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前5分鐘歷史小故事及啟示,歷史課課前演講5分鐘歷史小故事,不要太常見的,有感想和出自哪裡,大概300字。

2021-04-30 22:15:37 字數 4729 閱讀 4124

1樓:吾知之甚少

我們常常聽到一句話:名不正則言不順。這句話是孔子說的,孔子的後面一句我們不一定聽說過但一定深有感觸,和前面一句連起來就是:

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名正——言順——事成,組成了一般做事的道理,這種思想常引導我們要在事情發展的時候首先給它正名。

孟子在中年的時候遊說各國,也遇到過正名的事情。在齊宣王處,齊王詢問孟子:「武王伐紂,難道是卻有其事?

」孟子平淡的回答道:「在文獻中有記載。」齊宣王基於禮法提出了一個問題,這個問題很短,只有四個字,卻可以把儒家尊為賢明的君主周武王推入萬劫不復的境地,他簡短的問:

「臣弒其君,可乎?」武王伐紂,在歷史中是人心所向,關於這一點,看似沒有什麼可以議論的。而在齊宣王看來,在禮法森嚴的封建時代,發生一件以臣子的位置殺害君主的事情,維護禮法的孟子似乎是無法辯駁的,那麼儒家尊重的賢明君主,也不過是一個亂臣賊子,篡奪王位的惡徒而已。

要是孟子想說明武王的英明,倒像承認臣子可以弒君,滑稽無比,今後他要是再次提及禮儀,大概無非成為別人的笑柄而已。

儒家的正名,在孔子那裡,成為了一柄利器,使「亂臣賊子懼」,而孟子直率而溫和地給予齊宣王的回答,可以讓人想見,在他犀利的言辭、敏捷的思辨、銳利的目光背後,使得「正名」這種思考方式具有了昏庸的君主也要恐懼的力量。

孟子說:「竊取仁德的人叫做賊,殘害義理的人叫做殘,賊殘的人叫做『**』。我只聽說武王誅殺了一個『**』,而沒有聽說過他殺掉了君主啊。」

孟子對自我品德的認可,往往超越於權貴之上,這一個恃禮法以自傲的優秀思想者,即使是威嚴的君王,比起他一生追求的思想來,君主也要避讓三分。面對齊宣王的時候,孟子提醒他要自我反省,也成為了那個戰火連連的時代裡精彩的一幕。

孟子與齊王在一起的時候,問道:「如果有人把妻兒託付朋友去國外辦事,回來發現他們正在受凍捱餓,應該怎麼對待?」齊宣王說:

「和他絕交。」「獄官管不好下級,怎麼辦?」「撤掉他。

」「四海之內得不到良好的治理,怎麼辦?」齊宣王在孟子提出這一個問題後,環顧左右,把話題扯開了。我們今天說「顧左右而言他」,最初這種神情就是齊宣王流傳下來的。

2樓:再見當初

張良拜師

張良年輕時,曾計劃要刺殺暴君秦始皇,失敗後,為躲避官府通緝,潛藏在下邳.有一天,張良閒遊到一座橋上,遇見一位穿褐衣的老翁.那老翁見張良走近,便故意將鞋墜落橋下,讓張良下橋去撿.

張良很不高興.等張良把鞋撿上來交給老翁時,老翁又讓他幫著把鞋穿上.於是,張良跪著幫老翁穿上了鞋.

老翁沒客氣,笑眯眯地離開了.臨走時留下了一句話:"小子可教矣!

5天后黎明時分在這裡等我."張良按老翁的指示,5天后天剛亮,他就來到橋上,不料老翁早呆在那裡,見了張良便怒斥道:"跟老人約會遲到,豈有此理.

過5天再早些見我."說完就離去了.又過5天后,雞剛打鳴,張良便匆匆地趕到了橋上,可是不知怎麼的,他還是比老翁來得晚.

老翁這回更不高興了,只是重複了一遍上回說的,就拂袖而去了.這下張良可點急了,又過了5天,他索性覺也不睡了,在午夜之前便來到橋上等著.一會兒老翁來了,見著他便點頭稱是.

井從袖中拿出一本書,很神祕地說:"你讀了這本王者之書,就可以做帝王的先生了.10年之後,兵事將起.

再過13年,你到濟北,可以與我重逢,谷城山下的那塊黃石,便是我的化身."說完飄揚而去.天一亮,張良開啟書一看,原來是太公望兵法書.

張良特別高興.後來張良認真研讀黃石老翁授給的那部兵法書,真的當上了漢高祖劉邦的高階參謀.

孔夫子的誤會

孔子帶領他的學生們周遊列國,在去陳國和蔡國的路上被困,一連好幾天沒吃上一頓飯.孔老夫子實在受不住,只好大白天躺下睡大覺,想以此來忘卻飢餓.孔子的大**顏回見老師餓得很,心中十分憂傷,心想,老師上了年紀,怎能經得住這般折磨啊!

