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辭漁父》中屈原與漁父你更喜歡哪理由是什麼

2021-05-15 13:11:54 字數 5154 閱讀 3153

1樓:匿名使用者

《楚辭·漁父》

以簡短而凝練的文字塑造了屈原和漁父兩個人物形象。漁父是一個懂得與世推移,隨遇而安,樂天知命的隱士形象。是黃老道家的象徵者,他看透了塵世的紛紛擾擾,但決不迴避,而是恬然自安,將自我的情操寄託到無盡的大自然中,在隨性自適中保持自我人格的節操。

漁父是作為屈原的對面存在的,面對社會的黑暗、汙濁,屈原則顯得執著,決絕,他始終堅守著人格之高標,追求清白高潔的人格精神,寧願捨棄生命,也不與汙濁的塵世同流合汙,雖然理想破滅了,但至死不渝。

兩個人,各有其妙,隱者保持著人性的真純;仕者,自不必說。這兩種人,從古至今知識分子的理想境界,徘徊其中而不知所取。

喜歡漁父

我個人比較傾向於入世,畢竟人是社會中的人,豈能獨善。不過內心,肯定還真是要有逍遙之姿,否則難以寧心啊!

2樓:夷雰養晨希

詩文賞鑑——《楚辭·漁父》並譯

[原文]

屈原既放,遊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於斯?」

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漁父曰:「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世屈原,《楚辭·漁父》,理由

詩文賞鑑——《楚辭·漁父》並譯

[原文]

屈原既放,遊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何故至於斯?」

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漁父曰:「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世

《楚辭·漁父》中屈原與漁父,你更喜歡哪一個,理由是什麼

3樓:匿名使用者

《楚辭·漁父》

以簡短而凝練的文字塑造了屈原和漁父兩個人物形象。漁父是一個懂得與世推移,隨遇而安,樂天知命的隱士形象。是黃老道家的象徵者,他看透了塵世的紛紛擾擾,但決不迴避,而是恬然自安,將自我的情操寄託到無盡的大自然中,在隨性自適中保持自我人格的節操。

漁父是作為屈原的對面存在的,面對社會的黑暗、汙濁,屈原則顯得執著,決絕,他始終堅守著人格之高標,追求清白高潔的人格精神,寧願捨棄生命,也不與汙濁的塵世同流合汙,雖然理想破滅了,但至死不渝。

兩個人,各有其妙,隱者保持著人性的真純;仕者,自不必說。這兩種人,從古至今知識分子的理想境界,徘徊其中而不知所取。

喜歡漁父

我個人比較傾向於入世,畢竟人是社會中的人,豈能獨善。不過內心,肯定還真是要有逍遙之姿,否則難以寧心啊!

4樓:abc驀然回首

欣賞屈原。理由:屈原沒有說服漁父,漁父也沒有說服屈原,最後漁父自己揚長而去。

但是我們知道屈原,他在這篇作品裡,表現的是一種矛盾的心態,但是他最後用自己的行動作了一個結論——這就是自沉於汨羅。當然自沉於汨羅這件事情,用我們今天的人來看,對於這種具體的行為方式完全可以有不同的看法。但是他自沉於汨羅所表現出來的,對於自己理想的這種珍愛,對於自己這種操守的堅持,對於自己整個人生價值取向的執著──這樣一種精神,我想我們今天仍然應該抱著一種十二分的崇敬。

5樓:匿名使用者

詩文賞鑑——《楚辭·漁父》並譯 [原文] 屈原既放,遊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

何故至於斯?」 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 漁父曰:「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世

屈原,《楚辭·漁父》,理由

詩文賞鑑——《楚辭·漁父》並譯 [原文] 屈原既放,遊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

何故至於斯?」 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 漁父曰:「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世

屈原的《漁父》與莊子的《漁父》有哪些不同之處

6樓:你我悖道各蒼涼

漁父是個高人,屈原在《漁父》最後寫到,漁父勸導不成,大笑而去,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我覺得這充分體現了道家順其自然的思想,而屈原把他記載下來,也是充分了解了這種思想,所以,屈原和漁父,平時一定有更多的交流,是道友的關係。

屈原的詩歌,都說大氣磅礴,:沒有特殊的際遇,是寫不出來的,所以,他應該和老子一樣,都是合於道的,人們更多的注意到了他的文學價值,而忽略了從道的角度理解他的詩賦。

可能正是因為他追求道,所以才不屑於和宵小俗人勾心鬥角同流合汙。也是他被追權奪利的官僚排擠的原因吧?但大道應是通暢的,不應痛苦,所以他又說,路漫漫而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

所以,屈原的內涵,太深厚了!

