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呂屹
打仗要夠猛,不怕死,穩得住,培養人才,建立政權,發展生產,形成軍事體系,根據情況制定好的作戰方案,有效組織,認真訓練,注意學習知識,總結經驗教訓,有正氣。
2樓:阿亮臉色煞白
將領應具備什麼素質?自《孫子兵法》以來,眾說紛紜,大636f7079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335336532致說來,主要有如下一些看法:
2.1 「五德五危」論
《孫子兵法·計篇》雲:「將者,智、信、仁、勇、嚴也。」就是說,作為將領必須具備多謀善斷、賞罰有信、愛**卒、勇敢堅定、明法審令五項標準,後人稱之為「五德」。
這並不能概括孫武對將領素質的要求。他在《九變》篇中還寫道:「將有五危:
必死,可殺;必生,可虜;忿速,可侮;廉潔,可辱;愛民,可煩。凡此五者,將之過也,用兵之災也。」這是從將領性格方面考慮的,補充了「五德」的不足。
「勇」是美德,但「必死」、魯莽就可能被敵誘殺; 「愛人」是美德,但過分愛民則會因掩護民眾而導致煩勞;「廉」是美德,但過分廉潔自愛亦會因受不起敵人的侮辱,而失去理智。至於貪生怕死,一觸即發的將領,自然是不堪大任的。這樣,孫武就從正反兩個方面,對將領應當具備的素質作了較為全面的分析。
2.2 「三具」論
《管子》認為,「為兵之數,……在於遍知天下,而遍知天下無敵。」[4]為此,將領必須「三具」,即要「知形」、「知能」、「知意」: 「人之眾寡,士之粗精,器之功苦,盡知之,此乃知形者也;知形不如知能;知能不如知意。
故主兵必參具者也。[5]所謂「知形」,就是要認識敵我雙方軍事物質力量的「輕重強弱之形」;「知能」,就是要認識敵我雙方將領的才能;「知意」,就是要認識敵我雙方軍事行動的意圖。作為將領必須具備這三方面的能力,才能「聞無極」,「見未形」。
2.3 「五德」論
《司馬法》認為,將領必須具備「仁」、「勇」、「智」、「義」、「信」等條件。「凡民,以仁救,以義戰,以智決,以勇鬥,以信專,以利動,以功勝。故心中仁,行中義,堪物智也,堪大勇也,堪久信也。
」[6]將領的思想要合乎「仁」,行為要合乎「義」,處理事務要靠「智」,**強敵要靠「勇」,長久地贏得人心要靠「信」。
2.4 「五慎四德」論
《吳子兵法》把將領的素質概括為「總文武,兼剛柔」,要求將領文武兼備、智勇雙全。在此思想指導下,作者具體提出「五慎四德」的要求: 「故將之所慎者五:
一曰理,二曰備,三曰果,四曰戒,五曰約。理者,治眾如治寡;備者,出門如見敵;果者,臨敵不懷生;戒者,雖克如始戰;約者,法令省而不煩。」[7]又說:
「凡兵有四機:一曰氣機,二曰地機,三曰事機,四曰力機。……知此四者,乃可為將,然其威、德、仁、勇,必足以率下安眾,怖敵決疑。
」[7]從這兩段話中可以看出,將領應具有「治眾如治寡」的治軍才能,「出門如見敵」的敵情觀念,「雖克如始戰」的謹慎態度,「法令省而不煩」的治軍作風。除此之外,還必須具有掌握士氣、利用地形、運用謀略、增強戰鬥力的能力,具備威嚴、品德、仁愛、勇敢四個方面的修養。這樣的將領才能統率下屬,穩定軍心,威懾敵軍,決斷疑難。
2.5 「三德」論
春秋時代的申包胥認為,將領帶兵打仗,最重要的是必須具備「智、仁、勇」三個條件:「夫戰,智為始,仁次之,勇次之。」[8]因為沒有 「智」,就不能瞭解人民的內心,估量不到天下眾寡強弱的形勢;沒有「仁」,就不能和三軍將士同甘共苦,得到戰士的愛戴;沒有「勇」,就不能果斷地解決疑難問題,實施戰略大計。
2.6 「知道五德」論
戰國時的孫臏對將領素質提出了較為嚴格的標準。他認為,將領必須「知道」,即必須掌握指導戰爭全域性的規律,具有駕馭戰爭全域性的才能和本領。為此,將領要有豐富的知識--「上知天之道,下知地之理」;要有很高的政治威望--「內得其民心」;還要洞悉敵情--「外知敵之情」,精通戰術--「陣則知八陣之經」,靈活指揮--「見勝而戰,弗見而諍」。
[9]他還進一步提出為將者必須具備「義、仁、德、信、智等「五德」,並分析了它們的地位和作用:「義者,兵之首」;「仁者,兵之腹」;「德者,兵之手」;「信者,兵之足」;「智者,兵之尾」。[9]
2.7 「五材十過」論
