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文化永生
讀音:yǐ yì nì zhì
釋義:用自己的想法去揣度別人的心思。
出處:《孟子·萬章上》“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
譯文:解說詩的人,不要拘於文字而誤解詞句, 也不要拘於詞句而誤解原意。用自己切身的體會去推測作者的本意,這就對了。
2樓: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以意逆志”和“知人論世”,是孟子提出的文學鑑賞和文學批評方法。
“以意逆志”是說如何理解《詩》的原意,孟子舉例來說明這個問題。
鹹丘蒙曰:“舜之不臣堯,則吾既得聞命矣。《詩》雲:‘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而舜既為天子矣,敢問瞽瞍之非臣,如何?”
(孟子)曰:“是詩也,非是之謂也;勞於王事而不得養父母也;曰:此莫非王事,我獨賢勞也。
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如以辭而已矣,《雲漢》之詩曰:
‘周餘黎民,靡有孑遺。’信斯言也,是周無遺民也。”
(《萬章上》第四章)(學生鹹丘蒙問:“舜登位不把堯當作臣子對待,這道理我已經得到你的指教了。《詩小雅北山》篇說,‘普天之下,無處不是王的土地;從內陸到海邊,所有的人都是王的臣。
’舜已經做了天子,請問為什麼不把他的父親當作臣對待呢?”
孟子說:“這篇詩呀,不是說的這件事。《北山》這詩是說為王事操勞,不能在家奉養父母;說,這些事都是王事,為什麼讓我獨自辛勞。
所以,說詩的人不因為字詞而傷害對文辭的理解,不因為文辭而傷害對全詩詩意的理解。以自己的心意推求作詩者表達的思想,才能得到詩的真實意義。如果只看文辭,《大雅雲漢》詩中說,‘周朝剩下的百姓,沒有存活下來的’,真信了這話,周朝人就早死絕了。
”)孟子這段話前後有兩個例子:第一個例子是討論《小雅北山》一詩,有人只看到詩中“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四句,斷章取義,提問說:既然舜是天子,為什麼不以其父瞽瞍為臣民呢?
這隻就詩中的幾句文辭而錯誤地領會詩義。孟子回答說:這篇詩,是作者發抒怨氣:
“所做的都是國家的事,為什麼叫我獨自勞累呢?”孟子通觀全詩,對整個詩義做出正確解釋。第二個例子是討論《大雅雲漢》一詩“周餘黎民,靡有孑遺”二句,孟子指出對這類詩句不可對詞語理解得太死、太實,也就是不能把藝術的誇張描寫當作真實的事來理解;這實際上是要求對文學作品的鑑賞和批評都必須注意其語言藝術的誇張、隱喻、象徵等特點,不可只看個別字詞的表面意思。
關於以意逆志的理論,不拘泥於個別詞句的表面意義,不斷章取義而通觀全詩,這當然是正確的,但是以己之意去推求作者之志,並不是一個科學的方法。朱自清在《詩言志辨》中解釋說:“以己之意迎受詩人之志而加以鉤考。
”在這樣的推求中,起主要的、決定作用的,是鑑賞者或批評者之“意”,是主觀性很強的一種精神活動。當推求者的意和原詩作者的意相一致時,可能做出符合原意的解釋,如孟子對《北山》、《雲漢》的解釋;反之,就會以個人的主觀之“意”而曲解詩意,如前引孟子對一些詩的解釋。
3樓:向軼勾飛燕
成語以意逆志
解釋用自己的想法去揣度別人的心思。
出處《孟子·萬章上》:“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
以意逆志
戰國中期孟子*提出的一種文學批評方法。《詩經·小雅·北山》中寫道:“陟彼北山,言採其杞。
偕偕士子,朝夕從事。王事靡盬,憂我父母。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
大夫不均,我從事獨賢。”鹹丘蒙不從全詩的整體含義出發,而斷章取義地提出:“《詩》雲:
‘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而舜既為天子矣,敢問瞽瞍之非臣,如何?”他認為舜既然已經做了皇帝,而他父親瞽瞍又不是他的臣民,豈不是和《詩經》中這幾句話的意思矛盾了嗎?
