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jujishou的槍
非也,稱其字一般是在比較正式的場合,或對比較尊敬的人以及私交一般的人的稱呼,一般很正式,而對於自己的摯交好友是可以直呼其名的。你想想,你跟你最好的朋友是不是也很隨便,直呼綽號不用避諱?
2樓:笉顏
古人對尊長或平輩稱字,表示尊敬。
古代帝王可否對臣子直呼其名?
3樓:匿名使用者
在古代,由於特別重視禮儀,所以名、字的稱呼上是十分講究的。在多數情況下,直呼其名,被認為是一種不禮貌的行為。爹叫兒子是可以的,但也只是私底下,兒子成年有字後,父親在有旁人在或者私底下也應當稱呼兒子的字,師長叫已經成年的學生也會稱呼對方的「字」,這是對其人格的尊重。
而皇帝對於群臣,除了元清兩朝之外,皇帝是不可以當面直呼臣子之名的,宋明這兩代的臣子甚至會因此對皇帝當場質問、破口,而元清兩代,胡人只有姓名而無字,臣子的地位也不像漢人——元朝皇帝對待蒙古大臣如同袍澤酋長、清朝皇帝對待滿蒙大臣如同奴僕,都都只能稱呼其名,即使是這樣,元清兩朝君王對於有地位有身份的漢臣,也是稱「愛卿」、「先生」的。當然,元清君王對於一般漢臣,皆直呼其名,不過,夷狄胡虜,本無文化,也不能強求。
下對上,卑對尊寫信或呼喚時,可以稱字,但絕對不能稱名,尤其是君主或自己父母長輩的名,更是連提都不能提,否則就是「大不敬」或叫「大逆不道」,所以便產生了我國特有的「避諱」制度。這裡暫時不說。
古代直稱姓名大致有三種情況:
(1)自稱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
(2)用於作傳或旁介。如「遂與魯肅俱詣孫權」,「柳敬亭者,揚之泰州人」。
(3)稱所厭惡、所輕視的人。如「不幸呂師孟構惡於前,賈餘慶獻諂於後」。
直呼其名的情況,除了以上三種——自稱、作傳和極端厭惡之外,事實上,除了爹叫兒子一般很少有例外,個別也有,比如嚴嵩稱其子嚴世蕃為「東樓」,東樓是嚴世蕃的號,這很罕見,足見嚴嵩對這個兒子的重視程度。
4樓:暖萱紫菱
皇帝對於群臣,除了元清兩朝之外,皇帝是不可以當面直呼臣子之名的,宋明這兩代的臣子甚至會因此對皇帝當場質問、破口,而元清兩代,胡人只有姓名而無字,臣子的地位也不像漢人——元朝皇帝對待蒙古大臣如同袍澤酋長、清朝皇帝對待滿蒙大臣如同奴僕,都都只能稱呼其名,即使是這樣,元清兩朝君王對於有地位有身份的漢臣,也是稱「愛卿」、「先生」的。當然,元清君王對於一般漢臣,皆直呼其名,不過,夷狄胡虜,本無文化,也不能強求。
古代直稱姓名大致有三種情況:
(1)自稱姓名或名。如「五步之內,相如請得以頸血濺大王矣」,「廬陵文天祥自序其詩」。
(2)用於作傳或旁介。如「遂與魯肅俱詣孫權」,「柳敬亭者,揚之泰州人」。
(3)稱所厭惡、所輕視的人。如「不幸呂師孟構惡於前,賈餘慶獻諂於後」。
一個關於古代稱呼的問題
5樓:匿名使用者
很有意思的問題,以前真沒用想過。《禮記》:「冠者禮之始也。
」華夏文化是禮儀的文化,而冠禮就是華夏禮儀的起點。 禮文化是華夏文化的核心,華夏禮儀分為「吉禮、凶禮、軍禮、賓禮、嘉禮」五種型別,冠禮屬於嘉禮的一種,它是一個新的**第一次踐行華夏禮儀,冠禮也是冠者理解華夏禮儀的起始,進入華夏禮儀系統的起始。《禮記·內則》把一個人的生命劃分為不同階段,每個階段都有不同的任務。
「二十而冠,始學禮」,二十歲,是學習和踐行華夏禮儀的開始,一個孩童,經過了冠禮的教育和啟示,獲得新的思想導引和行為規約,在冠禮的引導下,真正進入華夏禮儀的語境。
**節上行「冠禮」
《禮記·冠義》篇系統闡述了「冠禮是禮儀的起始」的觀念。它說: 「凡人之所以為人者,禮義也。
