鴻門宴讀後感鴻門宴讀後感一千字

2021-05-11 11:54:21 字數 6183 閱讀 1188

1樓:匿名使用者

「鴻門宴」這個故事發生在陳涉起義後的第三年(公元前206年)。陳勝起義後,各地雲起響應,其中有楚國貴族出自身的項梁、項羽叔侄,有農民出身的劉邦。陳勝失敗後,項梁扶楚懷王的孫子名叫心的作了楚王,劉邦也投靠了項梁。

公元前207年,項梁戰死,懷王派項羽等去救援被秦軍圍困的趙國,同時派劉邦領兵攻打函谷關。臨行時,懷王與諸將約定,誰先入關,便封為關中王。 項羽大破秦軍後,聽說劉邦已出咸陽,非常惱火,就攻破函谷關,直抵新豐鴻門。

這時劉邦的左司馬曹無傷暗中派人告訴項羽說劉邦想在關中稱王。項羽聽了,更加惱怒,決定第二天發兵攻打劉邦。 張良向劉邦分析,不宜和項羽硬拼,劉邦只得退出咸陽,回師霸上,更知道自己軍力不及於項羽四十萬大軍,劉邦更把在咸陽所得一切,原封不動的送到項羽營中,更說願讓項羽稱關中王。

范增已覺出劉邦必成大器,便命項羽設下「鴻門夜宴」一心誅除劉邦,但此事為項伯知悉,項伯竟顧念和張良故人之情,向劉邦大軍報訊,劉邦知道這鴻門宴是去不得的凶險之地,但張良卻表示不去便只有死路一條,赴會也許能有生機,劉邦無奈只得應約前往。 鴻門宴當日,范增早已佈下天羅地網,定要把劉邦人頭留下,誰知劉邦竟以一跪化解了項羽之怨恨,范增便再命「項莊舞劍,志在沛公」,一心要在席中把劉邦刺死,可是還是被項伯和樊噲給劉邦解了圍,劉邦終於更借往如廁而逃遁而去。

2樓:匿名使用者

無人不為項羽感到挽惜,在鴻門宴,項羽完全可以殺死劉邦,連劉邦的「保鏢」樊儈都說「今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也揭示項羽目光短淺,一句「無顏見江東婦老,」可他卻被列入了帝王的行列,人們也承認了他的功績

鴻門宴讀後感

3樓:匿名使用者

以下是我找的:

——問世間誰是英雄

王劍剛西楚霸王項羽是我國歷史上著名的悲劇英雄。

項羽身為楚國貴族後裔,從24歲(前209)起兵反秦開始,到31歲(前202)垓下身亡為止,在風起雲湧的反秦鬥爭和楚漢相爭的舞臺上,只活躍了短短的8年,卻留給人們歷久不衰的鮮明印象。

公元前207年,鉅鹿之戰。此時陳勝被殺,項梁戰死。秦軍名將章邯率20萬主力圍困趙軍於鉅鹿,而反秦起義軍首領宋義卻坐觀成敗,延誤戰機。

項羽果斷地斬殺宋義,率楚軍渡過漳河,破釜沉舟,以一當十,殺聲震天,九戰九捷,消滅了秦軍主力,取得了關鍵性的勝利。此時的項羽將他的英雄豪氣演繹得淋漓盡致。

公元前202年,楚漢相爭已近尾聲。項羽到了四面楚歌的悲慘境地,不免發出「力拔山兮氣蓋世,時不利兮騅不逝。騅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的哀嘆。

但在最後一戰中,他孤身奮戰群敵,「瞋目而叱之,赤泉侯人馬俱驚,辟易(倒退)數裡。」可以想見其多麼神勇!但「虎落平陽遭犬欺」,終究擺脫不了受圍困的處境,故有烏江邊贈馬亭長之舉,有無顏見江東父老之感,以自刎之舉成全急欲領賞的漢軍將領。

一代英雄,自我毀滅。死得坦然,一點也不拖泥帶水。就連李清照這樣的弱女子也不禁讚歎:

「生當作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一個項羽,豈不是將整個南宋小朝廷比了下去?

項羽是英雄,但只是一個失敗英雄,只是一個悲劇英雄。

他力能扛鼎,有萬夫不當之勇,但他有勇少謀。

他自視甚高,豪爽直率,但「自矜攻伐」、「奮其私智」、「欲以力征經營天下」,剛愎自用,不善用人。劉邦能利用項伯來擺脫危機,項羽卻輕易出賣曹無傷;劉邦對張良言聽計從,項羽有一范增卻不用。

他坑殺秦軍降卒20萬,火燒阿房宮,其暴戾之舉令人扼腕。

他自封西楚霸王,**天下以封王侯,更是倒行逆施之舉,豈不是要將歷史車輪拉回到戰國時代?

