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西來意
汗。小學生上網求答案的啊。還來辯證法。
簡直愚昧之極。那些教你的老師們可知道,辯證法本就是胡扯?!辯證之前,早有標準,這個標準,就是唯心!
講辯證法的人,天天偷換概念,愚弄大眾。
若論中庸,你可知何謂中? 喜怒哀樂之未發為中。
你可知何謂庸?依天時或說客觀事實而行為庸。
中,是人的本能。庸是行事方法。
與中間派等等所謂的中庸解釋相差何止十萬八千里!
長大點,多修點禪學,多念點壇經。切莫要不知就裡就先擺觀點。誤人子弟啊!
2樓:冰域雪客
積極意義:一方面中庸思想形成一種體現中國文化的獨特性哲學思維,是一種寶貴的文化財富。從大的層面上講,形成一種自我約束的「信仰」,符合統治階級的統治需求,有利於社會穩定。
從小的層面講,是一箇中國人的道德生存準則,在中國文化環境中,中庸思想甚至是一種必備的生存技能;另一方面,中庸思想催生出各種形態的精神的和物質文化成果,如文學作品、古典影視劇等等。消極意義:是一種個人狹隘意思,易造成保守、落後的局面。
忽略了對人潛能與能力的認可,不符合現代社會主流思想。
中國古代儒學的積極和消極作用
3樓:匿名使用者
①、進步性有:儒學主張實行「仁政」,以德治國,天下一統,有利於促進中華民族的統一和穩定;儒學主張上下有序,「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有利於加強**主義封建**集權和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儒學其以「仁」為核心道德觀念,今天仍為我們借鑑,「公民道德規範」其實就是儒學道德規範衍化而來;儒學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明,是中華文明寶庫中的精華,對世界其他民族文化也有重大的正面的影響。
②、侷限性有:儒學重農輕商、重義輕利、獨尊儒術的觀念,箝制了人們的思想,阻礙了科技的進步和工商業的發展,成為中國近代開始落後於西方的重要原因之一。另外,其「和為貴」「以德報怨」「嚴於律己,寬以待人」「有容乃大」的思想也有一定的片面性,特別是在對待日本軍國主義的侵略上,我們的過度寬容,造成了極其不良的後果。
中國在過去那些屈辱的歲月裡,吃盡了日本的苦頭,現在在吃,將來可能還要繼續吃。我們必須要銘記歷史,警惕日本!
怎樣認識儒家中庸之道的積極意義
4樓:小白兔白又白
儒家的中心的中庸是指過猶不及,看儒家對於君子間的關係就知道了,意思大約就是符合道義的就一定要去做,但是不要做得太過火,打個比方說吃飯,你吃個八成飽就可以了,不能因為好吃就吃到撐著
恪守中道,堅持原則,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在處理矛盾時善於執兩用中,折中致和,追求中正、中和、穩定、和諧.並且隨時以處中,因時制宜,與時俱進!.
儒家思想對中國歷史的積極作用和消極影響
5樓:藍藍粉粉的夢幻
儒家:孔子:春秋-----《論語》
哲學思想——思想核心是「仁」、「禮」;(仁者愛人,克己復禮)
政治思想——① 主張「為政以德」、以德治民,反對苛政(含民本思想);② 提出克己復禮
教育思想——「有教無類」,打破貴族壟斷教育
(整理文化典籍)
評價:① 當時未受重視,後經改造形成完整的儒家思想體系,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
②促進中國文化教育事業發展作出重大貢獻
③ 在世界文化史上有重要影響。被推崇為「聖人」
漢朝興起
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統」和「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強調以儒家思想為國家的哲學根本,杜絕其他思想體系。漢武帝採納了他的主張。從此儒學成為正統思想.
