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遷兩次出使西域的意義和目的,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的時間 目的 作用

2021-03-19 18:38:20 字數 5287 閱讀 2701

1樓:匿名使用者

1.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38年.

目的:聯絡大月氏,夾擊匈奴.

意義:瞭解了西域的見聞,以及他們想和漢朝往來的願望2.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

目的:與西域各國進行友好政治經濟交往。

3.西域都護的設立:公元前60年(標誌著今新疆地區開始隸屬**,成為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2樓:匿名使用者

為了解除匈奴對西漢的威脅,漢武帝募人出使西域,目的是聯合大月氏等國夾擊匈奴。張騫應徵出使西域。公元前138年,張騫帶著朝廷給他的一百多個隨從,第一次出使西域。

他們一進入河西地界,就被匈奴的巡邏兵捉住,押送到單于王庭(約在今呼和浩特一帶),被拘禁了十多年。他歷經種種困難,但從未丟棄漢朝的節(出使的憑證)。匈奴單于硬叫他娶當地女為妻,有了兒子,但仍沒有動搖他完成使命的決心。

後來張騫終於率領部屬逃離了匈奴。經過姑師、龜茲等地,越過蔥嶺,經過大宛、康居等國,到達大月氏。那時,大月氏已經征服大夏,定居在溈水(今阿牧河)一帶。

由於土地肥沃,生活安定,不想再和匈奴打仗。張騫在大月氏逗留了一年多,得不到結果,只好回國。張騫從大月氏出發,改走天山南道,經過南道諸國東歸。

在過羌人居住地時,又被匈奴俘獲,扣留了一年多。公元前126年,匈奴軍臣單于死,發生了內亂,張騫逃回長安。他出使時帶著一百多人,前後13年,只剩下他和堂邑父兩人回來。

張騫雖然沒有達到出使西域的目的,但是深入瞭解了西域的地理、物產和各族人民的生活,也瞭解到西域各族人民很想同漢朝往來。張騫把這些情況,詳細地報告給漢武帝。張騫建議聯絡烏孫,共同對付匈奴。

公元前119年,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他率領300人,每人備馬兩匹,並攜帶了價值數千萬的金、帛、貨物以及上萬頭牛羊。張騫到了烏孫,正逢烏孫國內貴族爭權,國王不敢決斷,致使勸說烏孫東歸的使命未能完成。

張騫分遣副使到大宛、康居、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高原和兩河流域)、身毒(今印度)、于闐以及和他們相鄰諸國訪問,中國使者受到安息兩萬人的盛大歡迎。張騫在烏孫停留一年多之後返回長安。西域各族政權派人跟隨漢使到漢朝答謝,漢朝同西域各國終於建立了友好關係。

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的時間、目的、作用

3樓:匿名使用者

一、首次出行:

目的:聯合大月氏抗擊匈奴

作用:這次出使,雖然沒有達到原來的目的,但對於西域的地理、物產、風俗習慣有了比較詳細的瞭解,為漢朝開闢通往中亞的交通要道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二、二次出征:

目的:與西域各族加強友好往來

作用:出使西域後漢夷文化交往頻繁,中原文明通過「絲綢之路」迅速向四周傳播。張騫對開闢從中國通往西域的絲綢之路有卓越貢獻,至今舉世稱道。

4樓:林潔亮晶晶

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是聯合大月氏夾擊匈奴

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是友好反問,加強與外界聯絡,建立與西域各過的友好關係,傳播文化

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年),元狩四年(公元前119年)

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的目的和作用的共同點分別是什麼

5樓:匿名使用者

第一次出使西域

目的:西漢王朝的統治者在同匈奴鬥爭的過程中,逐漸認識到西域的重要性,特別是漢武帝即位後,從匈奴降人的口中得知西遷的大月氏有報匈奴世仇之意,但苦於無人相助後,便決定溝通與西域的聯絡,想聯合大月氏,以夾攻匈奴「斷匈右臂」。

作用:張騫這次遠征,未能達到同大月氏建立聯盟,以夾攻匈奴的目的,但產生的實際影響和所起的歷史作用是巨大的成功。秦始皇北卻戎狄,築長城,以護中原,但其西界不過臨洮,玉門之外的廣闊的西域,尚為中國政治文化勢力所及。

張騫第一次通使西域,使中國的影響直達蔥嶺以西。自此,不僅西域同內地的聯絡日益加強,而且中國同中亞、西亞,以至南歐的直接交往也建立和密切起來,此誠之謂「鑿空」。

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不僅是一次極為艱險的外交旅行,同時也是一次卓有成效的科學考察。張騫對廣闊的西域進行了實地的調查研究工作,不僅親自訪問了西域各國和中亞的大宛、康居、大月氏和大夏諸國,而且從這些地方又初步瞭解到烏孫(巴爾喀什湖以南和伊犁河流域)、奄蔡(裡海、鹹海以北)、安息(即波斯,今伊朗)、條支(又稱大食,今伊拉克一帶)、身毒(又名天竺,即印度)等國的許多情況。回長安後,張騫將其見聞,向漢武帝作了詳細報告,對蔥嶺東西、中亞、西亞,以至安息、印度諸國的位置、特產、人口、城市、兵力等,都作了說明。

