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

2021-05-11 19:58:48 字數 6138 閱讀 3792

1樓:匿名使用者

忠義不能兩全

有得必有失

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孟子)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

(匈牙利 裴多菲)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後來人。

(夏明翰)捨身取義,殺身成仁。

人固有一死,或輕如鴻毛,或重如泰山。

2樓:匿名使用者

民無信不立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顏淵》:「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此即孔子對子貢問政之答。民信之與足食足兵為孔子治邦強國之政。然可去兵去食,不可使民無信;民信則為本。

此也即與孔子的殺身成仁,孟子的捨身取義有相通這處。後朱熹有曰:「民無食必死,然死者人之所必不免。

無信則雖生而無以自立,不若死之為安。故寧死而不失信於民,使民亦寧死不失信於我也」。

百姓足君孰與不足

孔門名言。語出《論語·顏淵》:「百姓足,君孰與不足?

百姓不足,君孰與足?」此是孔子**有若答魯哀公所問「年飢,用不足。如之何」時所言。

也即是發揮孔子「政在使民富」(《說苑政理》)的儒家思想。孔子認為,民富在於薄稅斂「詩云:『愷悌君子,民之父母』,未見『其子富而父母貧者也」(同上)。

朱熹注為:「民富,則君不至獨貧;民貧,則君不能貧。有若深言君民一體之意,以止公之厚斂,為人上者,所宜深念也。

」(《論語集註》)《荀子·富國》曰:「下貧則上貧,下富則上富。」「故明主必謹養其和,節其流、開其源,而時斟酌焉。

潢然使天下必有餘,而上不憂不足。如是則上下俱富,多無所藏之,是知國計之極也。」

君子**之美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顏淵》:「子曰:

君子**之美,不**之惡。小人反是。」朱熹注曰:

「成者,誘掖獎勸以成其事也。」《大戴禮·曾子立事》:「君子己善,亦樂人之善也。

己能,亦樂人之能也。」與孔子之意相近。

其身正,不令而行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子路》:「子曰:

其身正,不令而行,雖令不從。」儒家一貫認為:為上者,「躬率以正而遇民信也。

」「其上不正,遇民不信也。」(《漢書·公孫弘傳》)「是故人主之立法,先自為檢式儀表,故令行於天下。」(《淮南子·主術》)

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子路》:「子夏為莒父宰,問政。

子曰:無慾速,無見小利。欲速則不達;見小利則大事不成。

」朱熹《集註》:「見小者之為利,則所就者小,而所失者大矣。」又引程子言曰孔子深知**「子夏之病常在近小」,故「以切己之事告之」(同上)。

《論語正義》引荀子曰:「利謂便國益民也。為政者見有大利,必宜興行,但不可見小耳」。

《大戴禮記·四代》:「好見小利,妨於政。」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泰伯》:「子曰:

『不在其位,不謀其政』。」《憲問》亦有此語。其旨「欲各專一於其職」(劉寶楠《論語正義》)。

也是儒家一貫的處世態度。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

」(《論語·憲問》)後孟子又言「位卑而言高,罪也」;《中庸》也有「君子素其位而行,不願乎其外」,「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均與此文相近。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衛靈公》:「子曰: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論語正義》引解:「慮之不遠,其憂即至,故曰近憂。

」《荀子·大略》雲:「先事慮事,先患慮患。先事慮事謂之接,接則事猶成。

先患慮患謂之豫,豫則禍不生。事至而後慮者謂之困,困則禍不可御。」而人宜遠慮歷為儒家所重。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衛靈公》:「子曰:

躬自厚,而薄責於人,則遠怨矣。」此即施「仁」於人。西漢董仲舒作了發揮:

「以仁治人,義治我,躬自厚而薄責於外,此之謂也。」(《春秋繁露·仁義法》)《呂氏春秋·舉難》又曰:「故君子責人則以仁,自責則以義。

責人以仁則易足,易足則得人,自責以義則難為非,難為非則行飾。」朱熹注曰:「責己得厚,故身益修;責人薄,故人易從,所以人不得而怨之。

」(《論語集註》)