西漢武帝在位時期封建國家強盛,這給封建統治穩定創立了前提。為維護大一統的局面,必須建立與之相適應的思想體系。董仲舒吸收了道家、法家等有利於君主統治的成分,對儒學進行了改造,增加了「君權神授」和大一統的思想,這在客觀上有利於封建**集權的加強和國家的鞏固,也利於社會的穩定,從此儒家思想逐漸成為封建社會佔統治地位的正統思想。
宋明時期
1)宋明理學成為官方正統儒學後,
a 逐步教義化,影響了後世六七百年之久,
b 對維護**主義政治制度起了重要作用,
c 它用三綱五常維繫**統治,壓抑、扼殺人們的自然欲求,產生了消極影響。
2)但理學重視主觀意志力量,注重氣節、品德,講求以理統情、自我節制、發奮立志,強調人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又凸顯人性的莊嚴,對塑造中華民族性格起到了積極作用。
.簡要概括髮展歷程概況:
1 春秋時期孔子創立儒學
2 戰國時期,經過孟子和荀子的改造,儒學成為諸子百家中的蔚然大宗
3 秦朝,由於「焚書坑儒」,儒學遭到沉重打擊;
4 漢武帝時期,董仲舒糅合道家和陰陽五行家的一些思想改造儒家思想,形成了新儒學體系。儒學成為歷代封建統治者的正統思想,也逐漸成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
5 隋唐時期,出現了「三教合一」的趨勢
6 宋元時期,儒學從佛、道之中吸取了有益的內容,構建了新的儒學體系「理學」。
7 明末清初,三大進步思想家對傳統儒學的批判,促使我國傳統文化重新煥發了生機,對後世產生了巨大影響。
8 晚清(19世紀末):借孔子的名義,推行維新變法。
9 **初年:打倒孔家店
總的來說,儒家思想有利於維護統治者的利益。維護社會穩定。
6樓:紫薇
從春秋戰國時期
的百家爭鳴,儒學思想成為當時的蔚然大宗,然後,西漢漢武帝時期董仲舒的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思想讓儒學成為歷代統治者推崇的正統思想,逐漸成為兩千多年來中國傳統文化的主流,宋明理學讓儒學進一步的發展,明清時期對儒學的批判繼承,讓儒學煥發了生機,對後世產生了巨大影響。
中國古代儒學的積極和消極作用?
簡述儒家「中庸」思想的內在含義
7樓:匿名使用者
子程子曰「不偏之謂中,不易之謂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
小談《中庸》
所謂中庸之道,是儒家提倡的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素質達到太平和合的一整套理論與方法。 這一提高人的基本道德素質以達到太平和合的理論和方法包括其主題思想、理論基礎、具體內容、檢驗標準、知行方法、重要途徑等方面的內容,而這些內容集中反映在儒家鉅作《中庸》中。
在許多人如今的理解中,「中庸」即 「平庸、折中」等類似意思,這是現代人對儒家「中庸」思想的大大的曲解。不錯,中庸的確有「平庸、折中、調和」的含意,但這些絕不是中庸思想的全部,否則《中庸》就不可能被自孔子之後一代又一代的儒家奉為經典了。在儒家看來「中庸」不僅是建立在儒家人性證基礎上的一種倫理道德觀,同時也是一種思想方法。
作為具有具體內容的儒家倫理道德觀,「中庸」由孔子首創,再經過後來的儒家,特別是《中庸》一文的作者充實發展,終於成為一套儒家的處世規範。如果單純從「中庸」的概念上看,「中庸」在孔子之前就已存在,儒家的「中庸」說也部分繼承了當時認為的「中庸」思想發展演變而來的。
《中庸》一文以「天人合一「這一思想為其理論基礎,通過反覆強調內外的關係闡明中庸之道的。《中庸》中說:「忠恕違道不遠」,「忠」也就是要存養省察內心之「中」,「恕」則是要長而為解在道德行為的「中道」,《中庸》認為道德修養首先要從人所不見的「慎獨」工夫做起,「內省不疚,無惡於志」,達到內心的「誠」即含而未發的「中」,由此出發,就能「微之顯」,「闇然而彰」,漸漸外化為行動上的「中道」。
內心的「中」與外部行為的「中道」統一,《中庸》稱之為「合內外之道」,「致中和」不僅能使君臣父子各處其位,而且可以參天地之造化,使天地萬物各得其所。這就是「中」的大功用,所以叫做「中庸」。
在《中庸》一文中,雖然其主題思想在當時以至後來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沒有被很全面地理解,但其自身充分體現出了中庸之道的主題思想,即教育人們自覺地進行自我修養、自我監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養成為具有理想人格,達到至善、至仁、至誠、至道、至德、至聖、合外內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創「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從「中和」中體現自我價值和社會價值。這一主題思想集中體現在了全文的開篇,例如,「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