這個報告的基本內容為司馬遷在《史記·大宛列傳》中儲存下來。這是中國和世界上對於這些地區第一次最詳實可靠的記載,至今仍是世界上研究上述地區和國家的古地理和歷史的最珍貴的資料。

第二次出使西域

目的第二次出使西域,此行的目的,一是招與匈奴有矛盾的烏孫東歸故地,以斷匈奴右臂;二是宣揚國威,勸說西域諸國與漢聯合,使之成為漢王朝之外臣。

作用張騫兩次出使西域,促進了中西經濟文化交流。此後,漢朝和西域各國經常互派使者,大者數百,少者百餘人。促進了雙方**的發展,形成了商胡販客,日款於塞下的景象。

6樓:情歌悠揚

第一次出使西域:聯合西域大月氏共同夾擊匈奴

第二次出使西域:促進中原地區經濟與文化的交流

加強政治交流是在設定西域都護之後

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的目的和過程

7樓:匿名使用者

在漢代以前,西域對幾乎所有中原人而言都是十分陌生的神祕地方.西漢初年的時候,人們逐漸從東西往來的行商的描述中瞭解到西域的一些情況,仍很有限.公元前138年,終於有一位中原勇士,率先向這塊未知的地方發出挑戰,他就是張騫(公元前195-114年).

張騫出使西域,不是他個人的願望,而是當時西漢王朝政治上的要求.

據《史記·大宛列傳》記載,張騫是漢中人,陳壽說是「漢中成固(今陝西城固縣)人」.建元年中為郎.此時正是漢武帝時期,國家強盛,但仍然受到北方強大的匈奴的威脅.

為了擺脫匈奴的威脅,漢武帝想派使者去聯絡西域各國,特別是與匈奴有矛盾的大月氏(今蘇聯烏茲別克、塔吉克),共伐匈奴.為此,漢武帝「乃募能使者」. 張騫「以郎應募,使月氏」.

隨行的人除堂邑父外,共有100多人.張騫這次出使,由於帶有重大的政治目的,自然會受到匈奴的阻撓,會有各種艱險.

建元二年(公元前139年),張騫一行人出隴西(今甘肅臨洮南)途徑匈奴時,被匈奴抓獲,扣留.扣壓不是幾天、幾月,而是10年.匈奴人給他娶妻生子,想以此拴住張騫,老死匈奴.

然而張騫「持漢切不失,」念念不忘身負的使命.在被扣押期間,他採取韜晦之計,使匈奴人放鬆警惕,放寬對他的監禁.這一計果然有效,張騫抓住一個機會和少數隨從逃跑,「西走數十日至大宛」.

大宛國王早就想跟富饒的西漢交往,聽說張騫來了,很高興,問他:「你要到**去?」張騫答:

「我要出使月氏,沒想到中途匈奴人阻道.現在我逃出來了,希望國王派人送我去月氏.如果你這樣做了,我回漢朝後告訴漢王,漢王定會用很多財物感謝你.

」大宛國王滿口答應,派人把張騫護送到康居,由康居轉送大月氏,到大月氏以後,發現情況有變化.老國王被匈奴人殺害,立太子為王,征服了大夏.新國王認為,大月氏土地肥美,人民安居樂業,而且離漢朝太遠,沒有必要定要報復匈奴.

張騫沒轍,又從大月氏回大夏.遠朔元年(公元前128年),張騫取道崑崙山北麓,青海柴達木盆地的羌族居住區回國.由於羌族被匈奴控制,張騫在東歸返回的途中,再次被匈奴抓獲,後又趁匈奴內亂逃回長安,歷盡千辛萬苦,前後用了十三年時間.

出發時帶著隨從一百人,返回時,只剩甘父一人同行,付出了很高的代價.為了表彰張騫的功績,漢武帝封他為太中大夫,堂邑父為奉使君.

張騫這次出使,經歷了許多國家,知道了西域的許多情況.他第一次以漢朝使者的身份,與西域的一些國家交往,溝通了漢朝與西域各國之間的聯絡.歷史上稱他的這次出使是「鑿空(孔)」,意思是張騫打通了中原通往西域的孔道.

這次出使雖然沒有達到漢武帝要求的政治目的,但是通過他的旅行觀察,卻獲得了有關西域各國極為豐富的地理知識.使生活在中原內地的人們瞭解到西域的實況,張騫把這些地理知識寫成報告上奏漢武帝,後來司馬遷即據此寫成了(大宛列傳),得以儲存至今.這次出使西域,激發了漢武帝「拓邊」的雄心,發動了一系列抗擊匈奴的戰爭.

元朔六年(公元前123年),由於張騫隨軍與匈奴作戰有功,被漢武帝封為博望候.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張騫又向漢武帝報告:「大臣大夏時,見邛竹杖,蜀布.

問悅:『安得此?』大夏國人悅:

『吾賈人往市之身毒.身毒在大夏東南可數千裡,其俗士著,大與大夏同,而卑溫暑熱雲.其人民乘象以戰,其國臨大水焉.

