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君家濃酎我狂歌
燈綵,花燈,燈輪。
在古代,其主要作用是照明,由紙或者絹作為燈籠的外皮,骨架通常使用竹或木條製作,中間放上蠟燭或者燈泡,成為照明工具。
除了照明以外,燈籠還有其他意義。每年正月私塾開學時,家長會為子女準備一盞燈籠,由老師點亮,象徵學生的前途一片光明,稱為「開燈」。後來就由此演變成元宵節提燈籠的習俗。
由於字音和「添丁」相近,所以燈籠也用來祈求生子。到了日據時代,愛國志士們在燈籠上繪製民間故事,教導子孫認識自己的文化,所以又具有薪火相傳的意義。
《周禮、司恆氏》載「凡邦之大事,供燭庭燎、燭麻燭也」,可見,周朝就有了燭燈。到了戰國,燈的製造工藝蓬勃發展,這在屈原《楚辭》中就有所表述:「蘭膏明燭華銅錯」。
漢代是銅燈製作的鼎盛時期。《西京雜記》載:「漢高祖入咸陽宮,秦有青玉五枝燈,高七尺五寸,下作蟠螭,口銜燈,燃則鱗甲皆動,煥炳若列星盈盈。
」」到了唐朝,元宵放燈發展成盛況空前的燈市,京城「作燈輪高二十丈,衣以錦綺,飾以金銀,燃五萬盞燈,簇之如花樹」。這之後,各地花燈活動尤為盛行。
中國的燈籠又統稱為燈綵。起源於1800多年前的西漢時期,每年的農曆正月十五元宵節前後,人們都掛起象徵團圓意義的紅燈籠,來營造一種喜慶的氛圍。後來燈籠就成了中國人喜慶的象徵。
經過歷代燈綵藝人的繼承和發展,形成了豐富多彩的品種和高超的工藝水平。從種類上有:宮燈、紗燈、吊燈等等。
從造型上分,有人物、山水、花鳥、龍鳳、魚蟲、走獸、飛禽,除此之外還有專供人們賞玩的走馬燈。中國的燈綵綜合了繪畫藝術、剪紙、紙紮、縫紉等工藝,利用各個地區出產的竹、木、藤、麥稈、獸角、金屬、綾絹等材料製作而成。
花燈通常分為吊燈、座燈、壁燈、提燈幾大類,它是用竹木、綾絹、明球、玉佩、絲穗、羽毛、貝殼等材料,經彩扎、裱糊、編結、刺繡、雕刻,再配以剪紙、書畫、詩詞等裝飾製作而成的綜合工藝品,也是中國傳統的民間手工藝品。
各地彩燈具有民族和地方特色:上海的龍燈,用布製成;廣東的走馬燈,結構精巧;湘江溫州的珠囤,用萬千顆料珠穿制,精美壯觀;北京的宮燈,感想典雅;河北霸縣的老鼠攀葡萄燈、蠍子馱牌樓燈、麒麟燈、豬八戒燈、鴨子燈、金魚燈、鴛鴦燈、題材詼諧、寓意明快。
戰國時期的燈具以青銅質的為主體,多為貴族實用器。陶質燈因與傳統的陶豆無異,往往被當作陶豆,並沒歸於燈類。這類燈為下層社會所用,玉質燈造型精美是上層社會的實用器具。
除了個別多枝燈外,大致可分為人俑燈和仿日用器形燈兩大類。
多枝燈(又稱樹形燈)實物較為少見,最具代表性的是十五連枝燈,形制如同一棵繁茂的大樹,支撐著十五個燈盞,燈盞錯落有致,枝上飾有游龍、鳴鳥、玩猴等,情態各異,妙趣橫生。人俑燈是戰國時期青銅燈最具代表性的器物。這些燈的人俑形象有男有女,多為身份卑微的當地人形象。
持燈方式有站立兩臂張開,舉燈過頂;有的跽坐,兩手前伸,託燈在前。一俑所持燈盤從一至三個不等。燈盤有圓環凹槽形和盤形兩種形制,前者有三個支釺,後者多為一個支釺。
仿日用器形燈基本上是一些生活實用器的演變,主要為仿豆、鼎和簋等較為常見的器皿,以豆形陶燈居多,但也有一些仿鼎和簋的形制的青銅燈。
