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朦朧詩和後朦朧詩,它們有什麼區別

2021-03-23 00:03:10 字數 5367 閱讀 5939

1樓:謝絕的閒聊

朦朧詩潮誕生於民族空前的災難與憂患中.十年動亂紅色黑暗的背景下,朦朧詩人看遍了社會下層的各種悲慘和陰暗,嘗過了造反、奪權、派仗、武鬥、插隊、待業種種酸甜苦辣,政治上的悲憤、情感上的悲傷、思想上的懷疑、對往事的感嘆與回想、對未來的苦悶與彷徨、對前途的期待和沒有把握、對青春年華的悼念痛惜、對人生真理的探索追求、在蹣跚中前進與徘徊……所有這些難以言喻的複雜混亂的思維情感,只能寄予文字.此時的詩歌是個「在這裡,尋常的邏輯沉默了,被理智和法制規定的世界開始解體,色彩、音響、形象的界限消失了,時間和空間被超越,彷彿回到宇宙的初創期,世界開始重新組合——於是發生變形.

」 後朦朧詩人中絕大多數出生於50年代末60年代初,命運沒有安排他們作「文革」這場歷史劇中的主角,卻讓他們成為這場歷史劇不可或缺的觀眾,相對於那段給北島、舒婷製造了無數心靈災難的歲月而言,他們身居邊緣.後朦朧詩人重要成員于堅在一篇名為《詩歌精神的重建》的文章中,明確地談到了後朦朧詩人的特定生存處境與精神狀態:「這些詩人(指後朦朧詩人——引者注)中大多數人的生存背景,往往缺乏傳奇式的人生閱歷,某種程度上他們是過去時代社會、政治生活的局外人.

十年動亂那種無法無天的氣氛,使他們慣於漠視權威,由於長期被忽視,而變得心平氣和,耽於內心生活.」

2樓:睢旭衣育

朦朧詩作為上個世紀70年代末期特殊背景土壤中生長的精神花朵,是一個特殊時代的特殊聲音。三千年古典詩詞一脈承傳的使命意識與新詩救亡圖存的悲憤吶喊以朦朧詩的形式獲得最為精彩的回放。作為一種文學正規化,朦朧詩成功地開創了一個文學的時代,將意象藝術的長處推向極致;同樣作為一種文學正規化,高密度的意象損傷了詩歌原本擁有的活力和流動感,使得這一詩歌正規化無力繼續。

後朦朧詩人在徹底顛覆抒情和意象藝術,極大限度地開發了敘事性語言的再生能力和詩學資源的同時,為讀者提供了一種新的閱讀文字正規化——平民化、口語化、情節化的詩歌風格浮出詩壇。

後朦朧詩的出現,是特殊背景下特殊機緣的產物。作為一種文學現象,詩風的變化最根本的原因無外乎內心要求的巨大改變。朦朧詩人群體與後朦朧詩人群體歷史命運,生存遭際的巨大差別難免會流露於詩歌——這種「心靈的歌唱」。

什麼是朦朧詩和後朦朧詩,它們有什麼區別

3樓:黎約踐踏

朦朧詩潮誕生於民族空前的災難與憂患中。十年動亂紅色黑暗的背景下,朦朧詩人看遍了社會下層的各種悲慘和陰暗,嘗過了造反、奪權、派仗、武鬥、插隊、待業種種酸甜苦辣,政治上的悲憤、情感上的悲傷、思想上的懷疑、對往事的感嘆與回想、對未來的苦悶與彷徨、對前途的期待和沒有把握、對青春年華的悼念痛惜、對人生真理的探索追求、在蹣跚中前進與徘徊……所有這些難以言喻的複雜混亂的思維情感,只能寄予文字。此時的詩歌是個「在這裡,尋常的邏輯沉默了,被理智和法制規定的世界開始解體,色彩、音響、形象的界限消失了,時間和空間被超越,彷彿回到宇宙的初創期,世界開始重新組合——於是發生變形。