《六韜》提出,「將有五材十過」,即將領必須具備5種品質,避免10種缺點。「所謂五材者,勇、智、仁、信、忠也。勇則不可犯;智則不可亂;仁則愛人;信則不欺;忠則無二心。
」[10]「所謂十過者,有勇而輕死者,有急而心速者,有貪而好利者,有仁而不忍人者,有智而心怯者,有信而喜信人者,有廉潔而不愛人者,有智而心緩者,有剛毅而自用者,有懦而喜任人者。」[10]這就從正反兩方面論述了將領應具備的素質。
2.8 「十二陵」論
《尉繚子》中的《十二陵》篇,是專門論述將領素質的,「十二陵」即將領應該具備的12種素質:「威在於不變,惠在於因時,機在於應事,戰在於治氣,攻在於意表,守在於外飾,無過在於度數,無困在於豫備,慎在於畏小,智在於治大,除害在於敢斷,得眾在於下人。」這是作者從正面提出12條要求,也是治軍打仗的必備條件。
作者還從反面論述了將領的12種錯誤作法:「悔在於任疑,孽在於屠戮,偏在於多私,不祥在於惡聞已過,不度在於竭民財,不明在於受間,不實在於輕發,固陋在於離賢,禍在於好利,害在於親小人,亡在於無所守,危在於無號令。」
2.9 「六術五權」論
這是荀子提出的觀點。他認為,將領必須懂得和掌握「六術」、「五權」、「三至」、「五無曠」。所謂「六術」,指將領應具備的6項有關治軍和作戰指揮的能力:
「制號政令,欲嚴以威」;「慶賞刑罰,欲必以信」;「處舍收藏,欲周以固」;「徙舉進退,欲安以重,欲疾以速」;「窺敵觀變,欲潛以深,欲伍以參」;「遇敵決戰,必道吾所明,無道吾所疑。」所謂「五權」,指作為將領,應經常考慮的5個問題:「無慾將而惡廢」,即將領應時刻為國家利益著想,不以個人喜惡定取捨;「無急勝而忘敗」,作戰時不可急於求勝,而忽視草率從事的嚴重後果;「無威內而輕外」,不要只注意內部建立權威而輕視敵人;「無見其利而不顧其害」,不要只看到作戰有利的一面,而不顧及其有害的另一面;「凡慮事欲熟而用財欲泰」,凡是考慮軍隊大事,要深思熟慮,而在獎賞士兵時,不要吝嗇財物。
所謂「三至」,是指在三種情況下,將領可以不按君主的命令而自由處置軍政大事:「所以不受命於主有三:可殺而不可使處不完,可殺而不可使擊不勝,可殺而不可使欺百姓」。
所謂「五無曠」,指優秀將領在使用謀略、從事戰爭、敬重地方官吏、敬愛士兵、對待敵人等5個方面都要謹慎小心,不可大意。將領如能做到上述各項要求,「是之謂天下之將」,即能成為傑出的將領。
2.10 「十二能」論
《三略》一書對將領素質作了大量論述,提出「十二能」、「八患」、「四戒」作為將領的標準。「十二能」指將領應具備的12種治軍才能:能「清」:
清廉無私,能「靜」:沉著冷靜,能「平」:處事公平,能「整」:
嚴整軍紀,能「受諫」:接受批評建議,能「聽訟」:明斷是非,能「納人」:
善納人才,能「採言」:善於聽下屬反映,能「知國俗」:知道敵國風俗,能「圖山川」:
通曉地理,能「表險阻」:明察地形險陰,能「制軍權」:能有效管理軍隊。
「八患」指將領應克服的8種缺點:「拒諫」、「策不從」、「善惡同」、「專己」、「自我」、「信讒」、「貪財」、「內顧」,即要求將領不要拒絕規勸,不要不聽良策,不要不分好壞,不要一意孤行,不要自我誇耀,不要聽信讒言,不要貪圖財物,不要迷戀女色。「四誡」指將領應謹防:
「無慮」、「無勇」、「妄動」、「遷怒」。
2.11 「五行十守」論
《淮南子·兵略訓》針對將領的素質,提出「三隧」、「四義」、「五行」、「十守」的觀點。所謂「三隧」,就是要求將領上知天道、下習地形、中察人情。「四義」就是要求將領做到:
「使國不負兵,為主不顧身,見難不畏死,決疑不避罪」。「五行」指將領應該柔中有剛,剛中有柔,愛中有嚴,誠中有智,勇中有謀。而「十守」是指要求將領具備的10種心理品質:
清白、遠慮、堅定、清醒、不貪、不淫、不好辯、不推委、不喜、不怒。
2.12 「六德」論
東漢王符認為,將領必須具備智、仁、敬、信、勇、嚴等6種優秀心理品質:「智以折敵,仁以附眾,敬以招賢,信以必賞,勇以益氣,嚴以一令。故折敵則能合變,眾附愛則思力戰,賢智集則英謀得,賞罰必則士盡力,勇氣益則兵勢自倍,威令一則惟將所使。
必有此六者,乃可折衝擒敵,輔主安民。」 [12]
2.13 「十五律」論
《將苑》一書是專門論述將領的,對將領的素質作了全面、系統地分析,提出了「十五律」等觀點。第一,「將有五善四欲」。「五善」指:
