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絡實際說明怎樣才能正確堅持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方法

2021-04-30 12:18:10 字數 5531 閱讀 7666

1樓:

眾所周知,馬克思在《關於費爾巴哈的提綱》中指出,「人的思維是否具有客觀的真理性,這並不是一個理論的問題,而是一個實踐的問題。人應該在實踐中證明自己思維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維的現實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維的此岸性。關於離開實踐的思維是否具有現實性的爭論,是一個純粹經院哲學的問題。

」(注:《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第19頁。)對這段話,以往學界多從認識論上來理解真理的客觀性問題是不夠的,問題是馬克思所強調的「實踐」,其意義要在更廣泛,深入的程度上來理解。

首先,馬克思理解的實踐具有本體論意義。馬克思上述這段話是針對舊哲學的「經院哲學」特徵而發的,中世紀抽象、煩瑣的「經院哲學」的主要特徵便是表現在對「存在真理」的「本體論證明」上,這點康德已作過深刻的批判。而包括康德、黑格爾、費爾巴哈等在內「舊哲學」,之所以在真理論上被馬克思歸到「經院哲學」中去,就在於他們根本上對「存在」的理解仍然是抽象的(無論這種存在是「物質」的、還是「思維實體」的),而不是「物件性的、現實的、活生生的存在」。

(注:馬克思:《2023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82頁。

)在馬克思看來,現實存在的主體和客體是感性的能動和受勸的辯證統一,是在物件性的關係中,主體和客體相互作用,互為物件的辯證統一的存在。從歷史具體規定的現實性上看,這種存在已不能僅從人與自然的單純物件性關係,或者物件化的勞動關係上來理解(儘管這是前提),而要從更具有本質意義的人與社會,自然與社會的物件性關係或物件化實踐活動關係上來理解,因為資本主義社會化大生產已把人的創造性社會實踐的烙印普遍打在了自然物件身上。馬克思所說的「感覺通過自己的實踐直接變成了理論家」(注:

馬克思:《2023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124頁。)就是指對這種存在的確證而言的。

因此,馬克思所理解的以社會實踐為本質的存在,就與一切舊哲學本體論所論證的抽象存在有了根本性的不同。以其為基礎的真理觀也就有著根本的差別。

舊唯物主義對於物件、感性只從客體方面去考察,丟掉了人的活動方面,讓它被唯心主義片面地解釋發展了。費爾巴哈僅靠對客體物件的感性直觀,而沒有把社會實踐當作人的主要的活動,也是不能真正解決唯物主義本體論的證明的。馬克思把感性理解為感性活動,進而理解為實踐,從而在本質上克服了唯心主義和舊唯物主義的根本缺陷。

唯物主義歷來同唯心主義在本體論和認識論上的爭論,導致的真理觀的爭論,在馬克思看來只有用上述實踐觀才能解決。因為實踐才是人本身感性存在的基礎,也是人所生活於其中的這個現實物件世界(它不是原始的自然界,而是社會化大生產改造的自然界)存在的深刻基礎,它是現代社會中物質自然的人的存在的本質活動,或活動的本質存在方式。過去我們僅在認識論意義上理解實踐,強調馬克思將實踐觀點引入認識論,解決了認識真理的客觀性問題,但若不從本體論(即存在論)意義上理解實踐,是仍看不清馬克思真理觀的實質變化的。

由此,再來看實踐的歷史觀及價值論等意義。實踐正是馬克思唯物史觀創立的前提和出發點。人們首先必須吃、喝、穿、住,就是說首先必須勞動,然後才能從事政治、宗教、哲學等活動。

生產勞動作為決定其它一切活動的最基本的實踐,是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歷史唯物論把社會歷史的這一本質揭示出來,使人們找到了說明錯綜複雜社會現象的客觀依據,為確立人民群眾作為歷史創造者的地位奠定了理論基礎,使人們對社會歷史的理解成為科學。而正如馬克思所說,「『價值』這個普遍的概念是從人們對待滿足他們需要的外界物的關係中產生的。

」(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406頁。 )作為主客體主客觀相統一的馬克思的價值觀也只能在對實踐概念的本體論、歷史觀意義揭示的基礎上才能得到正確理解。

因此,真理問題不僅僅包含了認識論意義上的主客觀符合、思想的客觀性等問題,還包含了實踐基礎上的歷史觀、價值論、情感論等意義上的真理主觀性(需要、目的、慾望等)問題。馬克思的確鮮明地在認識論意義上批判舊哲學的認知真理觀,堅持科學真理,但並不能因此把其僅僅歸結為科學認知真理觀。我們必須在本體論和歷史觀、認識論、價值論、情感論的統一之中把握其真理含義,並在此基礎上完整地把握其認識論的真理觀。

主觀性和客觀性相統一的實踐真理

所謂實踐真理,從認識論意義上說,就是達到了與所創造的客觀事物相一致的認識。實踐作為現代社會人類的本質存在方式而言,「世界不會滿足人,人決心以自己的行動來改變世界。」(注:

