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找到了好幾種回答:
楊花即柳絮,柳絮紛飛,既點出了時節特點,又渲染了一種淒涼的氛圍,而子規即是杜鵑,相傳為蜀帝杜宇死後精血所化,杜鵑啼血表達了一種悲傷的心境。此處王昌齡左遷即貶官到龍標,地處荒涼,詩人用「楊花」、「子規」兩種意象意在表達對好友不幸遭遇的同情,也同時結合自身的壯志難酬,懷才不遇的際遇,體現了內心的哀傷。
楊花漂泊不定給人飄零流落之感,子規啼鳴暗含悲痛之情。詩人選取暮春時節的這兩種景物,渲染了悲傷的氣氛,融情入景。
楊花指柳絮,子規又名杜鵑,在柳絮飄浮無根背景下和杜鵑悽切哀鳴的啼聲中,更能表現對朋友的思念和撩人的愁思。
「楊花」是表明時間,且又是一種給人飄零之意。
「子規」即杜鵑。杜鵑的叫聲是極為淒涼的,可以渲染氣氛。
「楊花」離別之意,「子規」杜鵑鳥,蜀帝魂魄所化。杜娟鳥叫聲淒涼。兩物道出了離別的淒涼,羈仇別恨的惆悵。
2樓:月光下欺詐師
寫時令兼寫悲哀之情。
語文書上以前記得,應該能幫到你。
李白在《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的開頭寫景為什麼選取「揚花」「子規」來寫?
3樓:匿名使用者
楊花即柳絮。子規是杜鵑鳥的別名,相傳這種鳥是蜀王杜宇的精魂所化,鳴聲異常悽切動人。一開頭便擇取兩種富有地方特徵的事物,是為了描繪出南國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種哀傷愁惻的氣氛。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作者為什麼要寫「楊花」「子規」
4樓:匿名使用者
寫「楊花」且「落盡」是先點時令,這樣的「暮春」在古詩中是一個花與淚同落的季候,這就奠定了全詩傷感的基調。「楊花」漂泊無定,暗寫王昌齡被貶荒僻之地給人的飄零流落之感;「子規」即杜鵑,在我國古典詩詞中,它總悲哀悽慘地啼叫著。因此,可以說,詩中開頭一句的寫景,不著悲痛之語,而悲痛之意自現。
由於詩人李白,在揚州聽說王昌齡被貶的訊息,不禁感同身受,選用了當地的兩種景物,來烘托悲涼氣氛,一個是楊花,一個就是子規,楊花如今叫柳絮,子規則是杜鵑鳥,因它的叫聲總是像是在說」不如歸去,不如歸去。「當時的李白看著飄搖的柳絮,悲鳴著的子規,又擔憂遠方的友人,心裡很是悲痛。
5樓:佳人醉月
楊花即柳絮,柳絮紛飛,既點出了時節特點,又渲染了一種淒涼的氛圍。
而子規即是杜鵑,相傳為蜀帝杜宇死後精血所化,杜鵑啼血表達了一種悲傷的心境.此處王昌齡左遷即貶官到龍標,地處荒涼,詩人用「楊花」、「子規」兩種意象意在表達對好友不幸遭遇的同情,也同時結合自身的壯志難酬,懷才不遇的際遇,體現了內心的哀傷.
6樓:匿名使用者
寫出了春光消逝時的蕭條景況,渲染了環境氣氛的黯淡、悽楚
7樓:刑梅花桐昭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作者從楊花落儘子規啼寫起,楊花即柳絮。子規是杜鵑鳥的別名,相傳這種鳥是蜀王杜宇的精魂所化,詩人採用兩種富有地方特徵的事物,描繪出南國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種哀傷愁惻的氣氛。表達了作者對老友遭遇的深刻憂慮與對老友的思念,對老朋友被貶深表同情之意。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中春天景物很多,為什麼詩人單單取楊花子規來寫?
