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謊唁丶
近日讀了史鐵生的《我與地壇》領悟了不同尋常的人生,史鐵生雖然肢體殘疾,但在我看來他卻有著頑強的生命,充實的人生,始終有伴隨著他的地壇。
地壇在史鐵生的生命裡充當一個重要的角色,從而引發了我對地壇的遐想。園中凋零蕭瑟的景象展現出史鐵生的內心的無助與悲慘的遭遇,但野草荒藤都茂盛的自在坦蕩,從中體現了殘疾生命裡不服輸的精神。不在遭遇中倒下,而是堅強的崛起,自在坦蕩,從不同的環境中尋回自己。
對地壇多寄託的感情只適合收藏,不能說也不能想,卻又不能忘。他們不能變成語言,也無法變成語言,一旦變成語言就不再是他們了。他們是一片朦朧的溫馨與寂寥。
是一片成熟的希望與絕望。
史鐵生看院子荒蕪但並不衰敗,看到了他心情的轉變,看到了生命的希望。史鐵生也使我看到了世界自然地美妙,生命的意義。只要細心觀察,留心注意,不管何處都有他美好的一面。
我只是從他身上看到一次又一次真實的起伏,心靈的生生死死,生而復死,死而復生,每一次復甦,都是對「生命零度」的叩問,叩問之後的「生如夏花」,在他的心裡,有一片桃源,一片春天,始終彌足珍貴的一隅,那是他越來越樂觀、越來越向上的源頭。就算是跌倒一百次,都能第一百零一次站起,扶著輪椅,也要站起。因著愛,因著情,甚至因著對下一世的「白日夢」,雖然這「白日夢」是我等健康人種所不能苟同的,但正如他所說,「希望」又有什麼用呢?
「希望是不是在證明必可達到的前提下才成立呢」?「希望」只是「白日夢」的冠冕之詞,其實兩者一樣可笑可憫,但給人安慰,給人愉悅,無須消耗,實是人生之最大精神鴉片。地壇的每一棵樹下他都去過,不論什麼時間,什麼天氣他都在院子裡呆過。
春之潤,夏之熱,秋之爽,冬之潔,是每個人都必須經歷的,讓我們快樂起來,用心沐浴生命的每一束陽光。
假如世上沒有了苦難,世界還能夠存在嗎?沒有愚鈍,機智還有什麼光榮那?要是沒有醜陋,漂亮又怎麼維繫自己的命運?
要是沒有了惡劣和卑下,善良與崇高又將如何讓界定自己又如何成為美德哪?要是沒有了殘疾,健全會否因其司空見慣而變得膩煩和乏味那?史鐵生終於走出來了自己的陰影,找到了自己的方向和不同的人生觀:
是醜女造就了美人,是愚氓舉出了智者,是懦夫映照了英雄,是眾生渡化了佛祖。是的,世界太不公平了,但又是公平的,擁有生命是上帝給我們最公平的見證。我平時總是抱怨世界不公平,我看了史鐵生堅強的寫照之後,給了我很大的鼓勵。
我認識到,既然上帝造就了我,那麼這個世界中一定有我充當的角色,雖然不是一朵紅花,但那也是一片綠葉,為什麼不試著享受綠葉的快樂?
作為一個健康的人,不得不拷問自己:健康的自己,是否向前方也邁出過腳步?
