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羽思寐幻
在一個演講會上,一位聽
眾問我:「林先生,我發現來聽你演講的人,不論男女部長得很美麗。我想請問你,是美麗的人特別喜歡讀你的書呢,還是讀了你的書會變得美麗?」
由於他的問題如此突兀,引起一陣鬨堂大笑。
我說:「你看到這些人這麼美麗,那是因為你有美麗的心來看他們,就像現在我們看著你,覺得你也十分美麗呀!
演講完後,我沿著夜黯的公園走回家,發現在月色中的公園也非常的美麗,花樹溫婉,池水浮金,空氣中流著花香,是呀!這世界如是美麗,有的人特別容易看見,是緣於他們有美麗的心。
令人遺憾的是,通常我們只看見公園的美麗、花與樹的美麗,月亮與星星的美麗,很少人去看見別人的美麗,去看見那在街頭、在餐廳、在很多很多地方的許多美麗的心。
我的寫作,不只是在告訴人關於這人間的美麗,而是在喚起一些沉睡著的美麗的心。
2樓:示鴻拜雨雪
接觸到林清玄的文章,多虧了高一的班主任。在整個炎炎的假期裡,我細細地品讀了他的文字。
林清玄的文章如一股來自遙遠的熱氣,它貫入我的心,使我感到無比的愜意。我認為他的文字是當代最美麗的文字,是文壇的一方淨土。他的文章質樸不浮華,真實而不矯揉造作。
他沒有魯迅激烈的性格,沒有瓊瑤的浪漫風格,但是他積極地投身一個風景普通的地方,寫著一些人特別的想法。
讀林清玄的文章,能撫平你心靈不平的傷口,能滋潤你內心深處的麻痺與乾涸,能讓我們更深學習微心,感恩,包容與讚美,犧牲,全心全意地把一切獻給土地,還有那些值得直致敬的人民。
林清玄的文字猶如他的人,清淡,而每一個句子都藏有玄機。平凡的小事中窺見人生的陣地。對於佛學,林清玄了解算為精透。
在他的文章裡,佛性隨處可見,禪與人文的交融是那樣輕柔而不著痕跡,琉璃般的心,如大海一般的胸懷。
他,隨喜,隨業,隨順,隨緣。他,總希望能找到一方屬於自己的淨土。對於他而言,文學便是他的淨土。
愛因斯坦曾說過類似的話:「生活方式只有兩種,一種是認為世上沒有奇蹟,一種是認為無事不是奇蹟。」認為世上沒有奇蹟的人,內心是空洞的;認為無事不是奇蹟的人內心是甜蜜的,還能把甜蜜分給別人。
而林清玄就是那種內心有甜美的汁液,並能分享的人。他利用文學這種特殊的蜜汁與大家一同分享他的理念。他希望人能明確情感的價值,追尋美好的境界,體會文明的生活。
他堅持寫作,對於他而言一種道心,苦樂如是,成敗如是,得失亦如是。書桌是他的供桌,是他的壇城,是他的朝聖,也是他的淨土,他願以筆焚香,來供養這個世界,供養眾生,供養一切的「有情」。
也就是一當這個世界都被汙水
弄髒的時候,他「出淤泥而不染」,即使只有一滴清水,也要用來清洗著個世界。
總有人那麼評價他的書:如果你只想在仕途上摸抓打滾,那麼就請把林清玄的書燒掉後送人,改讀金庸的《鹿鼎記》!如果你無心仕途,看淡世俗與人情,讀林清玄的文章給你的生命注入不少珍貴的酵素,讓你有足夠的信心迎接未來的日子。
他時時鼓勵我們,要保持一顆美好而回欣賞的心。一切美麗是可以由心而生,讓我們心中充滿希望,清泉會在山中慢慢地流,花兒會在春天悄悄地開放,而我們應該放飛心中的希望。
林清玄的文字,與我們共同呼吸,他觀心中的明月,體驗內在的陽光。他的文字伴隨我們一起成長。仰望廣大的藍天,探觸遙遠的淨土。
林清玄美麗的心讀後感
林清玄散文集讀後感
3樓:鋒行天下之冥想
開始關注林清玄的作品,是從《有風格的小偷
4樓:翟秀花塞寅
讀過很多散文,我最心儀的,是林清玄先生的。
最早讀過林先生的「菩提系列」,那時就被林先生的清新淡雅的文風,深厚的底蘊,以及對人生、對世界的參悟深深地吸引了。最近,我又特地購買了一本《林清玄散文集》,本書是從林清玄這位多產的臺灣作家數百萬字的作品中,遴選出的二十餘萬字的散文精華,是沙海中淘出的金子,令人百看不厭。過後,許多片段泊在記憶中,不時地熠熠閃光。
