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垚的《世界文明史》中影響東西方人類文明程序的重大歷史事件有哪些

2021-05-13 03:29:16 字數 1719 閱讀 8722

1樓:

新航路開闢 三角**

2樓:pitbull粉

工業革命、馬可波羅東遊、亞歷山大大帝東征、四大發明、一二次世界大戰.

3樓:﹏紫軒

新航路的開闢 工業革命

(28分)閱讀材料,回答下列問題:材料一 ——摘自馬克垚《世界文明史》材料二 16~18世紀,來自歐洲

4樓:紅顏一笑丿燡

(1)通過商路交流;借鑑其他文明;與其他文明並存。

(2)東西方交流加深(歐洲人的認識趨於全面,改變了對東方認識的理想化);東西方歷史發展的差異或西方發展迅速與中國發展緩慢(民主政治與君主**;工業文明與農耕文明;思想解放與因循守舊)。

(3)因素:地理環境等在自然因素的阻隔,使早期文明交流侷限於毗鄰地區;經濟**與科技發展等,拓展了文明交流的範圍;政治制度與思想觀念的不同,使文明呈現出複雜性;文明的多元與共享價值,使文明交流具有互聯的意義。

啟示:不同文明之間相互碰撞、相互交融,共同發展;文明交流推動人類社會進步。

試題分析:第(1)問,主要考查學生觀察**獲取有效資訊的能力,解答時注意結合圖示內容分析歸納,依據圖示中的「商路」「兩河流域文化」「埃及文化」「腓尼基」等資訊可得出愛琴海古代文明與其他文明首先通過商路進行交流,其次在與其他文明並存的同時借鑑其他文明。

第(2)問,主要考查學生運用已學知識解決歷史問題的能力,解答本題一方面需要結合材料分析歸納,另一方面需要結合已學相關知識分析歸納,依據材料中「把西方的科學知識引進中國,又把中國的典籍翻譯、介紹到歐洲」「中國的園林建築、茶葉瓷器、書籍戲曲、儒教哲學在歐洲大行其道」「西方藉助東方、歐洲藉助中國完成對舊制度的現實批判和對新社會的思想啟蒙」等關鍵資訊可以得出在東西方的交流過程中對東方的認識不斷加深,改變了對東方理想化的認識;另一方面在中國衰落的同時歐洲卻迅速發展,這便是歐洲人對中國的認識由肯定轉向否定的原因。

第(3)問,屬於開放性試題,旨在考查學生知識遷移及歸納整理的能力,解答本題需要圍繞所給材料及已學相關知識分析歸納,第一小問影響人類文明交流的因素首先依據材料一可以得出自然環境的阻隔影響了不同文明的交流;其次依據材料二可以得出**與科技的發展等因素使文明交流的範圍不斷擴大;最後依據材料三中「古今中西的幾大文明,各有特點……也必定含有與其他文明共享的一些價值理念」可以得出文明的複雜性與多元化,使文明交流就更有意義了;第二小問啟示需要學生依據材料主旨可以從文明的交流以及文明的促進作用兩個方面分析歸納即可。

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說:「唐宋時期的國家體制可稱之為**集權的君主制……****的首腦為宰相,

5樓:

d試題分析:本題copy考查獲取材料資訊、bai分析**問題的du能力,由題幹中「唐zhi宋時期dao

的國家體制可稱之為**集權的君主制」和「宰相有很大的權力,和皇帝討論軍國大事,人事任免,甚至皇位繼承等問題,並做出決定」等資訊唐宋時期在君主**的體制下,宰相擁有很大的權力,故d項正確;a、b兩項表述明顯不符合史實,故排除;c項與材料不符,排除。

馬克垚在《世界文明史》中指出,科學史上有據可查的關於物質世界的一般理論總共不過三種,……但真正的科

6樓:手機使用者

c試題分du析:依據所學知識,牛頓zhi的經典力學dao體系標誌著近代內自然科學的興起;愛因斯容坦的相對論是對牛頓力學的繼承和發展,形成了全新的時空觀、運動觀和物質觀,構成了現代物理學的框架。故選c。

學習世界文明史意義,學習世界文明史的意義

意義如下 能夠幫助我們培育思考問題的方法。所謂的 歷史 只不過是那些歷史學家的歷史罷了。哪些事件 哪些人能夠被 歷史選擇 完全是經過選擇的。比如說對於孔子的評價,五四時期的孔子和今天的孔子,完全像兩個人似的。因此,不是說所有過去的事都會稱為 歷史 只有那些被人們敘述和記載的事情,才能稱為所謂的 歷史...

中國長城位列世界奇蹟,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偉大的建築工程。這一工

最早修築長城的是楚國,為了防止鄭 秦等國侵入,公元前7世紀在北邊修築了長城 中國長城名列世界七大奇蹟,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偉大的建築工程,最早修建於什麼時期?最早的是山東半bai島的齊魯長城,du長約一千公里,zhi 春秋後期 公元dao前560年前後專 開建,具體年屬份有尚待考證。戰國期間,各諸侯國多...

《明史鄭濂傳》的譯文,文言文《明史 劉顯傳》的譯文是什麼?

鄭濂,字仲德,浦江人。他的家族每代人都居住在一起,一共有三百年了。鄭氏的家法規定,每代由一個人來主持家族事務。鄭濂受明太祖的賞識,他的兄弟通過這個原因也顯達了。鄭濂到了京城,明太祖向他詢問使家族長久不衰的管理方法,並賜與水果,鄭濂行禮接受了賞賜,將水果放入懷中帶回家分給家人。明太祖聽說後讚歎其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