厄爾尼諾現象對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有什麼影響 是如何影響的

2021-05-29 01:39:55 字數 3722 閱讀 9774

1樓:匿名使用者

。。。9年前的問題,估計題主早就工作了,也不是為那點懸賞分,我恰好在考這個問題,前面幾樓不是網上抄的就是瞎說,我來答疑一下,算是為後人留下好處吧。

厄爾尼諾年太平洋整體副高偏強勢,但是對於西太平洋地區來說副高並不增強,而且比其正常年份偏南,就是說,對東亞大陸影響小,也就是說不能說副高強勢。

厄爾尼諾年西太平洋乾旱,東太平洋溼潤(正常年份西太平洋溼潤,東太平洋乾旱。 是印尼的熱帶雨林和祕魯的沙漠的一部分原因)。

很多人認為據此判斷西太平洋副高增強(副高炎熱乾燥),恰恰相反,西太平洋副高卻是減弱。所以說厄爾尼諾並不是西太平洋副高增強。而是隻能說西太平洋下沉氣流活躍。

區別在於副高是暖性下沉氣流,而西太平洋降水和氣溫在厄爾尼諾年同都下降,所以只能說是下沉氣流而非暖性下沉氣流。

具體原因是因為厄爾尼諾導致西太平洋海溫降低,使大氣對流活動減弱,從而使副高位置偏南

但對於太平洋整體副高來說赤道東太平洋海溫升高,導致太平洋整體副熱帶高壓強度增強

另外,西太平洋副高對厄爾尼諾的響應要延遲幾個月,所以往往厄爾尼諾發生第二年,才會顯著體現出西太平洋副高變弱的現象(延遲的原因反正我是不知道)。

對於我國來說,由於西太平洋地區冷空氣活動頻繁,所以夏季風和颱風以及由此帶來的降水都減弱,減少。夏季風勢力偏弱,在長江中下游形成長期雨帶(類似梅雨),北方則乾旱。

總結一下,也就是說厄爾尼諾年西太平洋地區的副高非但沒有增強,而是減弱且偏東南,勢力範圍收縮,如何影響它的原因是區域氣溫降低,使副高變弱。而這種影響由於種種原因,往往第二年才會明顯體現。

2樓:匿名使用者

這個問題其實不用那麼長來回答!

我用通俗的**說給你聽啊 !

這個現象啊!

一個很簡單的原理就是「原來的暖流,被由於異常情況加強的寒流(祕魯寒流)沖斷」

導致原本流向澳洲的「澳大利亞暖流」和「南赤道暖流」減弱,《具體洋流》流向請參照地圖!

由於這兩個本來是為東南亞、南亞和澳洲帶來豐富的降水的溼潤暖流減弱,這就是亞洲很多國家出現不同程度的一個解釋!

而反觀南美洲,由於本來是屬於海水溫度相對比較低的祕魯寒流,相對以前的情況,現在卻變成了暖流!那麼這個就可以解釋到,為什麼出現這個現象的時候南美洲本來是屬於乾旱的,現在卻變成了溼潤甚至是洪災!

而這種異常的天氣情況都是發生於聖誕節即聖子耶穌誕辰前後,所以取名字為「厄爾尼諾現象」

3樓:匿名使用者

參考資料:

厄爾尼諾現象對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影響

4樓:砂粒

厄爾尼諾現象對西太平

洋副熱帶高壓的影響:

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運動軌跡版南移且減弱。

西太權平洋副高的季節性活動具有明顯的規律性。冬季位置最南,夏季最北,從冬到夏向北偏西移動,強度增大;自夏至冬則向南偏東移動,強度減弱。冬季,副高脊線位於15°附近。

隨著季節轉暖,脊線緩慢地向北移動。大約到6月中旬,脊線出現第一次北跳過程,越過20°n,在20°-25°n間徘徊。7月中旬出現第二次跳躍,脊線迅速跳過25°n,以後擺動與25-30°n之間,約在7月底至8月初,脊線越過30°n到達最北位置。

9月以後隨著西太平洋副高勢力的減弱,脊線開始自北向南迅速撤退,9月上旬脊線第一次回跳到25°n附近,10月上旬再次跳到20°n以南地區,從此結束了一年為週期的季節性南北移動。

副熱帶高壓對氣候有什麼影響?

5樓: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受海陸分佈的影響的副熱帶高壓帶被分割而形成幾個高壓單體,稱為副熱帶高壓。它是大氣環流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副熱帶地區重要的大型天氣系統。副熱帶高壓是一種濃厚的暖高壓,它常年存在且穩定少動。

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對我國的氣候有著重要影響,尤其是其西部的高壓脊。它的範圍在500百帕圖上,用588線表示,其位置和強度隨季節的變化而變化。在南北方向,其位置的變化用副高脊線所在緯度的平均值代表。

6~8月脊線平均位於北緯24°。而在東西方向,其位置用588線西伸端點所在經度代表,平均位於東經122°。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強度和位置有明顯的季節變化。

每年的6月以前,副高脊線位於北緯20°以南,高壓北緣有暖氣流與冷空氣相交綏,鋒面、氣旋活動頻繁,形成大範圍陰雨天氣,因此每年的這個時節,華南進入雨季;而到6月的中、下旬,副高脊線北移,穩定在北緯20°~25°之間,雨帶也隨之北移,因此長江中下游地區進入雨季,即常說的梅雨;到了7月的上、中旬,副高脊線繼續北移,在北緯25°~30°之間來回擺動,隨之黃河下游地區進入雨季。而此時長江中下游地區的梅雨結束,進入盛夏,由於處於高壓脊控制,出現伏旱,天氣異常炎熱;7月末至8月初,副高脊線跳過北緯30°,其位置也到達了一年中最北邊,至此華北北部、東北地區進入雨季;而到了8月底或9月初時,高壓脊不再北移,而是轉而開始南退,雨帶也隨之南移。10月以後,高壓脊退至北緯20°以南,我國大部分地區的雨季結束。