」 後朦朧詩人中絕大多數出生於50年代末60年代初,命運沒有安排他們作「文革」這場歷史劇中的主角,卻讓他們成為這場歷史劇不可或缺的觀眾,相對於那段給北島、舒婷製造了無數心靈災難的歲月而言,他們身居邊緣。後朦朧詩人重要成員于堅在一篇名為《詩歌精神的重建》的文章中,明確地談到了後朦朧詩人的特定生存處境與精神狀態:「這些詩人(指後朦朧詩人——引者注)中大多數人的生存背景,往往缺乏傳奇式的人生閱歷,某種程度上他們是過去時代社會、政治生活的局外人。

十年動亂那種無法無天的氣氛,使他們慣於漠視權威,由於長期被忽視,而變得心平氣和,耽於內心生活。」

麻煩採納,謝謝!

4樓:百度使用者

朦朧詩作為上個世紀70年代末期特殊背景土壤中生長的精神花朵,是一個特殊時代的特殊聲音。三千年古典詩詞一脈承傳的使命意識與新詩救亡圖存的悲憤吶喊以朦朧詩的形式獲得最為精彩的回放。作為一種文學正規化,朦朧詩成功地開創了一個文學的時代,將意象藝術的長處推向極致;同樣作為一種文學正規化,高密度的意象損傷了詩歌原本擁有的活力和流動感,使得這一詩歌正規化無力繼續。

後朦朧詩人在徹底顛覆抒情和意象藝術,極大限度地開發了敘事性語言的再生能力和詩學資源的同時,為讀者提供了一種新的閱讀文字正規化——平民化、口語化、情節化的詩歌風格浮出詩壇。 後朦朧詩的出現,是特殊背景下特殊機緣的產物。作為一種文學現象,詩風的變化最根本的原因無外乎內心要求的巨大改變。

朦朧詩人群體與後朦朧詩人群體歷史命運,生存遭際的巨大差別難免會流露於詩歌——這種「心靈的歌唱」。

朦朧詩與後朦朧詩有什麼區別? 15

5樓:匿名使用者

朦朧詩潮誕生於民族空前的災難與憂患中。十年動亂紅色黑暗的背景下,朦朧詩人看遍了社會下層的各種悲慘和陰暗,嘗過了造反、奪權、派仗、武鬥、插隊、待業種種酸甜苦辣,政治上的悲憤、情感上的悲傷、思想上的懷疑、對往事的感嘆與回想、對未來的苦悶與彷徨、對前途的期待和沒有把握、對青春年華的悼念痛惜、對人生真理的探索追求、在蹣跚中前進與徘徊……所有這些難以言喻的複雜混亂的思維情感,只能寄予文字。此時的詩歌是個「在這裡,尋常的邏輯沉默了,被理智和法制規定的世界開始解體,色彩、音響、形象的界限消失了,時間和空間被超越,彷彿回到宇宙的初創期,世界開始重新組合——於是發生變形。

」後朦朧詩人中絕大多數出生於50年代末60年代初,命運沒有安排他們作「文革」這場歷史劇中的主角,卻讓他們成為這場歷史劇不可或缺的觀眾,相對於那段給北島、舒婷製造了無數心靈災難的歲月而言,他們身居邊緣。後朦朧詩人重要成員于堅在一篇名為《詩歌精神的重建》的文章中,明確地談到了後朦朧詩人的特定生存處境與精神狀態:「這些詩人(指後朦朧詩人——引者注)中大多數人的生存背景,往往缺乏傳奇式的人生閱歷,某種程度上他們是過去時代社會、政治生活的局外人。

十年動亂那種無法無天的氣氛,使他們慣於漠視權威,由於長期被忽視,而變得心平氣和,耽於內心生活。」

朦朧詩與後朦朧詩的特點各是什麼?

