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
一、《勸學》
1、通假字:
木直中繩,輮以為輪,其曲中規。 「輮」通「煣」。用火烤木材,使之彎曲。
雖有槁暴。 「有」通「又」,再。副詞。 「暴」通「曝」,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知」通「智」。
君子生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生」通「性」。 資質稟賦。
2、成語:
青出於藍,鍥而不捨,大聲疾呼,欲蓋彌彰
二、《師說》
1、通假字:
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受」通「授」
或師焉,或不焉。 「不」通「否」
2、成語:
三人行,必有我師、教無常師、擇善而從
三、《諫太宗十思疏》
1、通假字:
振之以威怒 振,通「震」,威嚇2、成語:
居安思危、載舟覆舟、擇善而從、垂拱而治、勞神焦思、慎終如始四、《季氏將伐顓臾》
1、通假字:
無乃爾是過與 「與「通「歟」,句末語氣詞2、成語:
分崩離析、禍起蕭牆、既來之,則安之、季子之憂五、《寡人之於國也》
1、通假字:
王如知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 「無」同「毋」,不要。
頒白者不負戴於道路矣 「頒」同「斑」。
塗有餓莩而不知發 「塗」同「途」,道路。
2、成語:
五十步笑百步、棄甲曳兵
六、《過秦論》
1、通假字:
合從締交 「從」通「縱」。合從,六國聯合共同對付秦國的策略。
秦有餘力而制其弊 「弊」通「敝」,困頓,失敗。
陳利兵而誰何 「何」通「呵」,呵問。
始皇既沒 「沒」通「歿」,死。
而倔起阡陌之中 「倔」通「崛」,崛起,興起。
贏糧而景從 「景」通「影」,影子。
2、成語:
揭竿而起、雲集景從
七、《晏子治東阿》
1、通假字:
倉庫少內 「內」通「納」,納稅。
再拜便辟 「闢」通「避」,退避。
2、成語
改道易行
2樓:武當拳尊者
通假字「輮」通「煣」。「有」通「又」,「暴」通「曝」, 「知」通「智」。 「受」通「授
「不」通「否」
關於《勸學》《師說》等幾篇古文的通假字和成語
3樓:芮憶南斂皓
勸學中:雖有槁暴
有通又知明而行無過矣
知通智君子生非異也
生通性師說:所以傳道授業解惑也
受通授或師焉,或不焉不通否
文言文《師說》、《勸學》、《六國論》原文和翻譯和文中的通假字
4樓:魂殤明月
古之學者(1)必有師。師者,所以(2)傳道(3)受(4)業(5)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6),孰能無惑?
惑而不從師,其為惑也(7),終不解矣。生乎(8)吾前,其聞道(9)也固先乎吾,吾從而師之(10);生乎吾後,其聞道也亦先乎吾,吾從而師之。吾師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11)?
是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12)也。 嗟乎!師道(13)之不傳也久矣!
欲人之無惑也難矣!古之聖人,其出人(14)也遠矣,猶且(15)從師而問焉;今之眾人(16),其下聖人也亦遠矣,而恥學於師(17)。是故聖益聖,愚益愚(18)。
聖人之所以為聖,愚人之所以為愚,其皆出於此乎?愛其子,擇師而教之。於其身也,則恥師焉,惑矣(19)!
彼童子之師(20),授之書而習其句讀(dòu)(21)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讀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師焉(22),或不(fǒu)焉,小學而大遺(23),吾未見其明也。巫醫(24)樂師百工(25)之人,不恥相師(26);士大夫之族(27),曰師曰**雲者,則群聚而笑之。
問之,則曰:彼與彼年相若(28)也,道相似也。位卑則足羞(29),官盛則近諛(yú)(30)。
嗚呼!師道之不復(31)可知矣!巫醫樂師百工之人,君子(32)不齒(33),今其智乃(34)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歟(yú)(35)!