2樓:匿名使用者
《我與地壇》給人一種沉重的壓抑感,淒涼和滄桑。它在無形之中,濃縮了人世種種無常,有一種縮命的味道。史鐵生身處荒蕪的古園,即地壇。
思索的是人世和人生。然而,有許多思索似乎是多餘的,因為「一個人出生了,從他開始泣哭的時候就知道自己將會死去。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
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目」。但人總歸要活著,而且是一如既往的活著,無論上天註定了什麼樣的結果,無論上天給予了什麼樣的歸宿,既然已給予了生存,就必須思索如何生存,這是無可奈何的事。人世的情,無論親情、友情還是愛情總染著無奈的色彩,有人老別世的,有相遇陌生的,有聚散匆匆的等等。
這或許是老天的安排,也或許人世本如是,不可言說。
母親最偉大,同時也最痛苦,尤其是作為一個被「命運擊昏了頭」的兒子的母親。她面對一個在「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的兒子,她總在期待,期待自己的兒子最終的幸福。甚至,為了自己的兒子能在心靈上有一份寬慰和自由,她不惜自己承受心靈上的「痛苦」與「驚恐」。
其中的味道,也只有天底下的母親最明白。偉大是一種無私的愛無私的承受。可,造化總在弄人,人世的無奈正在此。
在史鐵生第一次獲獎的日子裡,在希望能給母親一個安慰的日子裡,他是多麼希望母親還活著,用自己的成績給她一個小小的安慰,那怕是讓她有一個微笑,但是她卻熬不住了,人世艱難,事與人違。
多少的日子裡,四季的風,四季的雨,從沒有停過。無論春夏秋冬,總有些淒涼之意。春夜有淅淅瀝瀝的雨,夏日有黃昏入暮的斜陽,秋夜有紛紛凋零的落葉,而冬天則有漫無邊際的大雪。
但是無論怎樣,只能獨自慢慢地品味,慢慢地感受。苦也好,酸也好,隨它去吧,人生就是這樣。
眼前,落日的黃昏,永恆與變遷的對比,使愛情更無常了些。夕陽下攜手同行的老人,也不知道曾經有過多少的日日夜夜,度過多少的風風雨雨,人老了,情深了。那種素樸的,風雨無阻的真情,不會隨時光流逝,但時光卻把人從中年送到了暮年。
相遇無奈,友誼無常,在人生的路上,有許許多多的人本就陌生,陌生地相遇,又陌生地離去。而其中總有些味兒,奈人尋覓,或許是甜的,或許是苦的。
行文匆匆,人世也匆匆,在時光的流逝中,有些隨意,如老人家喝酒的閒適;有些消散,如鳥兒不知何去何從。總之,事事匆匆,物是人非。在光陰如飛的日子裡,給自己留些幻想,留些平靜的安逸。
或許更好。
人生總逃不過無奈,歲月飛逝,孩提時代的無憂無慮一去不復返,面臨的是人世的酸甜苦辣,悲歡離合。無謂的哀號,永不如無言給人以巨大的震撼,因為無言的背後,有一個人世的無常,默默地忍受一切。沒有人把這個世界想個明白。
在這個世界上,人生好像一齣戲,各有各的角色。然而,扮演何種角色,「只好聽憑偶然,是沒有道理好講的。」
人世「有時候是輕鬆快樂的,有時候是沉鬱苦悶的,有時候優哉遊哉,有時候惶惶落寞,有時候平靜自信,有時候又軟弱又迷茫」,他的話不難令人想到叔本華的悲劇哲學,所謂人生是一個悲劇,更何況無常。然而,人生的悲劇卻是美的,因為,人總是面對它,並且給自己生的勇氣,給自己思索的空間,所以才有活著是為了什麼,為了什麼而活著的遐想。
人生的事不能一一說盡,所以人生的關鍵還是用心靈品味人生的美。
死亡是崇高的美,降臨則是新生的美。而人生是從降臨之時就走向了死亡,或許有一天「跑出來玩得太久了,便想起了它」,或許不必想,自然而然,該來的總會來。
命運的神祕、深奧,時常以無常的形式讓人感到困惑迷茫。然而,命運卻也潔白如水,時常感到一切本如是,不必多想,自尋煩惱,遠不如漫步夕陽下來的美。
3樓:45°遺忘的角度
《苦難》
那是最痛苦的折磨,那是最有力的歷練;那是最沉淪的光陰,那是最堅韌的歲月;那是最混沌的命運之點,那是最輝煌的命運之巔。史鐵生的一生總會籠罩著深沉的色彩,由於苦難的到來,更加凸顯得淋漓盡致。
其實人生在世,每個人總會遇到各種坎坷和阻礙。有人無畏,有人退縮,有人困惑……而史鐵生無疑是我們做出選擇時最好的範本。他用生命詮釋了苦難,也用人格演繹了該如何面對苦難。
《史鐵生散文集》中,他用文字記錄了這一切。
關於史鐵生的坎坷經歷,相信大家都知道。他在最狂妄的年紀失去了雙腿行走的能力,也失去了最愛的母親。在地壇無數個旦夕日暮裡,他也曾彷徨和迷茫,然而最終還是選擇了思考。
假如世界上沒有了苦難,世界還能夠存在麼?沒有美醜之分,沒有善惡之別,一切的高尚有有何意義?
