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北京創典文化
西周的銅器種類有較明顯的淘汰和更新趨勢,酒器的觚、爵、角、斝、觶、觥等趨於減少和退化,同時出現了自銘「飲壺」的新型飲酒器,食器有很大的發展。
同時,列鼎制度昀遲在本期形成。鼎的形制出現蹄形足,鼎腹發展成扁長方形的變化趨勢,簋的發展也很快,不僅在制度上與列鼎相配,而且形制也出現斂口有蓋,圈足下承三短足的新型式。簠、匜等新器種開始出現。
編鐘也在此期普遍形成。
另外,西周中期青銅器的花紋趨於簡樸,早期流行的花紋或已淘汰,或變形簡化。常見的花紋有獸面紋、花冠顧首龍紋、分尾的鳥紋及新出現的直條紋、波曲紋和鱗帶紋等。
銘文記事性質更強,篇目更長,內容也多格式化,早期族徽銘文已罕見,或有也已與記事銘文相配。字型多古樸、端莊,平齊無波磔。
班簋為周穆王時毛班所做,通高27釐米,口徑26釐米。四耳飾獸首,下垂長珥作為支柱,其後又另有小珥。口沿下飾冏紋,夾有兩道弦紋。腹飾陽線構成的獸面紋。低圈足,無紋飾。
師遽方彝為西周恭王時期的青銅器。高16釐米,口沿縱長7.6釐米,橫長9.
8釐米,底部縱長7.5釐米,橫長9.6釐米,重1620克。
師遽方彝的蓋如屋頂,整體做長方形,橫長於縱,口沿下及圈足都略有收縮,腹部略鼓,兩側有耳,做高舉的象鼻形,造型極為奇特。器內有中壁,分隔或為兩室,可置兩種不同的酒,蓋的一側沿有兩個方形缺口,與器的兩室相應,本當有鬥可挹酒,但可惜已遺失。蓋面及器腹部飾變形獸面紋,是此類紋飾的昀後蛻變形式。
獸面紋除了尚可辨認的雙目外,其餘部分已變形,成為非常簡單而草率的線條。
師遽方彝的器身和蓋內都鑄有相同的銘文,器6行、蓋8行各鑄67字。大意記載周王在王宮中舉行酒宴,師遽向王奉獻禮品,王命令宰利賜給師遽玉圭等物品,師遽因以做器,以答謝天子的賞賜。
在陝西扶風縣法門鎮任村發現的大克鼎,為周孝王時期鑄器,又名克鼎和膳夫克鼎,通高0.93米,口徑0.75米,重2015克。
與大克鼎同時發現的還有小鼎7件、盨2件、鍾6件、鎛1件,都是膳夫克所做之器。因此稱此鼎為大克鼎,小鼎為小克鼎,為西周孝王時名叫克的大貴族為祭祀祖父而鑄造。
大克鼎造型巨集偉古樸,鼎口之上豎立雙耳,底部三足已開始向西周晚期的獸蹄形演化,顯得沉穩堅實。紋飾是3組對稱的變體夔紋和寬闊的竊曲紋,線條雄渾流暢。由於竊曲紋如同浪峰波谷環繞器身,因此又叫波曲紋。
大克鼎腹內壁上銘文共28行290字,為西周大篆的典範之作。內容分為兩段:
第一段是克對祖父師華父的頌揚與懷念,讚美他有謙虛的品格、美好的德行,能輔協王室,仁愛萬民,管理國家。英明的周天子銘記著師華父的偉績,提拔他的孫子克擔任王室的重要職務膳夫,負責傳達周天子的命令。
第二段是冊命辭,周天子重申對克官職的任命,還賞賜給克許多禮服、田地、男女奴隸、下層官吏和樂隊,克跪拜叩首,愉快地接受了任命和賞賜,乃鑄造大鼎歌頌天子的美德,祭祀祖父的在天之靈。
青銅盠方彝是西周中期的盛酒器,發現於陝西省眉縣。盠方彝為長方形、圈足、頂式器蓋,象鼻雙耳,內鑄銘文106字。盠方彝身鑄滿文飾,以夔龍紋為主題文飾,對稱裝飾,中間有圓形渦紋,器身角面以3層文飾裝飾,上下兩層為夔龍紋兩個一組裝飾,中間層與蓋主紋相同。
蓋為四坡頂,鑄有扉稜為脊。整器莊重規範、工藝精湛。
彝是青銅禮器的一種統稱,金文中通常有「做寶樽彝」的字樣。彝又是一種青銅酒器的專名,盠方彝是根據其銘文和形體而定名的。
西周時期青銅器銘文是研究西周社會政治、經濟、軍事、書法的重要實物資料,記載的內容主要有祭祀、戰事盟約等。盠方彝銘文記載的是周穆王時期冊命攝可六師、殷八師有關軍事方面的內容。
盠方彝的裝飾採用浮雕技法,雕鑄出粗獷豪放的文飾,裝飾主次關係明確,層次十分清晰,達到了極好的藝術效果,其精美而又帶有神祕色彩的文飾,渾厚莊重的器身以及銘文,通過雕鑄將他們有機地融合到一起,再現了西周青銅器鑄造業的輝煌。
