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林樹林
《正說清朝十二帝》中講順治帝時有詳細敘述
湯若望對中國曆法有什麼貢獻?
2樓:眾神鐵騎
湯若望,耶穌會傳教士。德國人。2023年(一說2023年)5月1日生於科隆。
出生於貴族之家,性格活躍,曾就讀於遠近聞名的三王冕貴族中學。由於學習成績突出,畢業後被保送羅馬的日爾曼學院。 2023年受耶穌會派遣,在法國神甫金尼閣的帶領下到達澳門。
明朝天啟二年(1622)進入廣東。同年十二月二十五(2023年1月25日)到達北京。精通天文歷算,在入京的頭兩年中,便以對月蝕的準確測算贏得了戶部尚書張問達的賞識。
希望採納
為什麼說:是湯若望發明了現行的農曆曆法
3樓:守株待虎
說湯若望「發明」了現行的農曆曆法,應該說是不合適的,用「改革」或「改進」比較好。
我國在唐代有印度天文學傳到中國,元明二代又有阿拉伯天文學傳到中國。但唐的九執歷,元的萬年曆,明的回回曆,在中國可以說始終沒有采用過。到了清初的時憲曆,才用上歐洲天文的一些方法和計算資料,但是中國傳統曆法的體例並沒有變,而是相互結合了。
這在中國曆法史上,可以說是一次大改革。
清建都北京後,知道明末新法歷的優點,就命湯若望等人襲用新法歷的成數,改名為時憲曆,時憲曆中瞭解了橢圓軌道,知道了日月公轉在不同位置有快慢,並且開始用定氣法注歷。這是兩個重要改變。從順治二年(2023年)頒行,到乾隆六年(2023年),凡97年。
康熙二十三年(2023年)編訂《曆象考成》就以這年甲子為元,所以又叫做甲子元歷;它所用的歲實,就是根據《曆象考成》所譯的第谷的資料。雍正八年(2023年)六月朔日食,甲子元歷差一分,遂由戴進賢等人修改《曆象考成》的日躔月離表,用它來推算日月交食。乾隆七年(2023年)他們重修時憲曆,撰《曆象考成後編》以雍正元年癸卯(2023年)為元,叫做癸卯元歷,它採用牛頓所改用的歲實,從乾隆七年頒行到清亡(2023年),一共170年。
如今所說的舊曆,或夏曆,或農曆,制定的基本方法都是沿用的癸卯元歷,向上可追溯到時憲曆,也就是湯若望等人修訂的。無非是資料更精確了,置閏等方法更合理了。
4樓:善良的棋文
先是協助徐光啟修歷,未競明亡,清初獻"依西法修訂新曆″而紅,這個過程只能說結果呵呵了
5樓:匿名使用者
湯若望是傳教士,在明末清初,他用西洋技術改進了中國傳統曆法,叫時憲曆。而不是他發明了中國曆法。但他的改進使中國傳統曆法非常成熟,所以,時憲曆是中國現行農曆的前身。
中國傳統曆法的框架幾千年來已形成,但古代計算能力非常低,積累偏差很大。到了一個朝代都要曆法大改進,曆法具體名稱也換了。兩千年中曆法就改了二百多次,平均十年就改歷一次,否則又偏差了。
在古代制定曆法不僅僅年月日、推算24節氣的日期時間,還要編出日出日落、月圓月缺、日月食預報等,這方面湯若望絕對有優勢,計算精確。他編的具體曆書經得起時間考驗。所以,他的貢獻在於改進了中國傳統曆法,提供了更精確的編制方式,並具體編制了成熟的時憲曆。
農曆非常複雜、繁瑣,現在以紫金歷為國家的農曆標準。農曆用於民間曆法,已降格為國家的輔助曆法。公曆是法定官方曆法,兩歷並存,互為補充。
湯若望曆法與之前的歷法有什麼不同?
