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色各樣民居的特點,有關各色民居的資料

2021-05-30 08:50:33 字數 3733 閱讀 2781

1樓:你愛我媽呀

1、蒙古包

蒙古包呈圓形尖頂,頂上和四周以一至兩層厚氈覆蓋。普通蒙古包,頂高10-15尺,圍牆高約50尺左右,包門朝南或東南開。

包內四大結構為:哈那(即蒙古包圍牆支架)、天窗(蒙語「套腦」)、椽子和門。蒙古包以哈那的多少區分大小,通常分為4個、6個、8個、10個和12個哈那。

12個哈那的蒙古包,在草原是罕見的,面積可達600多平方米。

蒙古包看起來外形雖小,但包內使用面積卻很大,而且室內空氣流通,採光條件好,冬暖夏涼,不怕風吹雨打,非常適合於經常轉場放牧民族居住和使用。

2、土家族吊腳樓

最基本的特點是正屋建在實地上,廂房除一邊靠在實地和正房相連,其餘三邊皆懸空,靠柱子支撐。吊腳樓有很多好處,高懸地面既通風乾燥,又能防毒蛇、野獸,樓板下還可放雜物。

依山的吊腳樓,在平地上用木柱撐起分上下兩層,節約土地,造價較廉;上層通風、乾燥、防潮,是居室;下層是豬牛欄圈或用來堆放雜物。

3、北京四合院

四合院的大門一般開在東南角或西北角,院中的北房是正房,正房建在磚石砌成的臺基上,比其它房屋的規模大,是院主人的住室。院子的兩邊建有東西廂房,是晚輩們居住的地方。在正房和廂房之間建有走廊,可以供人行走和休息。

北京有各種規模的四合院,但不論大小,都是由一個個四面房屋圍合的庭院組成的。最簡單的四合院只有一個院子,比較複雜的有兩三個院子,富貴人家居住的深宅大院,通常是由好幾座四合院並列組成的。中間還有一道隔牆。

4、西北窯洞

中國黃河中上游一帶,是世界聞名的黃土高原。生活在黃土高原上的人們因為沒有房子,就利用那裡又深又厚、立體效能極好的黃土層,建造了一種獨特的住宅——窯洞。窯洞又分為土窯、石窯、磚窯等幾種。

土窯是靠著山坡挖成的黃土窯洞,這種窯洞冬暖夏涼,保溫隔音效果最好。

住宅平面佈局多為嚴謹的四合院形式,有明顯的軸線,左右對稱,主次分明,沿中軸方向由幾套院組成,一般三進院呈「目「字型基本形式。院落之間多用矮牆和裝飾華麗的垂花門作為分隔,有的在院落一側或後面還建有花園。

5、傣族竹樓

傣族人居住區地處**帶,氣溫高,因此傣族竹樓都在平壩近水之處,小溪之畔大河兩岸,湖沼四周.凡翠竹圍繞,綠樹成蔭的處所,必定有傣族村寨。大的寨子集居二三百家人,小的村落只有十多家人。

房子都是單幢,四周有空地,各人家自成院落。

2樓:匿名使用者

我國有很多各色各樣的民居,現在讓我帶著大家去參觀下幾種民居吧!

首先,我們參觀的是福建民居。福建民居在中國大多數民居內是小有名氣的,它那的樓房是土樓,它是用當地的生土、砂石、木片建成單屋,繼而連成大屋,進而壘起厚重封閉的「抵禦性」的城堡式建築住宅━━土樓,土樓具有堅固性,安全性,封閉性和強烈的宗族特徵。樓內鑿有水井,備有糧倉,如遇戰亂,匪盜的攻擊,大門一關,自成一體,萬一被圍困,也可數月之內糧水不斷。

加上冬暖夏涼、防震抗風的特點土樓成了客家人代代相襲,繁衍生息的住宅。

欣賞完福建民居的特點,你是不是都想搬過去住了呢?不急,下面還有幾種民居待你欣賞。

接下來,我們來參觀北京民居吧!中國漢族地區傳統民居的生流是規整式住宅,以採取中軸型代表。北京四合院分為前後兩院,居中的正房體制最為尊崇,最舉行家庭儀式,接待尊貴賓客的地方,各憧房屋朝向院內,從遊廊相連線。

北京四合院歲是中國封建社會宗法觀念和家庭制度在居住建築上的具體表現,庭院方闊,尺度合宜,寧靜親切,是十分理想的室外生活空間。

北京四合院雖然它沒有像福建民居那樣堅固、安全、封閉,但是它也充分表達了四合院的親切、寧靜、寬闊、人們心中理想的住宅。

欣賞完四合院,你是不是早也已經想進去安居樂業了?那樣親切、寧靜、寬闊的庭院也的確很令人嚮往,不過大家別忘了,下面還有一個「村子」呢!

最後,讓我們走近一個古老的村莊,那便是有名的━━「黨家村」。

黨家村在中國歷史上有660年了,是明清時代的民居。走進黨家村,首先你感受到的是讓人辨不清方向的石砌蒼道和高大的典型的、精美的四合院門樓。另一處傳統的四合院民居就是合陽民居,合陽民居一般一院包括門房、上房和兩溜下房、這種房子從側面看成「劃」形,正好是兩面人字形房屋的一半。

一般是房子後牆高5━6米,簷牆高3米,下雨時,雨水朝一邊流。這種一邊蓋的房子,農村人叫「廈房」。

沒想到黨家村民居跟北京四合院的差不多,但是跟北京不同的是,它那裡的民居高大、典雅、精美,而北京的是庭院方闊,尺度合宜,寧靜親切,雖然沒有北京那樣寧靜,但是它們的民居也是很美觀的。