他在面臨垓下之圍的絕境時,尚自負英雄,說什麼「天亡我,非戰之罪也!」拒絕從失敗中吸取教訓。

他政治上優柔寡斷,目光短淺,不屑於耍弄權術,又怎能玩得過年長他24歲又極有心計極有野心的劉邦呢?

總之,項羽能作一員偉大的軍事將領,卻不能成為一名傑出的政治家。

屠洪剛在一曲《霸王別姬》中唱道:「問世間誰是英雄?」後人卻更感慨於他生離死別時表現出來的俠骨柔情。至於他是否英雄,他已以自身的行為作了最好的註解。

評:本文以「悲劇英雄」為主線,先肯定項羽是一位英雄,再談到了他諸多方面的失措失誤,結尾用歌詞與題目照應,條理清晰,論述也較有說服力。

4樓:taimi熙熙

劉邦在項羽面前肯忍一時之氣,才得以逃脫,他要是和項羽一般驕橫氣盛,恐怕早就死在鴻門了。

縱橫古今,凡事忍字當頭才能成大事,否則空有一勇字在身。成功不可能沒有委屈和挫折。忍眼前之氣,君子報仇,十年不晚!

韓信肯忍胯下之辱,藺相如肯忍廉頗的狂言。捨得捨得,有舍才有得。如果一味衝動,心裡忍受不了一點怨氣,眼裡容不了半粒沙子,又怎麼能辦大事、成大謀呢?

劉邦在這方面勝過項羽,也就註定了結局。鴻門宴上,試想劉邦項羽要是對換一下,那項羽是必死無疑了。

狂妄自大的他的字典裡不可能有低頭道歉,俯首稱臣,做事果斷的劉邦的字典裡也不可能有婦人之仁。果然,項羽最後無法忍受戰敗之氣,自覺無顏見江東父老,悲壯自刎。

劉邦呢?幾乎可以說打了一輩子敗仗,但是他照活不誤。劉邦輸的就是小仗,忍得就是小氣,自然贏得就是大氣,成的就是大事。

***一代偉人,他打遍天下無敵手的原則不也是「忍小成大」嗎?敵強我退,敵退我進。敵人強大時,就像劉邦面對項羽四十萬大軍時,忍一下,退一步,不會損失什麼,然後在適當的時機予以反擊。

但對於項羽,死打硬拼,決不讓步。可結局呢?項羽自刎,劉邦勝了楚漢戰爭,***成立了新中國。

小不忍則亂大謀,古人總結多少用血留下的滄桑經驗,是多麼富有哲理。

讀後感的寫作方法

1、仔細**內容。

讀後感的內容雖然重點在於感,但是隻有你讀的夠仔細,夠認真,你才能從中提取出來對你寫作有用的東西來,只有看的透徹,你才能夠分析的更多,更有理論依據,所以一定要仔細的**內容。

2、標題。

讀一篇文章,一定有名字,這個名字可能就是整篇文章的一個縮寫,一個反應,所以通過文章的名字,可以給你提供一個很好的標題或者說讓自己有一個思考或者是想象,可以拓寬自己的思路。

3、確立主題立意。

在你仔細的縷清自己的思路之後,你必須要抓住幾個重要的點來確定自己的主題立意,這樣你才能夠根據自己的立意去進一步的思考自己的思路,確定自己的內容。

4、找到入手點。

每篇文章的開篇往往都是最難的,所以你一定要找到一個很好的入手點,這樣你就能很好的開個頭,也許開了頭之後,你的思路就瞬間被開啟了。所以這個入手點就是你的突破口。

5樓:法之海

本文以「悲劇英雄」為主線,先肯定項羽是一位英雄,再談到了他諸多方面的失措失誤,結尾用歌詞與題目照應,條理清晰,論述也較有說服力。

6樓:浮澤拱代藍

談到楚漢之爭,最讓人津津樂道的就是鴻門宴了。由於司馬遷傳神的描述,不但使得鴻門宴的過程曲折動人極富於戲劇性,更使得人物栩栩如生,活靈活現。而期間得失更是另後人咋舌不已,或惋惜之,或痛恨之,或不屑之,或讚歎之。

對於鴻門宴項羽不殺劉邦的原因卻莫說紛紜,前人對此基本給予否定的態度,視之項羽不聽臣言,狂妄無禮,優柔寡斷,剛愎自用,眼光短淺,有勇無謀。其結論就是項羽頭腦簡單,驕傲自大,所以大意放走了敵手,釀成後患。

