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故都的秋》全文,用最簡練的文字概括北國之秋和南國之秋的

2021-05-12 18:41:32 字數 5124 閱讀 1941

1樓:小雨兒

[答案]作者多次提到南國之秋都是為了烘托北國之秋的特色,以南國秋天「草木凋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來烘托故都秋色的味道醇厚、濃郁。以南國之秋的「色彩不濃,回味不永」來烘托北國之秋的色彩濃重(棗子紅透、牽牛花的藍白之色)、天之高遠(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使人處於其中,回味雋永。(意對即可)

故都的秋一文中,北國之秋和南國之秋相比,兩者各有什麼特點?

2樓:匿名使用者

郁達夫在《故都的秋》裡,把故都秋的渾厚,沉著等特點與 南國秋的細膩溫柔相對比,運用一些 冷色調的 事物闡述出自己的 心境(主要 是 由於當時的社會環境)。

3樓:匿名使用者

北國的秋,清靜,悲涼,竊意,南國的秋給人一種總看不飽,嘗不透,賞耍不到十足的感覺

4樓:匿名使用者

寫好了!採納 發給你

故都的秋分別概述北國之秋與南國之秋的句子

5樓:隨風飄散

《故都的秋》是中國現

代著名**家、散文家、詩人、革命烈士郁達夫於2023年8月創作的散文。

文章用北國的秋景的濃色與厚味來和南方秋色的淡色和淺味形成對比。

北國之秋:「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這秋的早晨,是「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聽得到青天下馴鴿的飛聲」,那鋪得滿地的似花非花的槐樹的落蕊,「掃街的在樹影下一陣掃後,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這秋的傍晚,這到處都是樹的樹底下和到處都是矮屋的牆根底,都能聽到「秋蟬的衰弱的殘聲」……更顯得「奇」「有味」「更像樣」的,那是故都的秋雨: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來一陣涼風,便息列索落的下起雨來了。一層雨過,雲漸漸地卷向了西去,天又晴了,太陽又露出臉來了……」「可不是嗎?一層秋雨一層涼啦!

」南國之秋:「草木凋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並且又時常多風而少雨」,「只能感到一點點清涼」, 因此,「秋的味, 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只有北方才「看得飽,嘗得透,賞玩得十足」。;「比如廿四橋的明月,錢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涼霧,荔枝灣的殘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濃,回味不永。

」文章就是通過這種對比,把作者對「秋的認識」「秋的情感」烘托得「飽」「透」「十足」,所以,這種對比烘托就成為了作者表達更深情感的一種手段。更為注意的是, 作者為了把這種情感烘托、鋪墊得更為深沉,郁達夫在首尾兩處進行照應,這一反覆,情感表達就更為濃烈。尤其是南國的秋,「比起北國的秋來,正像是黃酒之與白乾,稀飯之於饃饃,鱸魚之於大蟹,黃犬之與駱駝」。

「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真是相去甚遠,這種北國秋的「清、靜、悲涼」的特點更為顯著。通過這一對比, 全文的情感就顯得「更上一層樓」。

6樓:舊夢空城

在《故都的秋》中,郁達夫起句即以「北國的秋,卻特別地來得清,來得靜,來得悲涼」奠定文章的情感基調,接著以江南的秋作比較,指出江南的秋「草木凋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並且又時常多風而少雨」,「只能感到一點點清涼」, 因此,「秋的味, 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只有北方才「看得飽,嘗得透,賞玩得十足」。

尤其是南國的秋,「比起北國的秋來,正像是黃酒之與白乾,稀飯之於饃饃,鱸魚之於大蟹,黃犬之與駱駝」。「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與姿態」真是相去甚遠,這種北國秋的「清、靜、悲涼」的特點更為顯著。通過這一對比, 全文的情感就顯得「更上一層樓」

作者多次提到南國之秋都是為了烘托北國之秋的特色,以南國秋天「草木凋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來烘托故都秋色的味道醇厚、濃郁。以南國之秋的「色彩不濃,回味不永」來烘托北國之秋的色彩濃重、天之高遠,使人處於其中,回味雋永。

7樓:要去想

作者多次提到南國之秋都是為了烘托北國之秋的特色,以南國秋天「草木凋得慢,空氣來得潤,天的顏色顯得淡」,來烘托故都秋色的味道醇厚、濃郁。以南國之秋的「色彩不濃,回味不永」來烘托北國之秋的色彩濃重(棗子紅透、牽牛花的藍白之色)、天之高遠(很高很高的碧綠的天色),使人處於其中,回味雋永。

《故都的秋》賞析

8樓:匿名使用者

《故都的秋》1-2段用對比手法寫出作者對北國、江南之秋的不同感受,指出北國之秋具有「清」、「靜」、「悲涼」的特點。指出南國之秋的色味比不上北國之秋。直抒作者對故都之秋的眷念之情。