列寧《哲學筆記》第229頁。 )而現代改變世界的社會實踐則強烈地表現著人的社會的價值取向、情感驅動和認識指導的。真理是主體人從其具體的實踐出發,以變革客體物件為目的,在物件化的活動中,能動地反映物件性的客觀事物,把握物件的客觀本性,又在觀念中揚棄必然,變革物件,達到由「客觀本是」到「客觀應是」,從現存到理想轉化的認識結果。

實踐真理就是達到了與所創造的客觀事物相一致的認識。馬克思說,「勞動過程結束時得到的結果,在這個過程開始時就已經在勞動者的表象中存在著,即已經觀念地存在著。他不僅使自然物發生形式變化,同時他還在自然物中實現自己的目的,……」(注: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02頁。 )這裡所謂「觀念地存在著」的認識達到了與「發生形式變化」的「自然物」的一致,也就是實踐真理。它是以科學認知意義上的求「真」問「是」(即反映「客觀本是」)的客觀真理為前提,又擴大為把客觀真理歸結為實踐意義上的求「客觀應是」的實踐真理。

因此,實踐真理是主觀性和客觀性的對立統一。真理客觀性廣義上是指,真理產生於客觀物質實踐活動;真理是人們在物件化活動的基礎上對客觀事物的正確反映;驗證真理的唯一方法或途徑只能是客觀物質實踐;真理必須回到物件化活動中去指導實踐。真理客觀性狹義上是指,真理作為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能動反映,把握到了所改造過的客觀事物或所創造的客觀事物自身。

實踐真理觀強調真理的客觀性,反對唯心主義的「主觀真理」。但並不否定真理的主觀性,真理的主觀性除了指真理是主體人的認識活動的思想形式之外,在這裡主要是指思想形式所表徵的內容也是主觀能動創造的產物,在觀念所變革了的物件中,包含或實現了主體人主觀目的和需要。有如馬克思所說的,在勞動者觀念所把握到的「發生形式變化」的「自然物」中,實現了勞動者「自己的目的」。

而勞動者「自己的目的」,雖來自客觀需要,產生於客觀的物質實踐活動,制約於客觀必然,但表現在觀念所變革了的「自然物」裡,畢竟還是主觀性的。

怎樣才能正確堅持和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實踐方法

2樓:匿名使用者

首先,馬克思理解的實踐具有本體論意義。馬克思上述這段話是針對舊哲學的「經院哲學」特徵而發的,中世紀抽象、煩瑣的「經院哲學」的主要特徵便是表現在對「存在真理」的「本體論證明」上,這點康德已作過深刻的批判。而包括康德、黑格爾、費爾巴哈等在內「舊哲學」,之所以在真理論上被馬克思歸到「經院哲學」中去,就在於他們根本上對「存在」的理解仍然是抽象的(無論這種存在是「物質」的、還是「思維實體」的),而不是「物件性的、現實的、活生生的存在」。

(注:馬克思:《2023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82頁。

)在馬克思看來,現實存在的主體和客體是感性的能動和受勸的辯證統一,是在物件性的關係中,主體和客體相互作用,互為物件的辯證統一的存在。從歷史具體規定的現實性上看,這種存在已不能僅從人與自然的單純物件性關係,或者物件化的勞動關係上來理解(儘管這是前提),而要從更具有本質意義的人與社會,自然與社會的物件性關係或物件化實踐活動關係上來理解,因為資本主義社會化大生產已把人的創造性社會實踐的烙印普遍打在了自然物件身上。馬克思所說的「感覺通過自己的實踐直接變成了理論家」(注:

馬克思:《2023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人民出版社2023年版第124頁。)就是指對這種存在的確證而言的。

因此,馬克思所理解的以社會實踐為本質的存在,就與一切舊哲學本體論所論證的抽象存在有了根本性的不同。以其為基礎的真理觀也就有著根本的差別。

舊唯物主義對於物件、感性只從客體方面去考察,丟掉了人的活動方面,讓它被唯心主義片面地解釋發展了。費爾巴哈僅靠對客體物件的感性直觀,而沒有把社會實踐當作人的主要的活動,也是不能真正解決唯物主義本體論的證明的。馬克思把感性理解為感性活動,進而理解為實踐,從而在本質上克服了唯心主義和舊唯物主義的根本缺陷。

唯物主義歷來同唯心主義在本體論和認識論上的爭論,導致的真理觀的爭論,在馬克思看來只有用上述實踐觀才能解決。因為實踐才是人本身感性存在的基礎,也是人所生活於其中的這個現實物件世界(它不是原始的自然界,而是社會化大生產改造的自然界)存在的深刻基礎,它是現代社會中物質自然的人的存在的本質活動,或活動的本質存在方式。過去我們僅在認識論意義上理解實踐,強調馬克思將實踐觀點引入認識論,解決了認識真理的客觀性問題,但若不從本體論(即存在論)意義上理解實踐,是仍看不清馬克思真理觀的實質變化的。

由此,再來看實踐的歷史觀及價值論等意義。實踐正是馬克思唯物史觀創立的前提和出發點。人們首先必須吃、喝、穿、住,就是說首先必須勞動,然後才能從事政治、宗教、哲學等活動。

