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金牛咲
此文中心思想是追求一種絕對自由的人生觀。
《逍遙遊》是《莊子》的第一篇,集中代表了莊子的哲學思想。「逍遙遊」是莊子的人生理想,是莊子人生論的核心內容。「逍遙遊」是指對世俗之物無所依賴,與自然化而為一,不受任何束縛自由地遊於世間。
「逍遙」,在莊子這裡是指人超越了世俗觀念及其價值的限制而達到的最大的精神自由。「遊」,並不是指形體之遊,更重要的是指精神之遊,形體上的束縛被消解後,自然就可以悠遊於世。逍遙遊就是超脫萬物、無所依賴、絕對自由的精神境界。
擴充套件資料
創作背景:
莊子天才卓絕,聰明勤奮,並非生來就無用世之心。但是,腐敗的社會背景使他不屑與之為伍,並且現實處境又使他無法一展抱負。
人世間既然如此汙穢,他追求自由的心靈只好在幻想的天地裡翱翔,在絕對自由的境界裡尋求解脫。正是在這種情況下,他寫出了苦悶心靈的追求之歌《逍遙遊》。
特點:1、莊子逍遙遊理想人格具有真實性。
在莊子的思想中,構**生困境的生死之限、時命之囿、哀樂之情都是人們生活中的客觀存在,莊子理想人格所趨向的精神境界就是對這種人生困境的超脫,即擺脫各種精神紛擾,建立一種安寧、恬靜的心理環境,這是真實和理智的。
2、莊子逍遙遊理想人格具有理想性。
莊子逍遙遊理想人格的本質內容是對個人精神絕對自由的追求,因而具有理想的性質。莊子主要是從個人的無負累的心境狀態、或逍遙自在的心情感受的角度來認識和描述自由的。這種感受只能以某種感性的、直觀的形式顯現;這種心境也只能是缺乏現實基礎的、個人孤獨生活的精神理想。
3、莊子逍遙遊理想人格具有幻想性。
莊子人生哲學所追求的無待、無累、無患的絕對精神自由,是一種情態自由,一種理想性質的心境,它本身因為缺乏具體的、用來作界定的理論概念,而難以得到更明確的表述和更深入的揭示。
在這種情況下,只有藉助超凡脫俗的神話形象來表達「道」的思想觀念,描繪「逍遙」的精神境界。
作者簡介:
莊子,戰國中期思想家、哲學家和文學家。姓莊,名周,字子休(亦說子沐),宋國蒙人,先祖是宋國君主宋戴公。他創立了華夏重要的哲學學派莊學,是繼老子之後,戰國時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是道家學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與老子並稱為老莊。
莊子因崇尚自由而不應楚威王之聘,生平只做過宋國地方的漆園吏。史稱「漆園傲吏」,被譽為地方官吏之楷模。他的代表作品為《莊子》,其中的名篇有《逍遙遊》、《齊物論》等。
莊子的想象力極為豐富,語言運用自如,靈活多變,能把一些微妙難言的哲理說得引人入勝。他的作品被人稱之為「文學的哲學,哲學的文學」。據傳,又嘗隱居南華山,故唐玄宗天寶初,詔封莊周為南華真人,稱其著書《莊子》為《南華真經》。
2樓:百度使用者
莊子的《逍遙遊》的主要思想是嫌人的頭太大了,最好是變成鳥類的頭,那麼慢慢的我們人類就能自己飛翔了......
