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一、從生活走進物理
物理是一門以觀察、實驗為基礎的科學。物理知識的形成**於自然,**於生活。在物理教學中,教師要巧妙地運用學生在生活中的感知,以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更便於物理知識的學習和理解。
1.妥善於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
初中學生已具有相當多的生活經驗,其中包含著大量的與物理有關的現象或者問題,例如:雷電是先看見閃電,後聽到雷聲;壓水井手柄越長越省力;騎車上坡是走s形省力;刀磨得越鋒利切東西越快等等,教學中一定要充分地利用,這對學習新的知識,形成新概念會幫助極大。在講授槓桿的應用一節時,我就事前做了充分的準備,對學生提出了學生在生活中可能會想到的一些問題,例如:
阿基米德說過,給他一根足夠長的槓桿,他能把地球翹起來,這可能嗎?家中門的把手為什麼安在門邊緣處?然後我準備了一些日常用品:
老虎鉗子,剪布用的剪子,理髮用的剪刀,釣魚杆,桿秤,天平,起子等,先讓學生根據日常生活經驗,分別說出如何使用然後運用槓桿平衡原理,引導學生自然解釋這樣使用的理由。這種教學雖費時費力,但學生學習勁頭高漲,課堂效果很好,便於理解有關知識。
2.讓學生積極地進行生活體驗
學生在生活中體驗物理知識既有利於理解掌握有關的物理知識,同時有的也為學習新的知識打下良好的基礎。例如在學習運動和靜止的相對性後,要求學生在坐火車或汽車時,在車站觀察並排的車的運動情況,體驗由於運動的相對性而帶來的神奇的現象,並在開車和剎車時體驗由於慣性使人體向後倒和向前傾的現象。自行車是同學們的重要交通工具,對它非常瞭解,它哪些地方存在摩擦?
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都是用什麼方法增大和減小的?
同學們都有這方面的親身體驗,對學習摩擦的有關知識幫助甚大。
3.讓學生在生活中多觀察、多思考
初中教材,很多物理知識就在學生的身邊,佈置一些生活中可以觀察到的現象,讓學生思考生活中的一些問題,無疑會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例如:學習液化知識前,佈置讓學生觀察從冰箱剛拿出的飲料瓶外有水珠的現象。
觀察燒開水從壺嘴向外噴「白氣」的現象,並思考為什麼離開壺嘴一段距離才看出「白氣」?讓學生思考早晨霧是怎樣形成的?草上的露珠是怎樣形成的?
蒸饅頭冒「白氣」和冬天我們口中撥出的「白氣」是否一樣?等等,這樣既使學生感到物理知識就在身邊,也使學生思考問題有針對性,學習時更加得心應手。
二、從物理走向社會
學習物理知識的最終目的是運用於社會、服務社會,同時也是適應社會。學生利用已學過的物理知識,解決簡單的問題,這樣既鞏固了已學的知識,也體驗到自身的價值,激發了學習新知識、解決新問題的強烈慾望。
1.開創課堂社會**模式
社會**模式的主要目的是教給學生怎樣對重大的社會問題進行思考。通過真實的**過程,學生應學會給這些問題定義,學會和別人一起用不同的視角看待這些問題以及在儘可能多的資料的基礎上進行總結。作為中學生我們的要求不可能這麼高,我們可以以課堂作為舞臺,創設課堂上小社會環境,讓學生從小關注社會,瞭解社會上存在的問題,尋求解決問題的答案,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增強愛國主義教育。
例如在學習「內能的利用和環境保護」一節時,我首先為學生提供以下有關資料:酸雨的危害的例項,大氣汙染的程度資料,家庭對大氣汙染的影響,並要求學生結合實際討論:我們臨沂城市空氣汙染的**,近幾年**的努力有哪些改善措施,你將來對淨化我們的大氣有何建議等。
2.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學生在學校、家庭、社會中肯定要遇到許多困難,有一些是完全可以運用所學知識自行解決的。例如學生安裝一些簡單的電路,排除一些簡單的故障,更換保險絲等。在學校裡,怎樣做到安全用電,對課本上的實驗怎樣利用學校現有的器材進行改進,在生活中怎樣改進家庭中的燃具,以提高燃料的利用率,減少大氣汙染。
3.開展社會實踐活動
我們的教材要求開展一些社會實踐活動,其活動的形式可以是社會調查、參觀訪問、資料查尋,也可以是研究性實驗及科技製作,具體形式要結合當地實際。例如學完電功、電功率以後,佈置學生回家練習抄表讀數,並計算電視機的電功率;又如學完簡單機械一章後,領著學生到工地,參觀大型機械施工情況,瞭解槓桿、滑輪的運用。
總之,在物理教學中,把生活──物理──社會有機地結合起來,並貫穿於教學過程的始終,體現這種從生活走進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的思想,使學生不再認為學習物理枯燥無味,真正形成教師利用教材教學生學知識,教會學生學習的局面,這樣將對學生今後的學習奠定堅實的基礎,產生深遠的影響。
2樓:匿名使用者
「從生活走向物理」的意思即善於留心生活中各種各樣的現象,然後經過觀察思考,發現其中的物理規律,對生活的感知由表象而轉為內在。「從物理走向社會」即是將你的物理理論知識運用回到日常生活和社會實踐中去,在你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同時幫你更好的理解物理,讓你從書本中解放出來,徹底的進入到真正的物理世界——社會。
3樓:大直
物理是一門以觀察、實驗為基礎的科學。物理知識的形成**於自然,**於生活。在物理教學中,教師要巧妙地運用學生在生活中的感知,以激發學生強烈的求知慾,更便於物理知識的學習和理解。
學習物理知識的最終目的是運用於社會、服務社會,同時也是適應社會。學生利用已學過的物理知識,解決簡單的問題,這樣既鞏固了已學的知識,也體驗到自身的價值,激發了學習新知識、解決新問題的強烈慾望。
4樓:紅色
簡單說,就是實踐驗證理論,理論指導實踐!
請問從物理上講真正的共振是什麼,物理共振的原理是什麼 要詳細點的
共振是指一個物理系統在特定頻率下,以最大振幅做振動的情形。此一特定頻率稱之為共振頻率。自然中有許多地方有共振的現象。共振可以分為受震體和震動源。震動源提供震動的能量,它有源的頻率。受震體也有其固有頻率。當震動源的頻率和受震體固有頻率相等,在一定的能量輸入下,受震體就能產生最大的震動,這就是共振。一般...
求教物理達人 如何從光學角度解釋攝影中的前景融化消失?
彌散圓還是存在的 只是相機沒有記錄下來 或者記錄下來了 你沒看出來 因為遮擋物越小 被拍攝物體能投射到感光板上的光就越多 就拍攝得越清晰 反之 彌散圓就越透明 當小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忽略不計了 首先你要了解光學系統的成像原理,這跟景深和彌散圓沒關係,對照相機而言,感光面 過去是膠片,現在是ccd 就...
從心理學上如何理解,從心理學上如何理解 面子
面子是一個存在於複雜的社會關係中的概念,僅從心理出發,分析就略顯單薄。社會心理學中有大量的篇幅討論社會認同,馬斯洛需求理論中把面子作為溫飽之後的核心訴求。但面子真是山一樣大的棘手問題,面子和裡子的矛盾,自我和社會的衝突,實在讓人鬧心。光從心理學去 理解面子 總是覺得少了些什麼。個人意見,是少了經濟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