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厄爾尼諾現象為什麼東邊的祕魯是洪澇?我看網上個別人說是乾旱我也覺得是乾旱老師也沒好好講

2022-03-29 05:53:15 字數 5097 閱讀 7874

1樓:在九龍口洗衣服的深海魚

正常情況下,由於低緯度東南信風的吹拂,導致南太平洋低緯度地區表層海水由東部向西部運動。由於南太平洋東部表層海水流失,水位下降,便會有較深處冷海水上湧補償,使得在南太平洋東部的氣溫較低,水汽少,氣候乾旱。

當發生厄爾尼諾現象時,主要表現就是東南信風減弱,這時低緯度表層海水由西部迴流到東部,東部的海水水位上升,冷海水上升減少,氣溫上升,水汽增加,就會使得該地區降水增多,發生洪澇災害。

祕魯正處在南太平洋的東部,自然也是發生洪澇災害。

2樓:雲相一夢

我講這個問題的時候最好把你的地理書翻到世界洋流圖那一頁。

首先,暖流帶來降水,寒流帶來乾旱這個道理你應該懂吧?(不懂可以再問,我再解釋。)

然後,正常情況下,澳大利亞與南美洲之間的洋流是逆時針旋轉的對吧?也是:西風漂流》祕魯寒流》南赤道暖流》東澳大利亞暖流。

這時候,祕魯一帶受寒流影響,全年乾旱少雨;而印尼和東澳大利亞受暖流影響,降水充沛。

接著,在非正常情況下,也就是發生厄爾尼諾現象的時候,這一地區的洋流一定程度上呈反常的順時針運動。最顯著的就是南赤道暖流不再是自西向東流動,而是自東向西流動,也就是從澳大利亞流向南美洲。這樣一來,就會在印尼東部和澳大利亞東部形成寒流,導致這一地區發生乾旱。

而在祕魯一帶則形成暖流,給這一地區帶來豐富的降水,導致這一地區發生洪澇。

恩,大概就是這樣。一句話,厄爾尼諾現象就是洋流發生逆向流動的現象,祕魯寒流變成了祕魯暖流,當地降水異常增加,導致了洪澇。

3樓:睡覺了打雷了

世界洋流你再去看看就知道

為什麼厄爾尼諾發生使我國當年夏季風減弱,出現暖冬,次年洪澇... (

4樓:可憐小路痴

厄爾尼諾是指赤道東太平洋幾千公里範圍內出現的海面溫度異常偏高的現象,是大規模海氣相互作用的結果。 東南信風發生張弛,導致位能釋放,原來在西太平洋堆積的海水向東迴流,再赤道附近形成向東的暖水流,與赤道逆流的南支一起,沿南美洲西岸南下,東太平洋斜溫層降低,海平面升高,海面增溫,出現厄爾尼諾現象。 厄爾尼諾出現時,赤道西太平洋及沿岸地區,底層對流減弱,由原來的多雨氣候突然轉變(夏季風減弱)。

次年的洪澇應該是拉尼娜現象導致的,拉尼娜又稱反厄爾尼諾現象。常出現在厄爾尼諾之後。至於你說的厄爾尼諾導致暖冬現象個人看法應該是厄爾尼諾現象削弱冬季阿留申低壓與蒙古高壓,降低二者的氣壓差,導致蒙古高壓對我國冬季的作用沒有那麼強烈。

手打不易,希望可以認真看完

5樓:君心不聞月歸處

一般的話是海上冷高壓與陸地熱低壓導致夏季風,厄爾尼諾現象是太平洋海水溫度過高,氣壓降低,導致其與陸地氣壓接近,我國夏季風減弱,降雨減少,至於次年洪澇就不知道了,當年的地理知識都還給老師了,不過跟厄爾尼諾有一個相反的效應,是太平洋海水溫度低會導致我國洪澇,祕魯乾旱,一會兒我倒是要搜搜看看……

厄爾尼諾現象形成時為什麼夏季我國北方高溫乾旱而東北卻是冷夏。。

6樓:璇璇

緯度問題啊。東北的緯度高本身就氣溫低而且受的影響比較小。我國北方泛指的秦嶺淮河以北緯度低啊。

為什麼每隔幾年會發生一次厄爾尼諾現象?

7樓:許華斌

這是個難題,世界上好像還沒有十分準確的定論,有專家說是因為地球自轉變慢,地轉偏向力減小,赤道東風減弱,海水由於平時是太平洋東海面吹向西海面,所以一般太平洋西海面高於東海面50釐米,但由於地球轉速減慢,赤道東風不能維持50釐米的高差,由於梯度差造成赤道暖流改變方向,北半球洋流先向右偏過赤道後向左偏造成南美洲西部洪澇。

