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為什麼叫做炎黃子孫

2021-05-29 17:22:45 字數 4922 閱讀 5365

1樓:京城「老炮兒

「炎黃」分別指中國原始社會中兩位不同部落的首領:炎帝和黃帝,兩個部族在征戰的過程中逐漸融合統一,被認為是中華民族的始祖,因此人們往往稱中華民族是「炎黃子孫」。

2樓:輕靈觸動

在遠古時期,中國大地上出現了三個比較大的原始部落,其中一個是以務農為主的炎帝部落,是典型的農耕民族,生活在古中國的南方,另一個是在北方的黃帝部落,主要是以遊牧為生,第三個便是東方的蚩尤部落,他也是農耕民族。

在北方的黃帝部落,主要有遊牧為生,生活條件十分艱苦,但是卻十分善武,打敗了南方的炎帝部落,炎帝投降,炎黃部落合併,形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民族融合。

後來大家所熟知的便是炎黃部落一起攻打東北的蚩尤部落,蚩尤戰敗,其部落中的臣民便融入到炎黃部落中來,炎黃部落的子孫就這樣世世代代的繁衍下來。我們便開始以炎黃二帝為始祖,以炎黃子孫自居。

炎黃子孫的民族構建:

正因為炎黃二帝本身是中國遠古時代對於中華民族的統合做出極大貢獻的領袖,所以從春秋戰國開始,中原的各國至少王室,就紛紛將自己的祖先追溯到炎帝、黃帝兩大部落,之所以出現這種局面。

恰恰是因為春秋戰國時期是華夏族通過長期的交流與溝通,最終完成了華夏族的形成,其表現就是華夏族不但語言、文字、文化、風俗等等都趨向一致,而且大家都將族源追溯到炎帝黃帝兩大部落。

後來,入主中原的少數民族政權也紛紛將自己的祖先追溯到黃帝、炎帝,希望鞏固自身合法性,例如據《晉書》記載,前秦皇帝、氐人苻堅「其先蓋有扈(黃帝之後)之苗裔」。

炎黃子孫這個名詞強調的是血緣與文化的統合,從四千多年前到今天,炎黃部落聯盟到華夏民族再到中華民族,相互彼此通婚、融合,文化相互交流學習,炎黃的血脈流淌在我們彼此的血液裡,這亦是我們自稱炎黃子孫的依據。

如此眾多之人均自稱黃帝之後,未必盡合曆史事實,但卻真實地反映了世人對以黃帝為核心的民族先祖譜系的認同。

3樓:快樂趙海燕

相傳在上古時代,中國的黃河流域住著許多分散的人群。他們按照親屬關係組成了氏族,很多氏族又聯合起來組成了部落。黃帝和炎帝就是其中兩個大部落的首領。

那時候,人們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很低,一遇到水旱災,就得搬家。有一次,炎帝部落在搬家的時候,來到了黃帝部落佔據的地方,他們看到那裡條件很好,就決定長期住下來。

可是黃帝部落的人不願意,結果雙方互不讓步就打起仗來。經過三次戰鬥,炎帝部落被打敗了。炎帝向黃帝認輸,表示願意聽從黃帝的命令。黃帝就答應了炎帝部落住下來的要求。

黃帝的妻子親自教給炎帝部落的人養蠶繅絲,黃帝讓人把造車、造船的技術教給他們。炎帝也把木犁和草藥送給了黃帝。他們相處得很好。

後來,他們聯合在一起組成了炎黃部落聯盟,黃帝成了這個聯盟的領袖。中華民族的歷史,從此就開始了。所以中國人就把黃帝尊為中華民族的始祖,並自稱是「炎黃子孫」````````````

4樓:常老師

因為我們是華夏兒女。

今天的華夏兒女有一個引以為榮的自我稱謂,那便是「炎黃子孫」,「炎黃」二字已經深深地融入了我們華夏兒女的血脈當中,而炎黃其實是中國古代的兩位人文始祖,我們今天就一起來了解一下他們的傳說吧。

在大約四五千年前,我們的中原大地上還沒有國家的概念,而是分佈著大大小小上萬個部落,很多部落也會抱團發展,形成部落聯盟。在眾多部落聯盟中,最大的便是神農氏。

炎黃子孫是華人的自稱。「炎」指炎帝(yan emperor),以姜水成(今寶雞市境內)。「黃」指黃帝(yellow emperor),以姬水(今陝西武功漆水河)成。

炎黃二帝為中華始祖。傳說他們出自同一個部落,後來成為兩個敵對的部落的首領。

炎黃子孫是華人的自稱。「炎」指炎帝(yan emperor),以姜水成(今寶雞市境內)。「黃」指黃帝(yellow emperor),以姬水(今陝西武功漆水河)成。