6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古代,制定曆法和頒佈曆法是皇權的象徵,列為朝廷的要政。歷代王朝都在**機構中設有專門司天的天文機構,稱為太史局、司天監、司天局、欽天監等,配備一定數量的具有專門知識的學者進行天文研究和曆書編算。曆法在中國的功能除了為農業生產和社會生活授時服務外,更要為王朝溝通天意、趨吉避凶。
日、月食和各種異常天象的出現,常被看做是上天出示的警告。所謂「天垂象,示吉凶,聖人則之」。
明代,曆法年久失修、故經常出現舛謬,修歷迫在眉睫。2023年(崇禎二年)11月6日,歷局成立,歷局是個臨時的研究改歷的機構,其任務就是編纂一部《崇禎曆書》,實際就是編纂一部西方的數理天文學知識整合。歷局的成立意味著西方古典天文學系統傳入中國,中西天文學交流溝通的開始。
歷局在徐光啟主持下,經過十多年的辛勤工作,終於2023年12月完成了卷帙浩繁的《崇禎曆書》,共計46種一百三十七卷。內容分「五目」、「六次」。
「五目」指的是:法原,即天文學基本理論,包括球面天文學原理;法數,即天文數表,附有使用說明;法算,即天文計算必備的數學知識,包括平面和球面三角學幾何學;法器,天文儀器知識;會通,指中國傳統方法和西曆度量單位的換算。
「六次」指的是:日躔歷、恆星曆、月離歷、日月交會歷、五緯星曆、五星交會歷六種。包括日月五星運動,恆星方位,日月交食,節氣,朔望等的中西換算。
由湯若望編寫和翻譯的內容大多集中在恆星交食方面,計有
1.《交食歷指》四卷,
2.《交食歷表》二卷。
3.《交食歷指》三卷。
4.《交食諸表用法》二卷。
5.《交食蒙求》一卷。
6.《古今交食考》一卷。
7.《恆星出沒表》二卷。
8.《交食表》四卷。
除上述書籍之外,經湯若望迻譯編著的有關書籍還有:《測天約說》二卷、《測日略》二卷、《學歷小辨》一卷、《渾天儀說》五卷、《日躔歷指》一指、《日躔表》二卷、《黃赤正球》一卷、《月離歷指》四卷、《月離表》四卷、《五緯歷指》九卷、《五緯表說》一卷、《五緯表》十卷、《恆星曆指》三卷、《恆星表》二卷、《恆星經緯圖說》一卷、《交食》九卷、《八線表》二卷、《新法歷引》一卷、《曆法西傳》二卷、《新法表異》二卷。此外還有《西洋測日曆》、《新曆曉惑》各一卷,以及《赤道南北兩動星圖》、《恆星屏障》等書與圖。
湯若望還分別為羅雅谷等人撰寫的文學方面的著作做過校訂,如《比例規解》、《測量全義》、《籌算》等書。
《崇禎曆書》是對中國傳統曆法的重大改革,其特點有:(1)重視理論基礎,法原部分約40卷,佔全書的三分之一左右,總體上採用了第谷體系;(2)引入本輪、均輪等整套小輪系統解釋天統解釋天體運動的速度變化,計算須採用幾何學;(3)引入地球概念和經緯度及其有關的測定計算方法;(4)引入球面和平面三角學,大大簡化了計算手續,提供了準確的計算公式;(5)引入蒙氣差的數值改正,區別了冬至點和日行最速點(即近地點)的不同;(6)引進了歐洲天文學中的一些度量制度,如分圓周為360度,分一日為96刻,採用60進位制等等;(7)引進了嚴格的黃道座標系,採用從赤道起算的90緯度制和十二次系統的經度制;(8)在歷日制度上,徹底採用定朔、定氣注歷,並以無定中氣之月為閏月。
《崇禎曆書》的編撰完成,標誌著中國天文學從此納入世界天文學發展的共同軌道。儘管這部曆書還有不完善之處,但在中國曆法發展史上是一次劃時代的進步。
崇禎十四年末,他完成了《崇禎十五年》新曆,並將其進呈皇上。
湯若望在此次修歷過程中,還負責製造儀器,培養人才,給歷局的具體工作人員上課,講授曆法知識,指導他們進行資料測算,使用儀器、繪製天文**等。
崇禎皇帝對湯若望等人的治歷工作十分讚賞,2023年底,曾親賜御匾一方,上面親書「欽保天學」四個大字。
湯若望與中國有什麼關係?