還用種說法是由於火山,我就不打字了,應該是多方面吧

厄爾尼諾發生有規律,2至7年會被打亂一次,也有可能是拉尼娜,他們一般是先發生厄爾尼諾接著拉尼娜,不是學地理的不用知道的很清楚

8樓:阿笨

近年以來更多的研究發現,厄爾尼諾事件的發生與地球自轉速度變化有關,自50年代以來,地球自轉速度破壞了過去10年尺度的平均加速度分佈,一反常態呈4~5年的波動變化,一些較強的厄爾尼諾年平均發生在地球自轉速度發生重大轉折年裡,特別是自轉變慢的年份。地轉速率短期變化與赤道東太平洋海溫變化呈反相關,即地轉速率短期加速時,赤道東太平洋海溫降低;反之,地轉速率短期減慢時,赤道東太平洋海溫升高。這表明,地球自轉減慢可能是形成厄爾尼諾現象的主要原因。

當地球自轉減速時,「剎車效應」使赤道帶大氣和海水獲得一個向東慣性力,赤道洋流和信風減弱,西太平洋暖水向東流動,東太平洋冷水上翻受阻,因暖水堆積而發生海水增溫、海面抬高的厄爾尼諾現象。

「厄爾尼諾」一詞**於西班牙語,原意為「聖嬰」。19世紀初,在南美洲的厄瓜多和祕魯等西班牙語系的國家,漁民們發現,每隔幾年,從10月至第二年的3月便會出現一股沿海岸南移的暖流,使表層海水溫度明顯

升高。南美洲的太平洋東岸本來盛行的是祕魯寒流,隨著寒流移動的魚群使祕魯漁場成為世界四大漁場之一,但這股暖流一出現,性喜冷水的魚類就會大量死亡,使漁民們遭受滅頂之災。由於這種現象最嚴重時往往在聖誕節前後,於是遭受天災而又無可奈何的漁民將其稱為上帝之子——聖嬰。

後來,在科學上此詞語用於表示在祕魯和厄瓜多附近幾千公里的東太平洋海面溫度的異常增暖現象。當這種現象發生時,大範圍的海水溫度可比常年高出3~6攝氏度。太平洋廣大水域的水溫升高,改變了傳統的赤道洋流和東南信風,導致全球性的氣候反常。

9樓:

厄爾尼諾現象又稱厄爾尼諾海流,是太平洋赤道帶大範圍內海洋和大氣相互作用後失去平衡而產生的一種氣候現象,就是沃克環流圈東移造成的。正常情況下,熱帶太平洋區域的季風洋流是從美洲走向亞洲,使太平洋表面保持溫暖,給印尼周圍帶來熱帶降雨。但這種模式每2—7年被打亂一次,使風向和洋流發生逆轉,太平洋表層的熱流就轉而向東走向美洲,隨之便帶走了熱帶降雨,出現所謂的「厄爾尼諾現象」。

「厄爾尼諾」一詞**於西班牙語,原意為「聖嬰」。19世紀初,在南美洲的厄瓜多、祕魯等西班牙語系的國家,漁民們發現,每隔幾年,從10月至第二年的3月便會出現一股沿海岸南移的暖流,使表層海水溫度明顯升高。南美洲的太平洋東岸本來盛行的是祕魯寒流,隨著寒流移動的魚群使祕魯漁場成為世界四大漁場之一,但這股暖流一出現,性喜冷水的魚類就會大量死亡,使漁民們遭受滅頂之災。

由於這種現象最嚴重時往往在聖誕節前後,於是遭受天災而又無可奈何的漁民將其稱為上帝之子--聖嬰。後來,在科學上此詞語用於表示在祕魯和厄瓜多附近幾千公里的東太平洋海面溫度的異常增暖現象。當這種現象發生時,大範圍的海水溫度可比常年高出3-6攝氏度。

太平洋廣大水域的水溫升高,改變了傳統的赤道洋流和東南信風,導致全球性的氣候反常。

厄爾尼諾現象的基本特徵是太平洋沿岸的海面水溫異常升高,海水水位**,並形成一股暖流向南流動。它使原屬冷水域的太平洋東部水域變成暖水域,結果引起海嘯和暴風驟雨,造成一些地區乾旱,另一些地區又降雨過多的異常氣候現象。

厄爾尼諾的全過程分為發生期、發展期、維持期和衰減期,歷時一般一年左右,大氣的變化滯後於海水溫度的變化。

在氣象科學高度發達的今天,人們已經瞭解:太平洋的**部分是北半球夏季氣候變化的主要動力源。通常情況下,太平洋沿南美大陸西側有一股北上的祕魯寒流,其中一部分變成赤道海流向西移動,此時,沿赤道附近海域向西吹的季風使暖流向太平洋西側積聚,而下層冷海水則在東側湧升,使得太平洋西段菲律賓以南、新幾內亞以北的海水溫度漸漸升高,這一段海域被稱為「赤道暖池」,同緯度東段海溫則相對較低。

對應這兩個海域上空的大氣也存在溫差,東邊的溫度低、氣壓高,冷空氣下沉後向西流動;西邊的溫度高、氣壓低,熱空氣上升後轉向東流,這樣,在太平洋中部就形成了一個海平面冷空氣向西流,高空熱空氣向東流的大氣環流(沃克環流),這個環流在海平面附近就形成了東南信風。但有些時候,這個氣壓差會低於多年平均值,有時又會增大,這種大氣變動現象被稱為「南方濤動」。60年代,氣象學家發現厄爾尼諾和南方濤動密切相關,氣壓差減小時,便出現厄爾尼諾現象。