聖人無常師(36)。孔子師郯子(37)、萇(cháng)弘(38)、師襄、老聃(dān)(39)。郯(tán)子(37)之徒,其賢不及孔子。
孔子曰:「三人行,則必有我師。(40)」是故**不必(41)不如師,師不必賢於**。
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42),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pán)(43),年十七,好古文,六藝經傳(zhuàn)(44)皆通習之,不拘於時(45),學於餘。餘嘉其能行古道(46),作《師說》以貽(yí)(47)之。
編輯本段註釋
[1]學者:求學的人。 [2]所以:
用來。的。 [3]道:
指儒家孔子、孟軻的哲學、政治等原理、原則。可以參看本書上面所選韓愈《原道》。 [4]受:
通「授」。傳授。 [5]業:
泛指古代經、史、諸子之學及古文寫作,可以參看本書下面所選韓愈《進學解》中所述作者治學內容。 [6]人非生而知之者:人不是生下來就懂得道理。
之:指知識和道理。語本《論語·述而》: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論語·季氏》:
「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學而知之者,次也。』」孔子承認有生而知之的人,但認為自己並非這樣。
韓愈則進一步明確沒有生而知之的人。 [7]其為惑也:那些成為疑難的問題。
[8]乎:於。 [9]聞道:
語本《論語·里仁》:「子曰:『朝聞道,夕死可矣。
』」聞,聽見,引伸為懂得。道:這裡作動詞用,學習、從師的意思。
[10]從而師之:跟從(他),拜他為老師。師之,即以之為師。
[11]夫庸知其年之先後生於吾乎:哪管他的生年是比我早還是比我晚呢?庸,豈,哪。
知,瞭解,知道。年:年齡。
[12]道之所存,師之所存:知識、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存在的(地方)。意思是誰懂得道理,誰就是自己的老師。
[13]師道:以師為道。即學道。
道,這裡有風尚的意思。 [14]出人:超出(一般)人。
[15]猶且:尚且。 [16]眾人:
普通人。 [17]恥學於師:以向老師學習為恥。
[18]是故聖益聖,愚益愚:因此聖人更加聖明,愚人更加愚昧。益,更加,越發。
[19]惑矣:(真)糊塗啊! [20]彼童子之師:
那些教小孩子的(啟蒙)老師。 [21]句讀(dòu逗):也叫句逗。
古代稱文辭意盡處為句,語意未盡而須停頓處為讀(逗),句號為圈,逗號為點。古代書籍上沒有標點,老師教 學童讀書時要進行句逗的教學。讀,通「逗」。
[22]或師焉,或不(fǒu)焉:有的(指「句讀之不知」這樣的小事)請教老師,有的(指「惑之不解」這樣的大事)卻不問老師。「不」同「否」。
此句翻譯時應注意交錯翻譯,詳見下文翻譯。 [23]小學而大遺:小的方面(句讀之不知)倒要學習,大的方面(惑之不解)卻放棄了。
[24]巫醫:古代用祝禱、占卜等迷信方法或兼用藥物醫治疾病為業的人,連稱為巫醫。《逸周書·大聚》有關於「巫醫」的記載。
《論語·季氏》:「人而無恆,不可以作巫醫。」視為一種低下的職業。
[25]百工:泛指手工業者。 [26]相師:
互相學習。 [27]族:類。
[28]相若:相象,差不多的意思。 [29]位卑則足羞:
(以)地位低(的人為師),就感到恥辱。 [30]諛(yú):阿諛、奉承。
[31]復:恢復。 [32]君子:
古代「君子」有兩層意思,一是指地位高的人,一是指品德高的人。這裡用前一種意思,相當於士大夫。 [33]不齒:
不屑與之同列,表示鄙視。齒,原指年齡,也引伸為排列。幼馬每年生一齒,故以齒計馬歲數,也以指人的年齡。
古人常依年齡長少相互排列次序。本句反映封建階級的傳統偏見。 [34]乃:
竟。 [35]其可怪也歟:難道值得奇怪嗎?
其,語氣詞,起加強反問語氣作用。 [36]聖人無常師:《論語·子張》:
「子貢曰『……夫子焉不學,而亦何常師之有?』」夫子,老師,指孔子。子貢說他何處不學,又為什麼要有一定的老師呢!
[37] 郯(tán)子:春秋時郯國(今山東郯城一帶)的國君,孔子曾向他請教過少皞(hào浩)氏(傳說中古代帝王)時代的官職名稱。 [38]萇(cháng)弘:
東周 敬王時候的大夫,孔子曾向他請教古樂。師襄:春秋時魯國的樂官,名襄,孔子曾向他學習彈琴。
師,樂師。 [39]老聃(dān丹):即老子,春秋時楚國人,思想家, 道家學派創始人。
孔子曾向他請教禮儀。 [40]三人行句:語本《論語·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41]不必:不一定。 [42]術業有專攻:
學問和技藝上(各)自有(各的)專門研究。攻:學習、研究。
[43]李氏子蟠:李蟠(pán盤),唐德宗貞元十九年(803年)進士。 [44]六藝經傳(zhuàn):
六藝的**和傳文。六藝:指六經,即《詩》、《書》、《禮》、《樂》、《易》、《春秋》六部儒家經典。
經:兩漢及其以前的散文。傳:
註解經典的著作。 [45]不拘於時:不被時俗所限制。
時,時俗,指當時士大夫中恥於從師的不良風氣。於,被。 [46]餘嘉其能行古道:
嘉:讚許,嘉獎。 [47]古道:
古代的從師之道 [48]貽:贈送。
編輯本段譯文
古代求學的人一定有老師。老師,是用來傳授道理,講授學業,解答疑難問題的。人不是一生下來就懂得知識和道理的,誰能沒有疑惑?