「善知敵之形勢,善知進退之道,善知國之虛實,善知天時人事,善知山川險阻」。「四欲」指:「戰欲奇、謀欲密、眾欲靜、心欲一」。
[13]第二,「將有五強八惡」。「五強」指:「高節可以厲俗,孝弟可以揚名,信義可以交友,沈慮可以容眾,力行可以建功」。
「八惡」指:「謀不能料是非,理不能任賢良,政不能正刑法,富不能濟窮厄,智不能備未形,慮不能防微密,達不能舉所知,敗不能無怨謗」。[14]第三,「將有八弊」,「一曰貪而無厭,二曰妒賢嫉能,三曰信饞好佞,四曰料彼不自料,五曰猶豫不自覺,六曰荒淫於酒色,七曰奸詐而自怯,八曰狡言而不以禮。
」[15]第四,在上述條件的基礎上,提出「十五律」作為將領治軍和用兵時必須具備的素質:慮:明察敵情,詰:
檢查守備,勇:敵眾不撓,廉:見利思義,平:
賞罰公平,忍:忍受恥辱,寬:能容眾人,信:
信守諾言,敬:尊敬賢能,明:不聽讒言,謹:
不違禮法,仁:善待士卒,忠:以身殉國,分:
知止知足,謀:知己知彼,深謀遠慮。[15]
2.14 「八德」論
唐代杜牧認為,「取吏無他述也,無異道也,俱止於仁、義、忠、信、智、勇、嚴、明也。」[16]他在孫武的「五德」基礎上,加上「忠、義、明」三德,並把「仁、義、忠、信」放在「智」的前面,說明他特別注重將領的道德素質。
2.15 「四戒飭」論
南宋華嶽指出,將領在軍事、政治活動中應當注意四個問題,他稱之為「四戒飭」:避免「玩忽輕舉」;講求「不戰之法」;防止「聚斂貨殖;廣泛「延攬英雄」。[17]
2.16 「五事」論
朱元章在自身的戰爭實踐中認識到:「將必擇有識、有謀、有仁、有勇者。有識,能察機於未形;有謀,能制勝於未動;有仁,能得士心;有勇,能摧堅破銳。
兼是四者,庶可成功。」[18]後來,他提出將領必須具備「智、勇、忠、仁、信」五個條件,稱之為「五事」。「馭兵者必機樞而智園,謀出不測;氣果而剛,心勇而斷;忠義凜人,務他不及之算;懷仁人以觀勞苦,令三明而復五申;信眾而無惑,臨事之跡,功必賞,罰必誅,若將能備此五事,所向孰敢當先。
」[19]
2.17 「八德七害」論
這是明代將領戚繼光提出的觀點。他要求將帥必須具備8種優良品德:一是正心術:
正直無私,光明正大;二是立志向:保國衛民,百折不撓;三是明生死:大智大勇,不計生死;四是辨利害:
行以禮義,不搞虛套;五是做好人:行好事,不變節;六是堅操守:修身正己,廉潔奉公;七是寬量度:
寬巨集大度,不棄原則;八是尚謙德:謙虛謹慎,戒驕戒躁。同時要求將帥必須克服7種惡劣的品行:
一是聲色害:荒淫酒色;二是貨利害:貪圖財物;三是剛愎害:
自大自用;四是勝人害:妒賢忌能;五是逢迎害:阿諛奉承;六是萎蘼害:
凡事畏縮;七是功名害:貪圖功名。
中國古代的樂譜是什麼樣的中國古代記譜法是怎樣的?
中國傳統 有三種最常見的音階結構,第一種叫 正聲調音階 第二種叫 清商音階 第三種叫 下徵調音階 它們因音列間全音程與半音程所處位置不同而形成不同的結構。正聲調音階 徵 羽 變 宮 商 角 中 清商音階 和 徵 羽 閏 宮 商 角 下徵調音階 宮 商 角 和 徵 孫 變 以下我們把賈湖骨笛測音後得出...
中國古代的輝煌歷史,中國古代的輝煌歷史
秦始皇 公元前259 前210年 和他的帝國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結束了長達250多年諸侯紛爭的戰國時期,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 集權的多民族封建國家 秦。秦始皇統一了文字,統一了度量衡,統一了貨幣,建立了郡縣制度。由他奠定的封建國家框架在以後的2000多年中一直被人們延用著。他在十幾年...
討論中國古代的英雄,討論中國古代的英雄
曹操的出現改變了中國的歷史,本來開始中用小舅子,後來重用宦官,之後重用士族,按道理士族 國家的幾個大家族 應該可以統治中國了。可是曹操出來了,破壞了這段歷史,所以從這樣來看,應該非他莫屬。成吉思汗是外族,不能划進來的。我認為英雄就是該狠的時候就比任何人都狠,該絕的時候就比任何人都絕,該仁慈的時候也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