屈原《楚辭·漁父》的文學特色包括哪幾個方面?

7樓:羋海霞

屈原的楚辭漁父的文學特色包括楚國文化和當時的詩詞特點,以及優美的語言

8樓:匿名使用者

《漁父》出自《楚辭》,東漢文學家王逸認為:「《漁父》者,屈原之所作也。「 是屈原在被流放後,政治上被**,個人人生遇到了一種困頓,處在困惡之境下創作出來的作品

幫我找屈原的《楚辭·漁父》這首詩,謝謝

9樓:熱門資源大全

《楚辭·漁父》

屈原 [原文] 屈原既放,遊於江潭,行吟澤畔;顏色憔悴,形容枯槁。漁父見而問之曰:「子非三閭大夫與?

何故至於斯?」 屈原曰:「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

」 漁父曰:「聖人不凝滯於物,而能與世推移。世人皆濁,何不淈其泥而揚其波?

眾人皆醉,何不鋪其糟而歠其醨?何故深思高舉,自令放為?」 屈原曰:

「吾聞之:新沐者必彈冠,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寧赴湘流,葬身於江魚之腹中,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俗之塵埃乎?

」 漁父莞爾而笑,鼓枻而去。歌曰:「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

」遂去,不復與言。

《漁父》中兩個人物屈原、漁父你更喜歡誰?為什麼?

10樓:要去想

漁父是先秦文學所塑造的極具感染力和穿透力的道家人物意象.他通透人生,無拘無束,並且秉持美好信念.漁父既作為世外高人,又與下層百姓和光同塵,與另一個同類意象「樵夫」一起.

構成了中國民間中最富傳奇色彩的人物.所謂「漁樵閒話」,甚至成為隱士話語敘述的代名詞.

屈原的形象則恰恰相反,他黑白分明,心懷天下,立志經國濟世.這種榮譽感與責任感是士大夫常常具有的品質.在中國,這種士大夫意識又與儒家精神合二為一.

文章中二人的對立,既是個人與天下的對立,又是隱士與士大夫的對立,亦是江湖與廟堂的對立.種種對立看似是不可調和的矛盾.魚與熊掌不可兼得,如何取捨,端在個人的信念.

所以他倆之間的相遇,是兩種人生觀的觸碰,並不是針鋒相對的敵視,而是和而不同的對話.

一種是「舉世皆濁而我獨清,眾人皆醉而我獨醒」,一種是「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吾足」.《漁父》說到底就是這兩句話的衝突.

細細究來,在沒有西方意義上的一神教的中國,這兩種人生觀都是必要的.我想,這裡就是你所說的「人文內涵」了吧.

有了屈原的個體理想和現實追求,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才能免於淪喪,這是民族尊嚴的寄託所在,也是個體尊嚴的表現.但是,如果過於執著,在理想與現實衝突的時候,個人往往陷於痛苦;而有了漁父的個體超脫與和光同塵,傳統中國的思想者才能免於擠向廟堂這一維繫生存的獨木橋,更在青山綠水間開拓出藝術的詩情畫意.這是一種柔性的自強,如水的品格.

但是一個民族如果全體出世超脫,那麼亦是這個民族淪亡之時.

所以,屈原與漁父的對話很微妙地向讀者傳達一種寬容的意味.漁父轉身而去的不復與言,不僅僅是因為道不同不相與謀,同時也是對儒家與愛國者的理解與同情.屈原與漁父的這次相遇,固然不是互相理解的一次擁抱,但毋寧說是互相尊重的一次對話.

漁父中屈原和漁父的人物行象是什麼?