8樓:日下天山
楊花,據《辭源》解釋為「柳絮」。庾信《春賦》:「新年鳥聲千種囀,二月楊花落滿飛」。
《辭源》是對的,古代詩詞中「楊柳」意象不是指楊樹和柳樹,而是指柳樹,一般是指垂柳,這是一個詞,不是楊和柳並列。折柳送別是古人的一個習俗,形成這個習俗大概因為古代交通不方便,遠行走水路居多,而水邊多植柳樹,折柳條最方便,而且柳者,留也,也更能表達李白對王昌齡的友誼之情。
子規,即杜鵑鳥。唐代詩人吳融有一首七言律詩《子規》,從蜀帝杜宇死後魂化杜鵑的故事落筆來抒發悲慨之情。宋代詩人餘靖有一首同名的五言律詩《子規》,抒發的是仕途被貶後的悲苦心情。
表達了作者對王昌齡被貶的悲慨和憐惜之情。
這兩個意象表達了作者對王昌齡的友誼以及憐惜之情。
9樓:匿名使用者
首先,楊花,子規作為了意象。
所謂意象,就是
藉由對事物的描寫,表現自己內心的情感。
題目「左遷」,王昌齡被貶經歷自然不幸。
而楊花(柳絮)的紛紛揚揚,子規(杜鵑)的淒涼叫聲,也就恰恰表現詩人對好友王昌齡被貶的悲傷,同時自己也感同身受(因為李白不受重用,壯志難酬)
如此一來,這兩個意象也就更加襯托主題——不只是對王昌齡不幸遭遇的悲傷,安慰,還有同命相連對朝廷的憤懣。
此非抄襲,望人莫control+c複製。
10樓:彼岸花木棉天堂
揚花即是柳絮 柳在古代
歷來是離別的象徵物 飄搖的柳枝 就像人的無法**的人生一般 古代交通不便 每次別離 在此生幾乎無法再見面 沒有現在的便利的交通和通訊 別離之後不知道各自要奔波飄蕩到何處 就像風中的柳枝上的柳絮 一旦被風無情地吹落 便隨風而去 無法回頭 所以每一次別離 都那麼肝腸寸斷 詩人用揚花來寫 讓這首詩一開始就深深的籠罩在離別的悲傷之中 子規是杜鵑鳥的別名,相傳這種鳥是蜀王杜宇的精魂所化,鳴聲異常悽切動人
這裡用子規的啼叫聲使得這樣的悲傷更加真切和深沉 正如一般的解析說的那樣 它一開頭便擇取兩種富有地方特徵的事物,描繪出南國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種哀傷愁惻的氣氛
11樓:詩狂a風
首句"楊花落儘子規啼 ",是寫李白"聞王昌齡左遷"時的暮春景象 。"楊花落盡"寫出了春光消逝時的蕭條景況。杜鵑泣血悲鳴,進一步渲染環境氣氛的黯淡,悽楚。
12樓:何苦呢
寫景專取楊花,寓意為漂泊無定,寫出了春光消逝時的蕭條景況。子規啼 是用了 不如歸去 的諧音,進一步渲染環境氣氛的黯淡,悽楚。 心情是悲哀和同情的。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李白
13樓:匿名使用者
李白寫給他的好友王昌齡的,題為《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這是一首短短四句的抒情短章,感情的分量卻相當沉重。
它一開頭便擇取兩種富有地方特徵的事物,描繪出南國的暮春景象,烘托出一種哀傷愁惻的氣氛。。楊花即柳絮。子規是杜鵑鳥的別名,相傳這種鳥是蜀王杜宇的精魂所化,鳴聲異常悽切動人。
龍標在這裡指王昌齡,以官名作為稱呼是唐以來文人中的一種風氣。這起首二句看似平淡,實際卻包含著比較豐富的內容,起到多方面的作用:它既寫了時令,也寫了氣氛,既點明題目,又為下二句抒情張本。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二句緊承上文,集中抒寫了詩人此時此地的情懷。借明月以抒發旅思鄉愁懷舊念遠的感情,這種聯想和表現手法在李白以前的詩作中便不止一次地出現過。而李白在這裡不僅要託月寄情,而且要讓明月作為自己的替身,伴隨著不幸的友人一直去到那夜郎以西邊遠荒涼的所在。
這裡就用到了比喻象徵、詠物抒情、抑揚結合,烘托,聯想等寫作手法表達了李白對王昌齡戀戀不捨之情
14樓:p—加油站
1.楊花在眾多離別送別詩中是最為廣泛的,以表達悲傷,「子規」啼表現了詩人當時那種悲傷。
情。2.用了比喻,把月亮擬人化,讓月亮代表李白來陪伴王昌齡,古人很多是以月亮寄情,而李白是把月亮擬人化,讓月亮完全代表自己,這就代表了許多情感。
(我學完了這首詩了,是《古詩五首》,老師大概就是這樣講的,嘻嘻。。。)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的意思
15樓:oi蕶薍
[唐]李白
楊花落儘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
我寄愁心與明月,隨君直到夜郎西!