秦代鑄造的燈也是極其華麗的。雁足燈,形制為一大雁之腿,股部托住一環形燈盤,上有三個燈柱,可同時點燃三支燭。到漢、魏時,燈的種類越來越多,有銅燈、鐵燈、陶燈等。
後來,以紗葛或紙為籠,點燭其中,稱之燈籠。《南史 · 宋武帝紀》有"壁上掛葛燈籠之記載。用細篦作骨,糊以油紙。
唐、宋時,燈作盛行,每當元宵燈節,奇巧紛呈,競相爭妍。故有"東風夜放花千樹","火樹銀花不夜天"詩句。早在2023年前的樑代,已有走馬燈。
在《荊楚歲時紀》中提到:"燈以火運",剪紙為輪,以燭噓之,則車馳馬驟,團轉不休。
據《文樂書》記載,此項活動又稱「上元燃燈」,相傳漢明帝為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日夜晚在宮廷和寺院「燃燈表佛」。此後歷來元宵節皆以燈為俗,因此也有「燈節」之稱。漢代祭祀太一神、禮佛使用精美燈品,以及在正月十**禁夜的習慣,作為元宵節的習俗一直被儲存下來。
在元宵節張掛彩燈的習慣也逐漸從皇宮流傳至民間,並同時出現了賞燈和其它一系列民俗活動。元宵觀燈,在南北朝時期已蔚然成風。大約在隋代,民間狂歡活動也加入進來。
隋煬帝時,每年的正月十五都要在皇宮正門外長達八里的範圍內佈置戲場,大張燈火,全國各地的歌舞雜技彙集於此。
到了唐代,「貞觀之治」、「開元盛世」使社會生產力發達、經濟富庶,元宵節的規模更為巨集大,並開始逐漸脫離宗教活動的形式,成為一項民間歡慶活動。自此,正月十五鬧花燈的習俗已基本形成,每逢元宵全國各地都有觀燈遊樂的習俗,宋、明兩代尤為繁盛。元宵節上的花燈種類繁多,形態千變萬化,製作技藝各具特色。
按造型分,有擬形燈(如魚燈、虎燈、荷花燈、牌樓燈、花瓶燈、字燈、八仙燈)和幾何形燈(如圓紗燈、四方燈、五角燈);按組合方式分,有單體燈、子母燈和集合燈(如燈山、燈樹、燈樓、珠囤);按工藝材料分,有布帛燈、紙燈、琉璃燈、料絲燈、玉柵燈、珠子燈、羊角燈、牛角燈、麥絲燈、竹燈等,舉不勝舉。如此規模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從漢代起,形形色色的燈具製作就為以後燈綵藝術的發展奠定了造型和工藝基礎。
漢代是古代早期燈具藝術的繁盛時代,考古發掘的漢代燈具十分豐富,如行燈、鼎形燈、座燈以及動物形燈等,燈具所用材料也有銅、鐵、陶、玉、石等多種。雖然漢代元宵燈綵的面貌鮮見記載,但由燈具的出土情況可推斷當時燈綵的豐富絢爛。
元宵節放燈觀燈活動在唐宋時掀起第一個高潮。《朝野僉載》曾記載唐代元宵節京城「作燈輪高二十丈,衣以錦綺,飾以金銀,燃五萬盞燈,簇之如花樹」,可見此時已出現了大型的燈樹、燈山且盛極一時。 至宋代,形成了一定的花燈生產中心,並有了典型的花燈品種。
由唐至宋,記載中的花燈種類不僅有走馬燈、孔明燈、琉璃燈、白玉燈、鯇燈、珠子燈、羅帛燈、羊皮燈等結構精巧、裝飾細麗的小型宮燈以及各種形象生動的彩扎擬形燈,還有用燈綵堆疊懸縛而成的燈輪、燈樹、燈樓、燈山、棘盆等大型燈景。
在宋代,更出現了專門的燈市,以供元宵節狂歡。宋代元宵燈節的盛況與唐相比有過之而無不及,還增添了民間活動的參與。統治者為標榜其仁治,賜宮中彩燈予民間,這種鼓勵使元宵觀燈的活動愈加熱鬧起來。