3樓:百度使用者
追求絕對的自由,遠離世俗的汙染,從心底裡為自己構建一個美好的世界。
4樓:求學為己
看看莊子的書,也許是最好的理解方式,我自己覺得,逍遙乃是在人世間的自然之道。
莊子逍遙遊全文賞析
5樓:匿名使用者
《逍遙遊》是《莊子》的第一篇,集中代表了莊子的哲學思想。「逍遙遊」是莊子的人生理想,是莊子人生論的核心內容。「逍遙遊」是指「無所待而遊無窮」,對世俗之物無所依賴,與自然化而為一,不受任何束縛自由地遊於世間。
「逍遙」,在莊子這裡是指人超越了世俗觀念及其價值的限制而達到的最大的精神自由。「遊」,並不是指形體之遊,更重要的是指精神之遊,形體上的束縛被消解後,自然就可以悠遊於世。逍遙遊就是超脫萬物、無所依賴、絕對自由的精神境界。
在莊子看來,達到這種境界的最好方法就是「心齋」「坐忘」,這兩者體現了一種精神自由和天人合一的精神逍遙遊。
全文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從開頭至「聖人無名」,是全篇的主體,從對比許多不能「逍遙」的例子說明,要得真正達到自由自在的境界,必須「無己」「無功」「無名」。
第二部分從「堯讓天下於許由」至「窅然喪其天下焉」,緊承上一部分進一步闡述,說明「無己」是擺脫各種束縛和依憑的唯一途徑,只要真正做到忘掉自己、忘掉一切,就能達到逍遙的境界,也只有「無己」的人才是精神境界最高的人。
第三部分從「惠子謂莊子曰」至結尾,論述什麼是真正的有用和無用,說明不能為物所滯,要把無用有用,進一步表達了反對積極投身社會活動,志在不受任何拘束,追求優遊自得的生活旨趣。
莊子逍遙遊思想的主要內容是從「有所待」達到「無所待」的精神境界。《逍遙遊》中莊子運用了許多寓言來表述逍遙遊的內涵,揭露世俗「有待」的表現。首先,莊子指出,大舟靠著積水之深才能航行,大鵬只有「培風」才能翱翔,因此他們都是「有所待者」。
再如,莊子認為宋榮子的思想仍然處於「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的侷限並沒有完全超越世俗定「內外」和辯「榮辱」的紛爭,只是在這種紛爭中不動心,因而不是真正的「無待」。莊子批判了世俗的有所待,提出了追求無待的理想境界,同時也指出了從「有待」至『無待」的具體途徑。這就是:
「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在《逍遙遊》中,莊子用與惠子關於如何看待「大瓠」與「大樹」之用的兩段對話闡述了關於「無用」和「大用」的觀點。惠子對莊子說:魏王貽我大瓠之種,我樹之成而實五石,以盛水漿,其堅不能自舉也。
剖之以為瓠,則瓠落無所容,非不然大也,吾為其無用而掊之。」
莊子回以故事作為啟發: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世世以洴澼絖為事。客聞之,請買其方百金。
莊子對惠子說: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憂其瓠落無所容,則夫子猶有蓬之心也夫!莊子告訴惠子怎樣「巧用」這個「五石之瓠」,建議他可以把這種大葫蘆作為腰舟系在身上,用來浮游於江湖之上,這正是一種自由自在的「逍遙遊」境界。
由此可見,莊子很注重事物的內在使用價值,「無用」是事物的外在價值,而「用」是事物的內在價值,無用很可能有大用。從逍遙遊角度來說,人應該注重內在的生命價值和自我價值,巧用「無用之用」來實現自我價值。
6樓:金果
整體賞析
《逍遙遊》是《莊子》的第一篇,集中代表了莊子的哲學思想。「逍遙遊」是莊子的人生理想,是莊子人生論的核心內容。「逍遙遊」是指「無所待而遊無窮」,對世俗之物無所依賴,與自然化而為一,不受任何束縛自由地遊於世間。