6樓:萌神

憑心而論,這些詩的語言在今天看來並不一定朦朧,不過就是正常的詩語言,講求暗示、多義、隱喻等詩經常使用的修辭手段。相對於以往詩歌貧乏的修辭手段,朦朧詩在重新構成詞句方面提供了頗為繁麗縱橫的景觀。詩人將非詩的陳述性語言、訊息性語言剔除,追求一種具體性、構成性語言。

但朦朧詩的語言並不是完美的。

分析朦朧詩的語言,可以看出它們是易感的。這可能與這代人的生命履歷有關。社會生活的每一次變遷,都被他們寫成詩,詩中充滿著狂飆突進的青春氣息,這種詩很容易打動讀者。

「我情感的三角梅啊/寧可生生滅滅/回到你風風雨雨的山坡/不要在花瓶上搖曳/我天性中的野天鵝啊/你即使負著槍傷/也要橫越無遮攔的冬天/不要留戀帶欄杆的春色。」(舒婷《會唱歌的鳶尾花》)這樣的詩句,應當說是出色的,但又不無流弊,它帶動了一大批易感的詩人,作者為了激情而沉迷在激情中。當生活變的平庸時,詩人只能神經質地折磨自己,力求折磨出濃釅的感情來。

為童年的某支歌謠而流淚,為大地的一道裂縫而感傷,不再忠實與人生經驗的深層。

什麼是「朦朧詩」和「後朦朧詩」?

7樓:千島雲

朦朧詩作為上個世紀70年代末期特殊背景土壤中生長的精神花朵,是一個特殊時代的特殊聲音。三千年古典詩詞一脈承傳的使命意識與新詩救亡圖存的悲憤吶喊以朦朧詩的形式獲得最為精彩的回放。作為一種文學正規化,朦朧詩成功地開創了一個文學的時代,將意象藝術的長處推向極致;同樣作為一種文學正規化,高密度的意象損傷了詩歌原本擁有的活力和流動感,使得這一詩歌正規化無力繼續。

後朦朧詩人在徹底顛覆抒情和意象藝術,極大限度地開發了敘事性語言的再生能力和詩學資源的同時,為讀者提供了一種新的閱讀文字正規化——平民化、口語化、情節化的詩歌風格浮出詩壇。

後朦朧詩的出現,是特殊背景下特殊機緣的產物。作為一種文學現象,詩風的變化最根本的原因無外乎內心要求的巨大改變。朦朧詩人群體與後朦朧詩人群體歷史命運,生存遭際的巨大差別難免會流露於詩歌——這種「心靈的歌唱」。

詳細內容:

後朦朧詩派與朦朧詩派有區別嗎?到底有什麼區別?

現代詩和朦朧詩有什麼區別?

朦朧詩和後朦朧詩重要作家及作品

8樓:千島雲

朦朧詩:舒婷《致橡樹》,顧城的《一代人》、《遠和近》,樑小斌的《雪白的牆》

後朦朧詩:韓東《你見過大海》,于堅《遠方的朋友》,李亞偉《中文系

9樓:玻璃魚de眼淚

朦朧詩作為上個世紀70年代末期特殊背景土壤中生長的精神花朵,是一個特殊時代的特殊聲音。三千年古典詩詞一脈承傳的使命意識與新詩救亡圖存的悲憤吶喊以朦朧詩的形式獲得最為精彩的回放。作為一種文學正規化,朦朧詩成功地開創了一個文學的時代,將意象藝術的長處推向極致;同樣作為一種文學正規化,高密度的意象損傷了詩歌原本擁有的活力和流動感,使得這一詩歌正規化無力繼續。

後朦朧詩人在徹底顛覆抒情和意象藝術,極大限度地開發了敘事性語言的再生能力和詩學資源的同時,為讀者提供了一種新的閱讀文字正規化——平民化、口語化、情節化的詩歌風格浮出詩壇。

後朦朧詩的出現,是特殊背景下特殊機緣的產物。作為一種文學現象,詩風的變化最根本的原因無外乎內心要求的巨大改變。朦朧詩人群體與後朦朧詩人群體歷史命運,生存遭際的巨大差別難免會流露於詩歌——這種「心靈的歌唱」。