再不想出辦法,怕是要出危險了.顏回也沒有什麼好辦法可想,只好去向人乞討.這一次真是天不絕人,居然碰上一個好心腸的老婆婆,給了他一些白米.

顏回高高興興地把米拿回來,急忙把米倒在鍋裡,砍柴生火,不一會兒,飯就熟了.孔夫子這時剛好醒來,突然聞到一股撲鼻的飯香,好生奇怪,便起來探看.剛一跨出房門.

就看見顏回正從鍋裡抓了一把米飯往嘴裡送.孔子又高興又生氣:高興的是有飯吃了;生氣的是,顏回竟然如此無禮,老師尚且未吃,他卻自己先吃了起來.

過了一會兒,顏回恭恭敬敬地端來一大碗香噴噴,熱騰騰的白米飯,送到孔子面前,說:"今日幸好遇到好心人贈米,現在飯做好了,先請老師進食."不料孔子一下子站起身來,說:

"剛才我在睡夢中見到去世的父親,讓我先用這碗白米飯祭奠他老人家."顏回一把將那碗米飯奪了回去,連忙說:"不行!

不行!這米飯不乾淨,不能用它來祭奠!"孔夫子故作不解地問道:

"為何說它不乾淨呢 "顏回答道:"剛才我煮飯時,不小心把一塊炭灰掉到上面,我感到很為難,倒掉吧,太可惜了,但又不能把弄髒的飯給老師吃呀!後來,我把上面沾有炭灰的飯抓來吃了.

這掉過炭灰的米飯怎能用來祭奠呢 "孔夫子聽了顏回的話,才恍然大悟,消除了對顏回的誤解,深感這個**是個賢德之人.

孔融讓梨

孔融(153—208年),魯國人(今山東曲阜),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他的文學創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據史書記載,孔融幼時不但非常聰明,而且還是一個注重兄弟之禮、互助友愛的典型。

孔融四歲的時候,常常和哥哥一塊吃梨。每次,孔融總是拿一個最小的梨子。有一次,爸爸看見了,問道:

「你為什麼總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說:「我是弟弟,年齡最小,應該吃小的,大的還是讓給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紀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禮讓、相互幫助、團結友愛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驚喜。從此,孔融讓梨的故事也就流傳千載,成為團結友愛的典範。

《陸羽棄佛從文》

唐朝著名學者陸羽,從小是個孤兒,被智積禪師撫養長大。陸羽雖身在廟中,卻不願終日誦經唸佛,而是喜歡吟讀詩書。陸羽執意下山求學,遭到了禪師的反對。

禪師為了給陸羽出難題,同時也是為了更好地教育他,便叫他學習沖茶。在鑽研茶藝的過程中,陸羽碰到了一位好心的老婆婆,不僅學會了複雜的沖茶的技巧,更學會了不少讀書和做人的道理。當陸羽最終將一杯熱氣騰騰的苦丁茶端到禪師面前時,禪師終於答應了他下山讀書的要求。

後來,陸羽撰寫了廣為流傳的《茶經》,把祖國的茶藝文化發揚光大!

3樓:冬獅郎最受

我正愁著呢…可以考慮從歷史書上找點題材吧…

課前5分鐘講個有趣的小故事,不要太長,還要 告訴我們什麼道理

4樓:

1、《兄弟爭雁》明 劉元卿《應諧錄》

昔人有睹雁翔者,將援弓射之,曰:「獲則烹。」其弟爭曰:「舒雁宜烹,翔雁宜燔。」競鬥而訟於社伯。社伯請剖雁,烹燔半焉。已而索雁,則凌空遠矣。

白話譯文:

從前,有個人看見一隻正在飛翔的大雁,準備拉弓把它射下來,並說道:「一射下就煮著吃。」 弟弟表示反對,爭著說:「棲息的大雁適合煮著吃,飛翔的大雁適合烤著吃。」

兩人一直吵到社伯那兒。社伯建議把大雁剖開,一半煮著吃,一半烤著吃。 等到兄弟兩個再次去射大雁時,大雁在空中早已遠去。

寓意:不要一味無休止去爭論做一件事的方法,而錯過完成它的機會。引申其意是完成一項事業,實現一個理想,就像舒雁烹宜一樣,不但有階段性,而且還有時效性。

不完成前一個階段的任務,是無法進入下一個階段的;不把握時機即使條件具備了,同樣無法達到目的。

2、趙人患鼠

有一個趙國人擔憂家裡的鼠患,他去中山國求要貓。中山國的人給了他一隻貓。貓善於捕捉老鼠和雞。一個多月了,老鼠被貓吃光了,但是雞也被貓吃光了。

他的兒子覺得貓是禍害,告訴他的父親說:「為什麼不趕走貓呢?」他的父親說:「(這)不是你所想的那樣。我所擔憂的是老鼠,不在乎有沒有雞。

我們家有老鼠,(它)就偷竊我們的糧食,毀壞我們的衣服,穿破我們的牆壁,破壞我們的器具。我們將會挨餓受凍,不是比沒有雞吃的害處更大嗎?如果沒有雞,只是不吃雞罷了,那麼距離挨餓受凍還遠著呢。