7樓:易書科技
中國文化與外域文化的第二次大交匯,發端於明朝萬曆年間,即16世紀末葉。耶穌會士東來,叩開了封閉的「遠東的偉大帝國」的大門。他們來華的目的,固然是為了傳教,但同時也帶來了超出了宗教範圍之外的歐洲文化,客觀上促進了中西科學文化的交流。
有學者認為,對於歐洲來說,中國精神世界的真正發現者當屬利瑪竇,但第一個能夠接近中國皇帝且以中國朝廷大員的特殊身份傳播西學的,卻是德國耶穌會上湯若望。
湯若望原名約翰·亞當·沙爾·馮·貝爾(johann adamschall vonbell),「湯若望」是他後來抵達中國後另取的漢名。2023年,湯若望出生於德國萊茵河畔的科隆城。早年,湯若望在家鄉讀小學、中學。
2023年5月,隨著中學學業的結束,他少年時代的生活也便結束了。同年6月,湯若望離開家鄉科隆前往義大利,入羅馬城的日耳曼學院就讀。日耳曼學院是歐洲一所頗有名氣的學府,其教育目標,就在於培養既忠於教會,學業上又出類拔萃的貴族子弟,期望他們日後成長為有用的神職人員。
學習期間,湯若望正式參加了耶穌會,堅定了自己的終身信仰。
公元2023年新年伊始,湯若望向耶穌會總會長正式遞交了前往中國傳教的申請。義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在中國取得的成就,使羅馬的年輕神職人員心馳神往,許多人都願繼承利氏的事業,去奉獻天主賦予他們的生命與才智。這當然也是湯若望提出申請的初衷。
2023年底,他的申請獲得了批准。
2023年4月16日,是湯若望告別歐洲的日子。在金尼閣神甫的帶領下,湯若望與義大利、比利時、葡萄牙等國的20餘名耶穌會士乘船東來。經過艱辛的遠航,金尼閣一行終於在同年10月抵達印度的果阿。
在果阿逗留了幾個月之後,2023年5月,赴中國的傳教士們重新登程。金尼閣與鄧玉函同乘一船,湯若望與齊惟才(wenzeslaus pantaleon kir—witzer)搭乘另一條船,先後向中國南海方向進發。兩個月後分別在澳門登陸。
湯若望抵達中國之時,正是明王朝逐漸走向衰落之際。從抵華到明朝滅亡的20多年間,湯若望所做的主要表現為四個方面:
一、在中國安頓下來,潛心研習中國語言,逐步接近士大夫階層,為日後傳教做種種準備。
二、開始傳教。
三、在明朝崇禎皇帝抵禦外患的措施中,應聘參與了火炮的製造。
四、其天文學知識與才能得到初步的承認與發揮,因而被調入京城任職。
湯若望2023年進人中國內地,2023年抵達北京,2023年又奉教會之派前往西安傳教。2023年,鄧玉函在北京逝世,崇禎皇帝召湯若望進京,命他接替鄧氏參與修改曆法。當時,中國曆法已年久失修,經常出現差誤,修歷迫在眉睫地擺上了日程。
2023年,朝廷開設歷局(修歷治歷機構),主持編修曆法的是科學家徐光啟,參與此項工作的中國人有李之藻和李天經,外國人有鄧玉函、龍華民、羅雅谷。經過十幾年的共同努力,他們終於完成了《崇禎曆書》的編纂工作,共137卷。在這項浩大的工程中,由湯若望翻譯、撰寫的篇目有近20卷。
湯若望完成的自然科學方面的譯著或著作,總數大約有30種,計約70卷,如《民歷鋪註解惑》、《遠鏡說》《火攻挈要》(挈:qie,舉、提)等;此外,還有有關社會科學以及宗教方面的著作幾種,如《主制群徵》、《主教緣起》、《真福訓詮》、《崇一堂日記隨筆》等。除了著書立說之外,湯若望還曾為中國朝廷製作過多臺望遠鏡以及其他天文儀器,受到中國皇帝的賞識。
2023年,明朝覆亡.清兵人關。湯若望沒有離開北京,他採取主動、積極的態度與清人打交道,表現出理智、膽略和責任感,從而贏得了清廷的信任,並得到清廷的保護。他本人也願為清廷效力。
同年7月,他向朝廷進呈了三件儀器:渾天星球一架,地平日暑(rìguǐ:利用太陽投射的影子來測定時刻的裝置,也叫日規)一件,望遠鏡一臺。