宋代,花燈發展到了高峰,樣式變化萬千。《東京夢華錄》記載:汴京(開封)宮廷扎做燈山,有普賢、文殊佛騎獅子、白象等燈。
到明清時期,花燈活動尤為盛行,樣式變化萬千,種類逐步增多,規模也有所發展。
民間最盛行的燈種是宮燈和紗燈。這些燈題材豐富,精美奇巧,以竹木作架,紅色絲綢、布料、紙張等均可作燈衣。富豪之家在廳堂、門首懸掛的宮燈和紗燈要都製作得十分講究,有的鑲金嵌玉,有的飾以彩穗,有的題寫詩文。
紗燈因呈鼓球體,用三塊「乙」楠竹篾釘成三腳架,把它掛起來,三腳分開,便可離地三尺垂懸半空,三腳合攏,又可手舉高懸。在當時,它比宮燈的用途還要廣泛,龍燈、獅燈、花燈等雜耍多用紗燈伴舞。
明代元宵燈節更加熱鬧,是中國古代燈綵藝術發展的巔峰。繁盛的工商業,使明代社會尤其是都市形成「靡然向奢」的時代風氣,且影響日益廣泛。宋代肇始的藝術「精緻化」傾向更加強勁鮮明。
由明至清,技藝形式一貫向奢趨雅,爭奇鬥豔,五光十色,極盡精巧絢麗。在明清兩代,元宵燈節實現了意義比較深刻的價值轉型,從實際意義上擺脫了信仰的牽掛,轉移到以審美娛樂為主旨的遊藝領域。
明代元宵放燈長達十天,燈綵藝術得到更加充分的發展,花燈的種類更加多樣化。僅一次燈會,就會有金蓮燈、玉樓燈、荷花燈、芙蓉燈、繡球燈、雪花燈、秀才燈、媳婦燈、和尚燈、通判燈、師婆燈、劉海燈、駱駝燈、青獅燈、猿猴燈、白象燈、鯰魚燈、螃蟹燈、羊皮燈和掠彩燈等數十種。明清時代花燈的專業產地雲起,蘇州、福州、新安、開封和杭州自宋代起便聞名,此時還有佛山、潮州、泉州、漳州、廈門、海寧、揚州、丹陽、泰州、南京、青州、成都、北京、太古等地以制燈聞名。
著名工匠也相繼出現,明代有潘鳳、王玄、趙萼、王新建、趙虎、趙瞻雲、顧後山、張九眼和包壯行等,清代則有鈕元卿、徐廷錕、沈宇宸、徐致祥、沈則庵等。除技藝高超的匠人之外,又出現了一批花燈收藏者,可見明清燈綵藝術的繁盛。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國北方地區,還有一種冰燈,這是受氣候條件影響而產生的特殊觀賞燈。
正月十五前後,是北方氣溫最低的時候,此時結冰作燈,可持續數十日不化,利用冰晶瑩剔透之特性,輔以光燭,造成既天然樸素又光彩斑斕的效果,成為北方燈綵藝術的獨特景觀。冰燈原屬東北地區特有,隨清人入關而成為中原燈節之俗,其製作在清代已成熟。由於電燈的普遍應用,這種冰燈藝術有了更廣闊的發展前景,品類日趨繁多,規模日漸巨集大,成為北方元宵節最有影響的觀瞻勝景。
花燈造型基本多以
四、五、六為體面定數和基數,以象徵四時、五方、六合之數,其上裝飾則更多講究,多象徵寓意。
花燈的題材內容和造型裝飾相結合,體現了中國傳統吉祥文化。除了造型裝飾上的豐富外,每個燈會場所的位置經營也是一種藝術。在巨集觀佈局上,花燈藝術融進了中國繪畫和古代建築的美學理論,中國繪畫理論中山水畫論有「可望」、「可行」、「可遊」、「可居」種種,燈景佈局正是把花燈藝術的空間意識轉化為時間過程,利用空間的暢通、阻隔、起伏、變化,使人領略到空間、時間、秩序、節奏、色相的和諧之美,並與周圍的環境融為一體,增強了藝術表現力。