11樓:水滴一滴一滴

漁父是一個懂得與世推移,隨遇而安,樂天知命的隱士形象。他看透了塵世的紛紛擾擾,但決不迴避,而是恬然自安,將自我的情操寄託到無盡的大自然中,在隨性自適中保持自我人格的節操。屈原是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不知變通的形象。

文中以「顏色憔悴,形容枯槁」八字活畫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形銷骨立的外在形象。

聽了屈原的回答,漁父「莞爾而笑」,不再答理屈原,兀自唱起「滄浪之水清兮」的歌,「鼓枻而去」。這部分對漁父的描寫十分傳神。屈原不聽他的忠告,他不慍不怒,不強人所難,以隱者的超然姿態心平氣和地與屈原分道揚鑣。

漁父是作為屈原的對面存在的,面對社會的黑暗、汙濁,屈原則顯得執著,決絕,他始終堅守著人格之高標,追求清白高潔的人格精神,寧願捨棄生命,也不與汙濁的塵世同流合汙,雖然理想破滅了,但至死不渝。

12樓:youth小杰

屈原的情況是正心事重重,一邊走一邊口中唸唸有詞。文中以「顏色憔悴,形容枯槁」八字活畫出屈原英雄末路、心力交瘁、形銷骨立的外在形象。

聽了屈原的回答,漁父「莞爾而笑」,不再答理屈原,兀自唱起「滄浪之水清兮」的歌,「鼓枻而去」。這部分對漁父的描寫十分傳神。屈原不聽他的忠告,他不慍不怒,不強人所難,以隱者的超然姿態心平氣和地與屈原分道揚鑣。

《漁父》中有關清濁、夢覺的辯論,是中國文學中最經典的表述之一 。這就是以「夢」與「覺」對應,以夢為夢化、為迷醉、為濁、為醉;以覺為醒悟、為生覺、為蘇世、為獨醒,喻指精神的醉和醒悟。這成為了中國文學中清官思想的源頭。

屈原說:「舉世皆濁我獨清,眾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屈原把自已政治上的不得勢,歸於自已「清」與「醒」。

因為獨」清」,獨「醒」而被流放。屈原在這裡顯然表達出已超出了萬物的思想觀念達到道的境界,採取的是十分明顯的黃老道家入世觀念,矛頭指向的是當下的,現世的,此岸的政治。

13樓:匿名使用者

文章以簡短而凝練的文字塑造了屈原和漁父兩個人物形象。漁父是一個懂得與世推移,隨遇而安,樂天知命的隱士形象。他看透了塵世的紛紛擾擾,但決不迴避,而是恬然自安,將自我的情操寄託到無盡的大自然中,在隨性自適中保持自我人格的節操。

漁父是作為屈原的對面存在的,面對社會的黑暗、汙濁,屈原則顯得執著,決絕,他始終堅守著人格之高標,追求清白高潔的人格精神,寧願捨棄生命,也不與汙濁的塵世同流合汙,雖然理想破滅了,但至死不渝。

14樓:匿名使用者

漁夫,隨波逐流,識時務。屈原,寧為玉碎,不為瓦全,不知變通。全在你如何理解

15樓:曾經忘我一世白

漁夫是一個樂知天命、隨性自適的隱士形象;屈原是一位忠而見黜、歷盡磨難,卻始終堅持理想人格的正直士大夫形象。

《楚辭 漁父》中運用了什麼修辭手法

漁父 中的人物有兩個 屈原和漁父。全文采用對比的手法,主要通過問答體,表現了兩種對立的人生態度和截然不同的思想性格 楚辭漁夫一文的修辭有何特徵,這種修辭具有 楚辭漁夫一文的修辭採用的是對比的修辭手法,楚辭 漁父 中的人物有兩個 屈原和漁父。全文采用對比的手法,主要通過問答體,表現了兩種對立的人生態度...

《漁父》中漁父的形象可以用什麼詩句描寫

偶向蘆花深處行,溪光山色晚來晴.漁家開戶相迎接,稚子爭窺犬吠聲.雪鬢衰髯白布袍,笑攜赬鯉換村醪.殷勤留我宿溪上,釣艇歸來明月高.哪些古文或古詩中有 漁父 這個形象 古詩中出現 漁父 形象有 漁歌子 唐 張志和 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鵲橋仙 一竿風月 宋代 陸...

屈原與漁父的對話有什麼作用,蘊含著作者怎樣的感情

本文以簡短而凝練的文字塑造了屈原和漁父兩個人物形象。漁父是一個懂得與世推移,隨遇而安,樂天知命的隱士形象。他看透了塵世的紛紛擾擾,但決不迴避,而是恬然自安,將自我的情操寄託到無盡的大自然中,在隨性自適中保持自我人格的節操。漁父是作為屈原的對面存在的,面對社會的黑暗 汙濁,屈原則顯得執著,決絕,他始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