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swine慄紅色
愛是關懷而不是寵愛,於是多想一些兩個人一起愉快的生活吧.!.你們一定會能開開心心的!找到對的愛情,生命也因此更有價值。
2樓:雲南萬通汽車學校
悲劇是由自己的心態和想法導致的
邊城悲劇的原因
3樓:匿名使用者
1、天命迷信思想
湘西世界在沈從文的筆下是一個封閉的世界,外來文化不易傳播進來,人們都普遍具有排外心理,而且十分抗拒外面的新鮮事物,因此他們濃厚的封建思想就根深蒂固,他們認為一切都是天命。
正如王保生先生所言:「說來真有點像書中那個船總順順說的『一切皆是命。」老船伕對翠翠父母愛情悲劇的看法就充分印證了這一點。
在老船伕看來,翠翠的母親拋棄家中老小,陪那個兵雙雙殉情就應該天負責,他認為冥冥之中自有定數。再如老船伕進城打探訊息時聽老馬兵說大老被淹壞了,然後他就感嘆說這是天意。
這些都足以說明老船伕信奉天命的迷信思想。
2、主人公主體意志薄弱
《邊城》是圍繞翠翠與大佬、二佬之間的愛情糾葛的。
翠翠的愛情是自發的而不是自覺的,更不是自主的。翠翠渴望與她中意的儺送有情人成眷屬,共同繼承她祖父的擺渡生涯。
但最終有情人沒能在一起的根本原因就是翠翠自身主體意識的薄弱。在愛情面前,她總躲躲閃閃,不敢正視,更不用說主動追求。
她生長在湘西,那種傳統思想深植於她的靈魂中,控制著她的少女情思,致使其在面臨愛情時意識薄弱。正是翠翠的這種性格缺陷,使她的愛情在她一次次的躲閃中與她失之交臂。
每當爺爺問起翠翠的終身大事,翠翠從不正面回答,總採取躲避的態度,這既是翠翠性格上的缺陷,更是邊城女性在愛情面前的主體意志薄弱的見證。
3、現實層面中名利的衝突
邊城人民的心是善良的,人們相互之間是尊重的,但在現實衝突面前,在金錢與利益面前,人們顯得卻又是那麼的脆弱。
沈從文之所以在文中強調了渡船與碾坊的對立,是因為他對現實社會中文明、金錢、實利侵蝕下自然純樸民風喪失的痛惜。碾坊在**中代表著金錢、功利、地位,而渡船則代表著自由、愛情。
對於儺送而言,要碾坊還是要渡船?這實際上是要金錢還是要愛情的選擇。在這一衝突下,儺送仍然選擇了渡船,選擇了愛情。
但是翠翠面對渡船與碾坊的對立,她第一次感到了金錢力量的可怕,產生了自卑心理,所以在儺送要渡船時跑掉。
4、作者的精神寄託
沈從文在談及《邊城》的創作時說:「將我某種受壓抑的夢寫在紙上,這樣一來,我的過去的痛苦的掙扎,受壓抑無可安排的鄉下人對於愛情的憧憬,在這個不幸的故事上,才得到了排洩與彌補。」
他在**中構建了一個理想化的、完美的湘西世界,他賦予翠翠以「美」的化身,他把翠翠的愛描寫成一種超越一切世俗利害關係的最為高尚也最富有詩意的愛。
無論是湘西還是翠翠,亦或是老船公、儺送等,對他們的刻畫描寫都是沈從文在面對現實時的精神寄託。沈從文把他對金錢、名利的態度展現在了湘西這個完美世界中,他想通過這種方式來寄託自己的情感。
這一點也深得凌宇的肯定,他也說過:「沈從文在《邊城》裡,不只寫一個愛情故事,而是有著更大的人生寄託。」
通過對《邊城》的體悟,我們不僅讀懂了儺送與翠翠的愛情,更讀懂了沈從文對現實中那些平靜祥和背後隱藏的無盡的悲傷與無奈。所以說《邊城》中的愛情不僅是一曲悲歌,更是沈從文的精神寄託。
擴充套件資料
沈從文一生寫下很多部**和散文集,但是在他眾多的作品之中,《邊城》則佔據著最重要的位置。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正是《邊城》奠定了沈從文先生在文學史上的歷史地位。