』以騫度之,大夏去漢萬二千里,居漢西南.今身毒國又居大夏東南數千裡,有蜀物,此其去蜀不遠矣.今使大夏,從羌中,險,羌人惡之;少北,則為匈奴所得;從蜀宜徑,又元寇.

」從這段話知道,張騫從地理方向及距離上首次作出了一個大膽的推測,即身毒(今印度)去蜀不遠,如果從蜀身去身毒,再從身毒去大夏,則既無寇,路又直.漢武帝聽了這番話很高興,當即要張騫去辦這件事.張騫從蜀郡、犍為郡派使者,分四路向西南進發.

各路只行了一兩千裡便受阻,各地少數民族語言不通,缺乏交往,互相不瞭解,不讓漢使通過.

張騫這次旅行雖然沒有打通從西南去印度的通路,但已打聽到在昆明西邊千里之外,有一個乘象的滇越國(今雲南騰衝一帶),四川的商人常常到那裡做生意.可見,從中國西南去印度的道路早就有了.這些地理知識,為今後進一步開拓西南地區打下了基礎.

同時也證明,張騫設想的路線是完全正確的,只是由於社會條件的侷限,未能實現.

公元前119年,漢王朝為了進一步聯絡烏孫,斷「匈奴右臂」,便派張騫再次出使西域.這次,張騫帶了三百多人,順利地到達了烏孫.並派副使訪問了康居、大宛、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等國家.

但由於烏孫內亂,也未能實現結盟的目的.儘管張騫這次出使也沒能立即與烏孫結成軍事聯盟,但雙方在政治上和經濟上的聯絡變得頻繁而密切.烏孫回訪使者一起到達長安,並把他們看到的中原王朝的繁榮在烏孫廣為傳講.

漢朝與烏孫之間農牧產品的交流蓬勃開展起來,最終確立了和親關係.

漢武帝派名將霍去病帶重兵攻擊匈奴,消滅了盤踞河西走廊和漠北的匈奴,建立了河西四郡和兩關,開通了絲綢之路.並獲取了匈奴的「祭天金人」,帶回長安.

張騫回國後升為大行,列於九卿.一年以後,這位功勳卓越的旅行探險家和外交家便去世了.不久,他派遺的副使也陪同各國使者來到長安,從此,中國通西域的道路完全打通.

來往使者絡繹不絕.為了紀念張騫通西域的功績,「其後使往者皆稱博望候.」

張騫通西域的意義,不僅豐富了中國人的地理知識,擴大了中國人的地理視野,而且直接促進了中國和西方物質文化交流,中國精美的手工藝品,特別是絲綢、漆器、玉器、銅器傳列西方,而西域的土產如苜蓿、葡萄、胡桃(核桃)、石榴、胡麻(芝麻)、胡豆(蠶豆)、胡瓜(黃瓜)、大蒜、胡蘿蔔,各種毛織品、毛皮、良馬、駱駝、獅子、駝鳥等陸續傳入中國.西方的**、舞蹈、繪畫、雕塑、雜技也傳入中國,對中國古代文化藝術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張騫不畏艱險,兩次出使西域,溝通了亞洲內陸交通要道,與西歐諸國正式開始了友好往來,促進了東西經濟文化的廣泛交流,開拓了從我國甘肅、新疆到今阿富汗、伊朗等地的陸路交通,即著名的「絲綢之路」.完全可稱之為中國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漢武帝為什麼派張騫兩次出使西域,漢武帝為啥要派張騫出使西域?

漢武帝時,國力大為強盛,於是一個從西部包抄匈奴的戰略計劃在他胸中醞釀而成。當時 在伊犁河流域遊牧的是大月氏,匈奴單于曾砍下月氏王的頭顱作為酒器,雙方結下了世仇。漢武帝當機立斷,下令徵募使者,聯合大月氏,夾擊匈奴。這時候,漢武帝的侍從官張騫挺身而出應募出使大月氏。公元前138年,張騫率領100多人,從...

張賽出使西域的目的是什麼,張賽出使西域的時間,方向及目的是什麼

是為了聯合西域各國,共同抵抗匈奴的侵略。第一次是尋找大月氏聯合夾擊匈奴。第二次是為了更好的與西域的經濟溝通,形成絲綢之路,經濟交流的橋樑。聯合西域各國共抗匈奴 張賽出使西域的時間,方向及目的是什麼 張賽出使 西域 公元前138年,張騫應募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在西漢大敗匈奴後,漢武帝再派張騫出使...

兩次世界大戰的影響,兩次世界大戰的後果和影響

2013 鄂州 1944年6月6日,美英盟軍在諾曼底登陸,開闢了歐洲第二戰場。這個第二戰場是相對於蘇德戰場來說的。2014 孝感 70年前的6月6日,美英盟軍在法國諾曼底登陸,開闢了歐洲第二戰場 100年前的6月28日,薩拉熱寓事件引爆了 一戰 回顧這兩次世界大戰,我們應該明白 一戰是一場帝國主義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