「逍遙」,在莊子這裡是指人超越了世俗觀念及其價值的限制而達到的最大的精神自由。「遊」,並不是指形體之遊,更重要的是指精神之遊,形體上的束縛被消解後,自然就可以悠遊於世。逍遙遊就是超脫萬物、無所依賴、絕對自由的精神境界。
在莊子看來,達到這種境界的最好方法就是「心齋」「坐忘」,這兩者體現了一種精神自由和天人合一的精神逍遙遊。
全文可分為三個部分。第一部分從開頭至「聖人無名」,是全篇的主體,從對比許多不能「逍遙」的例子說明,要得真正達到自由自在的境界,必須「無己」「無功」「無名」。
第二部分從「堯讓天下於許由」至「窅然喪其天下焉」,緊承上一部分進一步闡述,說明「無己」是擺脫各種束縛和依憑的唯一途徑,只要真正做到忘掉自己、忘掉一切,就能達到逍遙的境界,也只有「無己」的人才是精神境界最高的人。
第三部分從「惠子謂莊子曰」至結尾,論述什麼是真正的有用和無用,說明不能為物所滯,要把無用有用,進一步表達了反對積極投身社會活動,志在不受任何拘束,追求優遊自得的生活旨趣。
莊子逍遙遊思想的主要內容是從「有所待」達到「無所待」的精神境界。《逍遙遊》中莊子運用了許多寓言來表述逍遙遊的內涵,揭露世俗「有待」的表現。首先,莊子指出,大舟靠著積水之深才能航行,大鵬只有「培風」才能翱翔,因此他們都是「有所待者」。
再如,莊子認為宋榮子的思想仍然處於「定乎內外之分,辯乎榮辱之境」的侷限並沒有完全超越世俗定「內外」和辯「榮辱」的紛爭,只是在這種紛爭中不動心,因而不是真正的「無待」。
莊子批判了世俗的有所待,提出了追求無待的理想境界,同時也指出了從「有待」至『無待」的具體途徑。這就是:「至人無己」「神人無功」,「聖人無名」。
這裡的『至人」「神人」「聖人」都是「道」的化身和結合體,是莊子主張的理想人格。
在莊子看來,只有達到「無己」「無功」「無名」的境界,才能擺脫一切外物之累從「有待」達「無待」體會真正的逍遙遊。
在《逍遙遊》中,莊子用與惠子關於如何看待「大瓠」與「大樹」之用的兩段對話闡述了關於「無用」和「大用」的觀點。惠子對莊子說:魏王貽我大瓠之種,我樹之成而實五石,以盛水漿,其堅不能自舉也。
剖之以為瓠,則瓠落無所容,非不然大也,吾為其無用而掊之。」
莊子回以故事作為啟發:宋人有善為不龜手之藥者,世世以洴澼絖為事。客聞之,請買其方百金。
莊子對惠子說: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慮以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憂其瓠落無所容,則夫子猶有蓬之心也夫!
莊子告訴惠子怎樣「巧用」這個「五石之瓠」,建議他可以把這種大葫蘆作為腰舟系在身上,用來浮游於江湖之上,這正是一種自由自在的「逍遙遊」境界。由此可見,莊子很注重事物的內在使用價值,「無用」是事物的外在價值,而「用」是事物的內在價值,無用很可能有大用。
從逍遙遊角度來說,人應該注重內在的生命價值和自我價值,巧用「無用之用」來實現自我價值。
文章指出,「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辨,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至人遊處於天地間,其精神與宇宙一體化,自我無窮地開放,向內打通自己,向外與他人他物相感通、相融合。達到這種境界,物我的界限便可消除,時空的限制無復感覺。
「遊於無窮,彼且惡乎待哉!」至人是個自由超越者,他從形相世界的拘限中超脫出來,獲得大解放,達到「無待」的境界——心靈無窮地開放,與外物相冥合。如此,則無論在任何情況下,都能隨遇而安,自由自在。
莊子對至人的描述,體現出逍遙遊理想人格的一些特點。
其一,莊子逍遙遊理想人格具有真實性。在莊子的思想中,構**生困境的生死之限、時命之囿、哀樂之情都是人們生活中的客觀存在,莊子理想人格所趨向的精神境界就是對這種人生困境的超脫,即擺脫各種精神紛擾,建立一種安寧、恬靜的心理環境,這是真實和理智的。