對這本書,我更是愛不釋手,常置於桌邊案頭,不時拿來欣賞。
林先生的散文,最適合在平靜的夜晚,衝上一杯淡淡的香茗,獨坐在發出溫和的光的檯燈下,靜靜地欣賞,享受散文帶給人的平和與智慧。曾經多少次,在自己心情煩亂的時候,《林清玄散文集》陪在我身邊,安撫我的心靈,讓我一次次平靜下來。這些文章,猶如一道道山泉,帶著它的淙淙流水聲緩緩地走到我們心中,讓我們去慢慢品味生活的甘辛。
林清玄的散文總有一種哲學的意味和一點「禪」的味道。讀他的散文猶如一次心靈的洗禮,總能給人深深的啟迪。
林先生的文章總是遠離庸俗於汙穢,更沒有咄咄逼人的氣勢,而是清麗悠遠,沁人心脾。這些文字裡,有花的鮮美、月的皎潔、風的溫柔、自然的博大,更有人性的芬芳。它如同生長在人心中的一株樹,雖然孤獨,但忠實地為我們守住了天上皎潔的月,讓生活在紛繁世界中的我們看到,在世界上的某些地方,還存有一些純淨。
他的散文是唯美的,淡淡地道來,慢慢地述說,絕少雕飾,猶如「清水出芙蓉」;而他的故事也是很平民的,就發生在我們身邊,他寫的就是我,就是你,就是他。這些是文章,初讀自是清新異常,再品更是心開意解。他的文字每每讀後都會讓我們的內心充滿寧靜與關愛。
文如其人,沒有高雅的品味和水晶般純淨的心,怎能寫出美得沁入人心的文章?
林清玄秋天的心讀後感
5樓:匿名使用者
我喜歡《唐子
西語錄》中的兩句詩:
山僧不解數甲子,
一葉落知天下秋.
是說山上的和尚不知道如何計算甲子日曆,只知道觀察自然,看到一片樹葉落下就知道天下都已是秋天了.從前讀賈島的詩,有「秋風吹渭水,落葉滿長安」之句,對秋天蕭瑟的景象頗有感觸,但說到氣派悠閒,就不如「一葉落知天下秋」了.
現代都市人正好相反,可以說是「落葉滿天不知秋,世人只會數甲子」,對現代人而言,時間觀念只剩下日曆,有時日曆猶不足以形容,而是只剩下鐘錶了,誰會去管是什麼日子呢?三百多年前,當漢人到臺灣來墾植移民的時候,發現臺灣的平埔族山胞非但沒有日曆,甚至沒有年歲,不能分辨四時,而是以山上的刺桐花開為一年,過著逍遙自在的生活.初到的漢人想當然的感慨其「文化」落後,逐漸同化了平埔族.
到今天,平埔族快要成為歷史名詞,他們有了年歲,知道四時,可是平埔族後裔有很多已經不知道什麼是刺桐花了.
對歲月的感知變化由立體到平面可以如此迅速,寧不令人興嘆?以現代人為例,在農業社會還深刻知道天氣、歲時、植物、種作等等變化是和人密切結合的,但是,商業形態改變了我們,春天是朝九晚五,冬天也是朝九晚五;晴天和雨天已經沒有任何差別了.這雖使人離開了「看天吃飯」的陰影,卻也多少讓人失去了感時憂國的情懷和胸懷天下的襟抱了.
記得住在鄉下的時候,大廳牆壁上總掛著一冊農民曆,大人要辦事,大至播種耕耘、搬家嫁娶,小至安床沐浴、立券交易都會去看農民曆.因此到了年尾,一本農民曆差不多翻爛了,使我從小對農民曆書就有一種特別親切的感情.一直到現在,我還保持著看農民曆的習慣,覺得讀農民曆是快樂的事,就看秋天吧,從立秋、處暑、白露到秋分、寒露、霜降,都是美極了,那清晨田野中白色的露珠,黃昏林園裡清黃的落葉,不都是在說秋天嗎?
所以,雖然時光不再,我們都不應該失去農民那種在自然中安身立命的心情.
城市不是沒有秋天,如果我們靜下心來就會知道,本來從東南方吹來的風,現在轉到北方了;早晚氣候的寒涼,就如同北地裡的霜降;早晨的旭日與黃昏的彩霞,都與春天時大有不同了.變化最大的是天空和雲彩,在夏日明亮的天空,漸漸地加深藍色的調子,雲更高、更白,飄動的時候彷彿帶著輕微的風.每天我走到陽臺抬頭看天空,知道這是真正的秋天,是童年田園記憶中的那個秋天,是平埔族刺桐花開的個秋天,也是唐朝山僧在山上見到落葉的同一個秋天.
若能感知天下,能與落葉飛花同呼吸,能保有在自然中謙卑的心情,就是住在最熱鬧的城市,秋天也不會遠去,如果眼裡只有手錶、金錢、工作,即使在路上被落葉擊中,也見不到秋天的美.