3樓:匿名使用者

蒙古等遊牧民族傳統的住房。古稱穹廬,又稱氈帳、帳幕、氈包等。蒙古語稱格兒,滿語為蒙古包或蒙古博。

遊牧民族為適應遊牧生活而創造的這種居所,易於拆裝,便於遊牧。自匈奴時代起就已出現,一直沿用至今。蒙古包呈圓形,四周側壁分成數塊,每塊高130~160釐米、長230釐米左右,用條木編成網狀 ,幾塊連線,圍成圓形 ,長蓋傘骨狀圓頂,與側壁連線。

帳頂及四壁覆蓋或圍以毛氈,用繩索固定。西南壁上留一木框,用以安裝門板,帳頂留一圓形天窗,以便採光、通風,排放炊煙,夜間或風雨雪天覆以氈。蒙古包最小的直徑為300多釐米,大的可容數百人 。

蒙古汗國時代可汗及諸王的帳幕可容2000人。蒙古包分固定式和遊動式兩種。半農半牧區多建固定式,周圍砌土壁,上用葦草搭蓋;遊牧區多為遊動式。

遊動式又分為可拆卸和不可拆卸兩種,前者以牲畜馱運,後者以牛車或馬車拉運。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蒙古族定居者增多,僅在遊牧區尚保留蒙古包。除蒙古族外,哈薩克、塔吉克等族牧民遊牧時也居住蒙古包。

在遼闊的蒙古高原上,寒風呼嘯,大地點綴著許多白色的帳篷。它們就是蒙古包,即蒙古人所稱的「格爾斯」。自從有蒙古族以來,人們就開始使用蒙古包。

因為很容易拆裝,有利於放牧時搬遷流動。這已經有很長時間了。但究竟是何時開始使用的,無人知道確切的時間。

蒙古包成為蒙古人的日常居所。大多數蒙古人是遊牧部落,終年趕著他們的山羊、綿羊、犛牛、馬和駱駝尋找新的牧場。蒙古包可以打點成行裝,由幾頭雙峰駱駝馱著,運到下一個落腳點,再重新搭起帳篷。

蒙古包也稱「氈包」。蒙古族傳統民居。流行於內蒙古自治區等地牧區。

一種用厚羊毛氈製成的圓形凸頂房屋。分移動式和固定式兩種。牧區多建移動式。

通常高約2.5米,直徑4米。包頂有圓形天空,通煙氣。

包門小,朝南或朝東南。具有製做簡便,便於搬運、耐御風寒,適於遊牧等特點。

目前蒙古包大多用在內蒙古草原旅遊區,有著蒙古民族特色。並發展特色農業。

有關各色民居的資料

4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在先秦(公元前221年)時代,「帝居」或「民舍」都稱為「宮室」;從秦漢(公元前後200年)起,「宮室」才專指帝王居所,而「第宅」專指貴族的住宅。漢代規定列侯公卿食祿萬戶以上、門當大道的住宅稱「第」,食祿不滿萬戶、出入里門的稱「舍」。近代則將宮殿、官署以外的居住建築統稱為民居。

中國木構架體系的房屋在新石器時代後期就已經萌芽。公元前5000~前2023年的浙江省餘姚縣河姆渡文化遺址反映出當時木構技術水平。公元前第 5千紀的中國中西部的陝西省西安半坡遺址和臨潼姜寨的仰韶文化遺址顯示了當時村落佈局和建築情況,說明依南北向軸線、用房屋圍成院落的中國建築佈局方式已經萌芽。

中國各地區、各民族現存的民間住宅型別,可歸納為下列六類:

一、木構架庭院式住宅

這是中國傳統住宅的最主要形式,其數量多,分佈廣,為漢族、滿族、白族等族大部分人及其他少數民族中的一部分人使用。這種住宅以木構架房屋為主,在南北向的主軸線上建正廳或正房,正房前面左右對峙建東西廂房。由這種一正兩廂組成院子,即通常所說的「四合院」、「三合院」。

長輩住正房,晚輩住廂房,婦女住內院,來客和男僕住外院,這種分配符合中國封建社會家庭生活中要區別尊卑、長幼、內外的禮法要求。這種形式的住宅遍佈全國城鎮鄉村,但因各地區的自然條件和生活方式的不同而各具特點。其中四合院以北京的四合院為代表,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建築風格。

粵東客家民居的特點,粵東客家民居的特點

客家建築主要有以下幾種形式 圍樓 又稱土樓 是客家人來到南方初期建築,由於其圓的造型,且多是幾個圍樓組成村落,解放初期被美國衛星拍到 誤以為是中國核設施,後派 旅遊團 到閩方知真相。也許是此原因,此形式是最多見於傳媒的客家建築,主要分佈地為閩 粵 贛邊境。二 圍龍屋,由中間上 中 下殿堂及左右對稱半...

白族民居特點,白族民居的照壁有哪些特點?

白族民居具有獨特的民族風格,在我國的少數民族中,白族的民居建築 與遊牧民族不同,白族自古以來從事水稻為主的農業生產,為定居形式。定居是農耕民族最主要的特徵 因此,注重居住條件就成了白族最傳統的生活方式。在客籍和土著雜居的地方,過去曾有這樣的俗語流行 說白族人是 大瓦房,空腔腔 客籍人則是 茅草房,油...

武漢的民居有那些特點 5,武漢民居特點

兩湖民居構建形式相差不大,都以瓦制結構為主,傾斜度較大,呈現出集中聚居的特點,大都沿江河 平原 丘陵分佈。湖北民居一個村幾十戶或上百戶,分幾條,各家各戶 連山合脊 房內的結構是門高窗闊 窗上有隔扇 廂房有古皮 室內有天井,家境殷實的大戶人家,更有雕樑畫棟。這些房子秉承了鄂北民居的建築風格,即使把它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