它以20世紀30年代川湘交界的邊城小鎮茶峒為背景,以兼具抒情詩和小品文的優美筆觸,描繪了湘西地區特有的風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純愛故事,展現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
由於《邊城》的美學藝術,《邊城》這部**在中國近代文學史上具有獨特的地位。
2023年6月,《亞洲週刊》推出了「20世紀中文**一百強排行榜」,對20世紀全世界範圍內用中文寫作的**進行了排名,遴選出前100部作品。
參與這一排行榜投票的均是海內外著名的學者、作家,如餘秋雨、王蒙、王曉明等。在這一排行榜中,魯迅的**集《吶喊》位列第一,沈從文的**《邊城》名列第二。但如果以單篇**計,《邊城》則屬第一。
《邊城》被譯成日本、美國、英國、前蘇聯等四十多個國家的文字出版,並被美國、日本、韓國、英國等十多個國家或地區選進大學課本。
參開資料:
鳳凰網—張新穎講《邊城》
4樓:匿名使用者
《邊城》用人性描繪了一個瑰麗而溫馨的「邊城」世界,一個充滿「愛」與「美」的天國。 這裡人性皆真、善、美。人人勤勞,為他人作奉獻。
如老船伕忠於職守,對過河人分文不收,實在難卻的則買了煙茶再招待鄉親。船總順順雖是富人,但常常體恤窮苦人,老船伕死後,他資助並組織安排料理喪事。商客、妓女等各式人均待人以誠,表現出仁厚、純樸的土性鄉風。
加上美麗的自然環境,儼然是如詩如畫的世外桃源。但是集中表現「邊城」世界人性美的,卻是發生在這裡的一個愛情悲劇。船總的兩個兒子天保、儺送同時愛上了老船伕的外孫女翠翠,而翠翠卻是心屬儺送。
天保求婚未成,失望之下駕船外出而以外溺水而死。船總在大兒子死後,一時未答應儺送娶翠翠的要求,使儺送與其父發生爭吵而遠走他鄉。這種種的「不巧」,使翠翠與儺送的愛情終成「善」的悲劇。
天保與儺送,對翠翠自由競爭,未傷同胞之情。作者所表現的似乎是一個「誰也沒有錯」的悲劇,但是仔細分析起來,人物的悲劇命運有著多方面的原因。 翠翠是作者傾注「愛」與「美」的理想的藝術形象。
翠翠來到人間,便是愛的天使與愛的精靈。她爺爺把她領大,一老一少相依為命。自然界長養她且教育她,為人天真活潑。
她既是愛情的女兒,又是大自然的女兒。在她身上「天人合一」,她是美的精靈與化身,以翠翠為中心人物的戀愛悲劇,其實並非完全是「誰也沒有錯」的悲劇。苗、漢兩個民族婚俗的對立與矛盾,是悲劇產生的一個重要原因。
苗族的婚俗,是青年男女自由戀愛成婚。儺送以「馬路」求婚,是苗族的習俗。他相信唱山歌能使翠翠心領神會。
所謂「車路」,是漢族的婚俗觀念。這種觀念在作品中通過天保及其父得以表現。兩種婚俗觀念衝突的結果,使熱戀中的翠翠與儺送生生分離。
這種包辦與自主的對立,成為車路與馬路對立的實質性的內涵。它們分別體現出兩種根本不同的文化婚姻形態。車路,是典型的封建文化的婚姻形態,馬路,是一直延續至今的根源古老的原始文化的婚姻形態。
在湘西苗族中,這種婚戀形態仍完整地保留著。 在另一方面,這種悲劇的產生一定程度上在於渡船與碾坊的對立。儺送一心想要渡船,父親的心裡卻要那座碾坊。
為此,暴發了父子間的一場爭吵,並直接作成了儺送的離家出走——這是這場愛情悲劇發生的主因;而人與人之間的隔膜與不能相互理解,又是其輔因——老船伕人格的被誤解,由親人死亡形成的家族情結又使這誤解雪上加霜;而翠翠內向的性格,又使儺送對翠翠是否愛自己無法獲得實證。 然而,在**中,卻沒有悲劇的直接製造者。這正如老船伕所感覺到的,攤派到自己身上的一分命運,說來實在不公平,可是,又一切無罪過,只應由天負責!
