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雨紛紛的全詩及意思清明時節雨紛紛全詩是什麼?

2021-05-24 07:33:20 字數 5242 閱讀 5531

1樓:敲黑板劃重點

全詩:清明杜牧/唐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註釋:清明: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在陽曆四月五日前後,歷代有踏青掃墓垢風俗。

紛紛:形容多。斷魂:

神情悽迷,煩悶不樂。借問:請問。

杏花村:杏花深處的村莊。受本詩影響,後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釋義:清明節這天細雨紛紛,路上遠行的人好像斷魂一樣迷亂淒涼。向人詢問酒家**有,牧童遠遠地指了指杏花村。

簡析:這首詩描寫清明時節的天氣特徵,抒發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緒和希望。清明時節,天氣多變,有時春光明媚,花紅柳綠,有時卻細雨紛紛,綿綿不絕。

首句「清明時節雨紛紛」寫出了「潑火雨」的特徵(清明前兩天是寒日節,舊俗要禁火三天,這時候下雨稱為「潑火雨」)。

次句「路上行人慾斷魂」寫行路人的心境。 這位行人為何「欲斷魂」呢?因為清明在我國古代是個大節日,照例該家人團聚,一起上墳祭掃,或踏青遊春。

現在這位行人孤身一人,在陌生的地方趕路,偏偏又淋了雨,衣衫全被打溼,心境便悽迷紛亂了。

如何排遣愁緒呢?行人自然想:最好在附近找個酒家,一來歇歇腳,避避雨;二來飲點酒,解解寒;更主要的可借酒驅散心中的愁緒。

於是他問路了:「借問酒家何處有?」問誰,沒有點明。

末句「牧童遙指杏花村」中的「牧童」二字,既是本句的主語,又補充說明上句問的物件。牧童的回答以行動代替語言,行人順著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見在一片紅杏盛開的樹梢,隱隱約約露出了一個酒望子(古代酒店的標幟)。

詩到這裡戛然而止,至於行人如何聞訊而喜,興奮地趕上前去,找到酒店飲上幾杯,獲得了避雨、解寒、消愁的滿足等等,都留待讀者去想象。

2樓:百里清竹藺癸

清明時節雨紛紛全詩的意思如下:

江南清明時節細雨紛紛飄灑,路上羈旅行人個個落魄斷魂。

借問當地之人何處買酒澆愁?牧童笑而不答遙指杏花山村。

清明時節雨紛紛出自唐代詩人杜牧的《清明》。

賞析:前二句交代了情景,問題也發生了。怎麼辦呢?

須得尋求一個解決的途徑。行人在這時不禁想到:往**找個小酒店才好呢?

事情很明白:尋到一個小酒店,一來歇歇腳,避避雨;二來小飲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溼的衣服;最要緊的是,藉此也能散散心頭的愁緒。於是,向人問路了。

是向誰問的路呢?詩人在第三句裡並沒有告訴我們,妙莫妙於第四句:「牧童遙指杏花村」。

在語法上講,「牧童」是這一句的主語,可它實在又是上句「借問」的賓詞——它補足了上句賓主問答的雙方。牧童答話了嗎?我們不得而知,但是以「行動」為答覆,比答話還要鮮明有力。

「遙」,字面意義是遠。但我們讀詩的人,切不可處處拘守字面意義,認為杏花村一定離這裡還有十分遙遠的路程。這一指,已經使我們如同看到。

若真的距離遙遠,就難以發生藝術聯絡,若真的就在眼前,那又失去了含蓄無盡的興味:妙就妙在不遠不近之間。

詩裡恰恰只寫到「遙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費一句話。剩下的,行人怎樣地聞訊而喜,怎樣地加把勁兒趲上前去,怎樣地興奮地找著了酒家,怎樣地欣慰地獲得了避雨、消愁兩方面的滿足和快意……,這些詩人就「不管」了。

他把這些都含蓄在篇幅之外,付與讀者的想象,由讀者自去尋求領會。他只將讀者引入一個詩的境界,他可並不負責導遊全景;另一面,他卻為讀者了一處遠比詩篇所顯示的更為廣闊得多的想象餘地。這就是藝術的「有餘不盡」。

這才是詩人和我們讀者的共同享受,這才是藝術,這也是我國古典詩歌所特別擅場的地方。古人曾說過,好的詩,能夠「狀難寫之景,如在目前;含不盡之意,在於言外」。拿這首《清明》絕句來說,在一定意義上,也是當之無愧的。