炎黃二帝為中華始祖。

5樓:朱屹之

「炎黃子孫」稱謂的來龍去脈

「炎黃子孫」是海內外華人引以為榮的自我稱謂。這個詞的真正出現與廣泛使用是在清朝末年,但其雛形「黃炎之後」、「炎黃

苗裔」、「黃帝子孫」等早在戰國秦漢時期就有了,這些都是「炎黃子孫」稱謂在不同時代、不同語境下的不同表現形態。《國語·晉語》說:「昔少典娶於有蟜氏,生黃帝、炎帝。

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 成。」炎黃時代沒有文字,也不可能有「炎黃子孫」或「黃帝子孫」這樣的名詞,但卻為後世此類名詞的出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春秋戰國時期諸侯爭霸,諸子爭鳴,「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賤今。

故為道者必託之於神農、黃帝而後能入說。」(《淮南子·修務訓》)孔子稱讚黃帝「生而民得其利百年,死而民畏其神百年,亡而民用其教百年」,莊子認為「世之所高,莫若黃帝」。《史記·封禪書》載:

「秦靈公作吳陽上畤,祭黃帝;作下畤,祭炎帝。」大約半個世紀以後,齊威王鑄敦銘記「高祖黃帝」,自認為黃帝子孫。《國語·魯語》說:

「黃帝能成命百物,以明民共財......故有虞氏禘黃帝而祖顓頊,郊堯而宗舜;夏后氏禘黃帝而祖顓頊,郊鯀而宗禹」,說明舜、禹皆為黃帝之後。《國語·周語》說:「唯有嘉功,以命姓受祀,迄於天下。

及其失之也,必有慆淫之心間之,故亡其姓氏。......夫亡者豈系無寵,皆黃炎之後也。」

編輯本段秦漢時期

秦漢時期是「黃帝子孫」等稱謂出現並得到認同的時期。漢高祖劉邦編造了赤帝(炎帝)子斬白帝子的故事,為以漢代秦製造**。漢初黃老學盛行,「百家言黃帝」。

公元前110年,漢武帝率10餘萬大軍北巡朔方,歸途中「祭黃冢橋山」,開創了黃帝陵祭。王莽代漢時自稱黃帝之後,聲稱「姚、媯、陳、田、王凡五姓者,皆黃虞苗裔,予之同族也。」真正把黃帝華夏始祖之地位確立下來的是司馬遷。

翻開《史記》,第一位進入我們視線的人物就是黃帝。在司馬遷的筆下,不僅堯、舜、禹、湯、文王、武王這些聖賢明君是黃帝子孫,而且秦、晉、衛、宋、陳、鄭、韓、趙、魏、楚、吳、越等諸侯們也是黃帝之後,甚至連匈奴、閩越之類的蠻夷原來亦為黃帝苗裔。如此一來,便把各族統統納入到以黃帝為始祖的華夏族譜系中去了。

司馬遷堅持大一統歷史觀和民族觀,將黃帝民族共祖的地位典籍化,上承「百家雜語」,下啟二十四史,對於國人自稱「黃帝子孫」起了關鍵性的作用。漢元帝、成帝時,博士褚少孫補《史記·三代世表》時稱「舜、禹、契、后稷皆黃帝子孫也」;王充在《論衡·案書篇》中亦云「《世表》言五帝、三王皆黃帝子孫」,這說明「黃帝子孫」一詞在漢代主要是指聖賢明君,並未泛指平民百姓。

編輯本段魏晉南北朝時期

自稱炎黃之後者不乏其人。貴族墓誌中祖述炎黃者不勝列舉。這麼多人競相自稱炎黃之後,未必合乎歷史事實,但卻真實地反映了時人對以黃帝為核心的民族先祖譜系的認同。

鄭樵在《通志·氏族略》中說:「姓氏之學最盛於唐」。唐人林寶的姓氏名著《元和姓纂》「其論得姓受氏之初,多原本於世本、風俗通」。

而《世本》簡直就是一部黃帝和炎帝的族譜。唐代族譜已不可見,宋明以後的族譜大都攀附歷史上的同姓名人,甚至遠祖炎黃二帝,故而梁啟超感嘆「尋常百姓家譜,無一不祖黃帝」。宋王朝尊奉炎帝為感生帝,宋真宗尊黃帝崇道教。

與宋對峙的遼統治者自稱炎帝后裔。《遼史·世表》曰:「庖羲氏降,炎帝氏、黃帝氏子孫眾多,王畿之封建有限,王政之布濩無窮,故君四方者,多二帝子孫,而自服土中者本同出也。

」契丹人究竟是不是炎黃之後其實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們對中華民族的強烈認同,這正是中國人自稱炎黃子孫,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奧祕所在。

編輯本段魏晉以降至清末以前

雖然炎黃二帝備受尊崇,但「炎黃子孫」、「黃帝子孫」等詞語卻隱而不顯,很少使用。究其原因,大概與古代中國人的民族意識較淡,對炎黃二帝的尊崇文化性大於血緣性,「炎黃子孫」一詞的指代範圍較小等因素有關。古代中國是「王朝國家」,而不是現代意義上的「民族國家」。

王朝國家更需要的是本朝本宗之祖,正如杜佑在《通典》中所說:「遠祖非一,不可遍追,故親盡而止。」竊以為「炎黃子孫」一詞的含義與使用,可能經歷了一個由直系到旁系,由貴族到平民,由血緣到文化,由實指到泛指的演變過程。

