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與糧食生產有關的詞有

2021-05-10 14:17:03 字數 8535 閱讀 7278

1樓:龍龍

稼:種植五穀。

穡:收割穀物,亦泛指耕作。

耕:用犁把土翻鬆。

刈:收割莊稼。

除了網友說的上面這些之外,還有「凶」糧食欠收,「豐」糧食豐收。

還有「糧」「食」

糶:**糧食(不是與生產有關,而是與買賣有關)糴:**糧食(不是與生產有關,而是與買賣有關)植、耘、耕、

糧食生產有關的詞還有「不違農時」「種」種豆南山下。「開荒」「拓荒」」課農桑「……還有不少,一下子想不起來。

2樓:匿名使用者

糧食:古時行道曰糧,止居曰食。後亦通稱供食用的穀類、豆類和薯類等原糧和成品糧。

《周禮·地官·廩人》:「凡邦有會同師役之事,則治其糧與其食。」鄭玄注:

「行道糧,謂糒也;止居曰食,謂米也。」《左傳·襄公八年》:「楚師遼遠,糧食將盡。

」《三國志·魏志·武帝紀》:「(袁紹)土地雖廣,糧食雖豐,適足以為吾奉也。」《醒世恆言·錢秀才錯占鳳凰儔》:

「內中單表西洞庭有個富家,姓高名贊,少年慣走湖廣,販賣糧食。」

糧:形聲字,從米量聲。本義旅行用的乾糧;行軍作戰用的軍糧。後泛指可吃的穀類、豆類等。

食:會意。從飠皁飠聲。

本義飯、飯食。後亦指糧食。《戰國策·西周策》:

「籍兵乞食於西周。」注:「糧也。

」《史記·貨殖列傳》:「食太陰在卯穰。」索隱:

「謂谷也。」《漢書·食貨志》:「食,謂農殖嘉穀,可食之物。

」唐白居易《賣炭翁》:「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三國志·諸葛亮傳》:「百姓孰敢不簞食壺漿以迎將軍者乎?」

五穀:古書中一般指稻、菽、稷、麥、豆。後泛指糧食。

具體所指不一。《周禮·天官·疾醫》:「以五味、五穀、五藥養其病。

」鄭玄注:「五穀,麻、黍、稷、麥、豆也。」《孟子·滕文公上》:

「樹藝五穀,五穀熟而民人育。」趙歧注:「五穀謂稻、黍、稷、麥、菽也。

」《楚辭·大招》:「五穀六仞。」王逸注:

「五穀,稻、稷、麥、豆、麻也。」《素問·藏氣法時論》:「五穀為養。

」王冰注:「謂粳米、小豆、麥、大豆、黃黍也。」《蘇悉地羯囉經》卷中:

「五穀謂大麥、小麥、稻穀、大豆、胡麻。」後以五穀為穀物的通稱,不一定限於五種。

谷:通「谷」。莊稼和糧食的總稱;穀類植物或糧食作物的總稱。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谷,百穀之總名。從禾穀聲。

百穀者,稻粱菽各二十;蔬果助谷各二十也。」《尚書·太古誓》:「五至,以谷俱來。

」鄭注:「蓋牟麥也。」《詩經·豳風·七月》:

「亟(同「急」)其乘屋,其始播百穀。」《論語·微子》:「四體不勤,五穀不分。

」顏仁鬱《農家》:「時人不識農家苦,將謂田中谷自生。」又:

(1)粟的北方俗稱。如穀草。(2)即稻穀。

未脫殼的水稻的子實.