西周晚期的重器,厲王時期有簋、鍾、鄭季、簋、攸從鼎、散氏盤、禹鼎、鄂侯馭方鼎、敔簋等,宣王時期有頌鼎、兮甲盤、虢季子白盤、毛公鼎、南宮平鍾等。
西周晚期的銅禮器,延續了中期形制和紋飾簡樸化的變化,淘汰了中期保留的早期因素。常見器種有鼎、簋、鬲、簠、壺、樽、盤、匜等,品種明顯減少。鼎除沿用中期的垂腹鼎外,還有圜底鼎,都是獸蹄足。
西周晚期紋飾僅流行波曲紋、重環紋、鱗紋和直線紋,絕少見繁縟的動物紋,即如簋一類的王室重器也是直線紋。而此時的青銅器銘文多為長篇,已知昀長的銅器銘文如毛公鼎497字,流於形式的為祖考做器的銘記也很流行。字型筆道圓潤,講究書法之美,但疏放草率的字型也多有發現。
周厲王時期的多友鼎,多友鼎發現於陝西長安縣下泉村,通高0.51米,口徑0.5米。
立耳,圜底,腹微斂,蹄形足。口下飾弦紋兩道。器表光素無紋,造型十分普通,但它腹內所鑄的279字銘文,卻記錄了那場鮮為人知的戰爭。
這篇銘文以紀實的手法記述了這次戰役的時間、作戰的方式、戰爭的規模及戰爭的結果,更為重要的是這次繳獲獫狁127輛戰車的記載,對了解獫狁的戰鬥實力提供了一份全新的資料。
晉侯蘇「編鐘」也做於西周厲王時期。編鐘為成組的青銅樂器。該組編鐘大小不一,大的高0.
52米,小的高0.22米,都是甬鍾。鐘上都刻有規整的文字,共刻銘文355字,昀後兩鍾為兩行11字。
銘文都是用利器刻鑿,a痕非常明顯,銘文可以連縀起來,完整地記載了公元前846年1月8日,晉侯蘇受命伐夙夷的全過程。
散氏盤鑄制年代約在西周厲王時期,因銘文中有「散氏」字樣而得名。有人認為做器者為夨,故又稱作夨人盤。
散國約位於陝西寶雞鳳翔一帶,西北方與夨國為鄰。夨國憑藉武力多次入侵散國,掠奪財產和土地。散國就到周厲王面前告狀,希望藉助周天子的威望解決兩國間的糾紛。
在周厲王的調解下,夨國退還了土地,雙方的**劃定了田界,舉行了盟誓。盤上銘文記載的就是散國的誓約,過程與合約均鑄在盤上作為證明。
散氏盤為帶高圈足的大耳圓盤,高0.2米,口徑0.5米。
腹飾夔紋,圈足飾獸面紋。內底鑄有銘文19行,357字。散氏盤的造型、紋飾均呈現西周晚期青銅器簡約端正的風格,而它昀吸引人的還是銘文。
散氏盤銘文書法渾樸雄偉,字型用筆豪放質樸,敦厚圓潤,結字寄奇雋於純正,壯美多姿。它不同於大盂鼎、毛公鼎一類西周青銅器銘文的結字並取縱式,結字偏長,而是取橫式,結字方整。它不但有金文之凝重,也有草書之流暢,開「草篆」之端,在碑學體系中,佔有重要的位置。
散氏盤銘文的昀大審美特徵在於一個「拙」字,拙樸、拙實、拙厚、拙勁,線條的厚實與短鋒形態,表現出一種斑駁陸離、渾然天成的美。
然而,散氏盤銘文的字形構架並非是固定不變、呆板生硬的。它的活氣躍然紙上,但卻自然渾成。特別是在經過鑄冶、捶拓之後,許多長**條之間,不再呈現對稱、均勻、排比的規則,卻展現出種種不規則的趣味來。
圓筆鈍筆交叉使用,但圓而不弱,鈍而不滯,是散氏盤銘文在技巧上的著重點。在體勢上,字形結構避讓有趣而不失於輕佻,多變但又不忸怩造作,珠璣羅列,錦繡橫陳,在極粗質中見做工精到,這是散氏盤銘文的魅力所在。
散氏盤銘文的字與字間隱約可見陽文直線界欄,是典型西周晚期銘文的風格。
銘文大意是說:夨國侵略散國,後來議和。和議之時,夨國派出**15人來交割田地及田器,散國則派**10人來接收,於是雙方聚集一堂,協議訂約,並由夨國**對散人起誓,守約不爽。
夨人將交於散人的田地繪製成圖,在周王派來的史正仲農監交下,成為夨、散兩國的正式券約。
青銅盤原為盛水的器皿,但散氏盤在鐫鑄契約長銘後,已然成為家國宗邦的重器。
還有商周昀大的一件青銅簋,由周厲王麩做器,其器型為方底座,圓形腹,高圈足,鳳鳥形雙附耳。器底座上飾豎條瓦楞紋,腹上部和圈足各飾一圈鉤雲紋,腹中部飾豎條狀瓦楞文。通體高0.
