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匿玉璽孫堅背約簡介,匿玉璽孫堅背約解釋

2021-06-08 12:30:53 字數 2831 閱讀 7609

1樓:牙牙的弟弟

「匿玉璽孫堅背約」出自《三國演義》第6回:焚金闕董卓** 匿玉璽孫堅背約

董卓為了避開十八路諸侯的討伐,將洛陽一把火燒了,遷都到長安,途中留下徐榮阻止追兵,而聯軍中,除了曹操一人,其他人均不願意追擊董卓,曹操被徐榮伏兵大敗,但是卻從此名聲大振。

聯軍中,孫堅為先鋒,首先抵達洛陽,在打掃戰場的時候,在一口廢井中,發現了傳國玉璽,於是據為己有,匆匆跟袁紹辭行,返回長沙。

但是玉璽的訊息為袁紹所知,於是袁紹令荊州的劉表於路截殺孫堅,劉表率軍截住孫堅,兩軍大戰,各自有所**,孫堅由此與劉表結仇。

擴充套件資料:1、孫堅

孫堅(155年-192年),字文臺,漢族,吳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陽區)人。東漢末年將領、軍閥,三國中之吳國的奠基人。據傳為春秋時期軍事家孫武的後裔。

史書說他「容貌不凡,性闊達,好奇節」。曾參與討伐黃巾軍的戰役以及討伐董卓的戰役。後與劉表作戰時陣亡。

因官至破虜將軍,又稱「孫破虜」。其子孫權即為孫吳的開國皇帝。孫權稱帝后,追諡孫堅為武烈皇帝,廟號始祖。

2、劉表

劉表(142年-208年),字景升,山陽郡高平縣(今山東微山)人。東漢末年宗室、名士、軍閥,漢末群雄之一,西漢魯恭王劉餘之後。

劉表身長八尺餘,姿貌溫厚偉壯,少時知名於世,名列「八俊」。早年因參與太****而受黨錮之禍牽連,被迫逃亡,光和七年(184年),黨禁解除,被大將軍何進闢為掾,出任北軍中候。

後代王睿為荊州刺史,用蒯氏兄弟、蔡瑁等人為輔。李傕等入長安,劉表遣使奉貢,被任命為鎮南將軍、荊州牧、假節,封成武侯。

在荊州期間,劉表恩威並著,招誘有方,使得萬里肅清、群民悅服。又開經立學,愛民養士,從容自保。遠交袁紹,近結張繡,內納劉備,據地數千裡,帶甲十餘萬,稱雄荊江,先殺孫堅,後又常抗曹操。

然而劉表為人性多疑忌,好於坐談,立意自守,而無四方之志,後更寵溺後妻蔡氏,使妻族蔡瑁等得權。

建安十三年(208年),劉表病逝。蔡瑁等人廢長立幼,奉表次子劉琮為主;曹操南征,劉琮舉州投降,荊州遂沒。

2樓:己允

董卓聽李儒計要從洛陽遷都長安,董卓說:「吾為天下計,豈惜小民哉! 」

李、郭汜驅洛陽之民數百萬口往長安,死者不可勝數。又縱軍士淫人妻女,奪人糧食;啼哭之聲,震動天地。卓臨行,教人放火燒居民房屋。

孫堅飛奔洛陽救火,於井中得玉璽,離袁紹而去江東。

曹操領兵討董卓,被呂布打敗後埋怨袁紹「遲疑不進,大失天下之望」,投揚州去。,公孫瓚與劉、關、張、亦離袁而去,袁自投關東。

荊州刺史劉表截孫堅討玉璽。

3樓:匿名使用者

十八路諸侯圍剿董卓,孫堅率先攻入洛陽,戰火紛飛中,無意間於一枯井中獲得傳國玉璽。孫堅怕被袁紹知道後用盟主的身份強奪過去,於是謊稱江東有事,企圖離開討董聯盟迴歸江東以圖霸業。但還是被袁紹得知了。

在袁紹的逼問下,孫堅發出亂箭穿心的毒誓後憤然離隊迴歸江東。然而,袁紹並沒有善罷甘休,他攛掇荊州劉表於半路截殺孫堅,從此江東與荊州結下大仇

4樓:匿名使用者

孫堅飛奔洛陽救火,於井中得玉璽,離袁紹而去江東。

匿玉璽孫堅背約解釋

5樓:清溪看世界

匿玉璽孫堅背約是《三國演義》中的一個故事: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第六回寫到了「焚金闕董卓** 匿玉璽孫堅背約」。話說,關東各諸侯們討伐董卓之時,讓袁紹做聯軍的首領。當時,各路諸侯割據勢力都以討伐董卓的名義,暗中擴充自己的實力。