3樓:祖印枝譚寅

「清明時節雨紛紛」出自唐朝詩人杜牧的《清明》

一詩。《清明》全文: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譯文:江南清明時節細雨紛紛飄灑,路上羈旅行人個個落魄斷魂。

借問當地之人何處買酒澆愁?牧童笑而不答遙指杏花山村。

此詩寫清明春雨中所見,色彩清淡,心境淒冷,歷來廣為傳誦。第一句交代情景、環境、氣氛;第二句寫出了人物,顯示了人物的悽迷紛亂的心境;第三句提出瞭如何擺脫這種心境的辦法;第四句寫答話帶行動,是整篇的精彩所在。

詩只寫到「遙指杏花村」就戛然而止,再不多費一句話。剩下的,行人怎樣的聞訊而喜,怎樣的加把勁兒趲上前去,怎樣的興奮地找著了酒店,怎樣的欣慰地獲得了避雨、消愁兩方面的滿足和快意……,這些,詩人就能「不管」了。

他把這些都付與讀者的想象,為讀者開拓了一處遠比詩篇語文字句所顯示的更為廣闊得多的想象餘地。這就是藝術的「有餘不盡」。全詩運用由低而高、逐步上升、高潮頂點放在最後的手法,餘韻邈然,耐人尋味。

4樓:叢素蘭鄭甲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欲斷魂」是說行人被雨打得「狼狽不堪」,欲=「想要...」,不是「想」或「想念」;斷魂=

現在的口語「魂兒都要掉了」。就古漢語而言,

斷魂不等於「死去的人」。

作者也被雨澆了。清明啊,還很冷,故想喝杯酒暖暖身子。就有了下句的「借問酒家...」

這首詩在漢語世界裡流傳極廣,從詩詞的藝術高度來說,它無特殊高明的地方,但它來得

自然,可以說是渾然天成,無雕琢痕,這才是作詩最難的地方。當然,我並不是說推敲出

來的「一字千金」不好,如:王安石的「春風又綠江南岸」中綠字,前面曾用了很多其它

的字,如:「過」「掠」等字,最後,還是推敲出個「綠」,果然此綠字成了詩眼,全詩

皆活。但是,推敲是人力可為的,可詩出自然只能偶爾碰到,不是人力所能追求的

5樓:衡秀芳翦午

(1)清明

唐·杜牧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2)清明時節雨,

行人慾斷魂。

酒家何處有?

遙指杏花村。

改者認為:既然是「清明時節雨」,自然是「紛紛」然,不說自明;行人不在路上,又在何處?故「路上」亦屬多餘。「借問」二字去掉,不影響句意;「遙指」者也不必是「牧童」,比如「村姑」

又有何妨?改得有無道理,這裡不去談它;有趣的是詩中每句都去掉了兩個字,由七言絕句變成了五言絕句,也很自然。

有趣的是,有人竟將這首詩變為一首詞。請看:

清明時節雨,

紛紛路上行人。

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

有牧童遙指,

杏花村。

相同的字,構造出不同的句子,表達出相同的意境。這不能不說是漢語句法靈活的一種表現!

更有趣的是,有人將這首詩加上一些標點符號,竟改編成了一出短劇:

(時間):清明時節

(天氣):雨紛紛

(地點):路上

(人物):

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還是原詩的字,但加上了標點符號以後,就變成有時間、地點、環境、人物、動作、對話、語氣的戲劇片段了。

我也是看的網上的,不知是否是你想要的。

望採納!

6樓:匿名使用者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路人遙指杏花村。這首詩主要是寫清明時節人們去祭拜祖先,表達哀思之情的詩句。

7樓:匿名使用者

清明,我國傳統節日有掃墓踏青等習俗。

8樓:匿名使用者

寫回答有獎勵檢視全部8個回答

全詩:

清明杜牧/唐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註釋:清明: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在陽曆四月五日前後,歷代有踏青掃墓垢風俗。

