溢美,字數的增加是溢美程度的發展。
唐代對歿世皇帝簡稱諡號。明朝皇帝諡號十七字。清朝皇帝諡號為廿一字。
字數這麼多,當然就無法當名字叫了,只是在特定場合用。
● 曹操求「文」反得「武」
在比較長的時期內,諡法大體上還公正,甚至連皇帝也左右不了。比如曹操一心想做周文王,以體現自己的文治武功,他夢寐以求的「文」表示具有「經天緯地」的才能或者「道德博後」、「勤學好問」的品德。但後人偏偏諡之為魏武帝。
根據諡法,克定禍亂,刑民克服,誇志多窮為武。
曹操這個諡號是在兒子做江山的時候定下來的。兒子即使想給老子塗脂抹粉也做不到。到後來就變成對死者的吹捧,完全失去了原來的意義。
曹操想到做不到,後來的皇帝真是心想事成了。正常情況下,一個制度建立以後,隨著時間推移,越來越完善。隨著中國封建制度一步步走向沒落,一些好的制度如加諡,也變質了。
2樓:柳蜈
諡號,為東亞(包括中國、朝鮮、越南、日本)古代君主、諸侯、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後,根據他們的生平事蹟與品德修養,評定褒貶,而給予一個寓含善意評價、帶有評判性質的稱號。此外,受中華文化影響的一些鄰近國家亦有使用,但不是每個東亞古代國家都用諡號。
根據對西周時期青銅器銘文的研究表明,遲至周穆王前後,給地位較高或較有身份的死者加以諡號的做法已比較多。古代除對帝王可以稱呼其「諡號」外,稱呼大臣、學者名流的「諡號」也是一種尊重的稱呼;有些人的諡號由於經常被後人稱呼,幾乎成為他們的別名,如曾文正(曾國藩)、**穆(岳飛)、陶靖節(陶淵明)等。
後期,賜諡權高度集中於皇帝手中,要取決於「聖裁」。帝王的諡號一般是由禮官議定經繼位的帝王認可後予以宣佈,臣下的諡號則由朝廷賜予。
3樓:匿名使用者
比如唐太宗
只有在李世民死後,才能給他叫唐太宗,他活著時候是不能叫唐太宗。
有的**電視節目,裡面就有人跪在皇帝前面叫:「唐太宗。。。」
4樓:
古代君主的諡號都是什麼意思?
5樓:
穆:佈德執義曰穆;中情見貌曰穆;賢德信修曰穆;德政應和曰穆;敬和在位曰穆;德化肅和曰穆;聖敬有儀曰穆;粹德深遠曰穆;肅容持敬曰穆;容儀肅敬曰穆
武:剛強直理曰武;威強敵德曰武;克定禍亂曰武;刑民克服曰武;誇志多窮曰武;威強睿德曰武;除偽寧真曰武;威強恢遠曰武;帥眾以順曰武;保大定功曰武;剛強以順曰武;闢土斥境曰武;折衝禦侮曰武;除奸靖難曰武;拓地開封曰武;肅將天威曰武;安民和眾曰武;克有天下曰武;睿智不殺曰武;恤民除害曰武;赴敵無避曰武;德威遐暢曰武;
桓:闢土服遠曰桓;克敬勤民曰桓;闢土兼國曰桓;武定四方曰桓;克亟成功曰桓;克敵服遠曰桓;能成武志曰桓;壯以有力曰桓;
文:經緯天地曰文;道德博聞曰文;慈惠愛民曰文;愍民惠禮曰文;賜民爵位曰文;勤學好問曰文;博聞多見曰文;忠信接禮曰文;能定典禮曰文;經邦定譽曰文;敏而好學曰文;施而中禮曰文;修德來遠曰文;剛柔相濟曰文;修治班制曰文;德美才秀曰文;萬邦為憲、帝德運廣曰文;堅強不暴曰文;徽柔懿恭曰文;聖謨丕顯曰文;化成天下曰文;純穆不已曰文;克嗣徽音曰文;敬直慈惠曰文;與賢同升曰文;紹修聖緒曰文;聲教四訖曰文
襄:闢地有德曰襄;甲冑有勞曰襄;因事有功曰襄;執心克剛曰襄;協贊有成曰襄;威德服遠曰襄;
莊:兵甲亟作曰莊;睿圉克服曰莊;勝敵志強曰莊;死於原野曰莊;屢徵殺伐曰莊;武而不遂曰莊;真心大度曰莊;好勇致力曰莊;威而不猛曰莊;嚴敬臨民曰莊;履正志和曰莊;維德端嚴曰莊;恭敬端肅曰莊;端恪臨民曰莊;端一克誠曰莊;齊敬中禮曰莊;執德不矜曰莊;德盛禮恭曰莊;嚴恭自律曰莊;嚴恪有儀曰莊;
靈:不勤成名曰靈;死而志成曰靈;死見神能曰靈;亂而不損曰靈;好祭鬼神曰靈;極知鬼神曰靈;不遵上命曰靈;德之精明曰靈
康:淵源流通曰康;溫柔好樂曰康;安樂撫民曰康;合民安樂曰康;豐年好樂曰康;安樂治民曰康;好樂怠政曰康;能安兆民曰康;俊民用章曰康;久膺多福曰康;壽考且寧曰康;保民迪吉曰康;務德不爭曰康;寬裕和平曰康;敬而有禮曰康;保衛社稷曰康;造道自行曰康;動而無妄曰康;溫柔好善曰康;思善無逸曰康;溫良好學曰康;視履安和曰康
匡:貞心大度曰匡;以法正國曰匡;輔弼王室曰匡;彌縫災害曰匡;正君之過曰匡
還有其它諡號的意思可以去下面看看:
偽裝是什麼意思 簡單解釋一下,現實是什麼意思呢 簡單解釋一下
偽裝的名詞意思是,假冒的裝扮,意指通過虛假的表面來達到隱藏的目的。動詞的意思是,進行虛假的裝扮達到隱藏的目的。因為愛過,所以不會成敵人 因為傷過,所以不會做朋友 只能是最熟悉的陌生人。愛過知情重,醉過知酒濃。關於愛的記憶,應該好好收藏,只是今後的幸福,要各自去尋找。愛是一種感覺,不愛也是一種感覺,而...
簡單介紹一下全國各個民族習俗,介紹一下56個民族的習慣風俗。
中國五十六個民族的風俗習慣如下 1 阿昌族 分佈在雲南,人口2.7萬餘人,主要從事農業,手工業也很發達,尤其以善於打製長刀而聞名於世。有自己的語言。採茶 2 白族 分佈在雲南 貴族 四川等地,人口159萬餘人,關於經營農業,有自己的語言。鹽漬杜鵑花,三道茶,大理三塔 3 保安族 分佈在雲南 青海等地...
清朝皇后的諡號是什麼意思,清朝皇后諡號
諡號是對死去的帝妃 諸侯 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蹟進行評定後,給予或褒或貶或同情的稱號,始於西周。古代東亞 包括中國 朝鮮 越南 日本 帝王及其後妃 諸侯 臣僚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後,內務府根據其生前事蹟與品德,而給予他一箇中肯的稱號。諡法制度有兩個要點 一是諡號要符合死者的為人,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