孟子批評他說:“是詩也,非是之謂也,勞於王事而不得養父母也。”《北山》是寫詩人對勞逸不均的不滿情緒的,如果像鹹丘蒙那樣,只從字面上去理解,那麼,《詩經·雲漢》中的“周餘黎民,靡有子遺,”豈不是要理解為“周無遺民”了嗎?
為此,孟子告訴他:“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孟子強調對詩歌的理解,不能只從字句的表面意思上去看,要從全詩的基本思想出發,去領會字句的含義。
“以意逆志”的“逆”是“迎合、揣摩”的意思,“志”是指詩人寫詩的目的意圖。對“意”的理解,歷來有兩種不同的觀點。一種認為“意”是指讀詩人的意,如漢代趙岐注《孟子》中說:
“志,詩人志所欲之事。意,學者之心意也。”“人情不遠,以己之意,逆詩人之志,是為得其實矣。
”朱熹《四書集註》中說:“當以己意逆取作者之志,乃可得之。”他們都強調讀詩人必須全面地領會詩篇之含義,有了正確的認識方可得作者之志。
另一種認為“意”是指客觀地存在於詩篇中的意,如清代吳淇在《六朝選詩定詩緣起》中說:“漢宋諸儒以一志字屬古人,而意為自己之意。夫我非古人,而以己意說之,其賢於蒙(指鹹丘蒙)之見也幾何矣。
不知志者古人之心事,以意為輿,載志而遊,或有方,或無方,意之所到,即志之所在,故以古人之意求古人之志,乃就詩論詩,猶之以人治人也。即以此詩論之,不得養父母,其志也;普天云云,文辭也。‘莫非王事,我獨賢勞’,其意也。
其辭有害,其意無害,故用此意以逆之,而得其志在養親而已。”吳淇的解釋符合文學創作的特點,是比較科學的。按他這樣理解,則“以意逆志”確是一個客觀地分析詩歌的好方法。
不過,孟子的本意可能還是以己意去逆詩人之志。這可以從他自己的文學批評實踐中看出來。在《梁惠王》《公孫丑》等篇中他對《詩經》中《公劉》、《綿》、《靈臺》、《鴟鴞》、《閟宮》等篇的解釋中,都明顯地表現了以己意去求詩人之志的特點。
實際上,讀者對詩的理解總是帶有自己的觀點和認識的,不可能完全和作者一致。己意如果是建立在對作品的客觀分析基礎上形成的,就像孟子對《北山》的理解一樣,那就可以和詩篇客觀的意一致。己意如果建立在偏見和主觀猜測的基礎上,那就會歪曲詩的本意,就像孟子對《公劉》等篇的解釋一樣。
因此,要正確理解“以意逆志”中“意”的含義,應當把歷史上兩種不同的理解中的科學方面結合起來,才能使之成為一種真正科學的文學批評方法。
孟子“以意逆志”的什麼意思?
4樓:井邊的愚民
《辭海》(第六版)“以意逆志”詞條解釋如下:中國古代文論術語。最早由孟子提出。
《孟子·萬章上》:“故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主張根據作品的全篇立意,來探索作者的心志。
後世對於“以意逆志”中的“意”,理解各不相同。近代王國維《玉溪生年譜會箋序》認為“意”為說詩者之意,但說詩者在“以意逆志”時,應貫徹孟子的“知人論世”的原則,以避免主觀武斷。此說較合理。
5樓:招擾龍晨
從作品的整體出發,由表及裡、由淺入深地理解詩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體會去推測作者的本意。(注:以,用;意,自己的切身體會;逆,推測;志,作者寫作詩歌的本意)
以意逆志和名詞解釋
6樓:姬覓晴
出自《孟子·萬章上》,意思是以自己的切身體會去推測作者的本意。
原文:《孟子·萬章上》:“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譯文:
7樓:匿名使用者
“以意逆志”見於《孟子萬章上》:“說詩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意思是解釋詩歌的人,不要拘於文字而誤解詞句,也不要拘於詞句,而誤解詩的本意。
用文辭之意加上自已的體會去推測作品,這才是正確的讀詩方法。孟子的“以意逆志”說不僅在當時,直至後世都產生較大的影響。
以意逆志 知人論世什麼意思
8樓:e拍
意思是用自己的想法去揣度別人的心思,瞭解一個人並研究他所處的時代背景。
“以意逆志”出自春秋孟子的《孟子·萬章上》。