近年來出現不少學者通過研究當時背景,重新**這個問題,作出不同於傳統的看法。比如學者張志坤在其文《鴻門宴楚漢得失之我見》認為鴻門宴實際上是項羽兵不血刃,不廢吹灰之力奪得關中,既降伏劉邦,又維護自己反秦盟主的地位;而劉邦忍辱負重,拿土地換來渡過暫時難關,僅此而已。(1)

學者周騁在《劉項關係與〈鴻門宴〉結局識論》一文認為鴻門宴是因為當前的形式而導致項羽不得不安撫劉邦,就大局上,項殺劉毫無必要;就理智而言,項不殺劉,不為失策;就感情而言,項不殺劉,不能算矯情;就未來前景而言,項羽已有對策,不殺劉不能看作放虎歸山。(2)

學者蔡偉更是高度的評價項羽在鴻門宴上的表現,「如果說劉備釋劉璋為仁釋、關羽釋曹操為義釋、孔明釋孟獲為智釋,那麼,項羽之釋劉邦不但總其所有,更添一條——勇釋。」(3)

前人對項羽鴻門宴上輕易放跑劉邦簡單歸於其頭腦簡單,不足論矣!好在現在大多學者開始從當時的背景重新來**,猶為可喜,但是翻案過甚,許多觀點尚有待於商討。

7樓:瀧禮哈芷荷

寰海沸兮爭戰苦,風雲愁兮會龍虎。四百年漢欲開基,項莊一劍何虛舞。殊不知人心去暴秦,天意歸明主。項王足底踏漢土,席上相看渾未悟。

8樓:丘燦墨梓榆

無人不為項羽感到挽惜,在鴻門宴,項羽完全可以殺死劉邦,連劉邦的「保鏢」樊儈都說「今人為刀俎,我為魚肉,」也揭示項羽目光短淺,一句「無顏見江東婦老,」可他卻被列入了帝王的行列,人們也承認了他的功績

鴻門宴讀後感一千字

9樓:匿名使用者

今人讀《鴻門宴》,往往抑項揚劉,說項羽有勇無謀,女人心腸,不該放走劉邦,以致後來敗走垓下,皇帝沒做上,連命也丟了,真是大傻一個!其鄙夷不屑之情,溢於言表。而對劉邦則讚美有加,說他有頭腦,會辦事,能屈能伸,皇帝本該他做。

英雄被視為傻瓜,小人倒成了崇拜的物件,美醜錯位,善惡顛倒,實令人匪夷所思,不勝感慨。 項羽本是一個英雄,這是古之定論。但項羽又不是一般的英雄。

且不說鉅鹿之戰破釜沉舟的勇敢,垓下之圍以一當百的豪氣,自刎烏江笑迎死神的從容,單說他在鴻門宴上的表現,就令人心曳神搖,感佩萬分。項羽聞聽劉邦欲王關中,勃然大怒,著即發兵擊之,這是他的率直而非霸道。二人雖有懷王之約,但劉邦僥倖入關破秦,未建大功而欲私自稱王,毫無愧疚之心,實非正人君子所為。

劉邦前來道歉,項羽不僅予以原諒,而且當即說出了告密者,這是他的磊落而非鹵莽。過能改之,善莫大焉,焉能斤斤計較之?只有以誠相見,才能盡棄前嫌,和好如初。

大敵當前,豈容內訌?樊噲私闖軍帳,惡言相向,項羽不僅不計較,反而酒肉款待,這是他的大度而非愚鈍。樊噲為救其主,敢做敢當,可見其忠;生吃彘肩,可見其勇。

忠勇皆備,堪稱好漢。項羽壯之,可謂好漢惜好漢。劉邦不辭而別,實屬無禮,項羽不僅不在意,還網開一面,助其逃脫,這是他的仁義而非不智。

劉邦畢竟是義軍主將,勞苦而功高,如若殺之,實屬不仁不義,與秦始皇的暴虐又有什麼兩樣?勇敢,豪放,從容,率直,磊落,大度,仁義,這就是歷史上項羽,一個集世間偉大人格於一身的人傑。這些偉大人格如日月經天,光華四射,令人眩目,使人心儀。

這是他為人的大人格,作為一個英雄的大人格。也正因如此,他才成了一個出類拔萃的英雄,一個具有帝王氣質、君子風範的英雄。 項羽的人性美還在於它的本真和純樸。

項羽是一個大人格的英雄,但仍然是一凡夫俗子,具有人之常情。兵敗垓下,退守烏江,走投無路之際,一句「無顏見江東父老」,讓我們窺見了他心底最真實的一面,這裡有他的自責,有他的反省,更有他對江東父老的深深歉疚。他寧死不肯回江東,源於他的自尊,也是他心地善良的詮釋。