看來差別是永遠都要有的,看來就只好接受苦難——對,接受它。原來就命運而言,休**道。
史鐵生不再寄希望於命運的優待,而是倚重了人間的愛願。所謂天堂即是人的仰望。此刻的他將自己的苦難上升到整個人類的精神層面,這才是真正的人間大愛。
鄧樹強教授說,這是一種具有懺悔與悲憫情懷的史鐵生式的「過程美學」和「愛的信仰」。
其實關於苦難的故事還有很多,正如尼采所經歷的,他說,極度的痛苦才是精神的最後解放者,惟有此種痛苦,才強迫我們大徹大悟。
此岸永遠是殘缺的,否則彼岸就要坍塌。
這世界我曾經來過。大可不必追求永恆,在最美的一瞬間凋落便也是完美。
其實我們不喜歡苦難,最好沒有苦難。但是這本書告訴我們,信仰依仗苦難而存,苦難雕刻了人生。
苦難讓史鐵生找到了新的自己和新的人生路——寫作。
以後的路還很長,每個人都會遭遇各種的苦難,但我們會勇敢去面對,做自己的史鐵生。
4樓:惠風英代靈
我的世界是母愛
——讀《我與地壇》賞析與感想
高一(7)班 謝宇哲
夜了,煮上沸開水,泡一杯香茗,淡淡的清香撲鼻,溫潤了我乾澀的心,走到窗前,依窗遠望,黑帷緊緊裹著我的視線。於是輕囁一口,倍感溫馨,母親的心是我的世界,活在母愛的氣息裡,我感奮至及。那淡淡的景與縷縷清香交織重疊,再添上史鐵生先生巧奪天工之作—《我與地壇》,讀來頗有雋永深邃之氣。
夜,愈見沉鬱而朦朧,不知什麼向我招手,帶著我開啟內心最柔軟的情感之門。於是我想哭,可我沒有,在這環境之下,只有淡淡如流水般的憂傷,像江南少女纏綿不斷,跌宕起伏的情感化作音符在微風中飄散,飄散到內心最深的低谷……
曾記老師說過:世間最偉大的是愛,尤其是母愛。在得知史鐵生少量背景資料後,我試著去按照老師要求賞析這篇文章,我怎麼開始有能力來體會一個大作家的感情?
是共同的感情,將我與作者拉得更近,原來還是感情成為我成熟的催化劑。
史鐵生《我與地壇》讀後感1000字
5樓:匿名使用者
《我與地壇》給人一種沉重的壓抑感,淒涼和滄桑。它在無形之中,濃縮了人世種種無常,有一種縮命的味道。史鐵生身處荒蕪的古園,即地壇。
思索的是人世和人生。然而,有許多思索似乎是多餘的,因為「一個人出生了,從他開始泣哭的時候就知道自己將會死去。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於求成的事。
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目」。但人總歸要活著,而且是一如既往的活著,無論上天註定了什麼樣的結果,無論上天給予了什麼樣的歸宿,既然已給予了生存,就必須思索如何生存,這是無可奈何的事。人世的情,無論親情、友情還是愛情總染著無奈的色彩,有人老別世的,有相遇陌生的,有聚散匆匆的等等。
這或許是老天的安排,也或許人世本如是,不可言說。
母親最偉大,同時也最痛苦,尤其是作為一個被「命運擊昏了頭」的兒子的母親。她面對一個在「最狂妄的年齡上忽地殘廢了雙腿」的兒子,她總在期待,期待自己的兒子最終的幸福。甚至,為了自己的兒子能在心靈上有一份寬慰和自由,她不惜自己承受心靈上的「痛苦」與「驚恐」。
其中的味道,也只有天底下的母親最明白。偉大是一種無私的愛無私的承受。可,造化總在弄人,人世的無奈正在此。
在史鐵生第一次獲獎的日子裡,在希望能給母親一個安慰的日子裡,他是多麼希望母親還活著,用自己的成績給她一個小小的安慰,那怕是讓她有一個微笑,但是她卻熬不住了,人世艱難,事與人違。