君子求諸己,小人求諸人

孔子名言。《論語》凡四見,旨同而文小異。《學而》載:

「子曰:『不患人這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意為不必擔心別人不知我,該擔心的是我不知人。

《里仁》作:「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上句意同,下句意為:

該擔心我有什麼可為人知道的。《憲問》作:「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衛靈公》又作:「君子病無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朱熹注:

孔子「於此一事,蓋屢言之,其丁寧之意亦可見矣。」(《論語集註》)王夫之注:「能奪我名而不能奪我志,能困我於境遇而不能困我於天人無愧之中,不患也。

」(《四書訓義》)

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衛靈公》:「子曰:

不以言舉人,不以人廢言。」包鹹注:「有言者,不必有德,故不可以言舉人也。

」王肅注:「不可以無德而廢善言。」意謂不因某人之言中聽而舉薦他,也不因某人有缺失而鄙棄其言。

孔子這種穩重、全面的舉人之術、聽言之法為後世所重。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孔子名言。語出《論語·顏淵》:「仲弓問仁,子曰:

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在邦無怨,在家無怨。

」孔子此即言仁。《衛靈公》:「子貢問曰:

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此又言恕。孔子常以「恕」釋「仁」。

朱熹《集註》:「恕,推己以及人也。」也即子貢所說:

「我不欲人之加諸我也,吾亦欲無加諸人。」(《公冶長》)以後儒家都強調「己所不欲,勿施於人」以實施「仁政」。

3樓:匿名使用者

生命誠可貴,愛情價更高。若為自由故,二者皆可拋。(匈牙利 裴多菲)

捨身取義,殺身成仁。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時取熊掌著也什麼意思

4樓:

這是出自孟子的《魚我所欲也》裡的一段話,原文是「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闢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闢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這句話的翻譯是:

魚,是我孜孜不倦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日思夜想想獲得的,這兩樣東西不能同時得到的話,我會選擇要魚而不是熊掌.

這裡少寫了一段話,應該是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捨生而取義也.

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義也是我想要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夠同時得到的話,我就會果斷捨棄生命而選擇道義.

5樓:匿名使用者

意思是:魚是我所喜愛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愛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都得到的話,那麼我就只好放棄魚而選取熊掌了。

6樓:匿名使用者

魚,是我孜孜不倦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日思夜想想獲得的,這兩樣東西不能同時得到的話,我會選擇捨棄魚而選擇熊掌!

7樓:匿名使用者

揚州八怪之一的鄭板橋,一

次被姓陶的地方官請去祝壽,赴宴時大雨,彭脫,有人請,鄭板橋題做術師。中板橋,揮筆寫下,奈何奈何四字,眾皆愕然,中,接著又寫道,可奈何?三個字,大家吃驚,都是木,看下文七六開在第二句開頭還是?

奈何二字。

8樓:匿名使用者

amber_mon

知道合夥人金融**行家 2018-02-18聊聊

這是出自孟子的《魚我所欲也》裡的一段話,原文是「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

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闢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闢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

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

這句話的翻譯是:

魚,是我孜孜不倦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日思夜想想獲得的,這兩樣東西不能同時得到的話,我會選擇要魚而不是熊掌.

這裡少寫了一段話,應該是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捨生而取義也.

生命是我所想要的,道義也是我想要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夠同時得到的話,我就會果斷捨棄生命而選擇道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這段話是成語什麼的出處

9樓:匿名使用者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這句話是:魚與熊掌不可得兼

生,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身而取義者也! 這句話是:捨生取義

10樓:賈堯堯堯堯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成語「魚與熊掌不可得兼」出自孟子《魚我所欲也》:「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

本意不是說二者必然不可兼得,而是強調當如果不能兼得的時候,我們應當如何取捨。 其中也有好的東西不要擁有太多,不然就體現不出其價值所在,就像一山不能容二虎,金字塔頂上永遠是最稀少珍貴的,意在提醒人們在面對取捨時應該如何抉擇。