詳細內容:

大學生詩派主張消滅意象, 他們詩派則關心詩歌本身,關心詩歌「由語言和語言的運動所產生美感的生命形式」,非非詩群的「超越語言」也自然指包孕著超越象徵、語義的致力於語符自由組合的能指漫遊;尚仲敏更幹 脆地說「詩歌從語言開始」,「反對現代派,首先要反對詩歌中的象徵主義」。②後朦朧詩姚黃魏紫的表述都意在強調語言的自足性,強調語言迴歸;並以這種觀念為籠罩堅持語詞的不及物性 ,在能指化的語言中為本真的生命和事物找尋棲身之地。這種迴歸語言本體的最直接後果是詩中物象背後的文化內涵與象徵意味等深度所指被消除,語言的表現功能式微指稱功能加強,詩 回到了詞的表面,回到了語言能指本身。

如周倫佑的《果核》、阿吾的《長安街行》等就體現了符號的能指自足性。「一張是紅桃k/另外兩張/反扣在沙漠上/看不出什麼/三張紙牌都很 新/新得難以理解/它們的間隔並不算遠/卻永遠保持著差距/猛然看見/像是很隨便的/被丟在那裡/但仔細觀察/又像精心安排/一張近點/一張遠點/另一張當然不遠不近/另一張 是紅桃k/撒哈拉沙漠/空洞而又柔軟/ 日光是那樣刺人/那樣發亮/三張紙牌在陽光下/靜靜地反射出/幾圈小小的/光環」(楊黎《撒哈拉沙漠上的三張紙牌》),詩是客現狀態的自動 呈示,沉沉靜靜地,無語義所指,它的存在不為什麼,也沒什麼言外之響、形上意趣,遠離了情感和想象,只是語流的持續滑動下事物存在清晰確切的伸展敞開,真正做到了「詩到語言為 止」。于堅《遠方的朋友》「您的信我讀了/你是什麼長相我想了想/大不了就是長的象某某吧/想到有一天你要來找我/不免有些擔心/我怕我們無話可說……韓東的《你見過大海》 、阿吾的《三個一樣的杯子》、李亞偉的《85年**案》、孟浪的《冬天》李亞偉《中文系》海波《一個當代詩人 的日常生活》于堅的《羅家生》、胡冬的《我想乘上一艘慢船到巴黎去》《少女陸梅的故事》(孫文波) 、《我所不認識的女人》(韓東)《外科病房》(王小龍)

朦朧詩的特點是什麼,說說朦朧詩的特點

朦朧詩的特點,可概括為 意象化 象徵化 立體化。1 注重詩的觀念省略和詩的主題暗示,使朦朧詩作品的主題具隱約性和多義性。朦朧詩人採用這種若隱若現的表現形式,再加上象徵 意象 通感 暗示 隱喻 變形等多種藝術手段的運用,從而使作品的主題體現了 不即不離,捉摸不行 的隱約性 詩無達詁 的多義性。2 注重...

現代朦朧詩的經典句子,有現代朦朧詩的經典句子嗎?

現代朦朧詩的經典句子有 黑夜給了我一雙黑色的眼睛 我卻用它來尋找光明 顧城 一代人 不是所有在陽光下的,都陽光 也不是所有在黑暗中的,都黑暗 牧野 陽光下的假面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 北島 回答 天空一無所有,為何給我安慰?海子 黑夜的獻詩 你,一會看我,一會看雲。我覺得 你看...

朦朧詩派開創者是,朦朧詩派是什麼意思?

朦朧詩派的代表人物主要北島 舒婷 顧誠 海子 江河 楊煉和于堅等。海子這個有爭議,因為他早期的作品不是這個風格。一般認為,朦朧詩是自1978年北島等主編的 今天 雜誌開始的。如果說應付填空題,那就是北島無疑。朦朧詩派是什麼意思?1980年開始,詩壇出現了一個新的詩派,被稱為 朦朧派 以舒婷 顧城 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