禮義之始,在於正容體、齊顏色、順辭令。容體正、顏色齊、辭令順,而後禮義備。以正君臣、親父子、和長幼,君臣正、父子親、長幼和,而後禮義立。
故冠而後服備。服備而後容體正、顏色齊、辭令順,故曰:冠者禮之始也。
是故古者聖王重冠。古者冠禮,筮日筮賓,所以敬冠事。敬冠事所以重禮,重禮所以為國本也。
故冠於阼,以著代也。醮於客位,三加彌尊,加有成也。己冠而字之,**之道也。
見於母,母拜之,見於兄弟,兄弟拜之,人而與為禮也。冠玄端,摯於君,以摯見於鄉大夫、鄉先生,以**見也。 **之者,將責**禮焉也。
責**禮焉者,將責為人子、為人弟、為人臣、為人少者之禮行焉。將責四者之行於人,其禮可,不重與。故孝、弟、忠、順之行立,而後可以為人。
可以為人,而後可以治人也。故聖王重禮。故曰冠者禮之始也。
」 簡單地說,舉行冠禮就是要提示行冠禮者:從此將由家庭中毫無責任的「孺子」轉變為正式跨入社會的成年人,只有能履踐孝、悌、忠、順的德行,才能成為合格的兒子、合格的弟弟、合格的臣下、合格的晚輩,成為各種合格的社會角色。只有這樣,才可以稱得上是人,也才有資格去治理別人,才能繼承和發揚華夏禮儀文明。
因此,冠禮就是「以**之禮來要求人的禮儀」。換句話說,冠禮是華夏禮儀在華夏成員心中的「奠基工程」、「基礎工程」,所以,儒家將冠禮定位於「禮儀之始」,給了它極高的文化地位。
個人認為男子在行冠禮之前,是作為未成年人,應該較少參加社會活動,就算參加也是在父兄的陪同下,對方應該視其為晚輩,直呼其名也是可以的,另在很多古籍中有「孺子」、「孺子x」的記載,個人認為,在冠禮前,古人還有可能直接稱呼其為孺子的,比如漢更始皇帝劉嬰,史書就記載為孺子嬰。另在三字經中有「爾小子、爾小生」等稱呼,**規中有「人問誰,對以名」的說法,自稱為名,長輩稱名更是應該的。一家之言,供參考。
6樓:匿名使用者
後生,小鬼,犬子,賤內
7樓:匿名使用者
未成年的人有「小字」的說法,也就是小名,朋友呼喊小字是親切,敵人就是輕蔑了~比如曹操小名就是阿瞞或者吉利,袁紹小時候應該就叫他阿瞞。但是後來他的敵人動不動就說:「曹阿瞞閹豎遺醜......
」但這是沒修養的行為,古代有修養的人就算是有血海深仇,也不會動輒呼人小字,比如曹操殺了馬超一家,馬超屢世公爵,是有身份的人家,在寫給張魯的信中說:「曹孟德殺我全家。」不是馬超不恨曹操,而是一種自身修養的表現。
如果是不認識的人一般當面只叫名不叫姓,不當面時則呼全名。(不過懷疑曹操和蔣幹的名字比較令人糾結)
古代女子服飾的問題,關於古代服飾的問題
長巾 披帛 晚唐 五代的婦女典型服飾為 梳髻 上穿衫襦,寬衣大袖,披帛,下著瘦長裙,外著蔽膝或圍裙,帶佩綬,佩玉,足著平頭履。唐代婦女除穿衫襦外,還穿半臂的上衣。半臂最先為官女所服,後到民間,成為一種風尚,但家規較嚴的家庭,不許穿此服。中唐後,半臂漸漸見少。小腿上束著膝褲 無襠褲,僅從膝蓋至足踝,它...
關於古代學位的問題,古代學位排序
秀才 舉人 探花 榜眼 這些並不是學位 而是表示達到某種程度與現在的小學畢業,初中畢業,大學畢業這個意思相近.但中了秀才 舉人 探花 榜眼 進士等則有了吃國家優俸祿的資格,每個月官府出按時發放晌錢,也就相當於工資,等級高則工資高,但是否與學問成正比,則是因人而異.中了進士就相當於有了進入仕途,就是有...
關於古代的稱呼,有關於古代對下人的稱呼?
皇族與宗室1.皇帝對皇帝的稱謂 天子 源於商朝 皇帝 源於秦始皇 萬歲 最早是代表喜慶,漢武帝后用到皇帝身上,到了宋朝專用 陛下 陛本是宮殿的臺階,又特指皇帝前的臺階。陛的兩旁通常有近臣持刀以備不測。群臣不敢直接對著皇帝說話,而要站在陛下的侍衛負責傳遞,以表皇權尊貴。其他別稱 皇王 皇辟 主 主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