〖作者〗
李白(701~762) 唐代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其父李客,生平事蹟不詳。李白青壯年時家境富裕,輕財好施。
〖背景〗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是為好友王昌齡貶官而作的抒發感憤、寄以慰藉的好詩。在盛唐詩壇上,王昌齡也是璀燦的群星之一,以寫邊塞題材著稱,特別擅長七絕。天寶初年,李白在長安供奉翰林時,與他便有密切的交往。
王昌齡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與李白的傲岸不羈有著相似之處。王昌齡貶龍標尉的時間不可確考,有人推測大約在天寶七八年間。李白從天寶三年離京漫遊,此時正在揚州,聽到這個不幸的訊息,便題詩抒懷,遙寄給遠方的友人。
〖註釋〗
龍標:今湖南黔陽,唐時甚僻。詩中指王昌齡,古人常用官職或任官之地的州縣名來稱呼一個人。
左遷:古尊右卑左,即貶官。
子規:即杜鵑鳥。
五溪: 唐人所說的五溪指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當時屬於黔中道,在今湖南西部和貴州東部。
夜郎: 漢代我國西南地區少數民族曾在今貴州西部、北部和雲南東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區建立過政權,稱為夜郎。唐代在今貴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設過夜郎縣。
這裡指湖南的夜郎(在今新晃侗族自治縣境,與黔陽鄰近)。李白當時在東南,所以說「隨風直到夜郎西」。
〖譯文〗
楊花落盡啦,子規鳥兒不住地在啼,
聽說你遭貶了,被貶到龍標去,一路上要經過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讓我把為你而憂愁的心託付給天上的明月吧,
伴隨著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結構〗
首句寫景兼點時令。於景物獨取漂泊無定的楊花、叫著「不如歸去」的子規,即含有飄零之感、離別之恨在內,切合當時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因首句已於景中見情,所以次句便直敘其事。「聞道」,表示驚惜。「過五溪」,見遷謫之荒遠,道路之艱難。不著悲痛之語,而悲痛之意自見。
後兩句抒情。人隔兩地,難以相從,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將自己的愁心寄與明月,隨風飄到龍標。這兩句詩所表現的意味,有三層意思,一是說自己心中充滿了愁思,無可告訴,無人理解,只有將這種愁心託之於明月;二是說惟有明月分照兩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見她;三是說,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將愁心寄與,別無它法。
〖特色〗
詩人李白通過豐富的想象,用男女情愛的方式以抒寫志同道合的友情,給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屬性,它竟會隨風逐月到夜郎西。這種將自己的感情賦予客觀事物,使之同樣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維所形成的巨大的特點之一和優點之一。
想像驚人,氣概超逸,筆勢靈動,充分地顯示出李白的藝術個性,這也是《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之所以有長久的藝術魅力的真正原因。
〖連結〗以月寄情的句子
謝莊《月賦》「美人邁兮音塵缺,隔千里兮共明月。」
曹植《雜詩》「願為南流景,馳光見我君。」
張若虛《春江花月夜》「此時相望不相聞,願逐月華流照君。」
16樓:百度使用者
得知王昌齡被降職到龍標,相隔遙遠,在此寫一首思念安慰的詩送給他,算做遠方的問候.
