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傳統文化有歷史可考始於2023年前的伏羲時代,伏羲畫先天八卦,傳下來周公擴為六十四卦,然後到2023年前的諸子百家,佛學也在這個時候傳入中國國,對中國起決定性影響的就是儒釋道三家了。
中國的文化可就厲害了,那是全世界最厲害的文化,儒家的「學以至仁」道家的「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佛家的「渡人渡己」,都圍繞「修德歸道」
今天我們的文化方方面面都受到傳統文化的影響,而且這個影響是正面的,那些負面的影響其實是現代人對老祖宗的教誨理解不多,胡亂望文生義造成的。五四以來我們打到孔家店,全面西化,在物質上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到達21世紀,人們開始發現危機重重,災難一個比一個大,大家都在找辦法,傳統文化這個時候就被重視了,所以現在中華大地重新興起傳統文化熱。這是很值得慶幸的一件事情。
其實道理很簡單,小孩子遇到問題了就找父母,我們重拾傳統文化,就是這麼簡單的道理。長江後浪推前浪的道理不適合精神文明發展的規律。今天所有的文化知識古人都曉得了,都有講過了,今人只不過抓住一片樹用白話文找例子證明而已。
中國傳統文化,或稱東方文化,是內斂包容的文化,符合自然大道的文化,西方文化是向外擴張的文化,發展到極致就會讓地球毀滅。
南懷瑾先生給儒釋道三家下定義:儒家開的是糧食店,離開她會餓死;道家開的是藥店,社會遇到問題必需進藥店;佛家開的是百貨商店,什麼都有,看看走走可買可不買總有收穫。
2樓:匿名使用者
中華民族歷史源遠流長,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國人、海外華人引以榮耀和自豪,它是中華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另一方面,近代落伍了的中國正在現代化,雖然中國人的思想觀念,思維、行為和生活方式都在發生著重大的變化,中國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轉換和發展,但是這種轉換和發展本身就是從傳統開始的。中國傳統文化作為一種文化形態,本身具備文化科學價值。
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徵和民族特徵,又具有時代特徵。在歷史性意義上,中國文化既包括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也包括中國文化傳統發生劇烈演變的近代文化與現代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主體部分,也是我們從先輩傳承下來的豐厚的歷史遺產。
它不僅記錄了中華民族和中國文化發生、演化的歷史,而且作為世代相傳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準則、風俗習慣,滲透在每個中國人的血脈中,制約著今日之中國人的行為方式和思想方式。中國傳統文化並不簡單地等同於儒家文化,也不是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的簡單相加,而是中華民族各種思想文化的總和,包括了各種觀念形態和物質形態的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中國古代社會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比較穩定的文化形態,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的歷史遺產在現實生活中的展現。這個思想體系蘊涵著豐富的文化科學精神,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凝聚之學,中國傳統文化是內部凝聚力的文化,這種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諧,把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群體、人與自然有機地聯絡起來,形成一種文化關係;二是相容之學,中國傳統文化並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儘管在中國古代對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條件下,還是以開放的姿態實現了對外來佛學的相容,三是經世致用之學,文化的本質特徵是促進自然、社會的人文之化,中國傳統文化突出儒家經世致用的學風,它以究天人之際為出發點,落腳點是修身、治國、平天下,力求在現實社會中實現其價值,經世致用是文化科學的基本精神。
3樓:霖霖鈴
各種節日和祭祖都可以寫啊,古書什麼的……%
中國傳統文化對現代文化的影響?