生產勞動作為決定其它一切活動的最基本的實踐,是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礎。歷史唯物論把社會歷史的這一本質揭示出來,使人們找到了說明錯綜複雜社會現象的客觀依據,為確立人民群眾作為歷史創造者的地位奠定了理論基礎,使人們對社會歷史的理解成為科學。而正如馬克思所說,「『價值』這個普遍的概念是從人們對待滿足他們需要的外界物的關係中產生的。

」(注:《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406頁。 )作為主客體主客觀相統一的馬克思的價值觀也只能在對實踐概念的本體論、歷史觀意義揭示的基礎上才能得到正確理解。

因此,真理問題不僅僅包含了認識論意義上的主客觀符合、思想的客觀性等問題,還包含了實踐基礎上的歷史觀、價值論、情感論等意義上的真理主觀性(需要、目的、慾望等)問題。馬克思的確鮮明地在認識論意義上批判舊哲學的認知真理觀,堅持科學真理,但並不能因此把其僅僅歸結為科學認知真理觀。我們必須在本體論和歷史觀、認識論、價值論、情感論的統一之中把握其真理含義,並在此基礎上完整地把握其認識論的真理觀。

主觀性和客觀性相統一的實踐真理

所謂實踐真理,從認識論意義上說,就是達到了與所創造的客觀事物相一致的認識。實踐作為現代社會人類的本質存在方式而言,「世界不會滿足人,人決心以自己的行動來改變世界。」(注:

列寧《哲學筆記》第229頁。 )而現代改變世界的社會實踐則強烈地表現著人的社會的價值取向、情感驅動和認識指導的。真理是主體人從其具體的實踐出發,以變革客體物件為目的,在物件化的活動中,能動地反映物件性的客觀事物,把握物件的客觀本性,又在觀念中揚棄必然,變革物件,達到由「客觀本是」到「客觀應是」,從現存到理想轉化的認識結果。

實踐真理就是達到了與所創造的客觀事物相一致的認識。馬克思說,「勞動過程結束時得到的結果,在這個過程開始時就已經在勞動者的表象中存在著,即已經觀念地存在著。他不僅使自然物發生形式變化,同時他還在自然物中實現自己的目的,……」(注: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第202頁。 )這裡所謂「觀念地存在著」的認識達到了與「發生形式變化」的「自然物」的一致,也就是實踐真理。它是以科學認知意義上的求「真」問「是」(即反映「客觀本是」)的客觀真理為前提,又擴大為把客觀真理歸結為實踐意義上的求「客觀應是」的實踐真理。

因此,實踐真理是主觀性和客觀性的對立統一。真理客觀性廣義上是指,真理產生於客觀物質實踐活動;真理是人們在物件化活動的基礎上對客觀事物的正確反映;驗證真理的唯一方法或途徑只能是客觀物質實踐;真理必須回到物件化活動中去指導實踐。真理客觀性狹義上是指,真理作為人們對客觀事物的能動反映,把握到了所改造過的客觀事物或所創造的客觀事物自身。

實踐真理觀強調真理的客觀性,反對唯心主義的「主觀真理」。但並不否定真理的主觀性,真理的主觀性除了指真理是主體人的認識活動的思想形式之外,在這裡主要是指思想形式所表徵的內容也是主觀能動創造的產物,在觀念所變革了的物件中,包含或實現了主體人主觀目的和需要。有如馬克思所說的,在勞動者觀念所把握到的「發生形式變化」的「自然物」中,實現了勞動者「自己的目的」。

而勞動者「自己的目的」,雖來自客觀需要,產生於客觀的物質實踐活動,制約於客觀必然,但表現在觀念所變革了的「自然物」裡,畢竟還是主觀性的。

作為當代大學生,請聯絡實際談談怎樣才能不忘初心,繼

作為當代大學生,應該認真學習專業知識,為今後工作打下基礎。同時積極鍛鍊自己各方面的能力,更快的適應將來的工作。結合自身實際,談談如何在學習生活中做到不忘初心 不忘初心就是在生活實際中牢記使命,堅持發揚先輩的犧牲奉獻精神,報效國家。十九大的勝利召開讓我倍感振奮,深受激勵,大會的主題和靈魂就是 不忘初心...

怎樣才能堅持自己的堅持???怎樣才能做到堅持?

要自信。很多的科學研究都證明,人的潛力是很大的,但大多數人並沒有有效地開發這種潛力,這其中,人的自信力是很重要的一個方面。無論何時何地,你做任何事情,有了這種自信力,你就有了一種必勝的信念,而且能使你很快就擺脫失敗的陰影。相反,一個人如果失掉了自信,那他就會一事無成,而且很容易陷入永遠的自卑之中。說...

聯絡實際談談怎樣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

你好,興趣都是經過實際的不斷接觸 嘗試中產生的。掌握一個科學高 效的學習內方法是關鍵,容在學習的過程中,如果方法不得當,學習嚴重受挫,就會越來越沒興趣,甚至產生討厭的情緒。精英特速讀記憶訓練 是一種高效的學習方法,其訓練原理就在於啟用我們 腦 眼 潛能,培養閱讀者直接把視覺器官感知的文字元號轉換成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