59米,口徑0.43米,腹深0.23米,重60千克。
麩簋器形雄偉厚重,拙樸典雅。系周厲王為祭祀先祖而鑄,形體高大魁偉,可稱簋中之王,內底鑄銘文124字,註明該器製作於厲王十二年(前888年)。它不僅是一件藝術瑰寶,而且為西周青銅器斷代增添了一件標準器。
毛公鼎制於西周宣王時期,因鼎腹內鑄有32行關於冊命毛公痦的銘文,毛公痦為了報答天子的煌煌美德,鑄造了這個寶鼎,子子孫孫永遠寶用,故名「毛公鼎」。
毛公鼎相當完整,高0.53米,口徑0.47米,重34.7千克。鼎口呈仰天勢,半球狀深腹,垂地三足皆做獸蹄,口沿豎立一對壯碩的鼎耳。
毛公鼎整個造型渾厚而凝重,飾紋也十分簡潔有力、古雅樸素,標誌著西周晚期青銅器已經從濃重的神祕色彩中擺脫出來,淡化了宗教意識而增強了生活氣息。
毛公鼎的高度和重量與其他殷商時期的巨大青銅器可說是天差地遠,然而,毛公鼎上刻的銘文卻是銘文青銅器中昀多的,有32行,499字。
毛公鼎銘文的內容可分成7段,是說:周宣王即位之初,急切地想振興朝政,乃請叔父毛公為其治理國家內外的大小政務,並飭勤公無私,昀後頒贈命服厚賜,毛公因而鑄鼎傳示子孫永寶。毛公鼎全銘文辭精妙而完整,古奧艱深,是西周散文的代表作。
虢季子白盤也鑄於周宣王時期,與散氏盤、毛公鼎並稱西周三大青銅重器。此盤造型奇偉,高0.39米,上口呈長方形,口長1.
37米,腹下斂,平底,曲尺形四足。四壁各有含環獸首兩個,腹上部為竊曲紋,下部為環帶紋,是西周晚期的藝術精品。
虢季子白盤形制奇特,似一大浴缸,為圓角長方形,四曲尺形足,口大底小,略呈放射形,使器物避免了粗笨感。四壁各有兩隻銜環獸首耳,口沿飾一圈竊曲紋,下為波帶紋。
盤內底部有銘文111字,講述虢國的子白奉命出戰,榮立戰功,周王為其設宴慶功,並賜弓馬之物,虢季子白因而做盤以為紀念。銘文語言洗練,字型端莊,是金文中的書家法本。
虢季子白盤銘文的大意是:在十二年正月初吉期間的丁亥日,虢季子白製作了寶盤。顯赫的子白,在軍事行動中勇武有為,經營著天下四方。
進擊征伐玁狁,到達洛水之北。斬了500個敵人的首級,抓獲俘虜50人,成為全軍的先驅。威武的子白,割下敵人左耳獻給了王,王非常讚賞子白的威儀。王來到成周太廟的宣榭,大宴群臣。
王說:「白父,你的功勞顯赫,無比榮耀。」
王賜給子白配有4匹馬的戰車,以此來輔佐君王。賜給硃紅色的弓箭,顏色非常鮮明。賜給大鉞,用來征伐蠻夷。子子孫孫萬年永遠地使用。
西周後期,在青銅器的製作工藝中又發明了印模製範,即先製成牢固結實的模具,用模具可以省時省力地翻印出許多相同的範,尤其是花紋範,更需要印模製範。但也因為方便而缺乏創新。
之後,又發明了兩次或多次鑄造方法,即先鑄器物的耳、足、鋬等部件,在鑄造器體時將鑄好的耳、足、鋬等嵌於器體的外範相應的部位。這種先分鑄後合鑄的工藝既快又好,適宜鑄造大件青銅器。
西周青銅器具有更多的本時代特點,趨向簡樸、長銘。酒器爵、角、斝、觚、觶、方彝等基本消逝了,壺、罍、盂、樽、鳥獸樽仍繼續保留。
盛食器的簠、盨和注水器匜是新出現的器種,造型大方而實用。匜、盤足一套盥器,相需為用,發現常一起出土。《禮記·內則》記載:
「進盥,少者奉盤,長者奉水,請沃盥,盥卒,授巾。」貴族豪華生活可見一斑。青銅鐘由先前3件為一組發展到大小8件為一組。
這一時期的列鼎制度尤其盛行。簋也常常成2、4、6、8雙數出現,與鼎相配。