順順雖然傾向碾坊,但並沒有成為**式的封建家長,對兒女婚事並未強行包辦;團總以一座碾坊作陪嫁,要儺送做自己的女婿,也沒有依仗權勢,強人所難。在《邊城》中,沈從文不想將故事處理成一般的社會悲劇,在著力於提示出隱伏於這一悲劇背後的文化根性,即《邊城》悲劇,歸根到底,是一種文化悲劇。作者以《邊城》題名,就蘊含著文化邊地之意,突出湘西朝現代轉型過程中,兩種文化存在方式,兩種價值觀交織並存的特徵。
最後,從主觀方面來講,邊城中人物的悲劇就在於他們各自的性格弱點,而這種人性的弱點又是與當時的社會環境緊密相連的。翠翠與二老明明彼此相愛,但雙方誰都不願表明自己的愛意,誰都不願把那張紙捅破,這就是那個時代人的忸怩與矜持。而翠翠因為沒有把話說清楚,也使得她和大老之間產生了不少誤會。
在這個故事中,親情對他們彼此的愛也有何大的影響,由於翠翠和爺爺間親情的羈絆,使得翠翠不能夠放開去愛,不能夠大膽的去追求自己的愛情。而二老對哥哥的死耿耿於懷,覺得自己對不起哥哥兒終於沒有和翠翠產生一段美好的愛情。我認為既然哥哥是真心想成全他們倆,哥哥的死又是與這段愛情有關的,那麼二老就更應該好好的愛翠翠,而不是選擇逃避。
對於翠翠和二老來說,他們雙方只要有一人表明自己的愛意,他們的愛情就會美滿。但事與願違,接二連三發生的事情,使這對將要墜入愛河的少年少女中不能在一起。我們今天看這篇文章,決不能用現代人對待愛情的那種態度衡量翠翠和二老之間的愛,他們的愛是有那個時代的色彩的,這是他們自身無法超越的(在那個社會環境下),我們不能夠要求它們之間會有那種超越時空的愛戀。
在人物性格弱點的背後,也體現著人性的至純至美,如翠翠對爺爺的濃濃的親情,儺送對哥哥的內疚,以及老船伕對孫女的擔憂。天保和儺送沒有因為同時愛上翠翠而反目成仇,出於良心和道德及血濃於水的手足深情,為了成全弟弟,哥哥帶著失戀的憂傷遠走他鄉……總之,**展示了湘西至真至純的民風、至善至美的人性。沈從文先生筆下描畫的是一幅美麗的風俗畫卷,展示了湘西民間獨具的風俗美、人情美。
他們都只知道為對方著想,卻沒有想過為自己籌算籌算,他們為了成全別人而不敢放手去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這是一種外大的犧牲,也是一種巨大的悲哀。魯迅說過,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邊城》裡的人物就是用他們自己的善良去毀滅那種善良本身的美好和淳樸,每個人都不想帶給別人傷害,都想犧牲自己去成全自己想保護的人而不讓他們受到傷害,最終卻適得其反,每個人最後竟都有不同程度的傷害。 善良的人性是一種美,但是善良自身也有著缺陷,這種人性的悲哀在特殊的社會背景和人文風情裡就成了一種看得見說不出的悲劇。
人性的弱點,文化的差異,社會的無奈,甚至於不同人的不同性格和理想,都應該對這出悲劇負相應的責任。然而,這種悲劇又是始終無法更改的,就像世界本身就有缺陷一樣,再美的人性都不可能成為完美,這也是一種對完美的沉重的思考。
參考資料:細品《邊城》悲劇之漫感
鄉愁這首詩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情感,鄉愁這首詩表達了作者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詩歌表達對故鄉,對祖國戀戀不捨的一份情懷。詩歌中更體現了詩人余光中期待中華民族早日統一的美好願望。原文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長大後,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後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裡頭。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
詠柳這首詩讚美了什麼歌頌了什麼,詠柳這首詩歌頌了什麼讚美了什麼
描寫的是一棵枝葉茂盛的垂柳,歌頌了春天生機勃勃 改造萬物的不朽力量。詠柳 詩有兩首。一首是盛唐詩人賀知章寫的七言絕句,這首詠物詩寫的是早春二月的楊柳。詩中借柳樹歌詠春風,把春風比作剪刀,說她是美的創造者,讚美她裁出了春天。另一首是北宋文學家曾鞏所寫,也是七言絕句。這首詩把柳絮飛花的景色寫得十分生動,...
《清明》這首詩表達了什麼情感《清明夜》這首詩表達了什麼情感
抒發了作者觸景傷情的悲傷心境,被遙指杏花村的 牧童 輕輕點破,一悲傷,一輕快,相映成趣。原文 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賞析 詩的首句 清明時節雨紛紛 點明詩人所置身的時間 氣象等自然條件。清明節為唐代的大節日之一,這一天,或閤家團聚,或上墳掃墓,或郊遊踏青,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