創作年代:戰國

作品出處 :《孟子·告子上》

文學體裁:先秦散文

作 者:孟子(一說為其**所記錄)

11樓:518姚峰峰

成語「魚與熊掌不可得兼」出自孟子《魚我所欲也》。 本意不是說二者必然不可兼得,而是強調當如果不能兼得的時候,我們應當如何取捨。 其中也有好的東西不要擁有太多,不然就體現不出其價值所在,就像一山不能容二虎,金字塔頂上永遠是最稀少珍貴的,意在提醒人們在面對取捨時應該如何抉擇。

12樓:柳翰海滑莊

出自孟子·告子上中的第十節

(十)孟子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捨生而取義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苟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闢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闢患者,何不為也?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則可以闢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一簞食,一豆羹①,得之則生,弗得則死,■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鍾則不辯禮義而受之②。

萬鍾於我何加焉?為宮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③,是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謂失其本心。」

順便給你翻譯吧

孟子說:「魚是我所喜愛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愛的;兩樣不可能同時得到,就捨棄魚而要熊掌。生存是我所喜愛的,義也是我所喜愛的;兩樣不能同時兼顧,就放棄生存而要義。

生存是我所喜愛的,但所喜愛的有超過生存的,所以不做苟且偷生的事;死亡是我所憎惡的,但我所憎惡的有超過死亡的,所以有些禍患我不躲避。假使人們所喜愛的沒有什麼超過生存的了,那麼凡是可以保命的手段,哪樣不採用呢?假使人們所憎惡的沒有什麼超過死亡的了,那麼凡是可以躲避禍患的事,哪樣不去幹呢?

按這麼做就能生存,然而有人卻不去做,按這麼做就能避開禍患,然而有人卻不幹,由此可見,所喜愛的有超過生存的,所憎惡的有超過死亡的。不僅僅是賢人有這樣的思想,人人都是有的,只是賢人能不喪失它罷了。一筐飯,一碗湯,得到就能活,得不到就餓死,(但如果)吆喝著施捨給人,路上的餓漢也不願接受;(如果)用腳踢著施捨給人,那就連乞丐也會不屑一顧的。

一萬鐘的俸祿,(有人)卻不問是否合乎禮義就接受了。萬鐘的俸祿對我有什麼好處呢?是為了住宅的華美、妻妾的侍奉和所認識的窮人感激我嗎?

本該寧死也不接受的,現在卻為了住宅的華美而接受了;本該寧死也不接受的,現在卻為了妻妾的侍奉而接受了;本該寧死也不接受的,現在卻為了讓所認識的窮人感激我而接受了,這些行徑不也應該停止了麼?這就叫喪失了他的本性。」

[註釋]

①豆:古代一種盛食物的器皿,形似高腳盤。②鍾:古代量器,六石四鬥為一鍾。③得:通「德」,此處作動詞。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的意

全文翻譯 魚是我所喜愛的,熊掌也是我所喜愛的,如果這兩種東西不能同時都得到的話,那麼我就只好放棄魚而選取熊掌了。生命是我所喜愛的,道義也是我所喜愛的,如果這兩樣東西不能同時都具有的話,那麼我就只好犧牲生命而選取道義了。生命是我所喜愛的,但我所喜愛的還有勝過生命的東西,所以我不做苟且偷生的事 死亡是我...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也是哪個成語的出處

魚與熊掌 y y xi ng zh ng 解釋 比喻俱為所欲,難於取捨之物。出處 語本 孟子 告子上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孟子 告子上 九下的語文書裡有,你可以去看看哦 不過那裡的標題是 魚,我所欲也 孟子 魚與熊掌不可兼得 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二...

你,我所欲也這是啥意思,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時取熊掌著也。這句話是什麼意思?

仿 魚,我所欲也 的情話,意思是你,是我想要得到的 所欲,就是所想,你已佔據我的心頭。很有文化內涵的人,不錯祝幸福。這是一段古人。大概意思,你想幹什麼就幹什麼。我所能想到的一切就是你。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時取熊掌著也。這句話是什麼意思?魚,是我孜孜不倦想得到的,熊掌也是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