稻:形聲字,從禾舀(yǎo)聲。本義水稻。

一種一年生的草本植物,在溫暖氣候下廣泛栽培,種子用作人類主食,穀殼和其他副產品可飼養家畜,稻稈用來造紙。分水稻和旱稻,通常指水稻。子實叫穀子,碾制去殼後叫大米。

有糯稻、粳稻、秈稻之分。古以粘者為稻,不粘者為粳。《周禮·職方氏》:

「其谷宜稻。」《詩經·小雅·白華》:「浸彼稻田。

」稻穀:沒有去殼的稻的子實。《北史·盧文偉傳》:

「文偉積稻穀於范陽城。時經荒儉,多所振贍,彌為鄉里所歸。」宋岳飛《申省條畫合行事件札子》:

「泰州全藉興化縣在水鄉多收稻穀,以贍兵卒。」

菽:豆類的總稱。東漢許慎《說文解字》:

「尗,豆也。象菽豆生之形也。」按,象戴種而出之形,下其根也。

一,地也。指事。《漢書·五行志》:

「菽草之難殺者也。」「菽者稼最強。古謂之尗,漢謂之豆,今字作菽。

菽者,眾豆之總名。然大豆曰菽,豆苗曰霍,小豆則曰荅。」

稷:形聲字,從禾畟(cè)聲。表示與農作物有關。

本義稷谷。植物名,我國古老的食用作物,即粟。一說為不粘的黍。

又說為高粱。東漢許慎《說文解字》:「稷,齌也。

五穀之長。」《爾雅·釋草》注:「稷,粟也。

」《廣雅疏證》:「稷,今人謂之高粱。」《國語·晉語》:

「黍稷無成。」注:「粱也。

」按,千谷粟三者為黍,稷稻樑之大名。樑則今小米子之大而不黏者,與稷別。明李時珍《本草綱目》:

「黏者為黍,不黏者為稷。」引申為莊稼和糧食的總稱。《詩經·王風·黍離》:

「彼黍離離,彼稷之苗。」《詩經·豳風·七月》:「黍稷重穋,禾麻菽麥。

」晉陶潛《桃花源詩》:「桑竹垂餘蔭,菽稷時時藝。」

麥:形聲字,甲骨文字形。從攵(zhí)來聲。

「麥」是漢字的一個部首。本義麥子。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有小麥、大麥、燕麥、黑麥等。

子實主要作糧食或作精飼料、釀酒、制飴糖。稈可作編織或造紙原料。東漢許慎《說文解字》:

「麥,芒谷。」《詩經·鄘風·桑中》:「爰採麥矣。

」《詩經·鄘風·載馳》:「芃芃其麥。」明袁巨集道《滿井遊記》:

「麥田淺鬣。」清蒲松齡《聊齋志異·狼三則》:「野有麥場。

」豆:假借為「菽」,豆類植物的總稱。宋辛棄疾《清平樂·村居》:「大兒鋤豆溪東,中兒正織雞籠。」後魏賈思勰《齊民要術·種豆》:「四月時雨降,可種大小豆」

麻:草本植物,種類很多,有「**」、「苧麻」、「檾麻」、「亞麻」等。莖皮纖維通常亦稱「麻」,可制繩索、織布:

麻布。**。麻袋。

麻繩。麻紡。又指「芝麻」。

黍:形聲字,從禾雨省聲。本義植物名。

亦稱「稷」「糜子」。古代專指一種子實叫黍子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其子實煮熟後有粘性,可以釀酒、做糕等。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黍,禾屬而黏者也。」按,今北方謂之黃米。

《詩經·魏風·碩鼠》:「無食我黍。」《論語·微子》:

「止子路宿,殺雞為黍而食之。」《禮記·月令》:「天子乃以雛嘗黍。

」注:「黍火谷。」《禮記·曲禮》:

「黍白薌合。」又指糜稷一類草本植物。宋王安石《後元豐行》:

「麥行千里不見土,連山沒雲皆種黍。」

粳米:粳稻碾出的米。《南史·徐孝克傳》:「(徐孝克)家道壁立,所生母患,欲粳米為粥,不能常辦。」《紅樓夢》第42回:「這一個裡頭裝了兩鬥御田粳米,熬粥是難得的。」

小豆:赤豆、赤小豆。北魏賈思勰《齊民要術·小豆》:

「小豆大率用麥底,然恐小晚,有地者常須兼留。」宋蘇軾《仇池筆記·二紅飯》:「今年東坡收大麥二十餘石……今日復令庖人雜小豆作飯,尤有味。

老妻大笑曰:『此新樣二紅飯也。』」宋惠洪《豆粥》詩:

「出碓新秔明玉粒,落叢小豆楓葉赤。」

大豆:一年生草本植物,花白或紫色,有根瘤,豆莢有毛。種子可食用,亦可榨油。亦以稱這種植物的種子。

黃黍:黍的一種,古代專指一種子實叫黍子的一年生草本植物。其子實煮熟後有粘性,可以釀酒、做糕等。

北方謂之黃米。晉崔豹《古今注·草木》:「禾之黏者為黍,亦謂之穄,亦曰黃黍。

」晉郭義恭《廣志》:「大黑黍,或雲秬黍,有溫屯、……」亦稱「稷」「糜子」。

大麥:(1)又名牟麥,元麥。禾本科植物。

一、二年生草本。葉子寬條形,子實的外殼有長芒。麥粒可食。麥芽可制啤酒和飴糖,麥杆可編草帽或其它用品。《呂氏春秋·任地》:「孟夏之昔,殺三葉而獲大麥。」

(2)指這種植物的子實。《後漢書·酷吏傳·董宣》:「年七十,卒於官,詔遣使者臨視,惟見布被覆屍,妻子對哭,有大麥數斛,敝車一乘。」

小麥: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莖直立,中空,葉片長披針形,子實橢圓形,腹面有溝。

子實供製麵粉,是主要糧食作物之一。由於播種時期的不同有春小麥、冬小麥等。又指這種植物的子實。

胡麻:即「芝麻」。東印度群島的一種一年生、直立草本植物,其花主要為薔薇紅色或白色。

亦稱「芝麻」「脂麻」。相傳漢張騫得其種於西域,故名。《神農本草經》卷一:

「胡麻,一名巨勝。」晉葛洪《抱朴子·仙藥》:「巨勝一名胡麻,餌服之不老,耐風溼補衰老也。

」《晉書·殷仲堪傳》:「城內大飢,以胡麻為廩。」《南史·劉虯傳》:

「罷官歸家靜處,常服鹿皮袷,斷谷,餌術及胡麻。」唐王維《送孫秀才》詩:「山中無魯酒,松下飯胡麻。

」唐葛鴉兒《懷良人》詩:「胡麻好種無人種,正是歸時不見歸。」按,芝麻一名脂麻。

據今人研究,脂麻是我國原生植物,原產地在我國西南雲貴高原一帶。參閱李璠《中國栽培植物發展史》第二章。

粱:形聲字,從米樑省聲。本義植物名,古代指粟的優良品種,子實也稱粱,為細糧。

又指高粱。東漢許慎《說文解字》:「粱,米名也。

」按,即粟也,穈也。芑也。今小米之大而不黏者,其細而粘者謂之秫,古舂粟之率,自糲至於侍御皆言粱也。

《三蒼》:「粱,好粟也。」《禮記·曲禮》:

「粱曰薌萁。又,大夫不食粱。」注:

「加食也。」《國語·晉語》:「夫膏粱之性難正也。

」注:「食之精者。」《詩經·小雅·黃鳥》:

「黃鳥黃鳥,無集於桑,無啄我粱。」

黃粱:是一種粟米,原產中國北方,是古代黃河流域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又稱黃米、糜子、夏小米、黃小米,有糯質和非糯質之別,糯質黍多作以醇酒,非糯質黍,稱為穄,以食用為主。

黃粱、小米同出北方,但與小米為不同作物。在《別錄》《本草再新》等書籍中有記載。

菜:形聲字,從艸采聲。上古時期,菜只指蔬菜,不包括肉類、蛋類,到了中古以後,菜就包括內類、蛋類及其熟食在內了。

本義蔬菜。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菜,草之可食者。

」《禮記·學記》:「皮弁祭菜。」注:

「芹藻之屬。」《禮記·月令》:「習舞釋菜。

」《儀禮·士昏禮》:「乃奠菜。」《荀子·富國》:

「古禹十年水,湯七年旱,而天下無菜色者。」《韓非子·外儲說左下》:「孫叔敖相楚,棧車牝馬,糲餅菜羹。

」蔬:形聲字,從艸疏聲。本義蔬菜;可做菜吃的植物(多屬草本)。

《說文新附》:「蔬,菜也。」先秦無「蔬」字,用「疏」表示。

「蔬」是漢魏間字。《小爾雅》:「菜謂之蔬。

」《論語》:「飯疏食。」孔注:

「菜食也。」《國語·魯語》:「能植百穀百蔬。

」《韓非子·外儲說右下》:「令發五苑之蓏、蔬、棗、慄,足以活民。」《周禮·太宰》:

「八曰臣妾,聚斂疏材。」注:「疏材,百草根實可食者。

」《明史·海瑞傳》:「遷淳安知縣。布袍脫粟,令老僕藝蔬自給。

」芻:象形兼會意字,甲骨文字形,從又(手)從草表示以手取草。俗作芻。

本義割草。又指:(1)喂牲畜的草。

《左傳·僖公二十九年》:「饋之芻米。」《莊子·列禦寇》:

「食以芻叔。」《資治通鑑》:「民爭負薪芻助之。

」《宋史》:「卒有取民麻一縷以束芻者,立斬以徇。」

穰:形聲字,從禾襄(xiāng)聲。本義禾莖中白色柔軟的部分。

也指瓜果的肉。又指:(1)豐收。

《韓非子·五蠹》:「穰歲之秋。」漢賈誼《論積貯疏》:

「世之有飢穰,天之行也,禹湯被之矣。」(2)泛指黍稷稻麥等植物的杆莖。賈思勰《齊民要術·種穀》:

「燒黍穰。」(3)飽滿的稻粒。

稼穡:農事的總稱。春耕為稼,秋收為穡,即播種與收穫。泛指農業勞動。《尚書·洪範》:「士爰稼穡。」《漢書·高後紀贊》:「天下晏然,民務稼穡。」

(1)耕種和收穫。泛指農業勞動。《尚書·無逸》:

「厥父母勤勞稼穡,厥子乃不知稼穡之艱難。」《孟子·滕文公上》:「后稷教民稼穡。

」《史記·貨殖列傳》:「好稼穡,殖五穀。」唐薛存誠《膏澤多豐年》詩:

「候時勤稼穡,擊壤樂農功。」

(2)指農作物;莊稼。《詩經·大雅·桑柔》:「降此蟊賊,稼穡卒癢。

」朱熹集傳:「又降此蟊賊,則我之稼穡又病,而不得以代食矣。」唐儲光羲《晚次東亭獻鄭州宋使君文》詩:

「林晚鳥雀噪,田秋稼穡黃。」

稼:形聲字,從禾家聲。本義種植五穀。

《詩經·魏風·伐檀》:「不稼不穡。」《山海經·大荒南經》:

「巫載民不稼不穡食也。」《儀禮·少牢禮》:「宜稼于田。

」《孟子·滕文公上》:「后稷教民稼穡,樹藝五穀。」又:

(1)從事農業生產。《荀子·解蔽》:「好稼者眾矣。

」(2)禾所結的果實.東漢許慎《說文解字》:「稼,禾之秀實為稼,莖節為禾。

」朱駿聲曰:「在野曰稼。」《詩經·豳風·七月》:

「九月築城圃,十月納禾稼。」《周禮·遂大夫》:「簡稼器。

」(3)穀物;莊稼。《呂氏春秋》:「稼生於野,而藏於倉。

」唐王維《宿鄭州》:「主人東皋上,時稼繞茅屋。」唐李朝威《柳毅傳》:

「傷稼乎?」宋沈括《夢溪筆談》:「一畝之稼。

」清鄭燮《喜雨》:「共說今年秋稼好,碧湖紅稻鯉魚肥。」

穡:形聲字,從禾嗇(sè)聲。聲符有表意作用,見前。

本義收穫穀物。東漢許慎《說文解字》:「穡,谷可收曰穡。

」按,穡即嗇之後出字。《尚書·洪範》:「土爰稼穡。

」王肅注:「種之曰稼,斂之曰穡。」《詩經·魏風·伐檀》:

「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

又引申:(1)收穫的穀物。《詩經·小雅·信南山》:

「曾孫之穡,以為酒食。」(2)穀類植物的穗。《徐霞客遊記·粵西遊日記》:

「所藝禾穡特大。」《天工開物》:「凡苗吐穡之後,暮夜鬼火遊燒,此六災也。

」耕:形聲字,從耒(lěi)井聲。從「耒」表示與耕作有關。

本義犁田;翻鬆田土。《正字通》:「耕,治田也。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耕,犁也。從耒井聲。

一曰古者井田,謂從井會意。」按,人耕曰耕,牛耕曰犁。《論語·微子》:

「長沮、桀溺耦而耕。」《山海經·海內經》:「稷之孫曰叔均,是始作牛耕。

」《孟子·梁惠王上》:「深耕易耨。」《樂府詩集·陌上桑》:

「耕者忘其犁。」《齊民要術·耕田》:「凡秋耕欲深,春夏欲淺,犁欲廉。

」又指種田;播種。《商君書·慎法》:「民之慾利者非耕不得,避害者非戰不免,境內之民莫不先務耕戰,而後得其所樂。

」《孟子·公孫丑上》:「自耕稼、陶、漁以至為帝,無非取於人者。」

刈: 本作乂,形聲字,從刀乂(yì)聲。本作「乂」。

本義割草。後指收割莊稼。《廣雅》:

「刈,斷也。又,殺也。」《詩經·周南·葛覃》:

「是刈是濩。」鮑照《代東武呤》:「腰鐮刈葵藿,倚杖牧雞豚。

」獲:形聲字,從犬蒦(huó)聲。按甲骨文從隹從又,表示捕鳥在手。本義獵得禽獸。

獲,形聲字,從禾蒦(huó)聲。本義收割莊稼。東漢許慎《說文解字》:

「獲,刈谷也。」《易經·無妄》:「不耕穫。

」《詩經·豳風·七月》:「八月剝棗,十月獲稻。」《詩經·大雅·生民》:

「是獲是畝。《詩經·周頌·載芟》:「載獲濟濟。

」《國語·吳語》:「以歲之不獲也。」《荀子·富國》:

「一歲而再獲之。」《禮記·儒行》:「儒有不隕穫於貧賤。

」明徐光啟《甘薯疏序》:「耕穫菑畲,時時利賴其用。」

樹:形聲字,從木尌(shù)聲。本義栽樹。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樹,生植之總名。」段注:

「植,立也。假借為尌豎字。」《左傳·昭公二年》:

「宿敢不封殖此樹。」《國語·晉語》:「夫堅樹在始。

」注:「樹木也。」《周禮·中庸》:

「地道敏樹。」注:「謂殖草木也。

」《周禮·大司徒》:「二曰樹藝。」《詩經·鄘風·定之方中》:

「樹之榛慄。」《孟子·梁惠王上》:「五畝之宅,樹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又泛指種植。《廣雅》:「樹,種也。」《孟子·滕文公下》:「所食之粟,伯夷之所樹與?」《孟子·滕文公上》:「后稷教民稼穡,樹藝五穀。」

藝:會意字,甲骨文字形。左上是「木」表植物,右邊是人用雙手操作。

又寫成「埶」,從坴(lù)土塊,從丮(jí)拿。後繁化為「藝」。「藝」從「帥」乙聲。

本義種植。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藝,種也。

」《詩經·齊風·南山》:「藝麻之如何?衡從其畝。

」《詩經·唐風·鴇羽》:「不能藝稷黍。」《左傳·昭公十六年》:

「藝山林也。」《孟子·滕文公上》:「樹藝五穀。

」明劉基《誠意伯劉文成公文集》:「以藝粟菽。」清張廷玉《明史》:

「藝蔬自給。」

熟:植物的果實或種子長成,又特指莊稼可收割或有收成。漢董仲舒《春秋繁露·煖燠孰多》:「天之道出陽為煖以生之,出陰為清以成之,是故非薰也不能有育,非薰也不能有熟,歲之精也。」

墾:形聲字,從土(kěn)聲。本義翻土;開墾。

《說文新附》:「墾,耕也。」《廣雅·釋地》:

「墾,耕也。」《國語·周語上》:「土不備墾。

」《列子·湯問》:「叩石墾壤。」

饑饉:災荒;莊稼收成很差或顆粒無收。《詩經·小雅·雲漢》:

「天降喪亂,饑饉降臻。」《史記·貨殖列傳》:「地埶饒食,無饑饉之患。

」宋蘇軾《送孫勉》詩:「是時累饑饉,嘗苦盜賊變。」宋司馬光《苦雨》詩:

「連年困饑饉,此際庶和熟。」

飢:形聲字,從食幾(jī)聲。本義荒年;五穀無收。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飢,谷不熟為飢。」《墨子·七患》:

「五穀不熟謂之飢。」《詩經·小雅·雨無止》:「降喪饑饉。

」《孟子·梁惠王下》:「凶年飢發,君之民老弱轉乎溝壑。」《韓非子·外儲說右上》:

「齊嘗大飢,道旁餓死者不可數也。」《淮南子·天文》:「四時不出,天下大飢。

」《漢書·翼奉傳》:「今山東饑饉,人庶相食。」

饉:形聲字,從食堇(qín)聲。本義蔬菜和野菜都吃不上。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饉,蔬不熟曰饉。」《爾雅·釋天》李注:

「可食之菜,皆不熟為饉。」唐白居易《除李遜京兆尹制》:「或紛擾之際,或荒饉之餘;威惠所加,罔不和輯。

」又指穀物欠收。《墨子·七患》:「一谷不收謂之饉,二谷不收謂之旱。

」《穀梁傳·襄公二十四年》:「二谷不升謂之飢,三谷不升謂之饉。」

文言文中表示親密的人的詞有哪些,文言文中表示一類人的文言詞有哪些

親如手足。親密無間。相見恨晚。相談甚歡。故友重逢。文言文中表示一類人的文言詞有哪些 人 夫 師 士 流 輩 朋 黨 群 儕 等 眾 類 團 隊 行 伍 徒 家 室 科 種 賊 古詩文和文言文中有哪些詞語適合做人的名字 清溪 歸遠 歸戀 微吟 極樂世界 j l sh ji 生詞本基本釋義 詳細釋義 佛...

文言文中一詞多義或詞性,文言文中「以」的一詞多義

1 因為,由於 例 此獨以跛之故,父子相保。臣是以無請也。惟三保勇而多藝,推為長。以其境過清,不可久居,乃記之而去。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趙王豈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卒以吾郡這發憤一擊,不敢復有株治。不賂者以賂者喪。以心中有足樂者。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懷王以不知忠臣之...

文言文中貓的同義詞

古漢語中,貓也被稱為 狸 獲 狸奴 韓非子 今雞司夜,使狸捕鼠,回皆用其答能。孔叢子 孔子彈琴,見狸方捕鼠。金代劉仲尹 不出 詩曰 天氣稍寒吾不出,氍毹分坐與狸奴。宋代陸游的 贈貓 詩云 裹鹽迎得小狸奴,盡護山房萬卷書。慚愧家貧策勳薄,寒無氈坐食無魚。清 杜岕 警鼠 詩 花下蹲狸奴,可以慎忖度。北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