聞:聽說,得知
王昌齡:李白朋友
左遷:降職
龍標:王昌齡降職後分配的工作地點
遙:相距遙遠
此:這首詩
寄:送給他
17樓:匿名使用者
〖作者〗
李白(701~762) 唐代詩人。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綿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其父李客,生平事蹟不詳。李白青壯年時家境富裕,輕財好施。
〖背景〗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是為好友王昌齡貶官而作的抒發感憤、寄以慰藉的好詩。在盛唐詩壇上,王昌齡也是璀燦的群星之一,以寫邊塞題材著稱,特別擅長七絕。天寶初年,李白在長安供奉翰林時,與他便有密切的交往。
王昌齡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與李白的傲岸不羈有著相似之處。王昌齡貶龍標尉的時間不可確考,有人推測大約在天寶七八年間。李白從天寶三年離京漫遊,此時正在揚州,聽到這個不幸的訊息,便題詩抒懷,遙寄給遠方的友人。
〖註釋〗
龍標:今湖南黔陽,唐時甚僻。詩中指王昌齡,古人常用官職或任官之地的州縣名來稱呼一個人。
左遷:古尊右卑左,即貶官。
子規:即杜鵑鳥。
五溪: 唐人所說的五溪指辰溪、酉溪、巫溪、武溪、沅溪,當時屬於黔中道,在今湖南西部和貴州東部。
夜郎: 漢代我國西南地區少數民族曾在今貴州西部、北部和雲南東北部及四川南部部分地區建立過政權,稱為夜郎。唐代在今貴州桐梓和湖南沅陵等地設過夜郎縣。
這裡指湖南的夜郎(在今新晃侗族自治縣境,與黔陽鄰近)。李白當時在東南,所以說「隨風直到夜郎西」。
〖譯文〗
楊花落盡啦,子規鳥兒不住地在啼,
聽說你遭貶了,被貶到龍標去,一路上要經過辰溪、西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讓我把為你而憂愁的心託付給天上的明月吧,
伴隨著君子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
〖結構〗
首句寫景兼點時令。於景物獨取漂泊無定的楊花、叫著「不如歸去」的子規,即含有飄零之感、離別之恨在內,切合當時情事,也就融情入景。
因首句已於景中見情,所以次句便直敘其事。「聞道」,表示驚惜。「過五溪」,見遷謫之荒遠,道路之艱難。不著悲痛之語,而悲痛之意自見。
後兩句抒情。人隔兩地,難以相從,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所以要將自己的愁心寄與明月,隨風飄到龍標。這兩句詩所表現的意味,有三層意思,一是說自己心中充滿了愁思,無可告訴,無人理解,只有將這種愁心託之於明月;二是說惟有明月分照兩地,自己和朋友都能看見她;三是說,因此,也只有依靠她才能將愁心寄與,別無它法。
〖特色〗
詩人李白通過豐富的想象,用男女情愛的方式以抒寫志同道合的友情,給予抽象的「愁心」以物的屬性,它竟會隨風逐月到夜郎西。這種將自己的感情賦予客觀事物,使之同樣具有感情,也就是使之人格化,乃是形象思維所形成的巨大的特點之一和優點之一。
想像驚人,氣概超逸,筆勢靈動,充分地顯示出李白的藝術個性,這也是《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之所以有長久的藝術魅力的真正原因。
李白的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偏重於什麼
詩人李白通過豐富的想象,用男女情愛的方式以抒寫志同道合的友情,給予抽象的 愁心 以物的屬性,它竟會隨風逐月到夜郎西。這種將自己的感情賦予客觀事物擬人。明月有了人性,能將 愁心 帶給遠方的朋友,詩句生動形象地表達了詩人的憂愁和無奈,以及對友人的關切之情。寫 楊花 且 落盡 是先點時令,這樣的 暮春 在...
聞王昌齡左遷遙有此寄的意思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的意思
1 應該是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聽說王昌齡被貶謫到龍標這個地方所以做這首詩送給他。2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是唐代偉大詩人李白為好友王昌齡貶官而作的抒發感憤 寄以慰藉的一首七絕。原文 楊花落儘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3 譯文 在楊花落完子規啼鳴之時,我聽說您...
《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練習題
1,楊花落儘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此句融情人景,不著悲痛之語,而悲痛之意自現,表達作者對友人的同情之情。2,運用擬人的修辭手法。明月有了人性,能將 愁心 帶給遠方的朋友,詩句生動形象地表達了詩人的憂愁和無奈,以及對友人的關切之情。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練習題 聞王昌齡左遷龍 標遙有此寄 編輯本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