」言簡意賅地揭示了中庸之道這一主題思想的核心是自我教育,「天命之謂性」是指人的天性是善良的,「率性之謂道」是說人們自我教育之道就是按照人們的善良的天性辦事情,「修道之謂教」是說自我教育就是按照人道原則去進行修治,等等。
至於《中庸》的主要內容,大體可以分為五達道、三達德、九經等幾個方面。五達道主要是運用中庸之道調節五種人際關係。這五種基本人際關係是君臣、父子、夫妻、兄弟以及朋友的交往,將君臣關係視為上下關係,這五種人際關係就是天下通行的人際關係,通過正確處理這五種人際關係,達到太平和合的理想境界;《中庸》認為要處理好這些人際關係需要靠人們內心的品德和智慧,因而就有了三達德。
三達德,就是智、仁、勇,而這三者的培養基礎在《中庸》中認為時要靠「誠實「的,而「誠」也是實現中庸之道的最根本條件。如能至誠,便能成己成物。「以誠修身,成己也;以誠治人,推而至於贊化育,參天地,皆成物也。
」所以,「天地之道可一言而盡也」,這個」一「,就是「誠」; 九經就是中庸之道用來治理天下國家以達到太平和合的九項具體工作。這九項工作是:修養自身,尊重賢人,愛護親族,敬重大臣,體恤眾臣,愛護百姓,勸勉各種工匠,優待遠方來的客人,安撫諸侯。
修養自身以達到美好的人格、尊重人以不至於迷惑、愛護親族以無怨恨、敬重大臣以明治政、體恤群臣讓將士就會盡力報答、愛護老百姓以勉勵百姓、勸勉各種工匠意充足財富、優待遠方來的客人意歸順四方、安撫諸侯以得天下敬仰。要做好這九項工作,就必須用至誠、至仁、至善的愛心去充分體現中庸的美好人格。做好這九項工作,事實上也就處理調節好了九種人際關係。
調節這九種人際關係是使天下國家達到太平和合理想的重要保證。
《中庸》一文在極力推崇「中庸」思想之時,也看到了中庸之難行。中庸之道,非常難行,過與不及都會偏離中庸。君子能時中,故其為真中庸;小人不能適中,而自以為中,故實為反中庸。
知者、賢者以中庸為平凡而不屑知,不屑行;愚者、不肖者,則又不及知,不能行。所以「天下國家可均也,爵祿可辭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這些都說明了「中庸」之難行。
在《中庸》全文中很多地方都體現了對於孔子中庸之道的讚美。曾言仲尼遠宗堯舜,近法文武;上法天,下法地,故其道廣大如天地,悠久如四時,光明如日月。具備聖(聰明睿知)、仁(寬裕溫柔)、義(發強剛義)、禮(齊莊中正)、知(文理密察)五德。
足以有臨、有容、打執、有敬、有別。言其大,則淵博如天;言其深,則淵泉如淵;言其用,見而民莫不敬,行而民莫不悅。是以聲名揚溢於中國,施及蠻貊,其德可以配天。
次言仲尼之教至高至善。它「淡而不厭,簡而文,溫而理,知遠之近,知風之自,知微之顯。」能行「不言之教」,「無為而治」。
不待責罰而民白化,以致「篤恭而天下平」之盛。其化民,直如上天之化育萬物,達到無聲無臭的崇高境界。
《中庸》對孔子「過猶不及」的思想作了進一步的發揮,闡發中和之為用。認為不偏不倚是衡量一切道德行為的最高準則。也論述了達到中庸之道的條什和方法, 「始合而開,其開也有漸。
末後開而複合,其合也有漸。」結構嚴密,體例完整,是一篇邏輯嚴密,表達儒家哲學思想的**。
在我個人看來,中庸說來簡單,實際上我們是很難做到的。我們的言行舉止往往失之偏頗。過於追求物質,或者過於理想主義,都一樣,過猶不及。
曾經年少輕狂,憤世嫉俗,如今學會用平常心對待一切,心平氣和地解決問題。曾經悲觀失望,想人生在世,難免風流雲散。如今接受生老病死是自然過程,以自然心對待自然。
明白了中庸之道,就不會一昧悲觀,也不會盲目樂觀,從容地面對生活。對不如意事可以一笑置之,亦可以不計較平常得失榮辱。
我們或許做不成大事業,只能從平凡的實在中討生活。可是隻要把這些實在的小事做好了,於實在中獲得小小的樂趣,又何嘗不是《中庸》給現在的我們帶來的一些思考呢?
孟子的民本思想有什麼積極意義
其一,順應了民意 約束了 權力。其二,維護了社會秩序,保持了國家穩定。其三,加強了文化認同 鞏固了民族團結,促進了國家統一。其四,使百姓得到物質 政治 精神三方面的滿足。經濟上推行各種惠民政策,政治上愛民 寬民,思想上教民 化民。中國古代的民本思想,只是在價值觀上重民,能夠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緩和階級矛...
《中美建交公報》的釋出有何積極意義
標誌著中美關係走向正常化和制度化,從敵對走向友好合作。前者標誌這中美關係正常化,後者是中美正式建交。中美建交公報 比 中美聯合公報 在內容上有什麼重要發展?中美聯合公報 尼克松 訪問中國表示了中美兩國開始接觸並願意發展兩國關係。兩國為這件事要有一個結果和態度,也就發表了上海公報。但這是兩國沒有外交關...
我國加強農村水利設施建設的積極意義是什麼
一 加快水利發展是我國今後一段時期的一項重要任 務。水利是現代農業建設不可或缺的首要條件,是經濟社會 發展不可替代的基礎支撐,是生態環境改善不可分割的保障 系統,不僅關係到防洪安全 供水安全 糧食安全,而且關 繫到經濟安全 生態安全 決定 把水利工作 擺上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更加突出的位置,要求著力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