中國花燈是多種技法、多種工藝、多種裝飾技巧、多種材料製作的綜合藝術,花燈種類繁多,有龍燈、宮燈、紗燈、花藍燈、龍鳳燈、稜角燈、樹地燈、禮花燈、蘑菇燈等,形狀有圓形、正方形、圓柱形、多角形等。
龍燈,亦稱「舞龍」,是中國民間燈飾和舞蹈形式之一,流行於中國的很多地方。龍燈前有龍首,身體中間節數不等,但一般為單數,每節下面有一根棍子以便撐舉。每節內燃蠟燭的就稱為「龍燈」,不燃蠟燭的稱為「布龍」。
舞時,由一人持彩珠戲龍,龍頭隨珠轉動,其他許多人各舉一節相隨,上下掀動,左右翻舞,並以鑼鼓相配合,甚為壯觀。宮燈因多為皇宮和官府製作和使用,故有此名。
現存最早的宮燈是故宮博物院收藏的明朝宮燈。宮燈的製作十分複雜,主要用雕木、雕竹、鏤銅作骨架,然後鑲上紗絹、玻璃或牛角片,上面彩繪山水、花鳥、魚蟲、人物等各種吉祥喜慶的題材。上品宮燈還嵌有翠玉或白玉。
宮燈的造型十分豐富,有四方、六方、八角、圓珠、花籃、方勝、雙魚、葫蘆、盤長、艾葉、眼鏡、套環等許多品種,尤以六方宮燈為代表。2023年,北京宮燈首次被送到巴拿馬萬國博覽會展出,榮獲金獎,受到國際好評。其後,宮燈逐漸向實用方向發展,出現各種吊燈、壁燈、檯燈和戳燈等。
中國的宮燈製作以北京最為著名。
走馬燈是花燈藝術中一類獨特的觀賞燈種,其聲譽傳遍海內外,以廣東走馬燈為最佳。走馬燈通常是在燈中置一轉輪,在其上貼好用彩紙剪成的各式人物、花鳥等形象,輪下點燃蠟燭,熱空氣上升,引起空氣對流,使輪子轉動,紙像也就隨之轉動,畫面連續不斷,動感很強,引人入勝。紗燈是用麻紗或葛麻織物作燈面製作而成,多為圓形或橢圓形。
紅紗燈亦稱紅慶燈,通體大紅色,在花燈的上部和下部分別貼有金色的雲紋裝飾,底部配金色的穗邊和流蘇,美觀大方,喜慶吉祥,多在節日期間懸掛。影紗燈則以各色麻紗蒙制,上面多繪花鳥蟲魚、山水樓閣等,並配上金色雲紋裝飾及各色流蘇,更是五彩繽紛,爭奇鬥豔,為佳節喜日增光添彩。
燈籠的寓意,紅燈籠的含義
掛燈籠,傳統上認為有鴻 紅 運當頭的吉祥寓意,逢年過節掛的燈籠上,基本都是吉祥的圖案和祝福的吉祥話,加之燈籠的正紅色是硃砂的顏色,而硃砂是風水上講去邪擋煞效力極強的寶物,所以自古逢年過節,就有在大門上掛紅色燈籠的傳統。燈籠不僅是古代用以照明的工具,在傳統風水命理學中,它也是一種吉祥的象徵,又因 燈 ...
燈籠的傳說,燈籠的傳說或來歷
燈籠的由來 燈籠與中國人生活息息相連,廟宇中 客廳裡,處處都有燈籠。仔細推算,中國有燈是秦漢以後的事,有紙燈籠又可能是在東漢紙發明之後。中國的燈籠,不僅是用以照明,它往往也是一種象徵,吳敦厚說,他以前做新娘燈 即宮燈 就代表婚禮喜慶 竹篾燈則告示這是喪葬場合 傘燈 字姓燈 因 燈 與 丁 語音相同,...
oracle中的欄位別名與表別名的命名規則,就是要不要加a
欄位別名加不加as都可以,表別名後面 不能加as 雙引號括起來的表示特殊名字,比如名稱中間有空格,帶有小寫字元 oracle預設名稱為大寫 和sqlserver的方括號類似。select t.column1 as name,t.column2 id t.column3 as 出生日期 from 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