多少的日子裡,四季的風,四季的雨,從沒有停過。無論春夏秋冬,總有些淒涼之意。春夜有淅淅瀝瀝的雨,夏日有黃昏入暮的斜陽,秋夜有紛紛凋零的落葉,而冬天則有漫無邊際的大雪。
但是無論怎樣,只能獨自慢慢地品味,慢慢地感受。苦也好,酸也好,隨它去吧,人生就是這樣。
眼前,落日的黃昏,永恆與變遷的對比,使愛情更無常了些。夕陽下攜手同行的老人,也不知道曾經有過多少的日日夜夜,度過多少的風風雨雨,人老了,情深了。那種素樸的,風雨無阻的真情,不會隨時光流逝,但時光卻把人從中年送到了暮年。
相遇無奈,友誼無常,在人生的路上,有許許多多的人本就陌生,陌生地相遇,又陌生地離去。而其中總有些味兒,奈人尋覓,或許是甜的,或許是苦的。
行文匆匆,人世也匆匆,在時光的流逝中,有些隨意,如老人家喝酒的閒適;有些消散,如鳥兒不知何去何從。總之,事事匆匆,物是人非。在光陰如飛的日子裡,給自己留些幻想,留些平靜的安逸。
或許更好。
人生總逃不過無奈,歲月飛逝,孩提時代的無憂無慮一去不復返,面臨的是人世的酸甜苦辣,悲歡離合。無謂的哀號,永不如無言給人以巨大的震撼,因為無言的背後,有一個人世的無常,默默地忍受一切。沒有人把這個世界想個明白。
在這個世界上,人生好像一齣戲,各有各的角色。然而,扮演何種角色,「只好聽憑偶然,是沒有道理好講的。」
人世「有時候是輕鬆快樂的,有時候是沉鬱苦悶的,有時候優哉遊哉,有時候惶惶落寞,有時候平靜自信,有時候又軟弱又迷茫」,他的話不難令人想到叔本華的悲劇哲學,所謂人生是一個悲劇,更何況無常。然而,人生的悲劇卻是美的,因為,人總是面對它,並且給自己生的勇氣,給自己思索的空間,所以才有活著是為了什麼,為了什麼而活著的遐想。
人生的事不能一一說盡,所以人生的關鍵還是用心靈品味人生的美。
死亡是崇高的美,降臨則是新生的美。而人生是從降臨之時就走向了死亡,或許有一天「跑出來玩得太久了,便想起了它」,或許不必想,自然而然,該來的總會來。
命運的神祕、深奧,時常以無常的形式讓人感到困惑迷茫。然而,命運卻也潔白如水,時常感到一切本如是,不必多想,自尋煩惱,遠不如漫步夕陽下來的美。
我與地壇史鐵生閱讀答案,我和地壇史鐵生閱讀問題
一 1 舊 上的那棵老柏樹現在已死了 2 多年前到園子裡找 我 的母親已去世 3 祭壇裡的嗩吶聲使 我 產生了滄桑之感二1 孩子 對生活感到新奇 對未來充滿渴望 2 老人 對死亡從容坦然,對人生無怨無悔 3 熱戀中的情人 對生活滿懷激情,對世界充滿眷念三 1 運用擬人手法,通過 走下 爬上 等詞語將...
《我與地壇》讀後感,《我與地壇》讀後感800字,不能到網上抄的600百字也行
我與地壇 讀後感 原創 我與地壇 讀後感2011 02 23 16 43史鐵生先生簡介 21歲時候雙腿癱瘓,我與地壇 讀後感。1981年,患嚴重的腎病。1998年開始做透析。於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時,因突發腦溢血在北京宣武醫院去世,享年五十九歲。根據先生生前意願,他的脊椎 大腦 將捐給醫學研...
史鐵生我與地壇裡面這段話的理解,史鐵生的《我與地壇》中的一段話
當一個人的生命即將結束時正是人生的另一種寫照吧 這從作者說他每時每刻都是夕陽也都是旭日可以看出來 後面作者那句 當然,那不是我說的是不是拄著柺杖的自己 反問提出但是,那不是我嗎?指的是小時候的自己 和前面的太陽是夕陽也是旭日是一樣的 宇宙以其不息的慾望將一個歌舞煉為永恆 這句話將歌舞比作人生 也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