也就是說,儘管炎黃二帝在古代備受尊崇,但其「文明初祖」和「帝王鼻祖」的形象較之「民族始祖」的形象更為突出,故而「炎黃子孫」、「黃帝子孫」等詞語無法成為普遍使用的稱謂。

編輯本段甲午戰爭以後

列強侵華加劇,清廷治國無方,中華民族危機,民族主義傳入,長期蟄伏不顯的「炎黃子孫」等稱謂好像井噴一樣湧現出來,頻頻見諸於書刊報紙,成為廣泛使用的流行詞語。改良派是這一現象的始作俑者,而革命派則是真正的主導者。二者雖然同樣使用「炎黃子孫」,但含義卻明顯不同,改良派認為「我國皆黃帝子孫」,革命派卻認為「炎黃之裔,厥惟漢族」。

以「發明國學,儲存國粹」為己任的國粹學派,視黃帝為國粹、國魂。臺灣愛國詩人丘逢甲詩云:「人生亦有祖,誰非黃炎孫?

歸鳥思故林,落葉戀本根。」滿族貴族盛昱大聲疾呼:「起我黃帝胄,驅彼白種賤,大破旗漢界,謀生皆自便。

」清末「炎黃子孫」稱謂的勃興一方面促進了反清革命的興起與勝利,另一方面在促使「炎黃子孫」真正成為國人廣泛使用的自我稱謂的同時,又縮小了「炎黃子孫」一詞的指代範圍,不利於民族國家的構建。辛亥革命後,「五族共和」取代了「驅除韃虜」,「炎黃子孫」亦由漢人的同義語轉變為中國人的代名詞。經過五四運動和五卅運動的洗禮,國人進一步形成了「中華民族之全體,均皆黃帝之子孫」的共識。

編輯本段抗日戰爭時期

是中華民族最危險的時候,同時也是中華民族空前覺醒、浴火重生的時候。「炎黃子孫」稱謂終於在抗戰的烽火中定型為中華民族的指代符號,成為號召與激勵海內外華人共同抗戰的一面旗幟。中共**在給中國國民黨的電報中稱:

「我輩同為黃帝子孫,同為中華民族兒女,國難當前,惟有拋棄一切成見,親密合作,共同奔赴中華民族最後解放之偉大前程。」蔣介石在《告抗戰全體將士書》中指出:「我們大家都是許身革命的黃帝子孫」。

國共兩黨同祭陝西黃帝陵,***親撰祭黃帝陵文,蔣介石親題「黃帝陵」三字,他們都以「炎黃子孫」自居。學者們紛紛以筆代槍,弘揚炎黃二帝偉績,激勵軍民抗戰士氣。陳子怡先生在《中華民族,黃帝子孫,一耶?

二耶?》一文中指出:「非黃帝子孫者,皆納入黃帝子孫之中,而無論何姓,皆黃帝子孫矣」;「所以後世之人,鹹謂中華民族皆黃帝子孫也」。

錢穆先生在《黃帝》一書中認為,「我們自稱為『炎黃子孫』,是很有道理的。」表達了對「炎黃子孫」、「黃帝子孫」稱謂的認同。 「炎黃子孫」稱謂與其說是一個血緣符號,不如說是一個文化符號。

海內外華人自稱「炎黃子孫」實際上是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是「文化尋根」和「文化自覺」的需要。因此,只要這種認同心理繼續存在,「炎黃子孫」稱謂就會繼續使用下去。

把它簡化就行,希望能幫到你!

日本人算不算炎黃子孫,日本人是炎黃子孫嗎

那只是一種傳說吧。非要說真的一點的話。中國曾經在東漢時期去一統過那裡。也不知道是不是真的。如果不是 我也不知道 他們沒有一點我們中華民族博愛的品德。要是你是大民族主義者,算,世界每一個人都市炎黃子孫 要是你是中國人 不算,只有我們漢人才是炎黃子孫!算吧,初中歷史書上第一冊上第一單元上說,炎黃子孫是指...

為什麼我們稱自己為炎黃子孫 大禹治水給了我們什麼啟示

說炎黃子孫實際上是中國人傳統中的攀龍附鳳的心理造成的,總喜歡把自己的老祖宗說成是某個名人以提高自己的身價。中華民族是由多個民族共同組成的,就光說漢族也不是一個原始部落發展來的,不可能都是炎黃部落的後代。大禹治水的啟示就多了去了。大禹治水其實是一個集體事件,不可能是一個人的功勞。當然疏不如堵還是主要的...

炎帝和皇帝被炎黃子孫稱作什麼?為什麼這樣稱呼他們

炎帝和黃帝兩個部落結成聯盟在河域繁衍,成為後來華夏族的主幹,華夏族吸收融合周邊民族部落形成漢族。所以後世的漢族人把炎帝和黃帝尊奉為華夏族的祖先,自稱炎黃子孫 還有!一個是神農氏,一個是軒轅氏 求採納 炎帝就是神農氏,黃帝是公孫軒轅,他們是當時黃河流域最大的兩個部族的首領,先是神農氏部族稱霸中原,萬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