4樓:匿名使用者
中華民族歷史源遠流長,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國人、海外華人引以榮耀和自豪,它是中華民族的重要凝聚力;另一方面,近代落伍了的中國正在現代化,雖然中國人的思想觀念,思維、行為和生活方式都在發生著重大的變化,中國文化也在全方位地轉換和發展,但是這種轉換和發展本身就是從傳統開始的。中國傳統文化作為一種文化形態,本身具備文化科學價值。
在我國,「文化」一詞,古已有之。「文」的本義,係指各色交錯的紋理,有文飾、文章之義。《說文解字》稱:
「文,錯畫也,象交文。」其引申為包括語言文字在內的各種象徵符號,以及文物典章、禮儀制度等等。「化」本義為變易、生成、造化,所謂「萬物化生」(《易·繫辭下》),其引申義則為改造、教化、培育等。
文與化並聯使用,則最早見於《周易·賁卦》之「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從以上關於「文化」的概念我們可以看出,其實「文化」內涵可以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就廣義而言,文化是人類生活的總和,或如梁漱溟先生所說,是「人類生活的樣法」,它包括精神生活、物質生活和社會生活等極其廣泛的方面。狹義而言,文化就是人的全部精神創造活動,是意識、觀念、心態和習俗的總和。
一般而言,我們更多的是在狹義文化的意義上使用「文化」這個概念。
文化既具有地域特徵和民族特徵,又具有時代特徵。在歷史性意義上,中國文化既包括源遠流長的傳統文化,也包括中國文化傳統發生劇烈演變的近代文化與現代文化。中國傳統文化是中國文化的主體部分,也是我們從先輩傳承下來的豐厚的歷史遺產。
它不僅記錄了中華民族和中國文化發生、演化的歷史,而且作為世代相傳的思維方式、價值觀念、行為準則、風俗習慣,滲透在每個中國人的血脈中,制約著今日之中國人的行為方式和思想方式。中國傳統文化並不簡單地等同於儒家文化,也不是儒家文化、道家文化和佛家文化的簡單相加,而是中華民族各種思想文化的總和,包括了各種觀念形態和物質形態的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然在其久遠博大之中,卻「統之有宗,會之有元」。若由著述載籍而論,經史子集、萬億卷帙,概以「三玄」(《周易》、《老子》、《莊子》)、「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周易》、《詩經》、《尚書》、《禮記》、《春秋》)為其淵藪;如由學術統緒而言,三教九流、百家爭鳴,則以儒、道二家為其歸致。
東晉以後,歷南北朝隋唐,由印度傳入的佛教文化逐步融入中國傳統文化,釋氏之典籍〔1〕與統緒因而也就成了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一個有機組成部分。儒、釋、道三家,鼎足而立,相輔相成,構成了唐宋以降中國文化的基本格局。所謂「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南宋孝宗皇帝語,轉引自元劉謐著《三教平心論》),明白地道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這種基本結構特徵。
在長達兩千多年的中國封建社會裡,儒家思想一直在官方意識形態領域佔據著正統地位,對中國文化發生著廣泛而深刻的影響。可以說,儒學乃是中國傳統文化的思想主流。儒家何以被稱為「儒」?
據《漢書·藝文志》說:「儒家者,蓋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就是說「儒」是舊時對學者、讀書人的稱呼。
《後漢書·杜林傳》也曾說道:「博洽多聞,時稱通儒。」
儒家創始人為孔子,名丘字仲尼,魯國人(今山東曲阜)。孔子思想裡,最重要的內容之一就是「禮」。所謂的「禮」只是綱常名教化的政治、社會秩序。
《論語·子路》中孔子說:「名不正則言不順,言不順則事不成,事不成則禮樂不興,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無所措手足。」在孔子思想裡,「禮」是與「德政」相結合的。
在《為政》中說:「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即主張禮治德化與政令刑罰相輔而行。
另一重要內容即是「仁」。如《論語》中的「克己復禮為仁」、「仁者愛人」。「仁」既是孔子修己治人的根本原理,又是孔子實踐道德的最高原理。
「仁」作為一種精神品質,包含了多方面的倫理道德原則。除了是一種使人們自覺、主動地遵循禮的道德素養之外,還是一種處理人際關係的道德倫理準則。天命觀,把天視為主宰一切的權威,並把它作為思想體系的終極依據,「天何言哉?