器型上鼎、甗多做蹄形足,毛公鼎可作為典型代表。鼎與盤有的有流口,盤有的有腹耳。簋的圈足下常有3足。
鬲多做折沿,弧襠,出現了帶有火灶的一種特殊形制的鬲,在方鬲灶門外還鑄一受刖刑的俑人浮雕。壺一般有套環雙獸耳。戈援前鋒多呈三角形。
西周後期還出現了有時代藝術風格的紋飾,如環帶紋、竊曲紋、鱗紋、重環紋、瓦紋。但也有許多素面或器身僅有幾道弦紋的器物。
由於制器者多注重銘文,因而新出現的紋飾不免有粗獷潦草之感。獸面紋一般已不再作為主題裝飾了,而常做器足上端的裝飾。鳥紋則繼續流行。
西周後期青銅器製作樸素,銘文書體嫻熟奔放,其內容更是極為珍貴的史料。銘文書體排列均勻整齊,字型嚴謹,書法嫻熟,豎筆呈上下等粗的柱狀,被稱為「玉柱體」。
大克鼎還採用在方格內填字的方法。虢季子白盤銘文讀起來朗朗上口,書體圓轉秀美,具有小篆的韻味。
比如在陝西省眉縣楊家村發現的逨盤,被譽為「中國第一盤」,逨盤通高20釐米,口徑53釐米,圈足直徑41釐米,腹深10釐米,獸足高4釐米。
盤為盛水器,一般與匜配套使用。為方脣,折沿、淺腹、附耳、鋪首,圈足下附四獸足。腹及圈足裝飾竊曲紋,輔首為獸銜環。
逨盤內底鑄銘文21行,約360字,記載了單氏家族8代人輔佐西周自周文王至周宣王12位王征戰、理政、管治林澤的歷史。對西周王室變遷及年代世系有著明確的記載,可印證史書的記述,對夏、西周斷代工程所擬的西周宣王年表做出了檢驗。
逨盤造型與紋飾優美,長篇銘文氣勢恢巨集,鑄造工藝精湛,的確是我國古代青銅藝術的經典之作。
顯然,這篇銘文的內容主要是逨誇耀自己的家族史、並紀念週王的冊命賞賜,其中不乏西周中晚期金文中公文式的套話。但彌足珍貴的是,在稱頌列祖列宗的同時,也基本歷數了西周諸王,並道出了西周史的大致輪廓。
著名的青銅器有哪些,西周有什麼著名的青銅器?
司母戊鼎是中國商代後期 約公元前16世紀至公元前11世紀 王室祭祀用的青銅方鼎,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陽市武官村一家的農地中出土,因其腹部著有 司母戊 三字而得名,現藏中國國家博物館。司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又稱司母戊大方鼎,高133釐米 口長110釐米 口寬79釐米 重832.84千克,鼎腹...
青銅器分為哪四大類,青銅器有哪些型別
禮器飲食器 生產工具兵器 樂器 飪食器 酒器 水器 青銅器有哪些型別 有以下幾種型別 1,食器 鼎 相當於如今的鍋,煮或盛放魚肉用。大多是圓腹 兩耳 三足,也有四足的方鼎。鬲 li,音歷 煮飯用 一般為侈口 三空足。甗 yan,音演 相當於如今的蒸鍋。全器分上 下兩部分,上部為甑,置食物 下部為鬲,...
怎麼收藏青銅器,青銅器如何儲存?
1 提高鑑別能力,不要買贗品假貨 一些古玩商販只知青銅器珍稀昂貴,價值不菲,足以致富,便不擇手段以假充真,以殘充好,稍不留意就使買家落入圈套。辨別青銅器真偽的方法有 眼看,即看器物造型 紋飾和銘文有無破綻,鏽色是否晶瑩自然 手摸,凡是浮鏽用手一摸便知,贗品器體較重,用手一掂就知真假 鼻聞,出土的新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