3-12段描摹了故都北平的清秋景象。具體分為秋晨靜觀,秋槐落蕊,秋蟬殘鳴,都市閒人,勝日秋景,秋花—色;秋槐—形;秋蟬—聲;秋雨—味;秋果—實,秋晨天空、秋之牽牛花。秋院:

破屋、碧空、鴿子、槐樹、和秋草「清」槐樹落蕊而知秋 「靜」 鄉國有異,悲秋之感卻同。

13,14段用對比的手法再次總結寫出南國之秋,色味不如北國之秋濃。

《故都的秋》是中國現代著名**家、散文家、詩人、革命烈士郁達夫於2023年8月創作的散文。2023年4月12日 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2023年4月12日直至2023年國民黨敗退臺灣為止的這段時間被稱為白色恐怖時期。

郁達夫為躲避國民黨的恐怖威脅,2023年4月,他由上海遷居到杭州。

2023年7月,郁達夫從杭州經青島去北平(今北京),再次飽嘗了故都的「秋味」,並寫下該文。《故都的秋》全文1500多字,運用了42個秋字來潤色北國之秋的「清」 「靜」和「悲涼」,也處處滲透著郁達夫消極與積極情緒在糾結與鬥爭的痕跡。

故都的秋 主要內容

9樓:小月兒在雲中

《故都的

秋》是郁達夫於2023年8月創作的散文。《故都的秋》,作為寫景抒情的散文,其主體部分是摹繪故都的秋景。文章採用「橫式結構」,從故都「秋晨之景」、「秋槐之景」、「秋蟬之景」、「秋雨之景」、「秋果之景」五個方面,緊扣「故都」和「秋」兩個詞語,表現了「故都之秋」的「清、靜、悲涼」的特點。

《故都的秋》全文1500多字,運用了42個秋字來潤色北國之秋的「清」 「靜」和「悲涼」,也處處滲透著郁達夫消極與積極情緒在糾結與鬥爭的痕跡。

故都的「秋」,其實是郁達夫的「秋」,是表現了他主觀感情、審美取向、文學氣質和人生態度的「秋」。

擴充套件資料

2023年4月12日 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2023年4月12日直至2023年國民黨敗退臺灣為止的這段時間被稱為白色恐怖時期。郁達夫為躲避國民黨的恐怖威脅,2023年4月,他由上海遷居到杭州。

2023年7月,郁達夫從杭州經青島去北平(今北京),再次飽嘗了故都的「秋味」,並寫下該文。

「愛國」——是《故都的秋》的主旋律。《故都的秋》蘊含深沉的故都之戀、故國之愛,喚起人們對美的追求,對祖國的熱愛。中國現代著名**家、散文家、詩人、革命烈士郁達夫的散文名篇《故都的秋》將悲秋與頌秋結合起來,秋中有情的眷戀,情中有秋的落寞——這情是故鄉情、愛國情;這落寞之秋是作者當時心境的寫照,是對國運衰微的喟嘆。

中國現代著名**家、散文家、詩人、革命烈士郁達夫的自我生命正如那故都秋色的悲涼悽清,他對生命的感傷也正如他對故都秋意的感傷,作家的生命體驗投射在故都的秋意之中,形成了互映互照的互文性表達,雖然映入郁達夫眼簾的秋色各有動人的神韻,但**的秋色都不及北平故都之秋更能與作家形成生命情緒上的默契與對應,凡是能與自己形成生命對應和無言交流的景觀,在作家心中都是最令人心動神搖的風景,都足以成為作家生命的知己和至交。

10樓:匿名使用者

郁達夫的《故都的秋》用飽蘸情愫的柔毫,描畫出一幅神韻清絕、典雅質樸、極具個性的北國秋色圖。一切景語皆情語。郁達夫筆下故都之秋的獨特色彩、音響、風姿……無一不是作者豐富細膩、富有個人特質的情感世界的折射。

具體表現在以下列四個方面:

一、獨特的故都情結

開篇,作者就述說「不遠千里」上北平,只是「想飽嘗一嘗」「故都的秋味」。「飽嘗」而不是淺嘗輒止,可見作者對故都的秋情有獨鍾。為了表現這種深沉的嚮往、眷戀和讚美,作者運用了多種藝術手法。

首先是對比烘托。「不逢北國之秋,已將近十餘年了。在南方每年到了秋天,總要想起陶然亭的蘆花,釣魚臺的柳影,西山的蟲唱,玉泉的夜月,潭柘寺的鐘聲。

」這是一種欲抑先揚、似揚此而實揚彼的烘托法。作者通過一系列秋色、秋聲、秋景、秋物的排比,從巨集觀上展示過去故都秋色的美麗醉人。文章的首尾都將北國之秋和江南之秋作了對比,且運用了獨特的語句形式來強化對比的效果。