四時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但另一方面,他也表現出一些理性精神,主張天人可以互相感通,強調在人事活動中去體認天命,強調人事有為。「不怨人,不尤人,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
」(《憲問》)學習方法與認識論上也總結了不少經驗。但其中有些糟粕,如知識**,他肯定有些人「生而知之」。真正精華的是關於學習的問題,孔子認為學習本身是不斷實踐的過程,強調要反覆地學習實踐才能鞏固所掌握所學的知識要「學而時習之」(《學而》)「溫故而知新」(《為政》)。
他還主張學與思並重,「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為政》)還有就是其的「執兩用中的中庸之道」,他在稱讚舜「隱惡而揚善,執其兩端,用其中於民」。子思,名伋,是孔子的孫子,他繼承和發揮孔子的中庸之道,提出以「誠」為核心的人生哲學。
孟子,名軻,子思的學生,提出了「性善」和「仁政」說。仁政裡的「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是樸素的民本主義觀點。還有就是他的關於人的浩然之氣即「大丈夫」——「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
」荀子,名況字卿,他提出的是「性惡論」,人為人性本惡。主張隆禮重法。到了漢代的董仲舒,他有以儒家為中心,吸取黃老之學以及陰陽、名、法各家。
提出了「天人感應」說,還根據他的神學的人性論,建立起「三綱」、「五常」的道德觀念,他在《舉賢良對策》中,提出「獨尊儒術,罷黜百家」。他所提出的這個思想文化**方針,確立了儒家在我國封建社會意識形態中的核心地位。朱熹,字元晦,南宋徽州人。
他集理學之大成,建立了理學系統。首先是「理本氣末」的理本體論。「形而上者,無形無影是此理。
形而下者,有情有狀是此器。」其次,是「格物窮理」的認識論,即格物致知,要知道抽象的理必要通過具體的物。他在知行關係上主張力行致知,「論先後,知為先,論輕重,行為重。
」還有學而知新的創新理論,「新是故中之事,故是舊時底,溫起來以尊德性,然後就裡面討得新意,乃為道問學。」朱熹特別強調「天理人慾之辨」,認為人性有兩重性,一方面人具有仁義禮智的天命之性,這是天理,即孟子所謂性善;另一方面,人又具有飲食男女的氣質之性,這是人慾,即荀子所謂性惡。二者是對立衝突的,主張「革欲復理」。
中國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在中國古代社會形成和發展起來的比較穩定的文化形態,是中華民族智慧的結晶,是中華民族的歷史遺產在現實生活中的展現。這個思想體系蘊涵著豐富的文化科學精神,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凝聚之學,中國傳統文化是內部凝聚力的文化,這種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注重和諧,把個人與他人、個人與群體、人與自然有機地聯絡起來,形成一種文化關係;二是相容之學,中國傳統文化並不是一個封閉的系統,儘管在中國古代對外交往受到限制的條件下,還是以開放的姿態實現了對外來佛學的相容,三是經世致用之學,文化的本質特徵是促進自然、社會的人文之化,中國傳統文化突出儒家經世致用的學風,它以究天人之際為出發點,落腳點是修身、治國、平天下,力求在現實社會中實現其價值,經世致用是文化科學的基本精神。
印度傳統文化對中國傳統文化有哪些影響
印度傳統文 化中只bai 有佛教du對中國傳統文化產zhi生了巨大的影響。dao中國傳統文化專中,佛教佔有屬很大的比重。而中國的佛教與從印度傳入的佛教有很大的區別,中國佛教是與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融合的產物,其中,以禪教最有代表性。佛教吧中國的佛教經典很多 也影響了中國的文辭表達 中國傳統文化對我們的...
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傳統文化資料
1 詩詞庫 按朝代劃分為 先秦 漢 魏晉 南北朝 隋 唐 北宋 南宋 遼金 元 明 清 現當代 2 詩集庫 李白詩全集 共25卷 王維詩全集 共10卷 杜甫詩全集 共13卷 唐宋名家詞選 共25卷 唐詩三百首 共8卷 唐五代詩選 共2卷 南北朝詩選 共6卷 宋詩一百首 共3卷 先秦歌謠選 共3卷 先...
影響中國傳統文化的因素有什麼,影響中國傳統文化發展的因素?
中國傳統文化中最消極的就是那些為封建社會統治服務的東西。一是君重民輕思想。典型的就是三綱五常的思想,為 權力高於一切 奠定了理論基礎,反映到官身上,就是官大一級壓死人 反映在群眾身上,就是民不與官鬥。這一思想沉渣,阻礙了民主思想的程序。二是男重女輕思想。典型的就是三從四德的思想。這種思想目前在中國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