有疑惑卻不求老師指教,那成為疑難的問題,終究不能解決。在我之前出生的人,他懂得知識和道理本來就比我早,我跟從他並以他為師;在我之後出生的人,如果他懂得知識和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從他學習並以他為師。我學習道理,**管他的年齡比我大還是比我小呢?
因此,不分地位顯貴或是低下,不論年長年少,道理所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師所存在的地方。 唉!從師學習的風尚已經失傳很久了,想要人們沒有疑惑很難吶!
古代的聖人,他們超過一般人很遠了,尚且跟從老師向老師請教;現在的一般人,他們跟聖人相比相差很遠了,卻以向老師學習為羞恥。所以聖人就更加聖明,愚人就更加愚昧。聖人之所以能成為聖人,愚人之所以成為愚人,大概就是這個原因的吧?
愛自己的孩子,選擇老師來教他。但是對於他自己,卻以跟從老師學習為可恥,這是糊塗的!那些兒童的老師,教他讀書,學習書中的文句,並不是我所說的傳授道理、解答疑難問題的老師。
不知道斷句要問老師,有疑惑不能解決卻不願問老師,小的方面(句讀)要學習,大的方面(解惑)卻丟棄,我沒見到他聰明在哪。醫生,樂師及各種工匠,不以互相學習為恥。士大夫這類人中,說起老師、**的時候,這些人就聚集在一起嘲笑他。
問那些嘲笑者(嘲笑他的原因),他們就說:"那個人與某人年齡相近,修養和學業也差不多,(怎麼能稱他為老師呢?)以地位低的人為師,足以感到羞愧,稱官位高的人為師就近於諂媚。
"啊!從師學習的風尚不能恢復,由此就可以知道了。巫醫、樂師及各種工匠,是士大夫們所看不起的,現在他們的見識反而比不上這些人了。
這也真是奇怪啊! 聖人沒有固定的老師,孔子曾經以郯子、萇弘、師襄、老聃為師。郯子這一類人,他們的道德才能(當然)不如孔子。
孔子說:"多人同行,其中就一定有我的老師。"因此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也不一定比**有賢能,懂得道理有先有後,學問和技藝上各有各的研究,只是像這樣罷了。
李氏的兒子李蟠,年紀十七歲,愛好古文,六藝的**和傳文都普遍學習了,不受時代風氣的影響,向我學習。我讚許他能履行古人從師學習的風尚,寫了這篇《師說》來送給他
關於勸學的諺語,關於勸學的名言
1 東隅已逝,桑榆非晚。出自王勃 滕王閣序 意思是 早年的時光已然逝去,如果能夠珍惜現在的大好時光,發憤圖強,並沒有晚。2 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出自 論語 子罕 意思是 河水奔流不止,時間流逝不息。3 日月逝矣,歲不我與。出自 論語 陽貨 意思是 日子一天天過去了,歲月不等人啊。此句話為季氏的家臣...
高中文言文。勸學。師說,高中的文言文勸學的原文和翻譯,字詞翻譯 文言虛詞意義用法 通假字 詞類活用 古今異義還有師說 和上同
勸學 是 荀子 一書的首篇。又名 勸學篇 勸學,就是鼓勵學習。本篇較系統地論述了學習的理論和方法。前一部分,論述學習的重要性 後一部分,論述學習的步驟 內容 途徑等有關問題。勸學 原文 君子曰 學不可以已。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冰,水為之,而寒於水。木直中繩,輮 r u 以為輪,其曲中規。雖有 y...
給我幾篇關於初中生活的日記,給我幾篇關於初中生活的日記,400字
人生在世,若白駒過隙,忽然而已。轉眼間,我來到初三的教室裡,一陣莫明的心情湧上心頭,說不上是什麼滋味。當初一的孩子們成群結隊地走向電影院 當初二的女生在學校走廊上嘻嘻哈哈 談笑風生,初二的男生在操場上馳騁 興致高昂。而我 初三的一名學生,坐在與世隔絕的北樓,埋在一摞一摞的講義中奮筆疾書,心中只能一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