例如結尾處的對比:(南國之秋)「比起北國的秋來,正像是黃酒之與白乾,稀飯之與饃饃,鱸魚之與大蟹,黃犬之與駱駝。」作者運用排比、博喻辭格,精選四組在量與質上差別明顯的事物,讓讀者品味到故都秋天淳厚、濃郁、鮮美的醉人特色,與作者那濃烈的摯愛產生共鳴。

郁達夫一生短短的49年從未在北平久住,但他對北平總是一往情深,他在《北平的四季》中這樣寫道:「五六百年來文化所聚萃的北平,一年四季無一月不好的北平,我在遙憶,我也在深祝,祝她的平安進展,永久地為我們黃帝子孫所保有的舊都城!」由此可見,作者那麼熱忱地愛故都之秋,不只是單純的戀秋情結,而是與愛「黃帝子孫」聯絡在一起的。

二、獨特的平民意識

郁達夫落筆於「著著很厚的青布單衣或夾襖的都市閒人」,寫他們雨過天晴時用「緩慢悠閒的聲調」議論著秋雨秋意,作者此時的筆調是愉快輕鬆的,情感是親切讚賞的(這「唸錯的歧韻,倒來得正好」嘛),表明作者很想像「都市閒人」那樣過無所憂慮的生活。郁達夫把筆觸定位在下層人民和他們的普通生活,於是,北平每座低矮的家屋內外,街道兩旁的槐樹前後,「像是家家戶戶」都養在家裡的「秋蟬」,「茅房邊上」的一株株棗樹,都成了作者精心描繪的物件,這種與普通人的生活聯絡在一起的審美眼光,正是作者平民意識的藝術體現。

三、獨特的「悲涼」心境

文章中故都之秋「悲涼」這一特徵在作者心靈的投影是豐富而含蓄的。作者寫牽牛花,「以為以藍色或白色者為佳」,這不僅是在表達自己的色彩愛好,更是在物化一種淡泊清冷的心境;作者看到掃街後「灰土上留下來的一條條掃帚的絲紋」,竟會「覺得清閒,潛意識下並且還覺得有點兒落寞」。這些觸景傷情、聯想獨特的文字,表現出一種孤寂、憂思的心緒。

這裡的景物完全情感化了。郁達夫在20世紀30年代的舊中國,顛沛流離,飽受人生愁苦與哀痛。所以此時的「悲涼」已是故都賞秋的心態與作者豐富的人生感悟的交融。

我們不妨這樣說,文章流露的「悲涼」——憂慮、孤獨、落寞的心緒,正是特定的時代和社會風雲在一位知識分子的心靈上投下的陰影——使讀者品讀時不免產生苦澀感的陰影。

四、獨特的人文素養

文章的後半部分,插入了古今中外寫秋詩文的說明和作者的議論。郁達夫是深受中國文化浸潤的讀書人,他把對故都之秋的獨特感悟與中外名人詩文相溝通,縱橫走筆,顯示出深厚的人文素養和對秋文化的珍愛情感。郁達夫取文題《故都的秋》而不取《北平的秋》,就是因為「故都」較之「北平」更典雅,更有詩意,與「秋」結合,能暗含一種人文景觀與自然景觀相融合的境界。

可以這樣說,文題的這種珍愛秋文化的人文氣息彌散在全文之中,值得我們細加品味。

寫景散文,仿寫《故都的秋》,寫景散文,仿寫《故都的秋》800字

情感散文 郊外的秋 也寫得很好。很有品味價值。描述主人翁從省機關被流放到郊外,心中感到絕望,於是,借景言情,以物寄意,感嘆前景像秋天一樣,葉子開始飄落了,前途渺茫。可是,到郊外生活一段時間後,感覺到郊外的秋,並不像自己心中所想象的那樣失落,而是充滿著一片飄逸的情景,郊外那一片充滿詩意般的田園生活,深...

故都的秋12段採用什麼表達方式,故都的秋第十二段採用了哪種表達方式,有什麼好處

這一段採用議論,通過古今中外的引證,說明感秋處處有,中國文人最突出,而 秋 深味 非在中國北方莫屬,這其實還是為了突出故都之秋。故都的秋第十二段採用了哪種表達方式,有什麼好處 議論的表達方式。把秋的意蘊及人文氣息充分表達,拓展了文章的內容。故都的秋第12段中心 是關於阿爾山的 不知道你看著怎麼樣。附...

故都的秋段落仿寫,仿寫故都的秋寫一篇關於作業的作文

來 悠閒 走在竹林自間,看著溪水從身邊流過,望著天上的飛鳥,還時不時能聽見幾聲鳴叫,忽然又感到一陣微風在正前方,迎面而來,十分閒適。隨著便是一陣清香,似乎前方有千萬朵花爭先開放一樣。而後又坐在竹林間的石凳上,看著手中剛從小溪裡拾起的五彩石,感到了一絲愜意,也感到了一種悠閒。雪一望無際的白茫茫的一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