像這樣為何要趕走那隻貓呢?」

寓意:做事情要抓主要矛盾,趙人在滅鼠的問題上絕不含糊,抓住了影響生存的關鍵問題。

3、按圖索驥

孫陽,春秋時秦國人,相傳是我國古代最著名的相馬專家,他一眼就能看出一匹馬的好壞。因為傳說伯樂是負責管理天上馬匹的神,因此人們都把孫陽叫做伯樂。

伯樂有個兒子,智質很差,他看了父親的《相馬經》,也很想出去找千里馬。他看到《相馬經》上說:「千里馬的主要特徵是,高腦門,大眼睛,蹄子像摞起來的酒麴塊」,便拿看書,往外走去,想試試自己的眼力。

走了不遠,他看到一隻大癩**,忙捉回去告訴他父親說:「我找到了匹好馬,和你那本《相馬經》上說的差不多,只是蹄子不像摞起來的酒麴塊!」

寓意:伯樂的兒子按《相馬經》中的描述去找千里馬,卻找來一隻癩**,甚是可笑。其實我們很多人都在做這種可笑的事情,只是自己沒有意識到而已。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的重要性。

4、貓頭鷹搬家

貓頭鷹遇見了斑鳩,斑鳩問它:「你要到哪兒去呀?」貓頭鷹說:

「我準備搬到東邊去。」斑鳩問:「為什麼呢?

」貓頭鷹說:「村裡人都討厭我的叫聲,因此我想搬到東邊去。」斑鳩說:

「你改變叫聲,就可以了。要是不能改變叫聲,即使搬到東邊去,東邊村裡人照樣討厭你。」

寓意:對於自己的缺點和錯誤,不要選擇逃避的態度,而是要勇於改正。

5、鑿井得人

宋國有個姓丁的,家裡沒有井。做飯,澆菜地,都要用水。他家只得派一個勞動力,每天到村外去挑水。

後來,姓丁的在家裡打了一口井,用水就很方便了。姓丁的逢人便說:「我家鑿了一口井,等於得了一個人。

」這話三傳兩傳便走了樣,說成:「丁家鑿井挖出一個活人來了。」越傳越奇,越奇越傳,最後傳到宋國國君的耳朵裡。

宋君就派官吏到丁家調查。姓丁的說:「我說的是鑿了一口井等於得了一個勞動力,不是說從井裡挖出一個活人來呀。

」像這樣聽信傳聞,不如不聽。

寓意: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辨別真偽是非常重要的,道聽途說,不去考察,很容易以訛傳訛。

語文課前5分鐘演講題材,語文課前5分鐘演講題材

有寓意的小故事就可以啦 可以網上找 也可以自己編寫 或者可以談談自己語文學習的心得 不用緊張 就當說相聲就行了 可以演講名言,先寫下演講稿,具體寫的內容,就是名言在你平時生活中有什麼幫助和你對這句名言的感受。不用緊張,以前我們也有過這種課前活動,在 讀者 或其他雜誌上找一篇就行。就算沒準備好,老師也...

高中語文課前5分鐘演講話題,語文課前5分鐘演講講什麼好?任何話題

1 學習語文課的作抄用襲 好處,如 果沒有學bai好語文,會出現什麼du情況,舉實zhi例加以證明。2 弘dao揚中華傳統美德,三月的風,我們遇見摔倒老人,又擔心被訛,該怎麼辦?發表自己的看法。3 現代網路,我們如何正確應用?如何提高網路安全意識?4 怎樣提防千變萬化的 心中無貪念,難纏身 但是,狡...

課前三分鐘演講有哲理的故事,課前三分鐘演講有哲理的故事500字

珍惜生命,不懼挫折 有個叫阿巴格的人生活在內蒙古草原上.有一次,年少的阿巴格和他爸爸在草原上迷了路,阿巴格又累又怕,到最後快走不動了.爸爸就從兜裡掏出5枚硬幣,把一枚硬幣埋在草地裡,把其餘4枚放在阿巴格的手上,說 人生有5枚金幣,童年 少年 青年 中年 老年各有一枚,你現在才用了一枚,就是埋在草地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