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章彧
後人根據這個故事概括出「螳螂捕蟬」這個成語,用來比喻只見眼前利益而不顧後患。 「螳螂捕蟬」還常與「黃雀在後」一起連用,即「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2樓:匿名使用者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3樓:pw不是夢
浴謗相爭 漁翁得利
4樓:
「鷸蚌相持,漁人得利」.
後人根據這個故事概括出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這個成語,還常把( )與( )一起連用。
5樓:陌上木木
後人根據這個故事概括出(前車之鑑 )這個成語,還常把( 前事不忘)與(後事之師 )一起連用,用來告誡人們不要只顧眼前的利益,而看不到隱藏在身後的憂患。
應該是這樣吧。
6樓:匿名使用者
後人根據這個故事概括出「螳螂捕蟬」這個成語,用來比喻只見眼前利益而不顧後患。
「螳螂捕蟬」還常與「黃雀在後」一起連用,即「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這個成語,還常把( )與( )一起用,告誡人們不要只顧眼前利益而( )
7樓:匿名使用者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這個成語,還常把(鷸蚌相爭 )與( 漁翁得利)一起用,告誡人們不要只顧眼前利益而( 忽略潛在危險)
8樓:匿名使用者
鷸蚌相爭...漏脯充飢...殺雞取卵
螳螂捕蟬這個成語用來比喻(),還常與(『』 『』)一起連用。
9樓:小小小慕
比喻人只顧著眼前的利益 。黃雀在後
10樓:宛賢惠貫潔
後人根據這個故事概括出「螳螂捕蟬」這個成語,用來比喻只見眼前利益而不顧後患。「螳螂捕蟬」還常與「黃雀在後」一起連用,即「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與什麼成語連用
11樓:啦啦
後人根據這個故事概括出「螳螂捕蟬」這個成語,用來比喻只見眼前利益而不顧後患。 「螳螂捕蟬」還常與「黃雀在後」一起連用,即「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12樓:匿名使用者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13樓:我是王紅林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急!知道螳螂捕蟬 黃雀在後的故事的高手進
14樓:匿名使用者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15樓:匿名使用者
不能只顧眼前利益,要看清周圍的形式,才可下最後決定
此出劉向《說苑》
16樓:紳士披掛館
【原文】
吳王欲伐荊,告其左右曰:「敢有諫者死!」舍人有少儒子欲諫不敢,則懷丸操彈,遊於後園,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
吳王曰:「子來,何苦沾衣如此?」,對曰:
「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後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蟬,而不知黃雀在其旁也;黃雀延頸欲啄螳螂,而不知彈丸在其下也。此三者皆務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後之有患也。
」吳王曰:「善哉!」乃罷其兵。
【譯文】
吳王要進攻楚國,向左右大臣警告道:「如有人敢於進諫,就處死他!」有一位年輕的(大臣的)門客,想諫又不敢,他就懷揣彈弓到後花園去,露水灑溼了衣裳,這樣過了三天。
吳王知道後說:「你何苦把衣裳淋溼成這個樣子?」少孺子回答道:
「園子裡有一棵樹,樹上有一隻蟬,它一邊放聲地叫著一邊吸飲著露水,卻不知道背後有一隻螳螂啊;螳螂縮著身子緊貼樹枝,彎起了前肢,想要抓這隻蟬,卻不知道它的旁邊有一隻黃雀啊;黃雀伸長脖子想要啄螳螂,卻不知道有人在它所處的樹下拿著彈弓正瞄準了它
啊。這三個小東西都在力求想要得到眼前的利益,卻都沒考慮隱伏在它們身後的災禍啊!」吳王說:「你說得好啊!」於是取消了攻打楚國的計劃。
典故出處
《莊子·山木》:「睹一蟬,方得美蔭而忘其身,螳螂執翳(yi)而搏之,見得而忘其形;異鵲從而利之,見利而忘其真。」漢·韓嬰《韓詩外傳》:
「螳螂方欲食蟬,而不知黃雀在後,舉其頸欲啄而食之也。」
在《說苑·正諫》也有此:「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後也;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蟬,而不知黃雀在其傍也;黃雀延頸要啄螳螂,而不知彈丸在其下也。
此三者皆務欲得其前利,而不顧其後之有患也。」吳王曰:「善哉!
」乃罷其兵。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造句,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怎麼造句
齊國攻打魏國,而晉國坐觀其鬥,真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我現在就是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告訴我們不要只顧眼前利益而不考慮後果。他本以為這場 帶來的巨大浩劫可以結束了,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沒想到又發生了嚴重的 餘震,剛剛從廢墟中逃脫的他,竟又被重重壓在了廢墟之中.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怎麼造...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典故。急用,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是什麼典故?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 形容行事僅顧前而不顧後。或喻目光短淺,僅視眼前利益,而不知後患能隨之而來,常用此語。典出 戰國 莊子 外篇山木第二十 睹一蟬,方得美蔭而忘其身,螳蜋執翳而搏之,見得而忘其形 異鵲從而利之,見利而忘其真。劉向 說苑 第九卷 正諫 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後也...
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原文和譯文,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原文和譯文
出自西漢劉向的 說苑 正諫 吳王欲伐荊,告其左右曰 敢有諫者死!舍人有少孺子,欲諫不敢,則懷丸操彈,遊於後園,露沾其衣,如是者三旦。吳王曰 子來,何苦沾衣如此?對曰 園中有樹,其上有蟬,蟬高居悲鳴飲露,不知螳螂在其後也 螳螂委身曲附,欲取蟬,而不知黃雀在其旁也 黃雀延頸,欲啄螳螂,而不知彈丸在其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