等到殺死董卓後,各個割據勢力想要乘機奪得統治大權。當時,關東各諸侯都等待時機,伺機而動,只有孫堅一心想要推翻董卓勢力。

孫堅率兵攻入洛陽之後,偶然之下,在一口枯井之中發現了傳國玉璽。孫堅急忙將玉璽藏匿好,擔心會被袁紹發現,以關東諸侯盟主身份將玉璽搶奪過去。於是,孫堅告訴各諸侯說自己在江東還有些事情,需要趕回去處理。

其實,孫堅想要拿著玉璽在江東建立勢力。結果孫堅有玉璽一事還是被袁紹得知了。袁紹再三逼問下,孫堅以毒誓立言自己沒有藏有玉璽,然後率領軍隊往江東撤回。

袁紹聯合荊州劉表堵截孫堅,孫堅以此和荊州有了不共戴天之仇。

6樓:登哥啊啊啊啊

這是第六回的故事,群雄結盟討伐董卓成功後攻進都城,孫堅率先發現玉璽並將其藏匿,然後聽取謀士建議背棄盟約帶兵會自己的封地

7樓:匿名使用者

孫堅將玉璽藏匿起來而違背了盟約

《三國》裡頭不有一回就叫"匿玉璽孫堅背約"嗎

8樓:匿名使用者

匿玉璽孫堅背約是怎麼回事

在《吳書》中寫到,孫堅率軍進入了洛陽,打算在洛陽城南一帶駐兵。離孫堅帳營處有一口井,早晨時候,在井上方會有五顏六色的雲氣,士兵們都很害怕,不敢前去打水喝。孫堅得知了這一事,派遣將士判喊到井下檢視。

結果,士兵下井後,打撈出了一個玉璽。

有人說,這塊玉璽是張讓作亂時候,將皇帝挾持出宮,皇帝看四周沒有人士,將這塊玉璽投入了井中。

羅貫中在《三國演義》第六回寫到了「焚金闕董卓** 匿玉璽孫堅背約」陸慎。話說,關東各諸侯們討伐董卓之時,讓袁紹做聯軍的首領。當時,各路諸侯割據勢力都以討伐董卓的名義,暗中擴充自己的實力。

等到殺死董卓後,各個割據勢力想要乘機奪得統治大權。當時,關東各諸侯都等待時機,伺機而動,只有孫堅一心想要推翻董卓勢力。孫堅率兵攻入洛陽之後,偶然之下,在一口枯井之中發現了傳國玉璽。

孫堅急忙將玉璽藏匿好,擔心會被袁紹發現,以關東諸侯盟主身份將玉璽搶奪過去。

於是,孫堅告訴各諸侯說自己在江東還有些事情,需要趕回去處理。其實,孫堅想要拿著玉璽在江東建立勢力。結果孫堅有玉璽一事還是被袁紹得知了。

袁紹再三逼問下,孫堅以毒誓立言自己沒有藏有玉璽,然後率領早衝敬軍隊往江東撤回。袁紹聯合荊州劉表堵截孫堅,孫堅以此和荊州有了不共戴天之仇。

《三國》裡頭不有一回就叫 匿玉璽孫堅背約 嗎

匿玉璽孫堅背約是怎麼回事 在 吳書 中寫到,孫堅率軍進入了洛陽,打算在洛陽城南一帶駐兵。離孫堅帳營處有一口井,早晨時候,在井上方會有五顏六色的雲氣,士兵們都很害怕,不敢前去打水喝。孫堅得知了這一事,派遣將士判喊到井下檢視。結果,士兵下井後,打撈出了一個玉璽。有人說,這塊玉璽是張讓作亂時候,將皇帝挾持...

三國演義簡介,三國演義內容簡介(詳細)

三國演義 作為我們的四大名著,它的文學價值不容小覷,而至於裡面的故事是否是真實的?曾經有位學者說過三國是七分真三分假,而水滸是三分真七分假,可見三國大部分的故事是符合歷史的,但是卻有一部分是不符合歷史的,真正的二十四史中陳壽的 三國志 被當成正史。而三國總體來講是羅貫中的一本章回體 比如在 三國演義...

三國演義,6 10回簡介,三國演義,6 10回簡介

第六回 焚金闕董卓 匿玉璽孫堅背約 董卓聽李儒計要從洛陽遷都長安,董卓說 吾為天下計,豈惜小民哉 李儒 郭汜驅洛陽之民數百萬口往長安,死者不可勝數。又縱軍士淫人妻女,奪人糧食 啼哭之聲,震動天地。卓臨行,教人放火燒居民房屋。孫堅飛奔洛陽救火,於井中得玉璽,離袁紹而去江東。曹操領兵討董卓,被呂布打敗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