厄爾尼諾發生後,由於暖流的增溫,太平洋由東向西流的季風大為減弱,使大氣環流發生明顯改變,極大影響了太平洋沿岸各國氣候,本來溼潤的地區乾旱,乾旱的地區出現洪澇。而這種氣壓差增大時,海水溫度會異常降低,這種現象被稱為「拉尼娜現象」。

20世紀60年代以後,隨著觀測手段的進步和科學的發展,人們發現厄爾尼諾現象不僅出現在南美等國沿海,而且遍及東太平洋沿赤道兩側的全部海域以及環太平洋國家;有些年份,甚至印度洋沿岸也會受到厄爾尼諾帶來的氣候異常的影響,發生一系列自然災害。總的來看,它使南半球氣候更加乾熱,使北半球氣候更加寒冷潮溼。

近年來,科學家對厄爾尼諾現象又提出了一些新的解釋,即厄爾尼諾可能與海底**,海水含鹽量的變化,以及大氣環流變化等有關。

厄爾尼諾現象是週期性出現的,大約每隔2-7年出現一次。至2023年的20年來厄爾尼諾現象分別在76-77年、82-83年、86-87年、91-93年和94-95年出現過5次。1982—2023年間出現的厄爾尼諾現象是本世紀以來最嚴重的一次,在全世界造成了大約1500人死亡和80億美元的財產損失。

進入90年代以後,隨著全球變暖,厄爾尼諾現象出現得越來越頻繁。

厄爾尼諾的氣候影響

首先是颱風減少,厄爾尼諾現象發生後,西北太平洋熱帶風暴(颱風)的產生個數及在我國沿海登陸個數均較正常年份少。

其次是我國北方夏季易發生高溫、乾旱,通常在厄爾尼諾現象發生的當年,我國的夏季風較弱,季風雨帶偏南,位於我國中部或長江以南地區,我國北方地區夏季往往容易出現乾旱、高溫。2023年強厄爾尼諾發生後,我國北方的乾旱和高溫十分明顯。

第三是我國南方易發生低溫、洪澇,在厄爾尼諾現象發生後的次年,在我國南方,包括長江流域和江南地區,容易出現洪澇,近百年來發生在我國的嚴重洪水,如2023年、2023年和2023年,都發生在厄爾尼諾年的次年。我國在2023年遭遇的特大洪水,厄爾尼諾便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之一。

最後,在厄爾尼諾現象發生後的冬季,我國北方地區容易出現暖冬。

根據近50年的氣象資料,厄爾尼諾發生後,我國當年冬季溫度偏高的機率較大,第二年我國南部地區夏季降水容易偏多,而北方地區往往出現大範圍乾旱。

據歷史記載,自2023年以來,世界上共發生13次厄爾尼諾現象。其中2023年發生的並且持續至今的這一次最為嚴重。主要表現在:

從北半球到南半球,從非洲到拉美,氣候變得古怪而不可思議,該涼爽的地方驕陽似火,溫暖如春的季節突然下起來大雪,雨季到來卻遲遲滴雨不下,正值旱季卻洪水氾濫。

科學家們認為,厄爾尼諾現象的發生與人類自然環境的日益惡化有關,是地球溫室效應增加的直接結果,與人類向大自然過多索取而不注意環境保護有關。

根據對近百年來太陽活動變化規律與厄爾尼諾關係的研究,科學家發現太陽黑子減少期到谷值期是厄爾尼諾的多發期,並有2至3次厄爾尼諾發生。

高一地理,地質構造有關,高一地理 地質構造和地貌的區別是什麼?

岩層或巖體經地球內力引起的機械運動而發生變形與變位稱為地質構造。地質構造主要有水平構造 傾斜構造 褶皺構造 斷裂構造四種。構造地貌由地球內力作用直接造就的和受地質體與地質構造控制的地貌。要區分這兩個定義,首先要清楚地貌是指地表起伏的形態,如山地 平原 河谷 沙丘 大陸架 海溝等。因此構造地貌是指由岩...

高一地理,幫忙

1.海上小迴圈,陸地小迴圈,海陸大迴圈。靠海陸大迴圈把海陸間的水分活動聯絡起來 蒸發 蒸騰 運輸 降水 徑流 2.地殼分成六大板塊,這些板塊在軟流層對流的作用力下運動。板塊相離的地方陷落形成海洋 相向的碰撞,出現西太平洋的島弧鏈或青藏高原這樣的隆起。總的影響就是造成高低起伏 3.上游乾旱區風力作用強...

高一地理題

第一題選b的原因在於b點處於山谷的出口處,山谷當然是彙集雨水和泥石流的地方了,所以相對其他地方來說此地更易發生泥石流和滑坡。第二題選b的原因在於你要判斷清楚山谷的走向,從你給的圖上不難看山谷的走向是由1到4走的,就是1處高4處低,因此泥石流發生的話就會從1流向4,從高處向低處。所以人跑的時候肯定是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