原文:故說者,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以意逆志,是為得之。 如以辭而已矣,《雲漢》之詩曰:“周餘黎民,靡有子遺。”信斯也,是周無遺民也。
譯文:所以解說詩的人,不要拘於文字而誤解詞句,也不要拘於詞句而誤解詩人的本意。要通過自己讀作品的感受去推測詩人的本意,這樣才能真正讀懂詩。
如果拘於詞句,那《雲漢》這首詩說:“周朝剩餘的百姓,沒有一個留存。”相信這句話,那就會認為周朝真是一個人也沒有了。
“知人論世”出自春秋孟子的《孟子·萬章下》。
原文:孟子謂萬章曰:“一鄉之善士,斯友一鄉之善士;一國之善士,斯友一國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
以友天下之善士為未足,又尚論古之人。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論其世也。
是尚友也。”
譯文:孟子對萬章說:“一個鄉的優秀人物就和一個鄉的優秀人物交朋友,一個國家的優秀人物就和一個國家的優秀人物交朋友,天下的優秀人物就和天下的優秀人物交朋友。
如果認為和天下的優秀人物交朋友還不夠,便又上溯古代的優秀人物。吟詠他們的詩,讀他們的書,不知道他們到底是什麼人,可以嗎?所以要研究他們所處的社會時代。
這就是上溯歷史與古人交朋友。”
擴充套件資料
“知人論世”的主張與“以意逆志”一樣,成為傳統文學批評的重要方法,也奠定了孟子在中國文學批評史上的重要地位。
事實上,直到今天,無論現代主義以來的新興文學批評方式方法已走得有多遠,多新奇,但在我們的中小學課堂上,大學講臺上,以及占主導地位的文學批評實踐中,依然在主要使用著的,還是“知人論世”和“以意逆志”的方式方法。
所謂“時代背景分析”、“作者介紹”、“中心思想”、“主題”等等,這些人們耳熟能詳的概念,無一不是“知人論世”或“以意逆志”的產物。由此足以見出孟子對於中國文學批評的深遠影響,而這種影響之一,正是由本章的文字所發生的。
《孟子》一書是孟子的言論彙編,由孟子及其再傳**共同編寫而成,記錄了孟子的語言、政治觀點(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貴君輕)和政治行動的儒家經典著作。孟子曾仿效孔子,帶領門徒周遊各國,但不被當時各國所接受,退隱與**一起著書。
《孟子》有七篇傳世:《梁惠王》上下;《公孫丑》上下;《滕文公》上下;《離婁》上下;《萬章》上下;《告子》上下;《盡心》上下。其學說出發點為性善論,提出“仁政”、“王道”,主張德治。
南宋時朱熹將《孟子》與《論語》《大學》《中庸》合在一起稱“四書”,《孟子》是四書中篇幅最大的部頭最重的一本,有三萬五千多字.從此直到清末,“四書”一直是科舉必考內容。
是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
草色入心。指的是動心 是什麼意思?答案 落花有意。落花有意,流水無情 拼音 lu hu y u y li shu w q ng 解釋 比喻這一方面有情,那一方面無意 多指男女戀愛 出處 宋 釋惟白 續傳燈錄 溫州龍翔竹庵士珪禪師 落花有意隨流水,流水無情戀落花。舉例造句 誰知朱重是個老實人,又且蘭花...
孔子孟子是什麼時期的人,孔子孟子是哪個朝代的?
戰國時期。孟子 約前372 前289 字柯,字子喻 1 鄒國 今山東鄒城東南 人。戰國時期的哲學家 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孔子之後荀子之前的儒家代表。二十二 孟子提倡 仁政 最早提出 民貴,君輕 的思想。被韓愈列為繼承先秦儒家孔子 道教 的人,在元朝追封為 亞洲聖人 1 孟子的講話和著作都收錄在 孟子 一...
是什麼意思,是什麼意思
字元 是早期拉丁語et 的連寫,意思就是 和 英語為and 字元 在漢語中,通常以其外觀喚它為 井號 或 井字 表示序數,與另一個常用於表示序數的符號 是一個意思 就是兩個符號 按住shift 再按73便可打出來 在數學中是什麼意思?1 在數學中的意思代表 和 相當於英文單詞and字元 的最早歷史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