他愛江山更愛美人,而且愛的轟轟烈烈,蕩氣迴腸。他是一個硬漢子,但也有軟弱無助孤寂難奈的時候,也需要女人纖纖細手的撫慰,也需要愛情的滋潤。一幕「霸王別姬」,把一個男人愛的情懷愛的無奈展露無遺,讓人心碎。

他一把火燒了阿房宮,大火三月而不滅,雖然有些過分,但我們可以理解。秦的**,已經**人怨,徹底埋葬這個罪惡的政權,是人心所向。熊熊燃燒的大火,無寧是他心中的怒火,他在宣洩對暴秦的憤怒。

分封諸侯,他不做王侯,不做皇帝,做了個徒有虛名的「西楚霸王」。別人都忙著搶地盤,而他卻衣錦還鄉,陶醉在鄉親們讚美的旋渦裡。他在乎的不是實惠,而是名聲,如同小孩做遊戲,要的就是名分。

他敢愛敢恨,心地透亮,活的本真而灑脫。這是項羽的小人格,一個平凡人所具有的善良純樸的本性。項羽,一個洋溢著人性美的英雄形象!

項羽本來應該創出一番驚天動地的偉業,澤被後世,名垂青史。但他生不逢時!他的優秀品質,沒有幫助他成就大業,反而成了他的致命弱點,被他的對手利用,以致功敗垂成,遺恨千古。

鴻門宴上,除掉劉邦還不容易?一個手勢,一個眼神而已,但項羽愣是沒這樣做,他相信了劉邦的花言巧語。在卑鄙奸詐的小人面前,高尚者鮮有不失敗的。

這並不值得奇怪,因為這是一場不對稱的戰鬥,如同一個職業拳擊手面對一個不守規則的市井無賴,二者的道德水準差距太大,根本無法對決。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歷代的皇帝老兒,無不心狠手辣,奸詐多端,劉邦原本不就是一個鄉里無賴麼?

我們往往把項羽的悲劇看成其性格的悲劇,這是對英雄的蔑視和侮辱。項羽的失敗不是他個人的過錯,而是源於社會的黑暗無序、百姓的愚昧無知、道德的粗糙低劣。他的大人格過於美好了,以致不能被那個時代所接受。

他的誕生,實是時代的錯誤!我們不能以成敗論英雄。成者為王敗者為寇,是統治者的欺世盜名,是庸俗小人的勢利偏見。

項羽雖然失敗了,但他仍然是一個英雄,一個光彩奪目的英雄。劉邦雖然勝利了,但他仍然是一個小人,一個十足的小人! 黃鐘被毀,瓦釜雷鳴。

好人受欺,小人得志。這是人性的異化,審美的錯位。 今天,劉邦一類的奸詐虛偽之徒仍然大行其道,被頂禮膜拜,項羽這樣沒有城府心地善良的英雄,仍然被揶揄,被歧視。

歷史的腳步已踏入了二十一世紀的門檻,但人類的思想還停留在公元前的矇昧時期!這無疑是社會的悲哀,這說明社會的無序,道德的低下,較兩千年前,並未得到根本的改觀。道德文明的重建,任重道遠!

《鴻門宴》讀後感,鴻門宴讀後感,高一,500字?

李清照有詩云 生當為人傑,死亦為鬼雄,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在很多人眼裡,項羽是一個忠肝義膽的豪傑。他叱吒風雲的偉業,所向披靡的戰績,在秦漢交替之際掀起了澎湃的浪潮。曾幾何時,舉世共仰,千秋景慕。項羽因之而成為歷代王朝倍加推崇的人物,著實為後人所景仰。然而,項羽畢竟是一個悲劇式的歷史人物。他的悲劇...

朱元璋擺鴻門宴,端上來4菜1湯,為何劉伯溫感慨道 我們死定了

朱元璋上的菜都有一定的寓意,劉伯溫智慧超群,自然能夠想到,是要他們功成身退從此隱居,要不然就一直待在皇帝的身邊,輔佐他。因為朱元璋上的菜都是有一定寓意的,其他人可能沒有看出來,但是劉伯溫看出來了,知道朱元璋是想暗示他們應該功成身退,而不是貪戀權位,威脅他的地位。朱元璋上的菜有寓意的,聰明的劉伯溫看透...

《目送》讀後感,《目送》讀後感300字

您的回答會被數十乃至數萬的學習和參考,所以請一定對自己的回答負責,儘可能保障您的回答準確 詳細 這本書給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兩篇,第一篇便是置於卷首的 目送 據說是在港臺和海外流傳最廣的一篇。這篇文作的開頭是這樣寫的 華安上小學第一天,我和他手牽著手,穿過好幾條街,到維多利亞小學。九月初,家家戶戶院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