同時,他還呈遞了曆書範本一冊,指出了舊曆的7大謬誤。三個月之後,清廷正式任命湯若望為欽天監監正,諭旨(yùzhǐ:皇帝對鉅子下的命令、指示)中說:
「欽天監信印,著湯若望掌管。凡該監**俱為若望所屬。嗣後一切占候事宜,悉聽掌印官舉行,不許紊亂。
」由此可見朝廷對湯若望的無比信任。湯若望成了中國歷史上欽天監第一任洋監正,由此開創了西洋人在中國執掌觀象臺之初始。
由於湯若望參加過《崇禎曆書》的編寫工作,而且儲存了大量刻版,因此便有機會利用這些條件對曆書進行修補。順治(清世祖福臨年號)二年(2023年),他自己出錢編輯刻印了《西洋新法曆書100捲進呈朝廷。《西洋新法曆書》包括著作28種,其中,署湯若望名的有7種,由湯若望撰寫而由他人校訂的有6種,由其他人撰寫而經湯若望校訂的有10種,可見他為此付出的勞動與艱辛。
作為欽天監洋監正,湯若望的工作具有開拓性意義。繼他之後擔任此職的,除比利時傳教士南懷仁(ferdinand verbiest)外,還有法國傳教士宋君榮、德國傳教士戴進賢等多人。
湯若望學識淵博,為人正直,受到中國士大夫的尊敬。被朝廷封官之後,他即開始著官服,在服飾上徹頭徹尾地中國化。順治皇帝親政前,便對湯若望懷有一種特別的親情,把他視為長輩,稱他為「瑪法」(滿語,意為尊敬的長輩)。
湯若望學貫中西,博聞多能,是少年天子的良師益友。2023年,順治皇帝親政,對湯若望恩寵有加,連續授予他三個頭銜:同議大夫、太僕寺卿和太堂寺卿,官拜三品。
2023年,又授予他「通玄教師」稱號,加俸一倍。湯若望的本來願望,是想在中國弘揚天主教,不想卻因其在西學上的精深造詣和對事業的一片忠誠,受到了祟禎、順治和康熙三位帝王的賞識與信寵。有些中國學者甚至認為:
湯若望對於清世祖福臨,「猶魏徵之於唐太宗」(魏徵,唐初政治家,著名諫臣)。
當然,由於種種原因,湯若望晚年,也曾遭遇過挫折和磨難。他被革除官職,關進大牢,險些送命。2023年8月15日,湯若望逝世並安葬於北京。
康熙皇帝親政後,湯若望的冤案得到昭雪,皇帝還親自為湯若望撰寫了祭文,文中寫道:「爾湯若望來自西域。曉習天文。
特畀(bì,給、給以象歷之司。愛(yuán,於是)錫(虹,賜給)通微教師之號。遽(jù,突然)爾長逝。
朕(zhèn,皇帝自稱)用悼焉。特加恩恤(xù,喪事、葬儀)。」祭文篆刻在湯氏墓碑的正面右側,左側是祭文的滿文譯文。
墓碑正中書有「『耶穌會士湯公之墓」幾個大字,背後還有祭文的拉丁譯文。
郭沫若對中國現代劇的發展有什麼貢獻
郭沫若是一位狂飆突進的浪漫主義詩人和劇作家,也是中國現代歷史劇創作的第一個開拓者。五四 時期對中國封建傳統的 叛逆 精神在他的劇作中表現得最為突出。簡述郭沫若對中國新文學的主要貢獻 郭沫若是我國現代傑出的文學家 歷史學家和社會活動家,他一生經歷了從舊民主主義革命到新民主主義革命到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
軒轅在中國歷史上曾作出過什麼貢獻嗎
你這不廢話嗎?看你的歷史課本去!統一華夏,發明指南車,發展農業,創造了龍的圖騰。黃帝在歷史上對中華民族有哪些貢獻 軒轅柏鞋子就是一大貢獻 軒轅柏鞋子,主要生產迷彩鞋 軍鞋 解放鞋 作訓鞋等,有著悠久的歷史。相傳,軒轅黃帝帶領他的群民,在長期的勞動中有很多開創性的發明創造,鞋的發明和使用就是解決人類生...
孔子對中國文化的貢獻有那些方面,孔子對中國文化的貢獻
首先是教育方面,提出因材施教。開創儒家一脈,被尊稱為至聖先師。流傳千古,對中國數千年的中華帝國歷朝歷代所尊崇為治國方略。然後是對古籍的的整理,像 春秋 等,像五經,詩書禮儀樂等嗯,這是我知道的,呵呵,肯定不全面哈!孔子對中國文化的貢獻 孔子,作為偉大的教育家 思想家,作為儒學的開創者,他的思想和影響...