莊子通過對死生觀念的超越,使死產生的恐懼、生帶來的歡欣都不存在了。他主張喜怒哀樂應順於自然,「若然者,其心忘,其容寂……喜怒通四時,與物有宜而莫知其極」。莊子同時還實現了對世俗事務的超脫,建立了自己獨特的生活態度。
「芒然徨乎塵垢之夕卜,逍遙乎無為之業,彼又惡能憒憒然為世俗之禮,以觀眾人之耳目哉!」總之,莊子理想人格認為通過精神修養可以實現對死亡恐懼的克服、世事紛擾的超脫、哀樂之情消融,從而形成安寧的心理環境,這在人的精神過程中是真實、可行的。
其二,莊子逍遙遊理想人格具有理想性。莊子逍遙遊理想人格的本質內容是對個人精神絕對自由的追求,因而具有理想的性質。「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遊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
」這就是莊子追求的絕對自由——無待、無累、無患的「逍遙」。
這是一種理想中的主觀與客觀無任何對立或矛盾的個人自由自在的存在,一種一切感性存在皆被昇華為「道通為一」因而無任何人生負累的心境。
顯然,這種自由的理想——無人生之累——在現實世界中是不可能真實地和完全地存在,而只能以想象的形態在觀念世界裡表現出來;這種「逍遙」心境的形成——一切感性、情感的理性、理智昇華也不是一般的思維認識過程,而是一種特殊的、對萬物根源「道」的直觀體悟。
莊子所認識和追求的自由——「逍遙」,是一種情態自由,莊子主要是從個人的無負累的心境狀態、或逍遙自在的心情感受的角度來認識和描述自由的。這種感受只能以某種感性的、直觀的形式顯現;這種心境也只能是缺乏現實基礎的、個人孤獨生活的精神理想。
「自由」離遠古時代的人們還太遠,然而莊子無待、無累、無患的絕對自由思想,畢竟表明他發現了作為必然性的具體形態的人生困境,提出了一種超脫方法,描述了一種自由的心境或隋態,引領人們實現自我覺醒和自我超越。
其三,莊子逍遙遊理想人格具有幻想性。在莊子的理想人格身上,還表現出一種異於世人的神奇效能,這使得莊子理想人格的精神境界具有某種神話式的幻想性。
求莊子《逍遙遊》2 3段的原文和翻譯
原文 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覆杯水於坳堂之上,則芥為之舟 置杯焉則膠,水淺而舟大也。風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翼也無力。故九萬里則風斯在下矣,而後乃今培風 揹負青天而莫之夭閼 者,而後乃今將圖南。蜩 ti o 與學鳩笑之曰 我決 xu 起而飛,搶 qi ng 榆枋 f ng 而止,時則不至...
逍遙遊第一段,求 逍遙遊 第一段 原文
莊子 逍遙遊 第一段主要講生活觀相反的兩類事物 大鵬和蜩。通過對比這兩類事物,莊子表達對蜩的自然 自由觀的認同,對大鵬的依賴外物的思想的反對。原文 北冥有魚 其名曰鯤 鯤之大,不知其幾千裡也 化而為鳥,其名為鵬 鵬之背,不知其幾千裡也 怒而飛 其翼若垂天之雲 是鳥也,海運則將徙於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如何理解莊子的逍遙遊所表達的思想
我們試著從莊子的思想來 追究,知道所謂逍遙遊的境界,也就是想在無限生的痛苦與現實的悽楚中,追求自己能夠超脫而出,擁有一個自由而快樂的境界,培育一個屬於靈性的 而且充滿無限自然和諧的廣大精神世界。所以莊子在他的著作中把逍遙遊列為其中的第一篇,開宗明義的顯示出他思想世界的要旨。在逍遙遊的敘述中,我們如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