從上述西太平洋對我國天氣、氣候的影響,不難看出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季節性活動特點。即夏季北進時,因其移動速度較慢,所以持續時間較長。而到了秋季南退時,速度卻很快,持續時間較短。

這足以說明其年際活動變化較大。而這些活動一旦發生了異常,就會引發我國較大範圍的旱澇災害。

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的西太平洋副高對我國天氣的影響

6樓:百度使用者

西太平洋副高對我國天氣的影響十分重要,夏半年更為突出,這種影響一方面表現在西太平洋副高本身;另方面還表現在西太平洋副高與其周圍天氣系統間的相互作用。在西太平洋高壓控制下的地區,有強烈的下沉逆溫,使低層水汽難以成雲致雨,造成晴空萬里的穩定天氣,時間長久了可能出現大範圍乾旱。

副高是向我國大陸輸送水汽的重要系統。我國降水的水汽**,雖然主要依靠西南氣流從印度洋輸送來,而太平洋副高的位置、強度和活動,不僅對西南氣流的水汽輸送有關,而且還影響著它南側的東南季風從太平洋向大陸輸送來的水汽。同時,西太平洋副高的北側是沿副高北上的暖溼空氣與中緯度南下的冷空氣相交綏的地帶,往往形成大範圍的陰雨天氣,是我國大陸地區的重要降水帶。

因而我國降水帶的南北移動同西太平洋副高的季節活動相一致,通常降雨帶位於副高脊線以北約5-8個緯度。每年2-4月,副高脊線穩定在18-20n間時,我國華南地區出現連續低溫陰雨天氣。6月副高脊線北跳越過20n,穩定在20一25n間,降水帶位於長江下游和日本一帶,正是梅雨季節開始的時期。

由於每年副高的勢力強弱不同,北進快慢有別,梅雨期的長短和入梅、出梅的早晚都有很大差異。梅雨可以出現在5-7月間的各個時段。出現在5月的梅雨稱為早梅雨出現在6-7月的梅雨稱正常梅雨。

一般在6月中旬前後入梅,7月上旬出梅,梅雨期平均約20天。造成梅雨期連續降雨過程的天氣系統,主要是準靜止鋒、切變線和西南低渦。這些系統在長江中下游地區的連續出現或緩移、停滯,都能造成大面積的洪澇。

到7月份,副高脊線再次北跳,降雨帶從長江流域推移到黃淮流域。長江中、下游的梅雨結束,開始被西太平洋副高所控制,天氣變得炎熱少雨。如果副高強大,控制時間長久,將造成嚴重乾旱現象。

從7月底到8月初,高壓脊線進一步越過30°n,雨帶也北移至華北、東北地帶。9月上旬,高壓脊線開始向南回跳,雨帶也自北南移。

上述情況僅僅是西太平洋副高活動對我國天氣影響的一般規律。實際上,副高的南、北季節性移動經常出現異常,造成一些地區乾旱;另一些地區水澇的反常天氣。例如,2023年西太平洋高壓脊第一次北跳偏早,第二次北跳偏晚,這一年梅雨很盛,長江中下游流域雨量過多。

2023年副高比較久地穩定在20一25n間,長江流域梅雨持續時間達兩個月之久,結果造成江淮地區幾十年罕見的大水。2023年副高脊線第一次北跳偏晚,第二次北跳偏早,形成了這一年空梅,造成了乾旱。

厄爾尼諾現象與拉尼娜現象的成因和影響

赤道南北兩側的東南信風和東北信風,驅動著低緯的海水由東向西流動,形成了南赤道暖流和北赤道暖流。而表層的海水溫度較高,於是在太平洋西部的低緯地區形成了一個暖水池。當東部的海水向西流走以後,鄰近及下層的海水前來補充,形成補流,水溫偏低 厄爾尼諾現象與拉尼娜現象的區別 厄爾尼諾現象的成因,什麼是拉尼娜現象...

為什麼厄爾尼諾現象和拉尼娜現象都會使我國北方夏季高溫少雨

厄爾尼諾對我國氣候產生嚴重影響。首先是颱風減少,厄爾尼諾現象發生後,西北太平洋熱帶風暴 颱風 的產生個數及在我國沿海登陸個數均較正常年份少。其次是我國北方夏季易發生高溫 乾旱,通常在厄爾尼諾現象發生的當年,我國的夏季風較弱,季風雨帶偏南,位於我國中部或長江以南地區,我國北方地區夏季往往容易出現乾旱 ...

高一地理厄爾尼諾現象為什麼東邊的祕魯是洪澇?我看網上個別人說是乾旱我也覺得是乾旱老師也沒好好講

正常情況下,由於低緯度東南信風的吹拂,導致南太平洋低緯度地區表層海水由東部向西部運動。由於南太平洋東部表層海水流失,水位下降,便會有較深處冷海水上湧補償,使得在南太平洋東部的氣溫較低,水汽少,氣候乾旱。當發生厄爾尼諾現象時,主要表現就是東南信風減弱,這時低緯度表層海水由西部迴流到東部,東部的海水水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