秋天的美多少帶點瀟湘之意,就像宋人吳文英寫的詞「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一般人認為秋天的心情會有些愁惱肅殺.其實,秋天是禾熟的季節,何嘗沒有清朗圓滿的啟示呢?
我也喜歡韋應物一首秋天的詩:
今朝郡齋冷,忽念山中客;
澗底束荊薪,歸來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遠慰風雨夕;
落葉滿空山,何處尋行跡?
在這風雲滔滔的人世,就是秋天如此美麗清明的季節,要在空山的落葉中尋找朋友的足跡是多麼困難!但是,即使在紅磚道上,淹沒在人潮車流之中,要找自己的足跡,更是艱辛呀!
讀林清玄的文章讀後感。
6樓:匿名使用者
在讀了林清玄的散文過之後給人一種回味無窮的感覺,作者那易懂的語言,卻又含著很深的寓意,哲理,讀《林清玄散文集》(少年版)有感作文800字.讀完後撼動了我的心
這本書的封皮呈黃色,醒目卻不刺眼,與它的圖案十分相配:一陣風吹來,純白的蒲公英種子隨風飄散,飄渺、空靈,十分簡潔唯美,我想也代表著我們這一代代的孩子的夢想吧.**用孩子的字型寫著「林清玄」三個大字,給人一種親切的感覺.
封皮,一行小而精練的小字映入眼簾:
「期許少年們有天真的心,純善的心,美好的心,莊嚴的心……能在這悲傷的人間,擁有快樂.」正是這一行字,給了我很大的興趣讓我讀下去.
正式開啟書時,我便被那充天真,無邪的自序吸引.和標題一樣,拉近了我們與作者的距離,向我們訴說了作者不老的心.這本書分四卷,分別是天真的心、純善的心、美好的心、莊嚴的心.
每一卷的開頭都有一首精練的小詩,讀來十分有趣,我彷彿能從一首首小詩中看到作者兒時天真可愛的臉
第一卷「天真的心」:講述了一件件小事,都是些我們生活中很平凡的事情,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小事:一隻烏龜、一棵樹、一些流浪狗、一個傳說……而令我感到吃驚的是,作者用孩童般的最單純天真的視角,把最單純天真的事情,竟能寫出如此多的細節和道理.
在作者的筆下,可以從一隻烏龜寫到身外之物的不重要,寫到人只看到名利金錢的悲哀……作者循序漸進,由淺到深,直擊我們的內心——那如白紙般內心的最深處的那片淨土.
而第二章「純善的心」描繪的不是一直再清澈的人或心.而是在塵世紮根,出淤泥而不染的人或心.作者用這「灰色」社會中的真善美、假醜惡的對比,引起了我們對良知的新看法.
第三、第四卷則是繼續沿著之前的風格,用孩子般的筆法,給我一種親近的感覺,讓我借作者的文筆來看那充滿未知的世界.
看完這本書,突然發現書的最後也有一行小字.它告訴我們:「挫折,學習智慧;離散,學習成長.我們是不是除了課業,更重視這些優良品質的養成那?」或許,這就是作者寫這本書的原因
林清玄散文集讀後感作文,林清玄散文集讀後感作文550字
放暑假了,我和媽媽頂著火辣辣的太陽,去博庫書城買書。我在書店裡精挑細選,買回來了一大堆我喜歡的書,這本 林清玄散文 就是我愛看的書。當我接過這本黃色封面的,不起眼的書時,覺得應該不怎麼好看,隨便翻幾篇就可以了,但是當我翻到第一頁時,就被裡面的故事所牢牢吸引住了。第一頁自序 還好,掉下來的不是西瓜 中...
求篇林清玄散文集讀後感,求林清玄散文集讀書筆記10篇(每篇600左右,摘抄並點評,點評可以簡略)
林清玄散文 收錄了林清玄先生兩個創作時期的優秀作品。林清玄初登文壇 將自己的朝氣與激情更多地傾注在鄉土中,代表作有 少年行 鴛鴦香爐 等。隨後,他沒有拘泥於鄉土散文的創作,嘗試著將東方美學理念和佛教哲學情懷融為一體,開始了以 菩提系列 為代表的創作生涯的第二個時期,也進入了他個人創作的全盛時期,散文...
梁實秋散文讀後感,梁實秋散文讀後感700字
讀梁實秋先生的散文,我絲毫讀不出那與魯迅先生論戰的犀利來。在散文裡先生是性情中人,是一個有痴 有憤 有憶有樂的親和老者。在這裡,他可以忘記年齡似孩童般嬉笑怒罵,也可以似孩童般天真可愛。可字裡行間,我又分分明明地知道,他是一個老者,一個睿智的老者。先生的作品,各有不同卻各有著重。原本不是很清楚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