紛紛:形容多。

斷魂:神情悽迷,煩悶不樂。

借問:請問。

杏花村:杏花深處的村莊。受本詩影響,後人多用「杏花村」作酒店名。

釋義:清明節這天細雨紛紛,路上遠行的人好像斷魂一樣迷亂淒涼。向人詢問酒家**有,牧童遠遠地指了指杏花村。

簡析:這首詩描寫清明時節的天氣特徵,抒發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緒和希望。

清明時節,天氣多變,有時春光明媚,花紅柳綠,有時卻細雨紛紛,綿綿不絕。

首句「清明時節雨紛紛」寫出了「潑火雨」的特徵(清明前兩天是寒日節,舊俗要禁火三天,這時候下雨稱為「潑火雨」)。

次句「路上行人慾斷魂」寫行路人的心境。 這位行人為何「欲斷魂」呢?因為清明在我國古代是個大節日,照例該家人團聚,一起上墳祭掃,或踏青遊春。

現在這位行人孤身一人,在陌生的地方趕路,偏偏又淋了雨,衣衫全被打溼,心境便悽迷紛亂了。

如何排遣愁緒呢?行人自然想:最好在附近找個酒家,一來歇歇腳,避避雨;二來飲點酒,解解寒;更主要的可借酒驅散心中的愁緒。

於是他問路了:「借問酒家何處有?」問誰,沒有點明。

末句「牧童遙指杏花村」中的「牧童」二字,既是本句的主語,又補充說明上句問的物件。牧童的回答以行動代替語言,行人順著他手指的方向望去,只見在一片紅杏盛開的樹梢,隱隱約約露出了一個酒望子(古代酒店的標幟)。

詩到這裡戛然而止,至於行人如何聞訊而喜,興奮地趕上前去,找到酒店飲上幾杯,獲得了避雨、解寒、消愁的滿足等等,都留待讀者去想象。

清明時節雨紛紛全詩是什麼?

9樓:對面包的愛

清明【唐代】來杜牧

清明時節雨自紛紛,路上bai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du,牧童zhi遙指杏花村。

譯文dao:

江南清明時節細雨紛紛飄灑,路上羈旅行人個個落魄斷魂。

借問當地之人何處買酒澆愁?牧童笑而不答遙指杏花山村。

《清明》是唐代文學家杜牧的詩作。此詩寫清明春雨中所見,色彩清淡,心境淒冷,歷來廣為傳誦。第一句交代情景、環境、氣氛;第二句寫出了人物,顯示了人物的悽迷紛亂的心境;第三句提出瞭如何擺脫這種心境的辦法;第四句寫答話帶行動,是整篇的精彩所在。

10樓:匿名使用者

「清明時節雨紛紛」出自唐朝詩人杜牧的《清明》一詩。

《清明版》全詩:

清明時節雨權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節的時候,詩人不能夠回家掃墓,卻孤零零一個人在異鄉路上奔波,心裡已經不是滋味;況且,天也不作美,陰沉著臉,將牛毛細雨紛紛灑落下來,眼前迷濛蒙的,春衫溼漉漉的。詩人啊,簡直要斷魂了!找個灑店避避雨,暖暖身,消消心頭的愁苦吧,可酒家在哪兒呢?

詩人想著,便向路旁的牧童打聽。騎在牛背上的小牧童用手向遠處一指――哦,在那天滿杏花的村莊,一面酒店的幌子高高挑起,正在招攬行人呢!

這首小詩,用優美生動的語言,描繪了一幅活靈尖現的雨中問路圖。小牧童的熱情指引,自然會叫詩人道謝連聲;杏花村裡那酒店的幌子,更在詩人心頭喚起許多暖意!

清明時節雨紛紛出自哪首詩,清明時節雨紛紛是哪首詩

清明。唐 杜牧。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杜牧 803 約852 字牧之,唐代晚期的著名詩人。人們把他和杜甫並提,稱他為 小杜 稱杜甫為 老杜 小杜 有才華,有抱負,寫詩喜歡評今論古,抒發軍事 政治見解。他有不少描寫山水風光的小詩,名朗秀麗,清新自然,深受讀者喜...

清明時節雨紛紛,為什麼每逢清明節必下雨

清明節是我國傳統節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節日,是祭祖和掃墓的日子。掃墓俗稱上墳,祭祀死者的一種活動。漢族和一些少數民族大多都是在清明節掃墓。按照舊的習俗,掃墓時,人們要攜帶酒食果品 紙錢等物品到墓地,將食物供祭在親人墓前,再將紙錢焚化,為墳墓培上新土,折幾枝嫩綠的新枝插在墳上,然後叩頭行禮祭拜,最後吃...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 這首詩描寫的是啥時間

這首詩描bai寫清明時節的天氣特徵du,抒發了孤zhi 身行路之人的dao 情緒和希望。賞析內 詩的容首句 清明時節雨紛紛 點明詩人所置身的時間 氣象等自然條件。清明節為唐代的大節日之一 這一天 或閤家團聚,或上墳掃墓,或郊遊踏青,活動多樣。但是杜牧在池州所過的清明節卻不見陽光,只是 天街小雨潤如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